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活化課文呈現方式語文論文

活化課文呈現方式語文論文

從目前的課堂教學情況看,逐段呈現課文的模式仍很盛行。一味地採用這種呈現方式,會帶來許多弊端,主要表現在:不利於引發學生的積極情緒反應,學生學習興趣不高;不利於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主體作用發揮欠佳;不利於誘導學生進行深層思考,思維品質難以得到培養。

活化課文呈現方式語文論文

因此,要提高閲讀教學的效益,以實現其多重目標,就必須活化課文呈現方式。活化課文呈現方式,就是指教師不囿於課文的固有程式,圍繞閲讀教學的目標,創造一種新穎的課文呈現方式。近幾年來,筆者也積極致力於這種教法的探索,嘗試運用“聚焦”式、“調整”式、“假想”式、“改編”式、“比較”式等多種方法來活化課文呈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列舉其中的三種類型説明之。

(一)“聚焦”式呈現

“聚焦”式呈現,就是把一篇課文的教學視作物理現象中的聚焦過程。教師根據文章的思路及作者的意圖選定“焦點”,使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儘可能會聚於此。這種呈現式,能使整個教學過程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和目的性,增強教學的整體感和節奏感。

像《記念劉和珍君》、《赤壁之戰》等篇幅較長的課文,採用傳統的逐段講解式,易使教學過程宂長、鬆散,而改作“聚焦”式呈現,則整個過程大大優化。如《記念劉和珍君》,全文的“焦點”即是“記念”一詞,教師可由此設計兩個統攝全篇的問題(一是為何要記念劉和珍君,二是怎樣來記念劉和珍君),然後分步組織研讀討論。“聚集”過程大致如下:

這樣呈現課文,從教學內容來説,整體感強,定位恰當;從教學環節來説,緊湊自然,不枝不蔓,教學效果是好的。

高中語文教材中宜用此法呈現的課文頗多,特別是那些篇幅較長的課文。需強調指出的是,“聚焦”過程的設計,因教師、學生、課文等不同而不同,沒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一點必須特別注意,就是“焦點”的確立一定要能起到“帶動全篇”的作用。

(二)“調整”式呈現

所謂“調整”式呈現,是指教師將原文故意打亂,編印成資料,上課時發給學生,要求他們重新調整的一種呈現方式。運用這種方式,可使學生把握課文的結構,以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凡是具有“邏輯嚴密,結構嚴謹”的特色的議論文和説明文,大都可以採用這種方式。

我在教讀《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時,課前沒有讓同學預習課文,上課時在簡介了悼詞的基本寫法後,發下印有此文已被打亂的9 個語段和從文章第4—8段中抽出來的5句承遞句的資料,要求學生快速閲讀,思考兩個問題:(1)9段文字先後順序應怎樣排列?(2)5句承遞句各置於何處才能將上下文連綴起來?在學生閲讀的基礎上,教師引導他們以“概括——歸併——排列”為序,通過層層深入的討論,最後畫出全文的結構示意圖。這篇文章“顯示了強大的邏輯力量”,是我們用來訓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極好教材。這樣來呈現課文,使該教材的這一潛在功能得到更充分的發揮,學生在深切體味文章邏輯美的同時,也提高了思維的嚴密性程度。

再如《芙蕖》、《眼睛與仿生學》一類在結構、順序安排上頗有特色的説明文,若按常規模式呈現,則顯得機械呆板、過於簡單,在訓練學生思維能力方面的價值不高。若改作“化易為難”的“調整”式呈現,以營建“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境界,自然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加思維訓練的深度,從而實現借閲讀教學以開發智力的目的。

(三)“假想”式呈現

先看一個教學片斷

教《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時,課前我沒有讓學生預習課文,而是按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從平陸縣民工因食物中毒而生命危在旦夕,説到最後因及時施藥而化險為夷,把事件的全過程向學生作了詳盡介紹。隨後引出問題:假如你是記者,將怎樣來報道此事?學生思考片刻後教師又提出問題:圍繞這一大堆材料寫一篇報道,寫前必須考慮哪些問題呢?比如,主題如何確立,材料如何處理,結構如何安排,等等。

教師要求學生圍繞這些問題思考討論一番後,再打開課本閲讀課文,然後再分析討論——課文是“怎樣的”和“為什麼這樣”。

像這種教讀課文前先讓學生“設身處地”思考一下文章該怎樣寫的呈現方式,我們稱之為“‘假想’式呈現”。這種模式的優點是,能激發學生研讀課文的興趣,引導學生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在寫作上也能使他們受到更多的啟迪。

教無定法,活化課文呈現的方式當然遠不止上文所説的幾種。筆者前面已經談及,採用何種方式來呈現課文,因人、因文而異,即使是同一位教師教同一篇課文,所用的呈現方式也會隨着教育觀念、教育手段、教學對象等的變化而變化。但是必須指出的是,無論採用哪一種呈現方式,以下三條原則是必須共同遵循的。

其一,“深化課文讀解”的原則

教材中所選的大多是文質兼美的佳作。要實現閲讀教學的最終目標,就必須引導學生“讀解”這些文章。葉聖陶先生説過:“我認為教師教語文,無非是引導學生練習看書作文的本領,主要一步在透徹理解原文。而所謂透徹理解,須反覆玩味課文,由字句章節而通觀全篇。”(《語文教育書簡》)倘若學生對所讀的文章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麼能“閲讀同類的書”的目標也難以實現。因此,教師在選用呈現方式時,首先要考慮的是所用的呈現式是否有利於“深化課文讀解”。上述諸例都體現了這一點。再如講讀《景泰藍的製作》一文,我們採用了“對比”呈現式,拿另一篇介紹景泰藍的'文章——《北京景泰藍》來對比教學。這兩篇文章同為介紹我國優秀工藝品景泰藍的説明文,但是説明的目的與重點不同。《北京景泰藍》的目的在於全面介紹這一傳統工藝品,重點説明建國以後景泰藍工藝的巨大發展,按邏輯順序分別介紹了景泰藍的物品性質、盛行年代、製作過程、發展情況、產品種類,其中説明景泰藍製作過程只用了兩句話。通過兩文的比較分析,學生不但理解了文章的基本內容,而且進一步明確了要根據説明目的、説明對象來確定説明順序及説明重點的寫作道理。

其二,“調動情商因素”的原則

課文呈現方式的優劣之所以會對課堂教學效益高低產生重要影響,筆者認為原因之一是它與情商因素(特別是興趣、情緒、情感等三種因素)的調動有關。活化的呈現方式,往往能激發學生對課文研讀產生濃厚持久的興趣、積極愉快的情緒以及熱烈適應的情感。而這些情商因素的調動,是十分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益的。

許多教師有這樣的感歎,就是高中語文教材中那類篇幅較長的文言文(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赤壁之戰》、《信陵君竊符救趙》等)不好教。為什麼?我們以為主要還是一個課文呈現方式問題。教師一字一句地串講,學生一字一句地記錄。這怎能調動學生的情商因素呢?其實,這類文言文語言大多比較淺近,學生只要能憑藉字典和註釋用心研讀,自己基本上能讀懂,何必教師一字一句地串講呢?關鍵在於教師能營建一種新穎的呈現方式,激發其研讀課文的興趣和熱情,使他們讀文章時“保持着一種心情,好像腹中有飢餓的人面對着甘美膳食的時候似的,才會有好成績”(葉聖陶《中學國文學習法》)。譬如,教《廉頗藺相如列傳》可用“改編”式,要求學生設計改編電視連續劇的方案;教《赤壁之戰》可用“比較”式,讓學生拿《三國演義》中的有關章節來與之對比閲讀;教《信陵君竊符救趙》則可用“聚焦”式,將學生分為正、反兩方展開辯論,正方的觀點是“信陵君竊符救趙之舉值得肯定”,反方的觀點是“信陵君竊符救趙之舉必須否定”。筆者認為,採用這樣的方式呈現課文,學生的興趣、情感、情緒等因素一定能得到調動,教學效果也自然會提高。

其三,“加強思維訓練”的原則

閲讀教學同樣也肩負着“開發智力”的重要使命。心理學認為,開發智力的突破口是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文章是思維的載體,因此也是用以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材料。教師之所以要活化課文的呈現方式,一個重要的目的,即是為了充分發揮課文中思維訓練的因素。例如前面談到的“聚焦”呈現式,它與逐段呈現式相比,在培養學生思維深刻性品質上的力度要大得多,效果也更為明顯。以《祝福》一文為例。呈現該文時,我們確立的“焦點”是“畫眼睛”。課堂上要求學生先將全文的13處眼睛描寫找出來,然後歸併為以下4組:(1)“三幅肖像畫”中的3處描寫;(2)面對魯鎮“庸眾”嘲笑、戳刺時的5處描寫;(3)捐門檻前後的3處描寫;(4)臨死前遇到“我”時的2處描寫。 接着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分析每組描寫:前後相比有何變化?這些“變”表現了什麼?又是什麼原因促使其“變”的?讓學生這樣尋根究底地思考問題,當然有利於提高他們思維的深刻性,因為思維的深刻性集中地表現在善於深入地思考問題,並抓住事物的規律和本質上面。邏輯嚴密是思維深刻的另一重要表現,運用“調整”式呈現,像《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裏來的?》等“邏輯嚴密,結構嚴謹”的文章,這方面的訓練是大大加強了。再如我們運用“改編”式、“假想”式呈現課文,實際上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創造”的機會,“改編”是要求學生對原作進行再創造,“假想”是令學生讀課文之前先創造,這樣做當然有利於提高學生思維的獨創性水平。

綜上所言,我們的結論是,要真正提高閲讀教學的效益,教師必須活化課文呈現方式。而所採用的呈現方式是否稱得上“活化”,就要看是否遵循了有利於“深化課文讀解”、有利於“調動情商因素”、有利於“加強思維訓練”這三條原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wln0o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