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蘇軾 >

蘇軾《鷓鴣天》閲讀答案

蘇軾《鷓鴣天》閲讀答案

總觀全詞《鷓鴣天》,蘇軾勾畫出了一個抑鬱不得志的隱者形象,而這個形象就是詩人自己的真實寫照。表達了蘇軾的消極情緒。

蘇軾《鷓鴣天》閲讀答案

  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牆

  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譯文

遠處鬱鬱葱葱的樹林盡頭,有聳立的高山。近處竹林圍繞的屋舍邊,有長滿衰草的小池塘,蟬鳴繚亂。空中不時有白色的小鳥飛過,塘中紅色的荷花散發幽香。

在鄉村的野外,古城牆的近旁,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轉瞬已是夕陽。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場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涼。

註釋

⑴鷓鴣天:詞牌名。

⑵林斷山明:樹林斷絕處,山峯顯現出來。

⑶翻空:飛翔在空中。

⑷紅蕖(qú):荷花。

⑸古城:當指黃州古城。

⑹杖藜 :拄着藜杖。杜甫《漫興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藜:一種草本植物,這裏指藜木枴杖。

⑺殷勤:勞駕,有勞。

⑻浮生:意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題鶴林寺僧舍》:“偶經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

(1)這首詞上闋寫景,詞人可謂一個妙手的`大畫家,短短几句就畫出了多種景物。你認為這首詞在寫景上有怎樣的特點?請舉例分析。(4分)

(2)這首詞下闋寫人,你從中看到的詞人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2分)

3、詞的上片,詩人從哪些角度來描寫景物?寫出了景物的什麼特點?(6分)

4、下片刻畫出詩人怎樣的形象?藴含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情感?(4分)

5、詞的上片是從哪幾個方面寫景的 運用了哪種表達技巧 請對此作簡要説明.(6分)

6、最後兩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畫龍點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感慨 (4分)

閲讀答案

(1)(4分)這道試題分析的角度很多,可以從寫景的角度入手分析,也可以從寫景方式入手分析,還可從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考生分析時聯繫具體詩句,且能分不同層次或角度表述,給4分。下面示例中所例句的4個方面的特點,學生任答出一點,給2分,只有概括,沒有聯繫詩句具體分析,給1分。

示例:這首詞寫景上的特點一是詞人善於從多個角度寫景,有遠景,如山、林;有近景,如竹、牆;有仰望,如“翻空白鳥”,有俯瞰,如“照水紅蕖”,有聽覺,如“亂蟬”,還有嗅覺,如“細細香”。這樣多角度的寫景就使景物顯得很有層次,做到了詩中有畫。二是在景中含請,如“亂蟬”“衰草”就不僅僅是客觀的景物,而是包含了詞人苦悶的心境。

(2)(2分)這首詞中的蘇軾是一個得過且過、日復一日消磨着歲月而又無可奈何的形象,一個抑鬱不得志的閒人形象。(1分,意思相同即可)從“杖藜徐步轉斜陽”和“又得浮生一日涼”等詩句中可以看出。(1分,任例舉一句即可)

3、寫景的角度:從視覺、聽覺、嗅覺的角度來寫景;遠近結合(由遠而近);仰看俯察。 (3分)描寫了夏末秋初雨後村舍周圍的景色,既開闊深邃,又清幽淡雅,充滿野趣。(3分)

4、手拄藜杖緩步遊賞的閒居者(或“隱逸者”、“貶謫者”)形象。(2分)表達了詩人超然俗務、悠閒自適的志趣,又流露出百無聊賴、得過且過的無可奈何之情。(2分)(意思對即可)

5、從視覺寫聲:"亂蟬"描寫雨後蟬的鳴叫;從視覺寫色:"白鳥"翻飛與"紅蕖"照水;從嗅覺寫味:"細細香"香氣綿長.

襯托:遠近分明,動靜結合.

6、從表面上看,作者感謝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過了涼爽的一天;其實從"又","浮生"等中隱隱可見作者被貶黃州後無所事事,得過且過,日復一日消磨歲月的無可奈何失落情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sushi/2m7nzw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