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對新課程語文對話教學的反思和構建論文

對新課程語文對話教學的反思和構建論文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課改以來,沉寂的課堂熱鬧了起來,對話成了語文課堂一道亮麗的風景。對話理念的引入,的確給語文課堂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但是仔細審視當前的語文課堂,由於觀念的偏差、認識的侷限,導致對話教學中出現了很多虛浮和無效現象。因此,有必要對對話教學進行認真的反思和糾偏,構建積極有效的語文對話教學框架。

對新課程語文對話教學的反思和構建論文

一、對話真實意義缺失的反思

(一)教師主宰的“假對話”

教師雖然從形式上給予學生自由言説的機會,但是整個對話過程都牢牢地掌握在教師預設的框框中。教師不是“主導”,而是“主宰”。雖然課堂有問有答,但是在話語霸權之下,不過是教師牽着學生的鼻子走,一步一步地接近預先設計好的答案,教學完全封閉在教師的誘導之中,成為掩人耳目的“對話圈套”。屬於語文教學本性的心靈對話嚴重缺失,學生在這樣嚴密控制的對話中,失去主體的個性、情感和思想,陷於精神上的單一與蒼白。這樣的課堂對話所表現出來的不是學生學習、感悟和建構知識的過程,而是被教師強勢牽引着的模式化的表演罷了,是語文課堂的虛假飾物和華麗包裝。是裝腔作勢的“假對話”:

(二)脱離文本的“空對話”

文本是學生的第一認識對象和對話夥伴,是師生課堂對活的直接憑藉和依據。有些教師為了生成“無法預約的精彩”,為了“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感受和理解”,就從“平等的首席”中讓出來,成了教學的“旁觀者”和“局外人”,任由學生天馬行空地隨意發揮,漫無邊際地自説白話,置文本於不顧,嚴重偏離了文本的價值取向,如,一位教師教學《秦始皇兵馬俑》,在總結課文時間學生: “面對這雄偉壯觀的秦始皇兵馬俑,你覺得最應該感謝誰呢?”學生回答: “我認為最應該感謝的是古代那些製造兵馬俑的勞動人民。” “我認為最應該感謝的是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為自己製造陵墓,就不會留下兵馬俑了。” “我認為最應該感謝的是第一個發現兵馬俑陶片的農民。” “我認為最應該感謝的是考古專家。”“我認為最應該感謝的是這篇文章的作者。”學生為了顯示自己的獨特,從不同的角度猜測着教師的“謎底”,教師因為尊重學生的多元理解,也莫衷一是,無果而終。這種脱離文本視野,缺失文體價值觀的對話,是一種沒有潛質的'“空對話”。這種沒有意義生成的對話只能 是空洞無物、毫無意義的語言形式。這樣的對話越多,距離教學目標就越遠。時間長了,學生會變得心浮氣躁,急功近利,譁眾取寵,迷失了精神的家園。

(三)漠視差異的“偏對話”

對話教學的第一要義應該是民主和平等。要求教師要蹲下身子與學生進行最自然、最真誠的交流,真正走進他們的情感世界和精神領域,傾聽他們幼苗拔節、心靈開花的聲音;欣賞他們蓬勃向上、笑容燦爛的樣子;分享他們成長途中五彩斑斕、妙趣橫生的故事……遺憾的是,我們發現很多的語文課上,少數能説會道的尖子學生幾乎壟斷了話語權和表達權,他們頻頻地發言,屢屢地表演,儼然是對話的“貴族”,而其他學生則很少有自由表達的機會,至於少數“差生”更是與對話無緣:對話主體嚴重失偏,對話機會嚴重失衡。學習生活中的“偏對話”,使他們越發心靈封閉,心思枯竭,自卑脆弱。教師不能漠視差異,而應把它開發成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尊重兒童的差異,賦予每個學生自由表達的權利。尊重兒童的話語權,就是尊重兒童的天性,尊重兒童的生命。還兒童話語權,教育中才有兒童的影子,對話教學才能有效展開。

(四)瑣碎問答的“淺對話”

由於理解的偏差,有些教師把對話簡單地理解為“談話”和“説話”,在課堂上的表現就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問題。教師把教學內容設計成一個個瑣碎的問題,也不管這些問題有沒有思考的價值,有沒有提問的必要,教學的展開全部圍繞問題進行,教學的推進過程就是問答的延續過程。問題回答完了,對話也就隨着教學任務的完成而宣告結束,這樣的對話缺少思維的交鋒,思想的碰撞;沒有精神的交流,視界的融合;缺乏自我反思和相互喚醒,僅僅停留在形式上的問與答、理解上的“淺表層”,其實是變異了的“獨白”,是近乎無效的“淺對話”。

二、 “有效對話”實踐策略的構建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 “閲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其實這裏麪包含着兩層含義:

(1)閲讀是讀者與文本間主體的對話過程。

(2)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主體間的對話過程。

這裏面藴含着語文教學對話的兩個概念:一是“閲讀對話理論”,二是“教學對話理論”。現在很多教師把兩者混為一談,把《語文課程標準》中的“對話”理解為單純的“教學對話”,這顯然是很片面的。新課堂要求從“教師中心論” “學生中心論”走向“師生對話論”。 “對話”,不僅是一個時尚的名詞、一個新鋭的理念,更應是一種實實在在、付諸課堂實踐的全新的學習方式和教學行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xm94m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