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濡家思想與人的現代性的培養的論文

濡家思想與人的現代性的培養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儒家思想 人的現代性 價值導向

濡家思想與人的現代性的培養的論文

論文摘要:人的現代性是科學的現代教育培養和傳統文化相互作用的結果,而任何一個國家的教育都會打上本國傳統文化的烙印。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因而儒家文化中的“智仁雙修”、“義利統一”和“天人合一”等思想對於人的現代性的培養,具有積極的作用。

所謂人的現代性是指與現代化社會運作模式相適應的人的心理、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系統。人的現代性的培養即人的現代化,它應包括兩層含義:一是不同於傳統社會的人的“現代性”,亦即現代人的基本特徵;二是培養人的現代性的過程,亦即現代性的“化”。前者側重於靜態的指標與特徵,相當於實現的目標,後者側重於動態的過程。當然,從根本上來講,人的現代性也會隨着現代化的發展而發展,不是絕對恆定不變的。

關於現代人應具有哪些特徵,許多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英克爾斯等人對人的現代化問題作出了開創性研究。在《人的現代化》一書中,英克爾斯等人提出,理想的現代人是一組相互聯繫的個人品質的綜合,這些品質和特徵可以概括為12個方面:(1)準備和樂於接受新的經驗、新的觀念、新的生活與行動方式;(2)準備接受社會的改革和變化並能夠順應和接受社會的變革;(3)思路廣闊、頭腦開放,尊重並願意考慮各方面的不同意見;(4)注重現在與未來,守時與惜時;(5)強烈的個人效能感,對人和社會的能力充滿信心,講求效率;(6)計劃;(7)知識;(8)可依賴性和信任感;(9)重視專門技術,有願意根據技術水平高低來領取不同報酬的心理基礎;(10)樂於讓自己和他的後代選擇離開傳統所尊敬的職業,敢於挑戰教育的內容和傳統智慧;(11)相互瞭解、尊重和自尊;(12)瞭解生產及過程。作者認為,現代人的素質構成應具有鮮明的主體人格、科學的理性精神、高度的倫理自覺。它包括人的現代科技技能、科學文化水平、價值觀念、思維方式、人格精神的變革等綜合素質的提高。思維方式的現代化是人的現代性最突出的表現和重要內涵,而人的現代性最終是通過人格來體現的。

人的現代性不會隨着社會的現代化而自發產生,必須通過科學合理的現代教育來培養。任何國家教育的發展,都和自己的文化背景相結合,打上自己文化的烙印。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是與我們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潛在的文化精神。我國學者吳忠民在《漸進模式與有效發展》一書中,就明確把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思想、重視人倫的傾向等作為有利於培養人的現代性的歷史遺產。儒家文化中的`仁民愛物、重信守義、中正寬厚的道德品質和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對於人的現代性的培養,同樣具有積極的作用,具體表現在:

(一)“智仁雙修”的人格理想

儒家十分注重道德教育與道德修養,所以,儒家文化的代表孔子,在設計其人格理想時是把仁義之道立於核心地位的,在其畢生修訂的詩、書、禮、樂、易、春秋之“六藝”中,就充分體現了其重德行的思想。這裏尤其要提到的是孔子“仁”的思想。“仁”,包括廣泛、豐富、深邃的內涵,是指人所具有的一種內在的自覺性,一種人通過修身養性而成為賢人乃至成為聖人的自我意識。“仁”是規範人們相互關係的原則,“仁者愛人”就是人與人關係的體現。孔子認為與人相處,一要真誠,二要責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還要剋制私心,推己及人:一方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換句話説是“己之所欲,施之於人”;另一方面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衞靈公》),這即是“忠恕”之道。也就是説所欲所不欲都得考慮到人我雙方,不能只顧自已,要站在別人立場上來行事,表現出對他人人格和意志的尊重。另外孔子十分重視道德修養上的主動進取精神及個人的內省體察,他曾説“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宋代儒家強調的“慎獨”,重在自我內在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即“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就是對孔子思想的發展。儒家的這些思想,正符合培養獨立自主的現代人格的需要。

儒家雖然十分重視道德教育和個人的道德修養,但也並沒有完全排斥智育的地位相反,孔子十分重視倫理學與認識論的溝通,將“愛人”與“知人”結合起來,尋找仁道與理性的統一,追求“智仁雙修”的人格理想,孔子提出:“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未知,焉得仁?”董仲舒也説過“仁而不智,則受而不別也;智而不仁,則智而不為也”。這與今天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目標是相通的。因此現代教育可以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某些有益滋養,通過理性的整合,用以塑造現代人的內在品質,提高現代人的道德素養,使“智仁雙修”的人格理想成為現代人的執著追求。

 (二)“義利統一”的價值導向

人生存於世,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處在各種關係之中。因此,學會處理好與他人、與社會的關係。就成為一個人立足於社會、生存於社會的首要條件。那麼,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應該遵循什麼樣的倫理準則呢?儒家文化中的“義利之辨”思想回答了這個問題。在義利孰為至善標準的問題上,孔子主張重義輕利,倡導“義以達其道”,反對見利忘義、唯利是圖,主張“義以為上”、“以義制利”。孔子在高揚道德價值的同時,並沒有完全棄絕“利”,只是在“義”與“利”的衝突中,強調“見利思義”、“義與之比”,反對不義而富,不義而貴。此後的孟子也説“生我所欲也,義我所欲也,一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也”,又説“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可見,儒家的“義利觀”包含了某此合理的思想內核,是對人類功利性行為的偉大超越,對十今天培養現代人的為人民服務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培養高尚的品格和博大的胸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天人合一”的博大情懷

“天人合一”是儒家追求的理想精神境界,儒家不僅注意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而且由己及人、由人及物,關懷人與自然的關係。儒家認為天道與人道一體,所以,他們以德合天地為聖人的根本品格或理想境界,提出“仁者與萬物為一體”的天道原則,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天人合一”之博大情懷。在《孟子·盡心章句上》,孟子説“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城,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就是説,人如果充分發展人的本性,不僅可以知天,而且可以與天合一。在這過程中,人的自我中心和自私將會減少,使人覺得“人”和“己”、“人”和“天”之間的差別也不復存在。大自然具有“萬物並育而被”、生生不息的品格,而作為具有理性自覺的“人”,就應當“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也就是説要追求一種與天地自然一樣的精神品格,以期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在嚴峻的現實面前,回眸“天人合一”的儒家文化,使我們更加感悟到它對於緩解、化融人與自然的衝突與對立,召喚人性的迴歸,培養現代人重視生靈、關愛生命的德性,乃至培養現代人從關心自己發展到關心整個人類及地球的博大情懷,具有巨大的價值意義。

現代化並不意味着傳統文化的終結。從歷史發展上看,現代化傾向本身就是人類傳統文明的健康的繼續和延伸,它一方面全力吸收了以往人類歷史所創造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一方面又以傳統所從來未曾有過的創造力和改造能力,把人類文明推向一個新的高峯。作為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儒家文化,藴含着積極的、健康的、永續性的內容,現代中國人需要真正去理解傳統思想遺產,並主動賦予其新的生命力和存在形式。

標籤: 現代性 論文 培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pwrzp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