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柳永 >

范仲淹《上漢謠》介紹

范仲淹《上漢謠》介紹

范仲淹是宋代詩人,有《范文正公集》傳世,通行有《四部叢刊》影明本,附《年譜》及《言行拾遺事錄》等。

上漢謠

作者:范仲淹

真人累陰德,聞之三十天。

一朝鸞鶴來,高舉為神仙。

冉冉去紅塵,飄飄凌紫煙。

下有修真者,望拜何拳拳。

願君銀台上,侍帝玉案前。

當有人間問,請為天下宣。

自從混沌死,淳風日衰靡。

百王道不同,萬物情多詭。

堯舜累代仁,絃歌始能治。

桀紂一旦非,宗廟自然毀。

是非既循環,興亡亦繼軌。

福至在朱門,禍來先赤子。

嘗聞自天意,天意豈如此。

何為治亂間,多言歷數爾。

願天賜吾君,如天千萬春。

明與日月久,恩將雨露均。

帝力何可見,物情自欣欣。

人復不言天,天亦不傷人。

天人兩相忘,逍遙何有鄉。

吾當飲且歌,不知義與黃。

人物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吳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諡號“文正”。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提出嚴密官制、勸課農桑、整頓武備、減輕徭役、推行法制等10條建議,遭保守派反對,出任陝西四路宣撫使。後病死於赴潁州途中。善於詩詞散文,風格清新明健。有《范文正公集》,留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財富。

范仲淹從小刻苦讀書,生活得非常簡樸,每天只吃一碗稀粥,涼了以後分為四份,拌幾根醃菜和醋,早晚各吃兩份,吃完繼續讀書。

成語“斷齏畫粥”就來源於范仲淹的苦學事蹟。他的這種生活很像孔子的弟子顏回的經歷:“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考中進士之後,范仲淹進入仕途,參與政事。他在擔任右司諫時,多次進諫,得罪了太后和宰相—當時,年幼的宋仁宗即位,由劉太后垂簾聽政—被貶到了蘇州。後因治水有功,才被調回京城,擔任開封知府。

范仲淹深受百姓愛戴,所到之處,政績卓著。宋夏交戰,已經52 歲的范仲淹被任為陝西安撫經略招討使,親臨前線視察。他號令嚴明,愛撫士卒,獎拔人才,阻止了西夏的入侵,成功地化解了多次邊境危機。

多年的仕途和軍旅生涯,讓范仲淹看到了北宋朝廷政治和軍事方面的諸多弊端,如果不改革,國家將面臨滅頂之災。在宋仁宗的支持下,范仲淹出任參知政事,開始改革,史稱“慶曆新政”。

初期,新政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宋朝進入建國以來最繁榮的階段。但是,觸碰到當權者利益的改革最終失敗了;支持改革的大臣紛紛被貶,范仲淹也在其中,幾年之後鬱鬱而終。

在新政中,范仲淹非常重視教育和治學。他早年就主持過應天府府學,從來都是誨人不倦。有時,還用自己微薄的`俸祿招待學生們吃飯,他還聯絡和資助過許多著名的學者,如“宋初三先生”、張載等。

為了給國家培養實用人才,范仲淹還提議將教育和科舉考試的內容轉向講求經旨的義理之學和注重實用的經濟之學。此後,考試內容開始注重考察學生的理論思維,學校教育減少了死記硬背、脱離社會實際的章句記誦及詞賦學問

這些改變在儒學的發展史上有着深遠的意義,可以説,它徹底改變了儒學的價值取向,是中國儒學發展史上少數幾個重要的轉折點之一,而范仲淹就是這些革新的主要推動者。

他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統帥,也是—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他領導的慶曆革新運動,成為後來王安石變法的前奏;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經他薦拔的一大批學者,為宋代學術鼎盛奠定了基礎;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

人物評價

王安石

范仲淹王安石在《祭範潁州文》中稱范仲淹為“一世之師”。可是早在熙寧九年(1076年)五月,王安石在宋神宗面前批評范仲淹“好廣名譽,結遊士,以為黨助,甚壞風俗”。

朱熹

朱熹評説:“範文正傑出之才。”“本朝道學之盛……亦有其漸,自範文正以來已有好議論,如山東有孫明覆,徂徠有石守道,湖州有胡安定,到後來遂有周子、程子、張子出。”

呂中

呂中説:“先儒論宋朝人物,以范仲淹為第一。”

《宋元學案·序錄》雲:“高平(范仲淹)一生粹然無疵,而導橫渠以入聖人之室,尤為有功。”

王夫之

王夫之對范仲淹有苛評:“(範公)以天下為己任,其志也。任之力,則憂之亟。故人之貞邪,法之疏密,窮檐之疾苦,寒士之升沉,風俗之醇薄,一系於其心。……若其執國柄以總庶務,則好善惡惡之性,不能以纖芥容,而亟議更張;裁幸濫,核考課,抑詞賦,興策問,替任子,綜核名實,繁立科條,一皆以其心計之有餘,樂用之而不倦。唯其長也,而亟用之,乃使百年安靜之天下,人挾懷來以求試,熙、豐、紹聖之紛紜,皆自此而啟,曾不如行邊靜鎮之賴以安也。”

歐陽修

歐陽修為范仲淹刻墓碑曰:“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

標籤: 范仲淹 上漢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liuyong/ndor2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