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辛棄疾 >

辛棄疾《水龍吟》教案3篇

辛棄疾《水龍吟》教案3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辛棄疾《水龍吟》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辛棄疾《水龍吟》教案3篇

辛棄疾《水龍吟》教案篇1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鈎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説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一、寫作背景:

詞作於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這年春天,辛棄疾由滁州知府調為江東安撫司參議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詞人時年三十五歲,南歸已逾十年,壯志依然未酬,胸中充滿鬱憤之氣。這首詞是詞人早期作品中最負盛名的一篇,藝術上漸趨成熟,豪而不放,壯中見悲,沉鬱頓挫。

二、補充註釋:

1.岑:小山。

2.“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的語序。

3.“看了”:看夠。

4.登臨意:登臨的內心感受。

5.季鷹:張翰的字。

三、賞析詞文: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意境特點?

雄渾而不失清麗。

2.“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意境特點?

用比喻手法,將遠處小山比喻成玉簪螺髻,顯出清秀的特點。

3.移情入景的手法。“獻愁供恨”,倒裝句式,移情入景,變賞心悦目為滿懷愁恨。

4.詞人遠眺大好的秋景,為什麼突然愁恨滿懷?

江山雖然美麗多嬌,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敵手,且恢復無望,怎能不滿懷愁恨。

5.“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鈎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七句,寫“江南遊子(詞人自稱)”,有何特色?刻畫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為何自稱江南遊子?

特色:

A.景物烘托:夕陽殘照樓頭,孤鴻哀鳴天際,烘托出一種蒼涼悲壯的意境。

B.強烈而極富暗示性的動作刻畫:把看吳鈎,言復國壯志凌雲;欄干拍遍,言國事難為,寥無知音。不言憂憤,而憂憤之情自見。

形象:

在闊大蒼茫的背景上,呈現於讀者眼簾的是一個憂憤孤寂的愛國者的形象。

江南遊子:

自喻為“江南遊子”,表明作者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棄疾渡江南歸,原是以宋朝為自己的故國,以江南為自己的家鄉的。可是南宋統冶集團根本無意北上收失地,對於像辛棄疾一樣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棄疾看作自己人,對他一直採取猜忌排擠的態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遊子了。

6.“無人會,登臨意”(無人能夠理解我登臨時深沉的內心感受),結合這句與下片的內容關係,説説上片結句“住而未住,收而未盡”的效果。

上片結句“登臨意”扣住題目,但未明言“登臨”之意,為下文抒情留出餘地,由下片來落實,暗領下片內容,因此説是“住而未住,收而未盡”。

7.結合註釋,理解三個典故的用意。

8.下片三個典故連用,用典的方法上是不同的。

A.“休説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反用典故。張翰因想念家鄉的美味,棄官歸鄉。而辛棄疾用來表達國難當頭、談不上棄官回鄉之意。

B.“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正面取意。許汜一心購置田產而不關心國家大事。作者正面用典,表達自己不屑於追求享受的.心意。

C.“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半露半隱。感歎人生易老,功業未成。“樹猶如此”半句露出,“人何以堪”半句隱去。

連用三事,並非平鋪直敍,而是手法多變,沉鬱頓挫,有一波三折、迴腸蕩氣之美,意在言外,耐人尋味。即“豪而不放”。

9.從三典連用看作者的情感變化。不學張翰秋風思歸,不學許汜求田問舍,是反襯自己復國大志。“可惜流年”,筆峯陡轉,年華虛度,壯志難酬。即“壯中見悲”。

10.用典的作用。

A.增加了詞的容量,使內藴更為豐厚。

B.語言簡練,風格典雅。

C.言近旨遠,辭約意豐。

D.以古比今、借古寫懷,表達作者收復中原、鄙視享樂但年華虛度,功業未成的感慨。

四、總結:

此詞登臨感懷,眼底江山與心頭抱負兩相融會,闊景、壯志、豪氣、悲懷一時齊集,筆力遒勁而筆致婉曲,與縱橫跌宕中慷慨淋漓,如聞裂帛之聲,表現出獨具“辛”味的沉鬱悲慨。全詞寫盡英雄失意之感,又極強的感染力,至今讀來仍動人心魄。

辛棄疾《水龍吟》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感悟辛棄疾詞的豪放風格,體會詩人的情感。

2、體會景色和典故中所藴涵的深層含義,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藴,理解詞人報國無門,壯志難申的悲憤心情。

3、培養鑑賞詩歌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

【教學重點】

1、反覆誦讀,感受詩詞韻味,品味詩詞語言。

2、明確詩中寄託的情感,深刻理解詞人悲苦心情。

【教學難點】

1、學習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和用典的寫法。

2、體會詞人情感,並感受其形象。

【教學方法】

傾情誦讀,整體感知,析句品詞,體會情感,品味語言的方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前準備】學生預習,瞭解作者相關知識,熟讀本詞,查找典故資料。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歷史上曾有這樣一位青年,他既不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張良張子房,也不是“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的關羽關雲長,更不是“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岳飛嶽鵬舉,但這個人卻能夠率領區區50幾個士兵長驅直入擁有5萬多精兵的敵營,活捉了殺死自己首領的叛徒,然後風馳電掣揚長而去。此人英武過人,智略同樣超羣,當時就有人稱他為“隆中諸葛”。他所創的飛虎軍,雖為地方武裝,但可以“雄鎮一方”,“談笑間”能讓敵人“檣櫓灰飛煙滅”。本來他可以成為勇冠三軍、威震四方、“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一代名將,無奈一生備受排擠、屢遭貶謫,有心殺賊,卻無路請纓。不過,正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陰”,壯志難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詞壇上最耀眼的一顆明星。大家知道這個人是誰嗎?他就是被人稱作“人中之傑,詞中之龍”(板書)的豪放派代表詞人辛棄疾。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欣賞他的一首詞——《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下面請同學們大聲的朗讀一遍課文,要求讀文章時應注意一下生字詞的讀音,句子的停頓、語氣和情感。

可能讀的時候少了那麼一點問道,就是情感不夠:為更好地理解這首千古絕唱,先了解一下作者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是在作於淳熙元年(1174)辛棄疾在建康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時。這時,距離他二十三歲自江北率領人馬來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這期間,他上給宋孝宗的《美芹十論》和宰相虞允文的《九議》都未受到採納。同時,由於他有着幾種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對他不能信任:

一、他是仕金官員的後代;

二、他曾參加過農民起義軍;

三、他是個意志堅決的主戰派。

辛棄疾這三重身份,都觸犯了當權者的忌諱。所以,辛棄疾南渡歸宋的十餘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在這種境遇下,辛棄疾心中的報國無門,壯志未酬的悲憤就可想而知了。當他為了銷愁解悶而登上賞心亭,面對着大好江山詞人的無限感慨就湧上心頭。那我們知道了這樣的寫作背景以後我們再讀文章時就應該注意情感的表達,應該是一種悲憤情感。那麼我們帶着這樣的感覺再讀一遍。

師:很有氣勢,把詞人的那種悲憤之情給傳達出來了。

出色的朗讀往往是建立在正確的理解的基礎上的。下面就請大家結合課下注釋,邊讀邊理解詞的內容。在讀的過程中注意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上、下闋各寫了什麼內容?

無人會,登臨意 登臨所見所感(寫景抒情)

登臨所想(歷史人物)用典抒情

(一)分析詞的上片

師:我們先來看詞的上片。上片中詞人是如何抒發情感的?

明確:借景抒情

1、那麼詞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寫,他們分別描寫了什麼景色?

明確:長天、秋水、遠山、落日、斷鴻

2、師: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些景色描寫又牽動了詞人怎樣的心緒呢?

教師提示:請大家抓住關鍵詞(學生討論完成)

明確:詞的上片以寫景開端,清秋時節,“楚天千里清秋”一句,點出登臨的地點、環境、季節。楚天:下面有註釋,代指南方的天空。緊扣登臨的地點。“楚天千里清秋”,境界壯闊。“水隨天去秋無際”,江水悠悠之景。開頭兩句是實寫眼前之景,卻藴蓄着深厚的情。為什麼這麼説呢?大家都知道,“秋”這個意象帶有悲的氣氛。這一開頭就用了兩個秋字。並用“秋無際”來加深“千里清秋”之意,使境界和感情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營造了一種“雄渾而不失清麗”的意境。接下來“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岑,小而高的山。遙岑:遠山。

“遙岑遠目”這裏的目:,作動訶,看的意思。詞人看到了什麼呢?“玉簪螺髻”。玉簪:玉做的簪子,是古代婦女綰束頭髮用的器物,狀如沒有把柄的劍,這兒比喻山峯尖峭。螺髻,古代婦女梳理的一種髮型,將頭頭髮盤旋成田螺形狀。這兒是用來比喻圓形的山嶽姿態優美。以玉簪螺髻來比喻遠山,既符合遠望的特點,也描寫出遠山的秀麗。“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這三句詞,按照今日的語言習慣來説,應是,“遠目遙岑,玉簪螺髻,獻愁供恨。”這裏用的是倒裝。在賞心亭上縱目眺望,遠處錯落有致的峯巒,形態優美,像婦女頭上螺旋式的髮髻和尖細狀的玉簪一樣。

辛棄疾《水龍吟》教案篇3

一、課題導語

蘇東坡非醉心於音律者,然偶然作歌,能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蘇東坡是在苦難中完成自己的一個人物。他追求的是一個不以無待(依靠)於外的完成,客觀上不改意,還能不落迂腐消極,能夠有積極的生活情趣,這是蘇東坡最了不起的地方。所以,蘇東坡給我們留下印象最深的便是他奔放超脱豪放的氣質,但他也有不少細膩婉約之作。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情致細膩的惜花詞章——《水龍吟》。

先來看一下我們的學習目標。(展示屏幕)

二、整體感知

1、對於蘇軾我們並不陌生,這兒我們一起關注有關的文學常識,特別是“三蘇”、“唐宋八大家”、“宋四家”、“蘇氏四門生”。

2、誦讀:(1)同學們結合註釋朗讀詞,體會一下。

(2)教師範讀。

(3)學生自由讀。

三、文本研討(合作探究)

1、詞的上片寫了楊花的什麼特點?詩人是如何寫的?

(1)學生討論。

(2)教師明確:

似花還似飛花——無人情(從教墜)

無情“有思”。作者大膽馳騁想象,用擬人化的手法將抽象“有思”的楊花,化作了具體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婦的形象,傳神的寫出了柳絮飄飛的迷人姿態,又寫出了楊花對柳樹的繾綣之情,又隱約寫出了閨中女子因思念鬱結而嬌眼欲開還閉的神態。後三句,從虛虛實實中遁入夢境,把閨婦的心思委婉説出,又象生動的寫出了柳絮隨風飄蕩,乍去又回、欲墜仍起的自然形象。

2、詞的下片寫了楊花怎樣的命運?其中寄寓着詩人怎樣的情感?

(1)學生討論。

(2)教師明確:

此花飛盡化作“一池萍碎”。

由柳這一意象,詞人自然想到了離愁,從而把楊花比作春日思婦,展示了楊花的美麗輕柔與多情,透露出了詩人對楊花的喜愛、憐惜之情。

3、這首詞表現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1)學生討論。

(2)教師明確: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這裏詞人以落紅陪襯楊花,無論萬紅凋零,抑或楊花飛盡,都意味着花事已盡,春色將逝,“不恨”承上片“飛花”“無人惜”實即“有人惜”一樣,説“不恨”者,實即“有恨”,所謂曲筆傳情,“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這一種將春色數量化的奇妙想象,傳達出作者惜花傷春之情。至此,楊花的最終歸宿,和詞人的滿腔惜春之情水乳jiao融,將詠物抒情的題旨推向高潮。

四、教師小結

在詞中,楊花與思婦一樣有着淒涼的身世,也是詞人絕對孤獨的真情告白,其中深寓生命之孤獨、漂泊、失落,不能自主、無可奈何之悲傷。

板書設計:

楊花————思婦————我

自開自落——離愁————孤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xinqiji/wqzj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