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李清照 >

李清照漱玉詞讀後感

李清照漱玉詞讀後感

今晚雨疏風驟,也定然是綠肥紅瘦。究竟誰肥誰瘦,留給我們自己去思考……

李清照漱玉詞讀後感

但清秀罩嬋娟,才情卓越,我真的為你心動!——題記

第一遍是聽了百家講壇康震教授的《李清照》,從未有過的好奇,讓我難忘。第二遍終於讓我在學校圖書室的一角找到了你,竊喜!於是我小心翼翼地翻開你……

一直以來就對宋詞情有獨鍾。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幾道的“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都是我喜歡,那樣細膩那樣柔美卻不失意境。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出生在“家家泉水,户户垂揚”的齊魯文化發源地名城濟南,文化氣氛相當濃厚。父親---李格非是思想開明的名士。母親----王拱辰的孫女,善於作文,有很高的文學素養。

所以我一直都以為你是個幸福的女子,容貌出眾、名門閨秀、才華橫溢集寵愛於一身,這樣的女子會不幸福嗎?現在才慢慢知道,原來並非我想象如此。我懷揣好奇之心開始走進你的世界裏,與你同悲同喜……

在我眼裏,你“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你風韻脱俗、你個性張揚,深深地感染着我。

我痴迷你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還有你的另一首《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好一個青睿、有活力,熱愛生活、性格爽朗的女子!以至於我在課堂上跟我的孩子們如痴如醉地徜徉在你這束陽光裏……

其實,讓我最欣賞的還是你那份坦率,不羈的思想,所有這一切能讓你敢於直言不諱,無所顧忌地寫出那些率真詞章,甚至讓人才輩出的北宋那些男兒都自歎弗如。

中國歷史上詩歌文化燦若星河,也成就了很多偉大的詩人,但女子為詩人卻屈指可數。作為一名女子,你沒有把自己完全封閉在閨房之內,而是走向自然,去感受自然之美,玩賞風景,飲酒惜花,逞露才華,更像男子一樣抒發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樣作為女子,美好的愛情追求在你的筆下卻顯得那樣執着、那樣美好、那樣獨立。《一剪梅》中你酣暢淋漓傾灑你的相思之情:“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如果不是你對愛情大膽熱烈的追求,怎會寫出有如此“頗盡離別之意”的詞來?你用女子特有的那種細膩,那份與生俱來的敏感去捕捉你心中的感受之時,你可知道,也捕捉了我的心。

當我驚歎你的才華橫溢這會,哪想你卻生不逢時,北宋破敗,金人入汴京。對於丈夫趙明誠的'棄城而逃你羞愧難當,繼寫下千古絕唱的詩詞: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自身都難保,卻心繫國家,顯示出了女子難得的大節大義。趙明誠返回建康,後患瘧疾,你接到家書急忙趕赴建康,最後一面還是無緣相見。等你趕到,趙明成已去,至此你流浪於江南。

孤身一人在亂世苟活,又多次遇到南犯的金兵,隨身的家當被搶被盜,所剩無幾。幾車書卷被金兵焚燬。即使是這樣,你依舊寫出了驚世的詞令《添字採桑子》: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情。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好一個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情!

居無定所,國破家亡,物是人非,前半生悠然生活,後半生漂泊潦倒。在濟南生活時還是丰韻,臉色圓潤的女子。流落金華時已經面部消瘦。你幾十年孤身一人有家不能回,失去至愛的丈夫,終生沒有生育一兒一女,最後鬱鬱而終在離濟南老家遙遙之外的臨安。人生天地反差之大,但優越的前半生你沒有居深閨而有德無才,後半生你沒有自歎自哀,自我放棄,留下千古詩詞讓我們這些後人咀嚼、傳唱。

這就是你,即使在刀劍上跳舞,依然舞姿卓羣。

宋代的蔣捷説:時光匆匆,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外面雖喧囂,可對於你,今天的我依然痴迷;痴迷於你的特立獨行,痴迷於你的才情卓越,痴迷於你的敢愛敢恨。

忘不了你的那“爭渡,爭渡”的調皮可愛,你那“和羞走”的美麗嬌羞。一份勃勃的生機,一片斑斕的色彩,演繹了你多少的歡樂與朝氣。

我想問你,你究竟從哪裏來?帶着淡淡的芳香;你又將身往何方?吟唱的詞闋餘音繞樑。你號易安,可卻顛沛流離了一生;你原是小家碧玉,可那錚錚傲骨硬是比一般苟且偷安的男人還要剛強。

正如後來人這樣評價你——正值花季時期的你已彰顯出過人的才華。你的出現在男性主宰重要地位的封建時期是一個精彩的意外,同時也是古代文學銀河中寥若晨星的女作家中最傑出的代表,羣山中突然崛起的一座秀美山峯。

在我心中的你是一位活潑,堅強的女子。

你分明教會了我——人要有海納百川的精神,才能戰勝困難,活出自我,尤其是女子!

清秀罩嬋娟,才情卓越,我真的為你心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liqingzhao/94mkk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