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杜甫 >

杜甫詩歌主題的多樣化

杜甫詩歌主題的多樣化

導語:杜甫詩歌創作始終貫穿着“憂國憂民”這條主線,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其詩歌創作的主題具有多樣性的特點,主要表現為:不畏艱險,勇於攀登,對美好生活的無限熱愛;體驗疾苦,感受生活,對貧苦百姓的無限同情;反對戰爭,反對侵略,對祖國統一和幸福生活的追求。杜甫詩歌多樣的主題分別體現在不同階段或不同境遇的詩歌作品之中。

杜甫詩歌主題的多樣化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許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被後人尊稱為“詩聖”。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他的詩歌涉及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的成分最多,其主題在總體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杜甫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疾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揭露和批評;他同情人民,甚至情願為解救人民的苦難做出犧牲。杜甫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着“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以最普通的老百姓為主角,因此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其詩歌創作的主題具有多樣性的特點。

一 不畏艱險,勇於攀登,熱愛山河,憧憬未來的主題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到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而歸,24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杜甫在北遊齊魯期間,正值青年對未來和前途充滿了希望,創作了一系列表達雄心壯志的詩篇,也表達了對生活的無限熱愛。

三首《望嶽》詩是反映這一類詩歌主題的代表作品。這裏僅以《望嶽》的第一首為例進行解析。全詩無一“望”字,但句句寫“望”。距離是由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嶽懸想將來的登嶽。“岱宗夫如何?”是初見泰山的感受,充滿了對泰山的驚歎和仰慕之情;“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仔細揣摸後得出的總體印象,烘托出了泰山綿延和磅礴的氣勢;“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句為近望泰山的印象,“鍾”字寫出大自然也有了偏愛之情,一山橫亙,陰陽兩隔,凸顯了泰山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句是仔細觀察泰山的印象,山中雲氣翻滾,心中波瀾起伏,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着“歸鳥”,體現了詩人對生命的關切;“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句是由望嶽而產生的登嶽的意願。

而在《登高》中杜甫用“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悲壯景色描寫,引述了詩人萬里離鄉,多年漂泊,暮年多病,國事不寧,返鄉無日的憂傷,字裏行間洋溢着對祖國的愛。在《秋興》八首中,杜甫從孤城日暮的.情景聯想到國都長安昔日的繁華景象,以低沉的格調深表詩人的愛國之情。在《春望》中,用“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來抒發別國離愁的情緒,也是基於對國家的熱愛。

從這幾首漂泊生活的詩作中足以發現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詩篇也藴藏着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和為了理想孜孜以求的雄心壯志。

二 體驗疾苦,感受生活,同情百姓,鞭撻罪惡的主題

杜甫中年時期顛沛流離,目睹了安史之亂給黎民百姓帶來的無限創傷,他與勞動人民為伍,深刻體驗飽受戰爭磨難人民的痛苦生活,用大量的詩歌創作表達了對人民的深刻同情,發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慨歎,揭露了封建社會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的尖鋭對立,有力地鞭撻了封建王朝的殘暴統治。其中“三吏” 和“三別”是這一主題的代表性作品。本文只以《石壕吏》為依據進行分析。

“暮投石壕村”,開門見山,直陳經歷,給人以十分真實的感覺。一 “暮”、一“投”、一“村”交代了時間、地點和事件,作者也在這暮色蒼茫之時融入百姓的生活,為其觀察和感受提供了最佳視角。“有吏夜捉人”,真實地展現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的社會狀況。“夜”字説明官吏捉人的經常性,也暗示了貧苦百姓的悲慘命運。“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寫明官吏捉人連年邁的老翁都不肯放過,可謂殘暴之至。“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突出了官吏頤指氣使的醜態;而“二男新戰死……死者長已……”等句也絲毫博得不了殘暴官吏的同情, “老嫗力雖衰”仍須“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此情此景,杜甫歷歷在目,看在眼裏,痛在心裏。面對老翁逾牆老嫗服役的悲慘境況,他欲助不能;面對至親骨肉的生死離別,他欲哭無淚。杜甫所能做到的就是奮筆疾書,完整地記錄這黑暗的現實,鞭撻無能的統治者,鞭撻這吃人的社會。

三 反對戰爭,反對侵略,熱愛祖國,追求幸福的主題

杜甫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有着強烈的民族意識,主張民族團結,反對侵略、反對戰爭。他的詩作既反對李唐王朝對吐蕃、南詔等少數民族的侵略和壓迫,又反對少數民族統治階級對中原的侵擾和掠奪。詩人贊同民族和睦友好的這種態度,符合各民族利益和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和歷史進步性。杜甫中後期的作品多寫安史之亂,或者是吐蕃、回紇之禍。這些詩中有恢復李唐江山,維護民族團結,反對外來入侵的民族精神。

在《塞蘆子》中,表現出他對軍閥割據的極力反對,並且提出正確的軍事策略,即“延州秦北户,關防猶可倚。焉得一萬人,疾驅塞蘆子。岐有薛大夫,旁制山賊起。近聞昆戎徒,為退三百里。蘆關扼兩寇,深意實在此。”

《述懷》中,杜甫表現出想以拾遺這個請要的諫官對唐王朝討平叛亂、恢復統一的大政有所作為。“漢運初中興”喻唐,希望國家恢復統一,表現出詩人的愛國思想。

《北征》中,詩人緬懷軍家大事,終結以復興希望。在這首詩中,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對軍政大計的謀劃,對戰亂中人民的苦難疾苦的同情,以及詩人本身的遭遇,都真實鮮明地反映出來。

作為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詩歌到處閃爍着人性的光輝,其多樣、健康的創作主題也是杜甫被稱為“詩聖”的主要原因之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dufu/lgev3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