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演講稿 >

課前演講稿三篇

課前演講稿三篇

演講稿是進行演講的依據,是對演講內容和形式的規範和提示,它體現着演講的目的和手段。下面是關於課前演講稿的內容,歡迎閲讀

課前演講稿三篇

課前演講稿1

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的課前演講,我想先給大家講個故事:有個女孩,在月台上追趕一張被風吹飛了的紙。熱心的人們看見她萬分焦急的樣子,以為那是一張對她十分重要的紙,便紛紛加入追趕的隊伍,可那張紙彷彿要存心捉弄大家,飛起又落下,落下又飛起來,像附了魂一樣。越是這樣,女孩追它的決心就越大。

終於,在眾人的努力下,那張紙乖乖地就範了。那個追到紙的人,得意地將戰利品遞給女孩。女孩優雅地向大家道謝,然後拿着紙在眾目睽睽之下走到一個垃圾筒跟前,將它塞了進去,回過身,她微笑着對大家説:好了,現在它終於去了它該去的地方。

故事講到這裏,也許你會詫異於女孩的舉動,也許你會懷疑於故事的真實。好了,先放下這些都不説,同學們,讓我們一同回憶:在我們的周圍,在我們的身邊,是否有垃圾從同學的手中滑落,成為路面上醒目的感歎號?是否有隨手丟棄的塑料袋在風中“翩翩起舞”?是否會在廁所潔白的牆壁上看到幾個刺眼的腳印?

同樣的,在你的周圍,是否有人大聲叫嚷,讓你的耳膜陣陣發聾?是否有人口出髒話,污言穢語,招來人們鄙視的目光?是否有人唏噓起鬨,吹口哨,叫人不可思議,令人費解?

當發生這一切的時候,在它們主人的身上其實是丟掉了一樣東西,那就是文明——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這財富世代相傳,它應該在你的身邊:她是路上相遇時的微笑;是同學有困難時的熱情幫助;是平時與人相處時的親切與關懷;是不小心撞到對方時一聲“對不起”;是自覺將垃圾放進垃圾箱的舉動;是看到有人隨地吐痰、亂拋亂扔時的主動制止;是走廊內的`輕聲慢步;是宿舍裏暖融融的家的感覺。它是一種品質,一種修養,一種受人尊敬的並被大家廣泛推崇的行為。

綠樹紅花,朗朗的讀書聲,暖人的話語,整潔的儀表,那是一幅美麗的畫面。所以當有人離文明遠去的時候,請你温馨地提醒他:你掉了一樣東西。

謝謝大家!

課前演講稿2

老師們、同學們:早上好!

今天我要講的題目是養文明習慣,做文明學生。

先讓我為大家講述兩個事例:

第一個事例是:新加坡是一個通用英語的國家,這個國家的公共場所的各種標語大多是用英語書寫。但其中的一些觸及文明禮貌的標語,如不準隨地吐痰、制止吸煙、不準進進草坪等卻用中文書寫。為何呢?人家回答:由於有這些不文明行為的大數是中國大陸的遊客。為此,到新加坡考察的一名中學校長苦口婆心地説:不文明行為也是國恥。

第二個事例是:據中心電視台報導,國慶節後的***廣場,隨處可見的口香糖殘跡,顯得格外刺眼,40萬平方米的***廣場上竟有60萬塊口香糖殘渣,有的地方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塊口香糖污漬,密密層層的斑痕與***廣場的神聖和莊重構成了強烈的反差。

以上兩個事例表明,文明的一切都是由細節構成的,通過這些細節,我們看見了文明離我們國家還有一定間隔,因此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應當養成文明習慣,做文明學生。特別是對我們施橋中心小學的學生來講,你們中有很多學生是經過各種途徑和努力後,才得以成了施橋中心小學的一員。然而遺憾的是,在我們身邊,在一部份同學身上,還是有着一些不文明行為。例如,我們的校園內、樓梯上總能見到與我們美麗的校園極不***的白色垃圾,特別星期六、星期日教室裏、校園內垃圾隨處可見,乃至有的同學以為,反正有值日的同學打掃,扔了又何妨;再例如可見在教室走廊上的起鬨大鬧,走路推推搡搡,隨便撞壞門窗,也不覺心疼;再例如校園內部份同學之間相互的講髒話、粗話,隨便攀爬學校牆頭、國旗圍欄和車棚圍欄,乃至還有個別同學故意損壞學校公共財物。

我們很多同學把文化知識的學習放在首位而經常疏忽了社會公德、文明習慣的養成,而這恰恰從本質上體現一個人的思想品質。事實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我們良好學習的條件,也是建立健康人格的基礎。在學校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同學就目無紀律,不講衞生,擾亂整個學校的學習環境。相反,假如我們養成了文明的行為習慣,學習環境就是良好的、有序的。我們知道:一個學校的學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才能構建出良好的學習環境,創造出良好的學習成績。現在,我們正處於人生中最關鍵的探索時期,在這個時期的所作所為,將潛移默化的影響到我們本身的心理素質,而文明的行為就在幫助我們進步本身的心理素質,同時也完善了本身的道德品質,假如我們不在此時,抓好本身的道德素質建設,那我們縱然具有了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於人於己於社會又有何用呢,所以,我們應當先成人,後成材,不要做一部單純把握一些知識技能的機器,而要成為一個身心***發展的人。文明就是我們素質的前沿,具有文明,那我們就具有了世界上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數事例表明,走向事業輝煌,首創成功人生的關鍵,是品德高尚的情操。代表民族未來的我們,需要學習繼續的東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題目是,我們究竟要以甚麼樣的精神風采,甚麼樣的思想品質,甚麼樣的道德水準,往接過人類文明的接力棒。同學們,我們播下一個動作,使收穫一個習慣;播下一個習慣,使收穫一個品格;文明已被人們放在心裏的一個重要位置,時時刻刻在與文明交談,千萬不要把文明行為習慣看做小事。每一個人的舉手投足之間都傳遞着豐富的文明信息,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點點滴滴的

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做文明學生,管住我們的口,不隨地吐痰;管住我們的手,穩定扔垃圾;管住我們我們的腳,不踐踏花草。我相信,我們全體師生經過努力,一定會營建成一個寧靜、有序、有着良好學習環境的校園。謝謝大家。

課前演講稿3

親愛的同學們:

我給大家講一個關於希看的種子的故事。

在列寧格勒市中心,有一個科學研究所。研究所裏建有一個巨大的倉庫,這裏保存各種食糧種子。1942年,當德國人圍住列寧格勒時,這個城市開始上演人間悲劇:不計其數的人開始被餓死,人們千方百計尋覓食品。有些市民不惜穿越德軍的封閉線跑到郊外,尋覓樹皮和已被冰封的湖底的魚蝦。但他們經常有往無回,成為德國納粹子彈的犧牲品。飢餓讓人變得瘋狂。很多人看上了研究所中的那些食糧種子。這多是當時列寧格勒城中唯一儲備大量食糧的地方。

駐守的軍隊來了,可是科學家説,這是種子,是蘇維埃將來的希看。駐守部隊撤退了。

前線浴血奮戰的將軍也來過,他要求把食糧全部交給軍隊,但科學家説,這是種子,不能吃掉。將軍大發雷霆,但科學家告知他:當我們打退了德國人,農民們可以用這些種子過上幸福的生活。將軍聽完,向科學家敬禮,然後帶領兵士離開了。

幾個月後,人們發現看管倉庫的科學家餓死在糧堆旁。列寧格勒的那座糧倉,成為世界食糧史上的一個奇蹟。戰爭已摧毀了一切,但列寧格勒卻保住了珍貴的食糧品種。現在我們不知道那位科學家叫甚麼名字,但他的那句希看的種子的名言,成為列寧格勒這家研究所的代名詞。

故事講到這裏,相信很多同學已被深深地感動了,為餓死在糧堆旁的科學家,為保護着希看、闡釋着希看、留下希看的科學家。

是啊!面對至死仍報希看的這樣的人,我們除感動,還能有甚麼?戰爭能摧毀一切,卻盡對摧毀不了希看。

是的,具有希看,一定會具有未來。

謝謝大家。

標籤: 演講稿 課前 三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yanjianggao/opj83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