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關於教師的“教”的論文

關於教師的“教”的論文

我們的教育需要睿智的“教”

葉聖陶先生提出的“教,是為了不需要教”這一論斷是成熟教育的體現。筆者認為實現這一論斷的關鍵,是要將“講堂”改變為“學堂”,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把講堂變成學堂,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是廣大教師有必要弄清楚的中學教育教與學雙方的基本任務。這是教育一項偉大的工作,對於這一問題,許多先哲、教育思想者已有一些高明見解,而筆者在數十年的教學工作中,也有一些淺見,現將其梳理如下,與廣大教師共勉。

關於教師的“教”的論文

要教觀點,教知識規律,教讀書方法

呂叔湘先生在《張定遠編〈中學語文教學論集〉》一書的序文中説:“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定法不是法’。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讓人做事不講方法,方法是要講的。但是不要把它講死了,要把它講活。”什麼叫做講活了?就是要一方面堅持原則,一方面又能適應具體情況。呂老又説,“……除此之外,還有‘學’,那就是説,對本學科有比較全面的知識。哪一種學問都可以説是無窮無盡的,誰也不可能全知道,但要是能夠遇到不懂的東西,知道到哪裏去查考,也就好了。”這段話原本是説教師的才、學、識修養的,但筆者認為如果把它作為教師指導學生們學的過程的一種要求,使學生能逐漸達到這種境界,那也就達到“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了。

沈蘅仲先生在他所著的《語文教學散論》一書中説:“在學校中,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就是‘教學’。……‘教’要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學’要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學生的積極性更多地要靠教師去調動。這道理看起來很明白,但實踐中並不一定處理得好。”“要教會學生活學的方法,諸如要會使用工具書,要善於積累資料,‘不動筆墨不讀書’,等等,學生學會了這些方法,不但在校時能賴以自學,還將終身受用。總之,要教觀點,教知識規律,教讀書方法;學生能具備一些基本觀點,掌握各種讀書知識的規律,學會讀書方法以後,就可以達到‘不教’了。”這樣的論述,難道不是我們當今語文教學的法寶嗎?

條條道路通羅馬,道路有優又有劣

 審視教師的“教”,大致有以下幾種:

灌注式教學這是教師“教”的低級教學方式,這種“方式”又被稱為“注入式”、“灌輸式”、“填鴨式”教學。這種低級教學方式的基本特徵是: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絕對權威者,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接受器。課堂上沒有時間讓學生思考問題,所有問題全部由教師一人一講到底。問題之嚴重相信讀者自有公論。

主次式教學這種教學方式是學科教學的中級階段,它較之“灌注式教學”有了很大的進步,是目前被運用最廣泛且很有權威性的一種教學方式。

這種教學方式教師運用得較成熟,對教學內容的研究有自己的見解,教師對教學重難點把握得比較準確,教師施教有條不紊,節奏感強烈;教師以自己設計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學習,學生在課堂上有時間、有興趣思考並逐步解決相關問題;教師在整個課堂上牽住教學問題的“牛鼻子”,引領學生一步步走向教材、教師以及考試設定的目標,師生雙方精力的投入都較多,教學效果(考試分數)比較好甚至十分突出等等。

這種教學方式的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過程的相關步驟主次分明,輕重相宜,詳略得當,教師教之有“方”,學生學而有“獲”;教學雙方配合較好,甚至十分融洽,學生對教師的能力十分信服,學習過程中積極投入。

而這種教學方式的主要缺陷也顯而易見:教師主要是在教教材,教知識,教學重點是把教材上的知識重點突出地教給學生,或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缺少教會學生如何去獲取知識的方法;教學過程中教學的重難點主要是從教師的角度單方面確定的,這些重難點主要針對各類考試的考點,甚至很集中地設定在突破這些考點上,其餘方面則用力較少;教師設定的相關問題帶有“權威性”和“主觀性”,不容學生商量,必須要學生解決之,因而也壓抑了學生自行設計問題,自我發現問題的慾望。

總而言之,“主次式教學”雖然是一種被很多成熟的教師廣泛運用,對應試教學效果明顯,且為絕大多數學生、領導和同行肯定的'學科教學方式,但仍然有不少明顯的弊端,需要我們在教學中糾正,使學科教學方式更科學。

學堂式教學它是迄今為止相對先進、立足於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積極地與教師、同學合作而相對獨立地學習知識、發現問題並盡力解決之,由學會到會學的一種教學方式。它的出發點和歸結點決不止於知識的傳授,而更側重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能力,等等。這種教學方式始終把學生置於學習知識、培養能力、形成習慣、學會學習、善於學習的“主人”地位。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客觀實際和主觀需要,並注意吸收學生的意見,隨時修正教學計劃,調整教學策略,以儘量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的活動充分,求知慾和主觀能動性得以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時時處於積極學習的狀態,心理潛能得以充分開發。課堂教學氣氛活潑、寬鬆,師生雙方、生生之間身心愉悦,合作良好。教師不僅是在教教材,教知識,更是在引領學生走進教材,用自己的思想去學習教材,從而逐步形成獨立學習的習慣,最終形成獨立學習的能力。

為了達到或比較接近“學堂式教學”的教學境界,中國當代眾多有眼光的教師為之付出了無數心血,構建起了“學堂式”教學境界的基本構架。

教學和教育的藝術和技藝就在於發揮每個學生的力量和可能性

蘇聯著名教育家B·A·蘇霍姆林斯基在他著名的教育專著《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闡述:“我們是和生活中最複雜、最珍貴的無價之寶,也就是人在打交道。他的生活、健康、智慧、性格、意志、公民表現和精神面貌,他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他的幸福都決定於我們,決定於我們的能力、水平、工作藝術和智慧……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在於為育人而努力,克服消極的影響,使積極的影響發揮作用。”這段論述,闡明瞭作為世界著名教育家的蘇霍姆林斯基對教師“教”的才能及其作用的深刻、睿智的見解,我們從中感到了一種震撼心靈的力量。

的確,教學和教育的藝術和技藝就在於發揮每個學生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在腦力勞動中取得成績的喜悦。這就是説,在學習方面應當個別對待,不僅腦力勞動的性質如此,在時間上也是如此。我們的教學要讓所有學生(至少是儘可能多的學生)各有所得,學有成效,而且學得快樂喜悦。這樣的教學過程,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教學,是教學和教育的藝術和技巧。

標籤: 論文 教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rqdex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