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大學語文論文參考

大學語文論文參考

語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載體,大學生進行語文教育有助於傳承中華優秀民族文化。下面小編整理了大學語文論文,歡迎閲讀!

大學語文論文參考

大學語文論文:《大學語文教學與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

摘要:大學語文的理想模式應該是“人文―審美―工具”的三位一體,其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和根基性的。提升大學語文教育中人文素養培養的力度,進而培養出人格完滿的、全面發展的人,是這門課程所應承擔的重要任務。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中處處閃爍着人性的光輝,激活經典文本中的人文性和審美性,有助於學生形成健康高尚人格和健全心性。

關鍵詞:大學語文;人文性;人文素養;經典文本

引言

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學語文教學還未能將人文性、工具性和審美性很好地結合起來,往往更多停留在知識性講解、工具性操作層面,對人文素性缺少應有的重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十分複雜的,諸如普遍的“專業崇拜”心理導致高校重“專”輕“通”、重“器”輕“道”現象的影響,學生學習的實用主義,教師對大學語文重要性認識的偏差,網絡傳播環境改變了大學生接受信息和思考問題的方式,使得他們漠視經典文本閲讀的重要性,等等。

一、實用主義和虛無主義的思潮

著名學者錢理羣説:“我覺得我們中國的大學瀰漫着兩種可怕的思潮:實用主義和虛無主義的思潮所謂實用主義就是完全被個人利益所驅使,有用就幹,無用不幹。因此必然也走向虛無主義,就是除了時尚和利益之外一切都不可信,一切都不可靠,一切都可以放棄拋棄。實用主義和虛無主義就導致了大學的兩個結果:一個是知識的實用化,一切與實用無關的知識都被大學所拒絕,既被大學裏的老師所拒絕,也被大學裏的學生所拒絕;二是精神的無操守,拒絕一切精神的追求和堅守。”浮躁的世風擾亂了大學校園的平靜,也攪亂了教師授業和學生求學的定心。聯繫到大學語文,它原本就是一門公共類的文化素質課程,專職教授這門課程的教師很難做出科研成果,在核心刊物上發表文章也非常不易。加之國家這方面的科研立項很少,教師沒有項目可作,評職稱也就特別困難,從而使得這門課程以及講授課程的`教師越來越處於邊緣化的境地,導致不少大學語文教師自己也對教授這門課程失去信心。表現在教學實踐上,不能將主要精力放在教學當中,不去研究學生的心理,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進行有效教學,不能發揮課程應有的對學生的精神淨化和陶冶作用,導致學生人文素養的缺乏。從學生角度來説,在經典解構、傳統話語邊緣化、商業文化所帶來的多元文化語境中,大學生很容易產生浮躁和虛無的情緒。而且,隨着社會就業壓力的增大,也使他們產生了急功近利的心態,寄希望學業上的短期速成。“他們希望全面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又不願意付出切實的努力;他們渴望自我塑造和自我實現,但是又缺乏應有的學習能力。”[2]若這時教師沒有給予及時的引導,很容易導致起碼的價值觀的錯位和人文素養的欠缺,從而變成機械的人、自利的人。

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還與社會及高校中存在的“專業崇拜”現象有關。近些年來,各高校為了提高就業率,特別重視對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培養,以適應社會的需要,這無疑是必要的,但實際的更多情形是由此而忽視、輕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中國的教育培養的不是人,而是專業工具。如果這種專業萬能的信念,創造了種種‘熱門專業’的神話,嚴重扭曲了大學的精神,甚至在學生的實際生活中也誤事。”[3]許多大學生迫於就業壓力,在校期間忙於本專業知識的學習和英語等工具性學科的技能提高,很難將時間和精力放在大學語文等文化素質類課程的研修上。“‘專業崇拜’現象背後隱藏了急功近利、實用主義心理。從學校方面講,這有悖於大學精神;從學生方面講,則是成才理念有失偏頗。不可否認,就業很重要,上大學不考慮就業是做不到的也是不應該的,但狹隘的‘就業’、‘找工作’不是上大學的全部,而綜合素質確實是根本。”在貌似“學以致用”實則功利主義的氛圍裏,大學生重感性輕理性,重物質輕精神,工具理性佔據着他們的精神世界,而價值理性失去了應有的位置,導致人文素養的嚴重缺失。

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精神和生活也帶來了很大的衝擊。一方面,網絡文化的自由性使得大學生可以隨意地交流和便捷地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可以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念;另一方面,面對網絡環境提供的紛繁複雜的信息,人生觀、價值觀尚未穩定的大學生很容易被色彩斑斕的圖像和淺層感性文字所吸引,拒斥純文本的閲讀,經典文本更是被拒之門外。復旦大學做過一個調查:目前大學生閲讀本專業經典著作的只有15.2%,閲讀人文社會科學經典著作的有22.8%,閲讀專業期刊的有9.3%。相較而言,美國的大學生經典著作的閲讀量平均每週要超過500頁,遠遠高於中國學生。網絡上,包括經典文本在內的大量文學著作變成了“圖説”形式,經典著作在中國大學生那裏已經失去了往日的魅力。大學生們更願意閲讀那些一眼就能明瞭的淺顯讀物,而不願意深入作品的內核,去領略和思考更深層的意義和美感,分析問題也只是就事論事,缺乏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大學語文課程以講解古今中外的經典篇目為主,讓學生了解各個時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但網絡文化的泛濫使得學生閲讀習慣發生變化,對經典名篇的學習只能停留在理解閲讀上,而很少能夠達到對作品的深度思考,更不用説精神領域的昇華,從而導致大學生人文素養缺失和創新能力的萎縮。

二、大學語文需按照語文教育的一般規律來進行

大學語文課程作為“高等語文”,主要面向大學一年級學生,無疑有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任務。但是,大學生畢竟已有中小學語文學習的經歷,在閲讀理解語言文字的運用上已有相當的基礎,沒有必要再去重複中小學的語文教學路數,過於突出工具性。在技術理性盛行和中小學素質教育還難以落到實處的今天,大學生雖然仍需進一步提高母語應用能力,但更需要的是人文素養。而這又不是文學教師們對學生進行滿腔熱情的文學鑑賞能力和審美能力教育所能奏效的,因而用“大學文學”取代“大學語文”顯然也過於狹隘。我們認為,通過閲讀富有審美情趣和思想啟迪的經典文本,既可以觸動和激發學生潛在的人文關懷,從而獲得人文營養,又可以提升他們的文學鑑賞能力和審美能力,還能“自然而然”地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因此,一本選文精美、人文意藴豐厚的大學語文教材,是人文薰陶的經典、審美教育的華章、語言訓練的範本。在這個意義上,並非只有文學文本才具有審美的因子,半部論語也好,史家絕唱也罷,又有哪一點輸給了文學?“上帝死了”的預言,“詩意棲居”的渴望,都充滿了文學性,或者説其內涵之深刻、形式之規範、語言之純粹,足可稱語言文學的典範。基於此種理念,大學語文的理想模式應該是“人文―審美―工具”的三位一體,其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和根基性的。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若能通過大學語文的學習,還能獲得一種人文素養和情懷,那是我們的莫大欣慰。“專業成才,精神成人”,這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們培養人才的努力方向。

結束語

經過幾千年文明積累起來的中西方文化中滲透着各自的民族個性,對本民族的靈魂的塑造起過重要的作用,每一個經典作品中都有着豐富的文化內涵,藴含着極其深厚的人文精神。通過古今中外的經典作品的學習,可以使大學生了解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西方文化的源遠流長,從而培養起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人格品質。大學語文教師通過闡釋經典作品的思想內涵,挖掘其中藴含的深厚的人文精神,來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藴,帶領學生追求美好的理想,從而產生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參考文獻

[1]錢理羣.今天的中國不能沒有夢//尋找北大[M].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13:241.

[2]馮大建,遲寶東.主體、對象與技術條件――大學語文教育改革的三要素[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

[3]薛湧.北大批判[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13.

[4]蔣承勇.“專業崇拜”與大學生素質教育[N].光明日報,2012-03-28.

標籤: 論文 大學語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q2zwy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