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詮釋被忽視的公共理念論文

詮釋被忽視的公共理念論文

摘要:隨着我國私人小汽車擁有量的快速增長,城市交通擁堵等問題日益突出,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已成共識。但對發展公共交通的探討通常過於注重如何降低居民出行的經濟成本,片面強調公交優先是對工薪階層和低收入人羣的優先。為了引起人們對私人小汽車與公共交通競爭發展條件下被忽視的“公共理念”的關注,使公共交通真正成為所有人的選擇,必須在“公共理念”的基礎上,針對我國現狀提出一系列發展公共交通的舉措。

詮釋被忽視的公共理念論文

關鍵詞:公共交通;公共理念;全體公眾;吸引力

當前城市交通發展的狀況,可以概括地分為以小汽車為主導和以公共交通為主導的兩種典型的交通發展模式。以小汽車為導向的交通需要更多的土地用於道路和停車,這種交通方式鼓勵低密度的城市擴張,即所謂的“蔓延”方式,它增加了人均土地開發量,同時還帶來了各種成本開支,包括建設公路設施而增加的經濟成本、因道路土地增加導致綠色空間減少而引起的環境和美學成本、因低密度開發而提高的人均市政和公用設施成本。

在我國城市化進程及城市空間擴展進入高速發展時期的同時,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也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黃金時期”。居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導致近年來城市機動車數量快速增加並呈現出加速發展的趨勢。作為城市人口密集的發展中國家,積極發展公共交通是解決土地資源匱乏、道路面積率相對較低、城市交通污染嚴重等一系列城市交通問題的最佳選擇。於是,各城市試圖大力發展公交,推崇公交優先政策,但效果不盡如人意。公共交通的吸引力不強,最主要的癥結之一在於忽視了公共交通最重要的理念——服務全體公眾。多年以來,改善公共交通條件的探討比較注重於如何降低居民出行經濟成本,以增加公共交通的吸引力。過於強調出行成本往往導致公共交通乘坐的舒適性下降,從而逐漸成為工薪階層和低收入人羣不得已的選擇。因此,有必要增強公交出行的舒適性和便捷性,“以人文本”、以全體公眾為本,為所有人服務,而絕不僅僅針對普通百姓或者低收入者;有必要全方位建設更具吸引力的公共交通系統,使公共交通具備真正的公共理念。

一、我國公共交通的現狀分析

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公報,截至2005年底,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達到4329萬輛,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達2365萬輛[1],比2000年的1608萬輛增長了1.6倍。總體而言,受經濟增長推動,隨着城鎮居民家庭收入的逐步提高,我國機動化將很快由導入期(指標為20輛/千人)步入普及期(指標為200輛/千人,相當於新加坡現有水平,美國1915年為20輛/千人,普及時間僅為14年)。這種趨勢的合力影響是巨大的,二戰後美國經歷的“小汽車導向”的土地增長模式對城市環境的影響引起了今人深刻的反思,前車之鑑應當引起我國足夠的重視。

由於我國城市空間資源有限,不可能無限持續擴展以滿足潛在的小汽車交通需求,城市生活本身對交通便利的要求必將受到交通擁擠的空間制約。因此,要保持和促進城市經濟發展並避免產生環境和社會等方面的副作用,正確的方法是鼓勵人們儘量採用較少佔用空間資源的運輸方式,保障公共交通出行的主體地位。

所謂公共交通佔主體,其承擔的出行比例至少在40%以上,這時的城市道路利用率最高,污染最少。而我國大城市目前公交承擔的客流比重一般在10%~20%,現實與需要差距甚遠,而且主要是服務於中低收入家庭的交通出行,缺乏高效性、便捷性、舒適性,是人們由於經濟條件等原因對城市出行的一種迫不得已的選擇。對部分城市居民出行情況的調查表明,公交吸引力不大的原因主要是不方便、不準時、不舒適,其比例達到90%以上,而票價等原因只佔5%。80年代中期開始,大城市的公共汽車交通相繼萎縮,從運營效率到經營管理,從服務水平到經濟效益都出現了全面的衰退。1978~1995年的17年間,全國公交車輛和線路長度分別增長了2.5倍和2.8倍,公交車輛達到0.62輛/千人,但公交車輛的運營速度由12~14km/h下降到5~10km/h,新增的運力被運輸效率下降所抵消。90年代初,公共汽車在居民出行交通結構中,多數大城市從原來30%下降到10%以下[2],其原因是“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的方針沒有真正落實到實處,公交普遍存在非人性化、換乘不便、出行時間長、覆蓋面窄等問題。公共汽車在整個城市交通客運量中的比重越來越小。可見,提高公交吸引力就是要提高公共交通的方便性、準時性和舒適性,即運行方面的高技術標準以及高質量的服務水平,高質量的乘車環境,高水準的乘客素質等。

二、國外公共交通的經驗借鑑

近幾十年來各國在應對城市交通問題時採取的公共交通對策成為發展城市交通的有效途徑,不少國家出台了專門的城市公共交通法規。在歐美,大城市都建有完善的公共交通設施,形成了以軌道交通為主、多種交通方式相互補充的公共交通系統,各種方式分工明確、聯結緊密、換乘方便,構成了高效率的網絡體系。日本的國土資源狀況決定了其人口的高度城市化,其城市人口的密集程度居世界前列,但是發達的日本公共交通成功、高效地解決了交通問題。公共交通以其方便、便捷的特點成為國外許多城市交通的有生力量。其中巴西的庫裏蒂巴市就是一個成功利用公交系統的典範[3]。

庫裏蒂巴市是巴西巴拉那州州府,被譽為全世界公共汽車快速交通技術應用最成功的城市。庫市地處巴拉那高原,市區面積為432km2,人口160萬。1980年,庫市一體化公交網正式啟用。庫市的公交網包括快速線、直達線、小區間聯線和輸送線(把各小站的乘客集中輸送到網內)以及樞紐站。為區別各種車輛的不同功能,分別塗以不同顏色,並以不同的運載能力和速度運行。在公交網內,乘客可使用其他線路而不需要再次或多次購票。別具特色的管道式車站上下客體系是庫市的標誌,管道車站入口處建有殘疾人車專用升降梯,汽車進站後,液壓機將車站與汽車的連接平台板升起來,使得上下車更加快捷和安全,城市公共汽車停車時間大大縮短。與運行在一般城市街道上的公共汽車相比,快速城市公共汽車每小時運送乘客量要多2倍,而且這樣的公共交通系統比城市有軌電車和城市地下鐵道交通系統的建設便宜得多,不利影響也小得多。

日本東京是約有1200萬人口的國際大都市,面積比北京小得多,只有北京的1/8,汽車擁有量約550萬輛,每100人中擁有汽車54輛,但每10個有車的人裏只有1個人乘小汽車上下班。為緩解交通超負荷現象,多年來東京都和日本其他地區一直以大力發展軌道公共交通為突破口。由“電車”和地鐵組成的星羅棋佈的電氣化軌道交通網由於載客量大,方便快捷,目前已成為東京人最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

日本城市內的所謂的“電車”,實際上就是電氣化鐵路,可以理解為露天行駛的地鐵,但顯然比地鐵建設投資少。東京都內“電車”和地鐵吸引乘客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列車嚴格按照時間表運行,乘客能非常準確地知道自己從出發地到目的地所需時間。而且列車還分為普通列車、急行列車和特急列車。普通列車每站都停,急行列車在較大的車站停車,特急列車只在大站停車。乘客完全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選擇。

與此同時,東京都還努力簡化各種軌道公交線路之間以及它們與其他路面公交服務之間的乘換程序。在巨大的“電車”站或地鐵站內,一般是每隔不到50米就有乘坐各條路線的指示標牌,每條線路由不同顏色標識,讓換乘乘客一目瞭然,而且大部分路線之間都是互通的,換乘起來十分方便。車站出口,就設有公共汽車站和出租汽車站,整個公交系統連成了一張處處為乘客着想的服務網。

為了吸引乘客,東京都內的公交列車內也為乘客提供了一流的服務:冬天,列車的座椅會自動加温。夏天,列車車廂內不僅設有空調,窗户上還都掛有百葉窗簾,為乘客遮日去暑。此外,由於“電車”和地鐵都是電力驅動的,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幫助都市改善了大氣環境。三、構建服務公眾的公共交通

以服務全體公眾為本的公共交通系統建設涉及公共交通運輸工具和設施、公共交通規劃與運營管理,本文提出以下六個方面的建議。

1.降低單人小汽車的出行和使用

提高小汽車的購買成本、限制小汽車的擁有既不利於汽車產業的發展,又遏制了城市居民改善生活的願望,因此適度發展私人交通的重點是合理地限制小汽車的使用。如對擁擠道路的通行採用收費方式,即在交通擁擠時段對部分區域道路使用者收取一定的費用,以控制交通出行需求,減少擁擠區域道路交通流量,緩解交通緊張狀況。2003年2月倫敦開徵交通擁擠費,其標準為每輛車收取5英鎊。該計劃原定減少市中心15%的交通流量,但通過這一措施後,現在倫敦市中心交通流量減少了16%~17%,大大改善了中心區交通擁擠的狀況。同時提高城市中心區域的停車費用、徵收城市道路使用税、增加燃油税等都是最簡單、最直接而且有效的達到這一目的的措施,這部分收入仍然用於進一步改善公共交通條件。

2.給予公交車輛優先行駛的“特權”

公交運行優先就要給予公交車輛道路優先通行權。建設道路時優先考慮公交設施,開闢公交設施的行人專用通道,在重要換乘點給予行人優先通行權。在空間上,要建立公交專用道網絡,保證大容量公交線路,在多數情況下,提供低成本的預留公交專用道。在部分路段採取公交車借用非機動車道、開闢專用道和設立港灣式停靠站等措施;停車系統確保公交停車優先,在城市單行幹道上設立公交逆行專用道;對於較大的交通流量,可以採用導向式公共汽車、有軌電車、地鐵、市郊鐵路等進行分流;信息系統在交通信號控制方面實行公交信號優先,進一步提高公共交通的運送速度。這樣在提供相同交通容量的情況下,成本遠小於新建相同容量城市道路。

3.全面發展地面公交,完善公交網絡

地鐵、輕軌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統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由於其投資浩大、工程難度高、面臨的矛盾問題比較多,多數城市不具備短時期內的實施能力。常規公共交通系統即地面公交系統投資少、見效快、建設週期短,具有靈活、便捷、覆蓋面廣的特點,適合中短距離客運,可以深入到城市各個片區內部。地面公交是與軌道交通相匹配的公共交通方式,大力發展地面公交系統可以在短時期內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務水平和運行效率。

4.強化樞紐功能,提供便捷的換乘平台

樞紐規劃是公交系統規劃關鍵的組成部分,是保證公共交通便捷的關鍵環節,它能將獨立的交通運輸方式“串”起來,形成一個網絡,提高城市交通的整體出行效率。建立完善的公交樞紐應根據用地佈局和客運交通流向,按照規模大小將換乘樞紐分成不同等級:大型的換乘樞紐一般佈設在人員活動集中、交通方式交換頻繁的市中心和城市副中心;普通的換乘樞紐一般佈設在重要的人流活動場所,或者是多條公交線路彙集的'地鐵車站。另外按照使用功能將換乘樞紐分為不同類型:一類是地鐵與地面公交、地鐵與出租車等各類公共交通之間的換乘樞紐,一般佈設在城市中心區範圍內;一類是地鐵與私人汽車、自行車等滿足多方式聯運的換乘樞紐,一般佈設在城市中心區外圍。兩類換乘樞紐,前者提高了公交系統內部的運行效率,後者則促進了公共交通與個體交通之間協調發展。樞紐規劃的重點在於對客運各方式進行整合,儘可能縮短換乘距離,配置足夠的機動車和自行車停車設施,有條件的給予同台換乘,共站運行,以建立良好的停車——換乘模式。

5.公共交通及設施的人性化改造

首先,要對公交客車進行改造,提高舒適性,鼓勵採用大型化城市公交車。我國當前生產量和使用量最大的是車身長度10m以下底盤高度500mm以上的中型客車,這種底盤的公交汽車適應性很強。但是,我國城市人口密集、客流量大,特別在客流量的高峯期,擁擠不堪現象就凸顯運量不足。最高峯期車內每平方米站立11人之多,乘坐極不舒適。解決辦法之一就是加大車身長度增加客容量,使車身長度大型化。

其次,鼓勵採用低地板化公交車。對公交客運營指標影響最大的是地板高度,地板高度降低57%,可使乘客上下車的時間節省50%,從而可提高該線平均運輸速度7.5%[4]。地板降低無疑可增加平均運輸速度,提高運營效率、駕駛平順性和乘坐舒適性,同時又方便老齡人、小孩及殘疾人上下車。道路狀況允許時應發展超低地板(地板高度在320~450mm)公交客車。

最後,在地鐵站、車站引入人性化設備,考慮殘疾人和帶着小孩、包裹的旅行者等的出行要求,比如自動扶梯、避風站台、查詢系統、與便利店書報亭相結合的公交運輸信息和電話、車輛來去的屏幕顯示、有暖氣及冷氣的遮蔽處和等候座位等。

6.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務質量

採用公交車的運行監控系統提供實時信息。以北京422路公交為例,試用的電子公交實時時刻表能提供以分鐘為精確度的行車路線、時刻表和車站設施的有關信息,甚至整個系統範圍、整個國家範圍內的其他出行信息。無論是正在出行的人還是已離開交通系統的人,都可以通過電子牌、電話中心或直接通過因特網獲得到達目的地車輛何時進出站等的信息;採用適用於當今信用卡社會的票務系統,同時允許乘客一票或一卡乘坐不同的公交工具,如軌道交通、公共汽車、合用出租車以及停車(小汽車、自行車)換乘公交。

四、結語

國際經驗表明,以公眾為本的舒適、高效、便捷的公交系統只有成為政府一貫的政策理念並得到政府強有力的支持才能實現,其實現不僅決定着城市未來的機動化道路、城市交通系統的效率和服務狀況,而且將對城市整體發展及人民生活產生重大影響,決定着未來城市佈局演化、城市活力與效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等。許多大城市,特別是像南京這樣的歷史文化名城,道路交通條件無論是路網密度、等級結構還是道路標準以及交通管理等都制約着地面公交的有效拓展和運行。在此關鍵時期,政府的戰略選擇和政策導向就顯得十分重要,要達到先進國家那樣優質、高效、舒適並對全體公眾具有較高吸引力的公交服務水準,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06-02-28].

[2]周幹峙.發展我國大城市交通的研究[C].北京:中國建工出版社,1997:3-7.

[3]WESTBERGC.庫裏蒂巴市的廉價公交系統經驗[J].城市交通,1999(2):15-16.

[4]馬敬傑,陳傳信.城市公交客車的發展與研究[J].客車技術與研究,2001(2):4-5.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vnjy8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