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淺談心理教育道德啟發的優秀論文

淺談心理教育道德啟發的優秀論文

一、道德教育與心理教育相結合的可行性

淺談心理教育道德啟發的優秀論文

道德教育與心理學的融合是可行的:首先,道德教育是知、情、意、行的有機統一,而心理教育是知、情、意、行結合的基礎。教育者只有在遵循學生心理髮展規律的基礎上,通過恰當的方式傳遞知識,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抓住關鍵期發展學生的思想,才能最終實現學生行為上的改變,產生教育者所期望的道德行為。第二,道德教育的內容和目標決定了其不僅需要學生掌握系統的知識,更需要得到學生在情感上的認可,從而主動接納和內化道德教育內容。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具有注重個體自我感覺的屬性,可以使教學要求通過非教學活動轉化為學生自願、自覺的行為反應從而實現教育目標。第三,道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共同的教育對象和教育目標。兩者的工作對象都是心理、思想和意識,不是物質性的東西;兩者的最終目的都是培養完善的人格。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兩者可以起到相同的教育作用:兩者有利於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從而幫助學生順利的實現社會化。第四,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相結合的可行性得到學科上的支持。道德教育與心理學交叉產生了道德教育心理學。道德教育心理學是教育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它研究在教育影響下兒童道德品質的形成過程及其規律性,其任務就是要研究道德教育過程的心理學規律。

二、心理教育給予道德教育內容和方法上的啟示

提高道德教育的效率關鍵在於:內容上要符合當下學生的實際發展的需要,方法上要改變傳統的教師授課制,讓學生真正的融入道德教育之中,產生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鳴。心理教育無論在內容上還是方法上,都給道德教育新的視野。在內容上,心理教育要求道德教育內容應該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並且與該階段學生的學習特徵相適應。在考慮道德教育內容的時候,應該要求道德教育要適應和滿足學生的個體發展需求,其教育內容更針對於現實的、當下的情感體驗,重視與學生思想的共鳴。所以,這就要求道德教育內容應重視社會現實的發展、與時俱進、融入社會、貼近生活,從而更好地豐富道德教育的內容,使道德教育內容接地氣。在道德教育的內容上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中小學生心理髮展雖然迅速但是仍不成熟,不能很好地理解過於抽象的概念和內容。所以在制定道德教育的內容時,應避免選用過於抽象的內容,對於不可避免的抽象內容儘量使語言表達生動形象。此外,由於小學和中學這兩個階段的學生無論在身體發展還是在心理髮展方面都有着顯著的差異,在制定道德教育內容的時候要注意呈現出比較顯著的差異性。

二是與學生現實生活緊密聯繫。知識只有滿足需求才能真正的被個體所吸收。道德教育雖然承載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但是除此以外有更廣泛的內容需要通過道德教育傳遞給學生,比如引導學生孝敬父母、尊重老師、愛護比自己弱勢的羣體等。道德教育應該注重選擇更多與學生實際生活緊密聯繫的素材,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傳統的課堂教育中,教師是課堂的權威。在傳統的道德教育課堂中,教師被設定為社會道德規範的代言人,以道德權威者的角色“統治”着課堂以及師生間的交流。心理教育要求教師在道德教育過程中應該更多地以學生幫助者的角色出現,耐心傾聽來自學生內心的聲音,運用“對話性”的話語營造師生之間親切交談的氛圍,從而使學生體會到教師的理解、尊重和信任,達到師生立場的統一。此外,心理教育還要求多樣化的道德教育方法以滿足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心理教育在方法上對道德教育的啟示主要有三點:

第一,用傾聽代替説教。教師只有瞭解學生的內心,才可以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讓教育內容直接傳達到學生的心裏,促進其內化。傾聽是瞭解學生內心的重要一步,在這個過程中師生是平等的,要求教師無條件積極關注於學生的談話內容,對於傾訴內容暫不評價、全部接受,從而達到鼓勵學生説出內心的聲音,更好地理解他們的行為和想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換位思考,與學生共情,另一方面又要保證自己冷靜客觀的立場。此外,應選注意創設放鬆、安靜的傾聽環境,避免人聲吵雜的教室、樓道、辦公室等有很多人的地方。為了做一個更好的傾聽者,教師可以借鑑心理學中心理輔導者在傾聽當事人敍述時的要求:一是傾聽的同時注意觀察當事人的非語言行為,即觀察其不受意識控制的肢體語言所透露出的.信息;二是傾聽和理解當事人的言語信息,就是傾聽當事人的經驗、行為和情感的語言描述;三是傾聽整個上下文,即聯繫其所生活的社會環境,對整個人進行傾聽。四是傾聽那些不太妙的論調,即當事人所提到的也許會受到挑戰的東西,也就是要注意傾聽當事人的空白之處、歪曲之處和不協調之處,這些都只是當事人所經歷到的現實的局部。

第二,巧用心理暗示。作為社會羣體中的個體,每一個人都會受其所在羣體的影響。每一名學生作為學校中的個體,都會受到學校羣體的影響。所以,在學校道德教育中,要利用好羣體影響對個體教育的巨大作用。比如,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採用團體輔導的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中體會集體主義,讓學生在羣體中認同集體主義。較之單純地用説教方式來闡明集體主義的重要性,這種利用團體心理諮詢的技巧來讓學生自己體悟合作精神的方法更生動、形象,更容易感染學生,從而得到學生的認可。

第三,用多樣化道德方法代替一刀切的道德説教。中小階段是學生身心飛速發展的階段,中學生與小學生心理特點有顯著的差異應該因材施教,切勿單一地進行説教。比如,根據科爾伯格道德階段的劃分,處於小學階段的童年期學生處於“他律”階段。由於他們的自我意識不成熟,行為需要以“他律”為準繩,所以教師應注意更多地使用榜樣示範和行為養成的方式進行道德教育;中學階段的青少年處於“自律”階段,自我意識已逐漸形成,教師可以採用自我教育、説理教育和社會實踐等方法對其進行道德教育。此外,由於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它需要學生情感上的共情才能更好地達到教學效果。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儘可能多地喚起學生的思想道德體驗和創造感,利用學生的直接經驗,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的不再是抽象的理論。

三、道德教育與心理教育關係的再認識

在道德教育與心理教育結合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到他們的不同之處,甚至有矛盾的地方。首先,道德教育強調集體主義,捨己為人,將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前;而心理教育更多的着眼於微觀領域,強調個體的需要與利益。所以,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在內容上必然會出現矛盾。教師應根據時代發展和國情,結合未成年學生的特點對內容進行謹慎選擇。第二,進行道德教育的教師是道德思想的傳遞者和道德教育活動的引導者,需要將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傳遞給學生,塑造起良好的人格;而心理教育中的教師教師必須奉行“價值中立”原則,儘可能的理解、尊重學生已有的價值觀和人格,通過適當的方法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所以,在將心理教育內容和方法引入道德教育的過程中,要注意到兩者的不同之處,不可偏離道德教育的宗旨和目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wjrrw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