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素材圖片 >手抄報 >

回族民風民俗的手抄報

回族民風民俗的手抄報

回族民風民俗的手抄報

回族民風民俗的手抄報

  回族民風民俗的手抄報圖片一

回族民風民俗的手抄報 第2張

  回族民風民俗的手抄報圖片二

回族民風民俗的手抄報 第3張

  回族民風民俗的手抄報圖片三

回族民風民俗的手抄報 第4張

  回族民風民俗的手抄報圖片四

回族民風民俗的手抄報內容:

回族的民風民俗作文

回族是新疆人口排第三位的少數民族,現有70多萬人。新疆回族形的歷史至今已有700年。13世紀,成吉思汗(hán)西征中亞,將在那裏徵召的士兵帶回中國,整編成“探馬赤軍”,在西域新疆戊邊駐防,其中有一萬五千名回族士兵。公元1290年,元朝政府下令,探馬赤軍就地墾荒屯田,定居在“滕竭爾”,即現在新疆阜康市一帶,成為新疆最早的回族居民。

回族人口大量遷入新疆,是在18世紀前後。清政府實行“屯兵戊邊”、“移民戊邊”的政策,多次從陝西、甘肅、寧夏、青海一代調兵、移民,鼓勵士兵攜帶家口、鼓勵回族居民搬遷到新疆從事農業生產。此後,從清光緒年間到中華民國年間,因起義、戰爭、自然災害等原因,又有大量回民從陝甘寧青一帶陸續遷來新疆定居,組成現在的新疆回族。

新疆的回族過去大多從事商業、農業,新疆和平解放後,新疆回族十分重視教育,湧現出大量的幹部、學者、教師、工人、專業技術人員、科技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等。

新疆的回族使用漢語文字,語言保留西北各省區的方言特點,也摻進一些維吾爾語、哈薩克語及宗教詞彙。由於歷史上與各民族長期交往,不少回族人兼通維吾爾、哈薩克等民族的語言文字。

如今生活在新疆城鎮的回族人民,男女青年穿時裝者居多,但老年人和一些農村婦女仍然保持着回族服飾的某些傳統特點:中年以上的`男子戴小白帽,穿白襯衫,黑坎肩,婦女戴白色或藍色布帽。肉食只吃反芻類食草動物,如牛、羊、駱駝以及雞、鴨、魚肉。

回族人的風味小吃拌麪、炒麪、燴麪、羊肉泡饃、油糕、涼粉、釀皮子、黃面、糖酥饃、麻花等,獨具風味,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家庭日常飯食,一般以拌麪、湯麪、哨子面、餃子、包子、蒸饃、香豆花捲為主,喜歡吃糕點、喝蓋碗兒茶。

新疆回族過節,辦喜事或宴席,一般要炸饊子、油香餅、油果子等油炸食品,做“九碗三行(hàng)子”:共九大碗蒸菜,橫豎都排成三行;或者做“羊肉粉湯”:用羊肉、肉湯、西紅柿、菠菜、白菜、紅辣椒、木耳等做湯,再加入純豆制澱粉做成2立方厘米大小的粉塊。

回族主要傳統節日主要有兩個,即肉孜節、古爾邦節,但回族羣眾習慣把過節叫過“爾地”,肉孜節是“大爾地”,古爾邦節是“小爾地”。節前,家家户户都要清掃居室和環境,做食品,準備節日招待客人。節日期間,走親訪友,互相拜節祝賀。

回族人生了孩子,要給孩子起一個隨父姓的名字,叫“學名”,不同的是,還要回族名。男孩七歲前要行割禮,女孩要扎耳眼。

回族人注重清潔衞生,十分講究和室內的整潔,特別注意用水的潔淨。還酷愛養花,無論城市或農村,凡是回族人家的庭院中都種有花卉,室內也多養盆花。

新疆回族的婚俗頗有特色,如今回族青年男女雖然可以自由戀愛,到論及婚嫁時,大多還要找一個媒人提親,向女方家送上糖、茶、核桃、各一包,稱為“開口禮”,也叫“四色禮”。親事説定後,選擇好日子訂婚、送大禮、會親家,最後確定結婚日期。

舉行婚禮時,一般要請客。前來祝賀的親友都要饋贈禮品。娶親時新郎必須由已婚青年做“陪女婿”,新娘則由未婚少女陪伴。成親時要請阿訇念“尼卡”,即證婚詞。新娘入洞房後,除父母及直系長輩外,其餘人都可鬧新房。

婚後第二天清早,孃家要送一盤包子,叫做“睜眼包子”給新婚夫婦,祝福婚後夫妻和睦,生活美滿。新娘拜見公婆後,還要逐一拜認男方家的親戚,叫做認“大小”。三天後“回門”,新郎也要去女方家認“大小”。

回族的喪葬按伊斯蘭教規實行土葬,不用棺木,葬禮簡樸,出葬之前要“着水”淨身,由與死者性別相同的人用淨水擦洗身體,用寫有經文的白布裹好,一般還要在死者的嘴裏、額頭、手腳等處放上冰片、麝香,然後將死者抬到清真寺,由阿訇誦經,祈求死者安息,舉行完儀式後,抬往墓地安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ucaitupian/shouchaobao/4jjjr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