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演講稿 >

文明禮儀主題教育演講稿範文(精選5篇)

文明禮儀主題教育演講稿範文(精選5篇)

演講稿的內容要根據具體情境、具體場合來確定,要求情感真實,尊重觀眾。在現在社會,演講稿在我們的視野裏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還是對演講稿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文明禮儀主題教育演講稿範文(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明禮儀主題教育演講稿範文(精選5篇)

文明禮儀主題教育演講稿1

各位領導、各位朋友:

各位早上好!

喜聞北大吳忠劍橋雙語幼兒園榮為全國青少年文明禮儀教育示範基地,我感到十分地高興,對工作在一線的幼教老師,對給予我們工作大力支持的家長朋友,表示由衷的感謝!

我園自20xx年12月起,開始實施文明禮儀教育,從方案的制定、實行到階段性小結,從活動初期的廣泛宣傳、培訓學習指導、環境創設;到活動中期主題活動的開展,例如《好習慣伴我行》《文明進餐》《我是文明好寶寶》《文明每一天》《文明在我口中》《文明在我心中》《文明禮儀親子活動》,到活動後期的收集材料、整理圖片、總結匯報,無一不凝結了園領導和老師們的心血。

“文明之花結碩果”通過開展文明禮儀實踐教育活動,培養了幼兒知禮儀、懂禮貌、講文明的良好日常行為習慣,全面提升了幼兒的文明禮儀素質。在幼兒園裏,每天都能感受到幼兒向老師、長輩主動問好(道別);遊戲時追逐打鬧現象逐漸減少;不亂扔、不採摘、不亂吐、不亂畫,養成把紙屑、果皮、包裝袋放到垃圾桶和隨手拾廢物的好習慣;用餐時不挑食、不交談,保持桌面地面乾淨;參與活動遵守秩序,不擁擠,不吵鬧;教職工做到衣着整潔、大方、得體;師幼都能自覺愛護幼兒園環境,使幼兒園環境更加淨化、美化。我園開展文明禮儀教育實踐活動至今,共評出文明禮儀先進班級4個,評選出文明禮儀標兵2名,文明禮儀教師7名,文明禮儀之星28名,文明禮儀寶寶36名,創編出“文明禮儀教育”兒歌32首,有468名幼兒參加了“文明禮儀教育”意願畫評選活動,有14名幼兒榮獲了禮儀寶寶繪畫創意獎。雖然幼兒園開展的文明禮儀教育實踐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我們還將繼續努力,把文明禮儀教育實踐活動持續、深入地開展下去。

總之,對幼兒進行文明禮儀教育,是一項長期性、綜合性、系統性的工作。幼兒園必須把文明禮儀工作融入到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使孩子們真正成為文明禮儀小標兵、小使者!

文明禮儀主題教育演講稿2

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源遠流長。中華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古人把禮儀視為做人、做事、治國的基礎。

校園禮儀、家庭禮儀、集會禮儀、課堂禮儀在有些人看來,是些微不足道的細節,但它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民族、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

在生活中,你如果注重禮儀,敬老孝親,和睦四鄰,團結同學、尊敬師長,從身邊點滴小事做起,講文明,懂禮貌。那麼,就一定會給人們留下美好的印象,成為一個真正的“氣質美女”、“優雅紳士”。

前些日子熱議的“中國式過馬路”,就是文明禮儀的一個反證。所謂“中國式過馬路”,即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與紅綠燈無關,只看人不看燈。我們身邊也不乏這些例子:無號牌闖燈的汽車,隨意亂停的私家車,橫衝直撞的三輪車,成羣結伴而行的自行車,機動車道上悠閒自在的行人等等。這些不文明現象,彷彿帶我們回到了史前,令泱泱文明禮儀之邦的中國汗顏。

相反,我們也可以經常看到一些温馨的場景。記得有一次,一個老奶奶走路不穩,摔在路邊。一個小女孩匆忙跑過去,把老奶奶扶了起來,急切地詢問老奶奶感覺如何、家人的聯繫方式,並一直照顧老人到家人到來為止。那一刻,她胸前的紅領巾是那麼的鮮豔。

梁啟超曾經説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我們是未來的接班人,我們是祖國的小雛鷹,文明禮儀是我們學習的根基,是我們健康成長的臂膀。讓我們插上文明的翅膀,展開禮儀之羽翼,飛向藍天,飛向希望,飛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文明禮儀教育的演講稿2

文明,一個看似抽象的名詞;文明,一個看似簡單的名詞;文明,一個看似平凡的名詞,文明卻是一個在當今社會,佔舉足輕重的地位的名詞。我要説,文明,無論對什麼而言,都不可缺失。

一個國家如果缺失了文明……

一個國家如果缺乏了文明,擁有再強的經濟實力也是白搭;一個國家如果缺乏了文明,軍事實力再強也無法讓其他國家心悦誠服;一個國家如果缺失了文明,它會被全世界恥笑、看貶。君不知,清朝重臣李鴻章曾在出使俄國時,惡習發作,在一公共場合,隨地吐了一口痰,正是這隨地一吐,被外國的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何嘗不是一個不文明所致的歷史教訓呢?

一個校園如果缺失了文明……

眾所周知,校園是一個培養人、教育人、塑造人的地方。可是,近些年來,隨着網上一些視頻的曝光,不由讓人反省,一個校園如果缺失了文明會怎樣?我看過有關學校暴力的——一羣人殘忍的圍毆一個弱小的同學,我也看過師生矛盾的——一羣學生沒大沒小地指着老師的鼻子破口大罵。更有甚者,整天嘴裏亂吐髒話、粗話,並以之習以為常的同學大搖大擺地漫步於校園之中。校園如果缺失了文明,那它還能繼續培養人才麼?

個人如果缺了文明……

講文明的人不一定會受到大家的讚揚,但不講文明的人,一定會使周邊的人對其心生厭惡。就説説當今青少年瘋狂追捧的小天王周杰倫吧,他的確是一個音樂方面頗有造詣的天才,而且現在的他更是在影視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可是誰會料到,這一切會因小天王一張比中指的不文明照片抹上陰影?不管他怎麼解釋,不管他怎麼道歉,他比中指那一不文明的行為早已讓眾粉絲大跌眼鏡了,為了彌補,他也只能花更多精力、財力去讓別人認識到他的知錯能改,別小看個人的文明,一個人如果缺失了文明,他該如何讓周邊人相信他,欣賞他?

文明,看似抽象,其實觸手可及;文明,看似簡單,其實,絕非隨便説説便能做好;文明,看似平凡,其實很多個平凡組成了一個國家,一個校園。一個人的不平凡,文明,無論於國家、於校園、於個人都不可拋棄,讓我們播下文明的種子,譜寫一曲文明的讚歌吧!

文明禮儀主題教育演講稿3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一個社會的公共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則會影響自身形象,大則會影響國家。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我國,在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説:“中國欲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是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達到一定水平,就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準,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云: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的大談文明禮儀。可是看到校園中隨處丟棄的垃圾袋、飲料瓶,聽着某些同學口中的髒話,怎能不叫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為的矮子”嗎?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説:“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各於履行,甚至僅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麼區別呢?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生活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我們不必埋怨這個社會的文明水平不高;不必怨歎自己的力量太單薄,對社會的影響太小。試想一下,麪包裏的酵母不是很少嗎?可是,單憑這一點酵母,不是就把麪包發起來了麼。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該做這個時代的酵母,把校園文明發起來,把社會文明發起來。

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不要讓文明消失,不要讓文明只出現在紙上,要讓文明活躍在我們生活當中,讓文明無處不在,讓我們做文明的主人,讓“文明與我同行”!

文明禮儀主題教育演講稿4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文明之國,禮儀之邦,人們每時每刻都講文明,懂禮貌。可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失去了寶貴的文明,他們亂扔垃圾、隨地吐痰、在公共場所抽煙、説髒話……我們不得不再次提起文明禮儀了。

星期日,爸爸帶我去自助餐廳吃飯,我臉上洋溢着喜悦。到了餐廳,我挑了一個陽光充足的位置坐下來,爸爸去夾我最喜歡吃的食物。我則閒着無聊觀察隔壁餐桌的一對夫婦,他們大約三十多歲,男的看起來文質彬彬,説話很客氣,誰知他的行為卻讓人憤怒:他在食物桌與餐桌之間來回穿梭,餐桌上已經擺滿了食物,猶如盛大的滿漢全席。可是那位叔叔好像並不滿足,還在一個勁兒地搬運着。女的問∶”行了,夠我們吃了,要那麼多幹嘛?“男的卻説∶”反正已經掏過錢了,不然我們就吃虧了!再説了,這樣多有面子呀!“我情不自禁地想:這個叔叔怎麼這麼不講文明,為了所謂的面子,就任意浪費食物,真是太不應該了!如果每個人都像他一樣,一年會浪費多少糧食呀……”點點,你怎麼不吃呀?“爸爸説。”嗯,爸爸,你也別忙活了,這些已經夠我們吃了!“我們津津有味地吃起來,文明禮儀之花就這樣在餐桌上綻放。不一會兒,服務員來清理餐桌,看着隔壁剩下的大半桌菜,無奈地搖了搖頭,隨手把剩菜倒進了垃圾桶……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嚴格要求自己,讓文明禮儀之花綻放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文明禮儀主題教育演講稿5

老師們、同學們:

你們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文明與我同行》。

中華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就是禮儀之邦。皇皇華夏,集聚五十六個民族,襯藴出豐富的.人文資源;泱泱中華,譜寫五千多年曆史,創造出舉世矚目的文明成果;文明是我們炎黃子孫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沒有了文明,就如齒脣之寒,素質就不能保證,就無法成為一名合格的學生,更別説擔任起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每天早上,都會有一羣忙碌的身影彎着腰打掃衞生,他們就是我們每天的值日生。他們將我們的教室、校園打掃得乾乾淨淨。

但是,當放學後,校園裏又成什麼樣子了呢?垃圾滿地都是,為什麼呢?是因為同學們沒有珍惜值日生的勞動成果,你一張紙,我一張紙,久而久之,校園裏便變得狼藉一片,如果全校每人丟一張紙,那麼,就會有幾千張紙污染我們的環境啊!“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只有從生活的點滴做起,才會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成為一名文明的社會人。不久前,曾看到這樣一則報道,説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是一個通用英語的國家,這個國家的公共場所的各種標語大多是用英語書寫。

但其中的一些文明禮貌的標語,如“不準隨地吐痰”、“禁止吸煙”、“不準進入草坪”等卻用中文書寫。為什麼呢?人家回答:“因為有這些不文明行為的大多數是中國大陸的遊客。”為此,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學校長語重心長地説:“不文明行為也是國恥。”

還有一個,是在外國的一個景點裏,一箇中國人看見在一個醒目的位置寫着“到此一遊”後面署着幾個中國人的名字,他看了後無地自容,問那兒的管理員為什麼不想辦法把它們清理掉,管理員竟説,這是給其他人敲響一個警鐘,如果把它塗掉,別人會接着寫,不塗掉,就是要告訴別人亂塗亂畫是多麼醜!從上兩篇報道中,我們不難發現,原本的禮儀之邦、文明之邦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外國人心中的反面教材,這是為什麼?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為什麼中國人失去了禮儀與文明?再説説我們小學生,有些學生在公交車上面對站立的老人置之不理;有些學生在高談闊論時不時冒出一兩句髒話;還有些學生只因為一些小事就大動干戈,惡語相向,這些不文明的行為舉止嚴重影響了學校形象和社會正常秩序。

怎樣才能做一個文明少年呢?在班會課上同學們的發言中我明白了,一個文明好少年,在家裏,要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熱愛勞動;在學校裏,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勤儉節約;在社會上,要熱愛祖國,文明禮貌,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只有這樣,每時每刻鍛鍊自己,發揮特長,才能成為一個文明好少年!

同學們,讓我們共同攜起手來,從自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把道德規範落實到自己的言行上。讓我們爭做文明學生,爭創文明班級!

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yanjianggao/ed32e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