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杜甫 >

望嶽講了什麼道理

望嶽講了什麼道理

杜甫古詩望嶽講了什麼道理呢?該如何來對該詩進行賞析呢?

望嶽賞析(一):

望嶽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賞析】

《望嶽》是現存杜甫詩歌中最早的一篇作品。全詩以“望”字統攝,形象鮮明,意境開闊,格調高昂,字裏行間洋溢着青年詩人朝氣蓬勃的靈氣。

遠望:“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詩人乍見泰山,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心中的那種興奮和驚歎仰慕之情。只是設問自答,別出心裁地寫出自我的真切體驗:五嶽之首的泰山啊,到底是怎樣的呢?那一脈蒼莽雄渾的青黛,橫亙高聳在齊魯大地之上,一眼望不到盡頭。既點明瞭泰山的地理位置,又寫出泰山的雄奇和偉大,出語驚人。

近望:“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寫泰山的神奇秀麗和高大巍峨。一個“鍾”字,將大自然擬人化,寫得格外有情:大自然將靈秀之氣全集中於這座山。一個“割”字,平凡之中見出奇險,顯出山峻峭如剛鋒,將山南山北判若晨昏,由此能夠想見山色的變幻無窮。

細望:“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眼前的雄偉景象,不得不令作者張目凝望:山中雲氣層生,瀰漫漂浮,不禁心胸激盪;需要睜大眼睛,才能看到鳥兒是如何飛進山中的。詩人這樣地入神而望,這樣的一種胸懷浩蕩、眼界空闊的主觀感受,更反襯出泰山雄奇壯觀的自然之態。

神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詩人由望嶽而產生了登山的意願,詩句極富想象色彩。詩人在有意無意之間抒發出他的壯志情懷:昂揚向上、用心進取、勇於攀登、俯視一切……給人以無限的啟示和激勵。――這就是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向被人們傳誦、並能引起人們強烈共鳴的原因。

望嶽賞析(二):

《望嶽》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約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以後。此時,詩人正“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當他遊歷到山東,被泰山的壯麗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望嶽》詩。

【資料講解】:

五嶽之首的泰山到底怎樣樣呢?(乍一見泰山高興的不知如何形容的驚歎和仰慕之情)

在古代齊魯兩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裏的泰山蒼翠的青色。(以距離之遠烘托泰山的高大)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於泰山(寫出泰山的神奇秀麗),山的南北兩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一樣。(寫出泰山的高大)山中的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盪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凝望,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我必須要登臨泰山極頂,俯瞰羣山,它們都將變得那麼渺小。

【賞析評價】:

詩中以飽滿的熱情形象地描繪了這座名山雄偉壯觀的氣勢,抒發了作者青年時期的豪情和遠大抱負。

六句實寫泰山之景。

開頭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設問統領下文。二句的“齊魯青未了”自問自答,生動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綿延、高大。“青”字是寫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現山勢座落之廣大,青翠之色一望無際。這是遠望之景。

三、四句是近望之勢。“造化鍾神秀”是説泰山秀美無比,彷彿大自然將一切神奇秀麗都聚集在那裏了,一個“鍾”字生動有力。“陰陽割昏曉”,突出泰山的高聳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與昏暗的兩個天地。“割”字形象貼切,給參天矗立的山姿賦予了生命力。

五、六兩句是近看之景,並由靜轉動。“蕩胸生層雲”描述山腰雲霧層層繚繞,使胸懷滌盪,騰雲而起,用“層雲”襯托出山高。“決眥入歸鳥”,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隻只飛回山林中的小鳥,表現出了山腹之深。一個“入”字用得微妙傳神,好象一隻只小鳥從遠處徐徐而來,又徐徐而去,足見山腹是何等深遠了。

最後兩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產生了登臨的願望。“會當凌絕頂”中的“凌”字,表現了作者登臨的決心和豪邁的壯志。“一覽眾山小”,寫詩人想象中登上絕頂後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顯得低小,以此襯托出泰山的高大。

這首詩的題目是“望嶽”,全篇緊緊抓住“望”字寫景,寫景中又處處烘托着一個“高”字。從而把泰山的萬千景色、高大的氣勢渲染得纖毫畢現,令人如親臨其境。故此《望嶽》一詩,成為歷代描述泰山的佳篇,被人們傳頌不絕。

標籤: 望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dufu/3kpqn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