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素材圖片 >黑板報 >

5年級數學小報內容

5年級數學小報內容

數學並不難,只是知識點比較多,但是大家按照規律做題就可以,下面是5年級數學小報內容,歡迎參考閲讀!

5年級數學小報內容

  數學小報1

  數學小報2

  數學小報3

  數學小報4

  數學小報5

數學小報內容1:三招助你學好數學

1.數學的一大特點就是理論的嚴謹性,所以對教材上的點點滴滴都應熟透,是毫無疑問的。

尤其對於考研來説,把教材搞透還不夠,還應當按考研大綱的要求補充一些知識。故最好選擇一本好的'輔導書很重要!

2.一般數學考題有概念題、計算題、證明題、綜合題和應用題。當然大部分是計算題。因此,特別要加強計算能力的訓練,要練到做基本的計算題時,要求又對又快。"凡是會做的題都要不錯"。

而證明題在高數中不多,但是考研的最難的題往往會是高數證明題,而在線性代數中,證明與計算是並重的。因此,心理上不要和證明題"對立"。

但由你的特點,先應把那些簡單的證明題,及處理證明題的基本思路、方法弄懂。可以先繞過難的證明題,等計算基本功和概率統計熟了之後,再回過頭去看看證明題,"熟能生巧",説不定有些不太難的證明題漸漸會了,對"特難"的題就是計算題也可先繞過去。

比如從不少讀者的問題中我們看到,有些輔導書上有大量積分的計算難題,幾乎是不可能在考研中出現的,可以不理它。

3.看數學書一定要邊看邊推導,即要動手又動腦才行。尤其動手,不要以為書上的看懂了就行了,要推開書自己推導出了才算初步懂了。

另外要反覆,每讀完一章要小結,對書上的例題要把它當作習題去做,而不要當例題去看!要做一定的題,但不要認為做得越多越好!而主要是"精"。

一道題不做而已,做就反覆練,練熟練透,直到遇到類似的題一看便知怎樣做最快最好為止。這就是"舉一反三"。

數學小報內容2:數學笑話 數學謎

甲:我班有個李小曲,

乙:鑽研數學入了迷,

丙:我們大家都叫他───

丁:“數學迷”。

甲:課堂專心聽講解,

乙:課後多思多練習,

丙:疑難問題黨請教,

丁:勤學習。

甲:碰上數學大難題,

乙:苦思苦鑽鬥頑敵,

丙:不搞清楚不收兵,

丁:追到底。

甲:難題做了上千道,

乙:困難克服幾百起,

丙:不灰心來不氣餒,

丁:不畏懼。

甲:一次一道數學題,

乙:草稿寫了幾大本,

丙:夢裏也在念數學,

丁:x等於幾?

甲:窮追猛打攻堡壘,

乙:鬥志昂揚迎勝利,

丙:終於戰勝“攔路虎”,

丁:心歡喜。

甲:鐵棒磨針貴堅持,

乙:鍥而不捨必勝利,

丙:數學競賽奔頭名,

丁:真可喜。

甲:成績面前不自滿,

乙:一切都要從零起,

丙:攀登險峯爭第一,

丁:有志氣。

甲:人人誇説“數學迷”,

乙:刻苦攻關志不移,

丙:長大成為數學家,

丁:早努力!

數學小報內容3:“説”數學 “做”數學 “悟”數學

一、在互動中“説”數學

單調的、千篇一律的教學活動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更何況我們面對的是好奇心很強的小學生。因此教學中老師可以開展一些遊戲、競賽,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在比賽中練“説”,在“説”中發展思維能力。如:“看誰算得又對又快”的競賽活動,讓學生説思路比速度,使學生在應用計算性質、定律進行運算時做到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如“37+7”,要求學生迅速説出得數,並敍述計算過程。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連續説出了幾種不同的思路:

A、把37分成30和7,7加7等於14,14加30等於44;

B、把37分成34和3,7加3等於10,10加34等於44;

C、把7分成3和4,37加3等於40,40加4等於44。

在緊張熱烈的氣氛中,大家説話的方式方法和速度在比賽中提高了,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在比“説”的訓練中,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細心聽題,專心看題,認真思考問題,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培養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就非常注重讓學生在互動中學數學,在課內合作交流,更在課外開展各種小組研究學習活動。活動中學生傾聽、質疑、説服甚至爭論,他們有時針鋒相對,爭得面紅耳赤;有時又為同伴的精彩發言所折服,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分享成功的喜悦。開放、互動的課堂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了大量合作與交流的機會,讓他們自由發表見解,學會傾聽別人意見、合理地補充,及時強調反思自己的觀點,達到較完美的認知,“為交流説數學,為探究説數學”,為獲取自主學習的成功體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在動手實踐中“做”數學

例如《三角形的面積》的教學:

A教學:

師:怎樣求出三角形的面積呢?我們來做個試驗。請同學們拿出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紙片(生拿紙片)。

師:大家看看書上的示意圖與箭頭所指的方向,跟着老師一起做。我們將這兩個紙片完全重合後,把一個紙片旋轉過來,再平移到這個位置,然後向上推(生邊看書,邊跟着老師做)。師:這個過程,我們可以概括為“重合——旋轉——平移——上推”。我們再做一遍。(生再做一遍,並口念“重合——旋轉——平移——上推”。)師:現在我們發現這兩個三角形形成什麼形狀了?生:平行四邊形。師: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三角形的面積是什麼關係呢?……

B教學:

師:怎樣求三角形的面積呢?

我們能否思考一下:

1、我們原來是怎樣求平面圖形的面積的?它對我們有幫助嗎?2、我們學過哪些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呢?對我們有幫助嗎?3、用三角形紙片試試看。一張有困難的話,能用兩張嗎?(生動手操作。)師:能求出三角形的面積嗎?誰願意交流一下?……

A老師的教學使學生的動手實踐變成了簡單地執行老師的任務,變成了一種對書本的模仿與複製,學生只需手的運動而無需腦的興奮,它的功效將會大大降低。B老師的教學體現了動手必須與動腦相結合,因為動手實踐需要一定的思維空間與思維坡度,需要一種積極探索的心理狀態,需要具有鮮明個性特徵的思維活動。

在我們的課堂中要想方設法創設機會讓學生“做”數學,而不是“聽”數學。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將數學教學過程設計成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猜測、推理、交流等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充分調動視覺、聽覺等感官,從中感悟並理解新的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學習數學的方法與過程,獲得數學知識的經驗,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這樣在整個學習實踐的過程中學生情緒高漲,並能很快就進入自主學習的角色。

三、在生活情境中“悟”數學

例如,教學“三角形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時,我讓學生在10釐米、6釐米、5釐米、4釐米4根小棒中任選3根做三角形,看看誰做成的三角形多。學生接到任務後馬上動起來。展示時,有學生髮現用10釐米、5釐米、4釐米3根小棒或用10釐米、6釐米、4釐米3根小棒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進而將圍成的與未圍成的`進行對比觀察,從而感悟出要做一個三角形必須是任意兩邊長度的和大於第三邊。

在新課程實踐中,我們不能片面地理解和只運用某一種學習方式,那樣學生的學習體驗是極其單調的,學習生活是非常貧乏的。我們應積極尋求學習方式的整合,使知識和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目標在多元化的學習方式中、在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中得以實現。作為教師的我們應努力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提供生活情境,為基本的學習內容提供充分的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探索機會,讓學生親自經歷“現實題材——提出數學問題——建立數學模型——研究或運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從而豐富學生數學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全面、健康而又可持續地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ucaitupian/heibanbao/8rnxn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