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三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三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本學期我擔任了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三年級是一個由低年級向高年級過渡的一個階段,也是一個在小學階段較為關鍵的一個年級,從三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説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閲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閲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新教材中在二年級只是安排寫句練習,但到了三年級就開始練習習作,要求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這個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三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本學期的32篇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肯定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當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會,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開闊視野。有時提出的問題,老師也會覺得束手無策。新教材的內容更是從古到今,包羅萬象。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力爭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在學生眼裏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無事無物不曉。要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平時應該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藴、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

下面,我從一下幾個方面淺析一下我對本學期語文教學的認識。

一、識字。

本冊教材要求會寫300個生字。每課要求會寫的幾個生字,有的是本課新認識的字,有的是以前已經認識的字,不論屬於哪種情況,都力圖保證它們在結構上具有一定的規律,在筆畫或筆順上有某些共同點,也就是通常所説的典型字。比如,《我們的民族小學》中,“坪、壩”同屬於左右結構,都含有“提土旁”;“蝴、蝶”同屬於左右結構,都含有“蟲字旁”。這樣的偏旁和結構相對集中的設計,便於學生感悟和教師的指導,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提供了適宜的平台。如果沒有上面提到的共同點,字與字之間沒有聯繫,則指導起來、學習起來都會很困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悟體會、自主發現帶有同樣筆畫、部件、結構的漢字之間的共同之處、寫字時應該注意的問題。寫好典型字的安排是與傳統的毛筆書法練習相關的,練過書法的老師們都還記得,絕大多數字帖中的字都有一定的規律,或者是結構相同,或者是偏旁一樣。

從生字表二可以看出,二年級下冊每課要求寫9-12字,三年級上冊每課要求寫10—14個字。寫字數量的增加,是為學生的習作做好字量的儲備。

從一年級上冊開始,人教版實驗教材就開始重視學生寫字習慣的培養。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仍要關注學生的寫字姿勢和執筆要領,時常提醒學生注意寫字衞生、愛護和保管文具。與此同時,還要留心糾正學生不良習慣的養成,譬如,有的學生習慣於看一下書上的字,然後添加一筆,這種習字方式不利於學生對字形的整體把握。

在寫字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通過自己的板書示範,詳細指導不易寫好的筆畫、容易寫錯的筆順,要求學生把字寫端正、美觀(科技的發展,多媒體的運用利弊談)。隨着年級的升高,學生要寫的字也越來越多,形近字、同音字也大量出現,為了使學生避免寫白字、錯字,教師在寫字指導時應該特別提醒學生注意。教材當中安排了這個方面的內容,譬如,“語文園地二(32頁)”的“我會填”,“語文園地四(64頁)”的“我的發現”,但是,教材的容量是有限的,同時還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常常運用這樣的方式幫助學生準確區分字音、字形、字義,不斷提醒學生在平時的書寫活動中不要寫白字、錯字。此外,也可以通過寫字與學詞的結合,使學生儘量少寫白字、錯字。因為在實際的語言環境當中,很多生字是以詞語的形式出現的,由於多了另外一個生字作為參照,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的區別信息,減少出錯的機會,在寫字的同時積累詞語。為此,我們在教材之後安排了《詞語表》供大家參考。

寫字的質與量。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説,在一節課中寫字不宜太多,為避免學生疲勞,學生動筆寫字不應集中安排在一節課上進行,而是要分散到每一堂課裏面去。在寫字的量的把握上,也不是有人所認為的寫得越多就越好,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教師應視學生寫字的質的情況決定量的多少,如果學生已經記住了字形並且寫得比較美觀了,那麼寫字的練習就要體現出彈性的要求了,他可以少寫幾個。換句話説,寫字練習,在達到質的要求基礎之上,學生在量上有選擇作業的權力。

二、閲讀。

1、“多角度、有創意閲讀”的誤解與糾謬。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部分提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閲讀”。通過近三年以來的教學實踐,我們注意到,為數不少的教師對課程標準提出的這個有關讀書的要求有所誤解和曲解。他們認為,“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閲讀”僅僅是閲讀形式的多樣問題,於是,老師所謂的閲讀指導便流於集體讀、分組讀、領讀、男女學生對讀、配樂朗誦、分角色朗讀等等諸多閲讀形式的更替與展示。大家不要忘記,課程標準在“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閲讀”之後還有這樣的表述,“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閲讀質量”,不難發現,“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閲讀”是“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閲讀質量”的手段,不顧“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閲讀質量”這個目的而單純追求閲讀形式的多樣,是對課程標準的誤解和曲解。換句話説,閲讀形式的選擇必須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2、“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與教師的指導。課程標準提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這種理念的確立,主要目的是力圖規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灌輸”行為,代之以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去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是,我們不能簡單地將“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理解成教師不必給予必要的閲讀指導,學生可以憑藉不同形式的、單純的個人閲讀就可以領會課文內容,學會表達方法。

3、重視閲讀的指導。重視閲讀的指導包含不同的層次和內容:第一,指導什麼;第二,如何指導。

先看指導什麼。對於那些不傳達給學生他就無法自主獲得的知識、技巧,教師不必反覆地要求學生自主嘗試、習得,以避免學生直至心理受挫,最終也無法達到教師的要求。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認為教師可以通過平等的對話,譬如“我也來試試,這樣讀是不是好一些?”“請讓我試試好嗎?”直接將正確的處理辦法演示給學生,例如:詩歌的誦讀、長句的斷句、停頓,輕聲、兒化、疑問等等。

不過,單純的示範模仿和朗讀技巧的訓練,在領會內容和傳達感情的過程中固然必不可少,但更深層次的領悟則需要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之下、在入境入情的充分的閲讀實踐中逐步習得。教師在指導學生深入領悟課文時,需要培養他們發現問題的能力,這是實現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前提。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一般都會遇到某些問題,此外,教師需要提出一些問題供學生思考,這一方面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瞭解,另一方面則可以學習提問的方式和角度。對於老師提出的問題,大家可以參考文中學習夥伴的話和課後習題中的內容,也可以參照我們列舉的有關課程標準當中的階段目標,自主設計。這裏特別強調兩點:第一,不論是學生還是教師的問題,都要特別注意提問的內容、方式和角度,提出的問題一定要有思考價值,同時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第二,對於提出的問題,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概括和總結,讓學生知道自己或者老師提出的問題屬於哪個角度。明確提問的角度,有助於學生正確思考和解答問題,同時可以使學生在理論上明確當我們遇到其他文章時,該怎樣思考、從什麼角度提問,這是一個示範和模仿學習的`過程,可以提問的內容和角度很多,一般來説,可以從題目入手(《富饒的西沙羣島》,“富饒”這個定語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也可以從部分詞句的表達方法、含義入手(《爬天都峯》“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中的“掛”字),還可以從課文的主要內容、表達的情感入手(《奇怪的大石頭》“想不到,這項研究成果竟然和童年的疑問有關”、《掌聲》“從英子的變化中,我想到了很多”)。此外,教師提出問題之後,要給學生一個迴應,不要僅僅是佈置問題,而沒有相應的下文。

以上説明的是指導的內容,那麼,應該如何指導呢?課程標準中提到,“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這裏提出的“教師的分析”,指的是教師直接將問題的答案直接灌輸給學生,它不是我們所提倡的。教師在閲讀指導時,要注意策略的選擇:一種策略是,從學生對教師或者學生提出的問題的答案中提取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同學生對於同一問題的回答不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不同回答的比較中,認識、選擇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另一種策略,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突出問題的焦點,引起學生的注意。譬如《灰雀》第二段有這樣一句話,“他在周圍的樹林中找遍了,也沒有找到”,老師可以據此提問,“你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了列寧的什麼心情,列寧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情,我們應該如何通過自己的閲讀傳達出這種心情?”這樣的問題不只是提出問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另一個用意則是呼應課程標準提出的“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要求,引導學生培養捕捉信息、體會情感的能力與習慣。再如,《爬天都峯》文中學習夥伴有這樣説到:“從‘終於’這個詞,我體會到……”如何體會“終於”這個詞的作用,教師可以設問,“‘終於’能否去掉,去掉之後與原句相比,有什麼不同”,通過這樣的提示,引導學生關注關鍵詞語、學習領會詞語表達作用的基本方法。第三種策略,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與心理實際,解決教材中出現的問題。

三、寫作。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部分對中年級的習作明確提出了以下階段性目標:留心周圍事物,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這些目標對於三年級的作文教學來説,可以歸結為一句話: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和寫作願望,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寫作文。

三年級是作文的起步階段,學生剛剛邁入寫作的門檻,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級的寫話高出一個層次,很多學生便對作文產生畏懼心理,感覺無從下手。俗語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促使他們自發自覺的經常練筆,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我認為,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主要有以下三條途徑:

一、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學生對身邊的事物缺乏直觀感性的認識,就讓他們去描寫,去評論無疑是很難的。對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説,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是觀察,只有親身去接觸事物,仔細的觀察事物,才能獲得真實、深刻、細緻的第一手資料,寫作時才有話可寫,寫出的文章也比較真實生動。因此,作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學習描寫一種水果,可以拿出實物讓學生觀察、品嚐,加深印象。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初步掌握描寫一種水果的方法。到了正式寫作時,再請學生拿出自己喜愛的水果,讓他們説説應從哪些方面觀察,就比較容易了。這時,教師應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有順序的觀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澤、味道、吃法等等。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並使他們懂得觀察的重要性,逐步養成細緻觀察的好習慣。學生通過觀察,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寫起作文就不會覺得難了。

二、引發學生的想象思維

豐富的想象力是寫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學中,除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之外,引發學生的想象思維也很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經常為學生創設激發想象的情境,引發他們的想象思維,培養他們的想象創造能力。例如習作七用玩具編寫童話,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展示很多可愛的玩具和動畫,激起學生的興趣,請學生小組合作為其中的一些玩具確立關係,編故事,編對話……學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互相補充,使想象更加充實,更加生動,直到編寫成一個完整的童話。在這種情境中,學生得到了自主學習,充分表現的機會,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間,想象思維得到引發和鍛鍊,寫作興趣也提高了,寫出的作文也比較充實生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y772l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