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素材圖片 >手抄報 >

關於漢字的手抄報

關於漢字的手抄報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斷使用而延續至今的表意文字系統。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漢字的手抄報,歡迎閲讀參考~

關於漢字的手抄報

  關於漢字的手抄報1

關於漢字的手抄報 第2張

  關於漢字的手抄報2

關於漢字的手抄報 第3張

  關於漢字的手抄報3

關於漢字的手抄報 第4張

  關於漢字的手抄報4

一、漢字的來歷

説起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記載,如“圖畫”、“八卦”、“結繩”和“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説。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就應是文字整理者或頒佈者。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説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向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佈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此刻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能夠説,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帶給了新的依據。

透過系統考察、比較遍佈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裏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藴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此刻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透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狀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能夠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複雜。

二、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説,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僅表此刻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此刻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構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徵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徵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徵。同時,這些字形所描述的資料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徵。

漢字體系正式構成於中原地區

王藴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構成就應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符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以前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關於漢字的手抄報 第5張

  關於漢字的手抄報5

關於漢字的手抄報 第6張

  關於漢字的手抄報6

關於漢字的手抄報 第7張

  關於漢字的手抄報7

關於漢字的手抄報 第8張

  關於漢字的手抄報8

三、諧音歇後語

向河裏潑水 —— 隨大流

剛出山的太陽 —— 紅光滿面

燈影子打店 —— 人旺財不旺

瞎子逛大街 —— 目中無人

大個子蓋小人被 —— 顧頭不顧腳

小媳婦哭爹媽 —— 沒完沒了

兔兒爺拍胸口 —— 沒心沒肝

嘴巴子戲 —— 光説不練

四、猜字謎

三顆小石子搭積木(打一字) —— 謎底: 磊

明日落剃光頭(打一字) —— 謎底: 肖

句號多了可不好(打一字) —— 謎底: 夠

主動上門出點子(打一字) —— 謎底: 閏

古字戴帽右提刀(打一字) —— 謎底: 刮

語言有失心可知(打一字) —— 謎底: 悟

山中無老虎(打一字) —— 謎底: 珅

四面八方都是二(打一字) —— 謎底: 回

標籤: 漢字 手抄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ucaitupian/shouchaobao/24p8m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