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辛棄疾 >

對於辛棄疾的評價

對於辛棄疾的評價

對於著名的愛國詩人辛棄疾,人們有着怎樣的評價呢?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對於辛棄疾的評價,歡迎大家閲讀,當然,我相信每一位瞭解辛棄疾的小夥伴們心中都有着自己對於對於辛棄疾的評價。

對於辛棄疾的評價

對於辛棄疾的評價篇一:

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稼軒以附會開禧用兵,稍損名節,然其拔賊自歸,固無日不枕戈思效,即此四十六字,滿腔忠憤,幡際天地間,如聞三呼渡河聲矣。

陸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大材小用古所歎,管仲蕭何實流亞。

劉宰《上安撫辛待制》:命世大才,濟時遠略。挺特中流之砥柱,清明寒露之玉壺。十載倦遊,飽看帶湖之風月;一麾出鎮,迥臨越嶠之煙霞。上方為克復神州之圖,公雅有誓清中原之志。

劉克莊《辛稼軒集序》:公所作,大聲鞺鞳(tāng tà),小聲鏗鍧(kēng hōng),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以來所無。其穠纖綿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謝枋得《宋辛稼軒先生墓記》:以此比來,忠義第一人,生不得行其志,沒無一人明其心。全軀保妻子之臣,乘時抵瞞之輩,乃苟富貴者,資天下之疑,此朝廷一大過,天地間一大冤,志士仁人所深悲至痛也。公精忠大義,不在張忠獻、嶽武穆下。一少年書生,不忘本朝,痛二聖之不歸,閔八陵之不祀,哀中原子民之不行王化,結豪傑,志斬虜馘,挈中原還君父,公之志亦大矣。耿京死,公家比者無位,猶能擒張安國,歸之京師,有人心天理者,聞此事莫不流涕。使公生於藝祖、太宗時,必旬日取宰相。入仕五十年,在朝不過老從官,在外不過江南一連帥。公沒,西北忠義始絕望,大讎必不復,大恥必不雪,國勢遠在東晉下。五十年為宰相者,皆不明君臣之大義,無責焉耳。

愛新覺羅·玄燁《御批通鑑綱目》:君子觀棄疾之事,不可謂宋無人矣,特患高宗不能駕馭之耳。使其得周宣王、漢光武,其功業悉止是哉!

白壽彝《中國通史》: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可是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然而,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

對於辛棄疾的評價篇二:

“東坡詞極名士之雅,稼軒詞極英雄之氣。”

——[清]陳廷焯

“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 ——王國維

“東坡為詞詩,稼軒為詞論。”

——《詞苑叢談》引

“讀東坡、稼軒詞,須觀其雅量高致。無二人之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也。”

——王國維

“東坡詞超曠而意極平和,稼軒詞極豪雄而意極鬱憤。”

——[清]陳廷焯

豪放,是辛棄疾詞作的主體風格。與報國的壯志、英雄的'襟懷、軍人的豪情這些宏大雄偉的題材內容相適應,他的筆下最常見的是弓刀、長劍、畫戟、金戈、鐵馬、旌旗、畫角、將軍等軍事物象,和驚湍、奔雷、駭浪、急雨、裂石、塞塵、西風、飛雲等自然物象,在他奔放激越、瞬息萬變的情感的涵攝下,構成沉雄開闊、壯麗動盪的藝術境界。

不過,蘇、辛雖然同為豪放詞風的代表詞人,由於身世背景、性情修養的不同,其區別還是十分明顯的。

蘇軾詞的豪放,主要表現為在開闊高遠的意境中展現參透世事的曠達與超然。

辛棄疾詞的豪放,則表現為在奔騰聳峙、跌宕不羈的客觀物象中寄寓永不消解的豪情與難以釋懷的悲憤。

對於辛棄疾的評價篇三:

樑衡對辛棄疾的評價:

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的,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

辛詞不是用墨來寫的,而是蘸着血和淚塗抹而成的。

對國家民族他有一顆放不下、關不住、比天大、比火熱的心;他有一身早練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勁。他不計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讒言傾盆。

真正的詩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會、民族、軍事矛盾)所擠壓、扭曲、擰絞、燒煉、錘打時才可能得到合乎歷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為正義的化身。詩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風的鼓盪下,才可能飛翔,才能燃燒,才能炸響,才能振聾發聵。我們承認藝術本身的魅力,更承認藝術加上思想的爆發力。

真正的詩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於無聲處炸響驚雷。

才能和思想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

標籤: 辛棄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xinqiji/49xxe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