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素材圖片 >手抄報 >

遨遊漢字國王的手抄報

遨遊漢字國王的手抄報

漢字的創造和應用不僅推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而且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遨遊漢字國王的手抄報,歡迎閲讀參考~

遨遊漢字國王的手抄報

  遨遊漢字國王的手抄報1

遨遊漢字國王的手抄報 第2張

  遨遊漢字國王的手抄報2

遨遊漢字國王的手抄報 第3張

  遨遊漢字國王的手抄報3

遨遊漢字國王的手抄報 第4張

  遨遊漢字國王的手抄報4

漢字的起源

自古以來就有“蒼頡造字”這之説。

蒼頡造字

蒼頡非常聰明,從結繩記事開始就研究更復雜的記事方法。進而研究形象記事從而逐漸有了象形文字。但這裏有個問題提出來那就是為什麼傳説中只有蒼頡夠聰明,而沒有其他的聰明人也一同造字?其實按照中國傳統説法應該是上天派下來為原始人類提高生活技能而傳授的文化知識,為了當時的人可以接受而首先使用象形文字,然後逐漸演變成現代的文字。

今天所能見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鑄在銅器上的文字。這樣説來商代的文字已經是很發達的文字了,所以可以推測出最初產生文字的時代應該遠在商代以前,那就是夏代或更早於夏代。

漢字的起源一類是以甘肅大地灣遺址的彩陶上的刻符為代表的抽象的、方折形的符號。另一類是以河南賈湖遺址的甲骨上的刻符為代表的生肖象形的符號。前者有序地演變為西安半坡臨潼姜寨上的刻劃符號系列,後者則發展成為大汶口陶器上的圖象。

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由零散的、個別的字符逐漸積累,達到一定的數量後再通過人為規範,就成為了一種文字體系。據考證原始漢字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產生,到它發展成初步的文字體系大約經過了近2600年之久。中國的文字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經過六千年的歷史過程中,中國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簡單的歸納為五個部分,分別是聲、形、象、數、理,而演變的過程為:

階段一:甲骨文;

階段二:金文;

階段三:小篆;

階段四:隸書;

階段五:楷書;

階段六:行書;

階段七:草書;

漢字的演變規律

漢字作為中華民族的語言,包含數千年的文化內涵,反映我國的民族精神。

遨遊漢字國王的手抄報 第5張

  遨遊漢字國王的手抄報5

遨遊漢字國王的手抄報 第6張

  遨遊漢字國王的手抄報6

遨遊漢字國王的手抄報 第7張

  遨遊漢字國王的手抄報7

遨遊漢字國王的手抄報 第8張

  遨遊漢字國王的手抄報8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長,空間最廣,人數最多的文字之一,那麼,漢字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又是誰發明的?對於這個問題歷來有不同的説法。最為流行的就是“倉頡造字”説。而且這個美麗傳説被小學課本收錄,可想而知這個傳説在千上來人們心目中的深遠影響有多大。

倉頡本是黃帝的史官,他長着四隻眼,能上觀天文,下察地理,還能看到別人都看不到的東西。黃帝時期人們都是結繩記事。

這種方法過於簡單,它不能將事情的前因後果敍述清楚,人們的思想意志不能正確傳達給人們之間的交流帶來了很大的麻煩,更給當時的社會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障礙。於是黃帝就命令倉頡想辦法來解決這件事情。

接到命令後的倉頡,把自己關在小屋內,每日裏研究的是茶飯不思,也顧不上梳洗,長此以往他便成了蓬頭垢面的樣子,但還是研究不出來。有一天,他研究的累了,便坐在屋門口的大樹下靜思。這時一隻鳳凰飛了過來,把嘴裏的果實丟在他面前。他頡撿起來一看,發現上面有一個從來沒有見過的圖案,十分美麗。

這時有一個獵人經過,看到這個圖案就告訴他這是貔貅的蹄印,與別的獸類是不一樣的,而且世界上萬物的蹄印和蹤跡、形態都各不相同。倉頡從這些話中受到啟發,意識到自己原來造不出字來是因為閉門造車的緣故。

於是,他周遊四方,跋山涉水,看到什麼都要仔細地觀察和思考,將他們的特徵記錄下來。世間萬物及各種天文氣象,飛鳥魚蟲都成為了他靈感的來源。他將這些靈感動人的地方整理出來便成了最早的象形字。

傳説他在造字的時候,天上竟然不可思議的下起了米來,夜間聽到了天地間野鬼淒厲的哭號聲。倉頡把他造的這些象形字獻給黃帝后,黃帝看了大為讚賞,並讓這些象形字在九注各大部落推廣開來。自此給人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為了紀念倉頡,後人根據傳説把河南新鄭縣城南倉頡造字的地方稱作“鳳凰銜書枱“,到了宋朝時還有人在這裏建了一座”鳳台寺“的廟宇。

甚至倉頡的墳墓也有多處。在銅城鎮王宗湯村調查發現一處龍山文化遺址,距今約4000餘年,據説原來就是被當地人稱”倉王墳“,墳前還建有”倉頡寺“。從這些可以看出倉頡造字的説法還是很有來歷的。

但是如果客觀理性地分析的話,漢字的複雜和多變根本不可能一個人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發明出來。更何況,當時的他還是一個原始社會的原始人。

此外根據學者的考證,當時的漢字有許多異體字,無疑產生於很多人的手,所以人們認為”倉頡造字“那是不太可信的,最有可能的是他對各種形體不一的文字進行了統一。

荀子就曾經認為古時候,創造文字的人有很多,文字是眾人發明的,倉頡的功勞只是在於整理了他們罷了。一個有説服力的考古史實是有人發現西字半坡出土的陶器上有一些刻畫符號,筆畫簡單,距今大約6000年左右,比倉頡造字的時代早1000多年。

在民間傳説中除了倉頡造字外還有神農作穗書,黃帝作去書,祝融作古書,少吳作鶩鳳書,曹陽氏作蝌蚪文,曹辛氏作仙書,帝堯作龜書,大禹鑄九鼎而作鐘鼎文等等,可以説是各有各的道理。文人學者們為此考查了2000多年,發表了各種看法,但誰也沒能壓倒對方。

不管”倉頡造字“的真相是怎樣的,不論它是史實還是美麗的傳説,它都反映了人們對祖國文字的熱受,對它傳承中華民族悠久文化的肯定。 人們對那些造字的祖先懷着熱烈的感激和敬仰。因此,這些動的傳奇才能流芳千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ucaitupian/shouchaobao/7r2me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