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綜合理科課程研究的論文

綜合理科課程研究的論文

二十世紀已經以非凡的百年紀事進入了歷史的博物館,新世紀的輝煌之門已經開啟.世界未來學家發出預言:在新世紀的競爭中,勝利的桂冠不屬於軍力強大,財富最多,地廣人眾的國家,而屬於教育制度最完善的國家.與人類社會愈來愈呈現出信息化、國際化、全球一體化的發展趨勢相適應,教育領域在價值觀念、培養目標、課程結構、教學方法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將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整合在一起的綜合理科課程正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得以復興並不斷髮展走向成熟.在歷史揚棄的基礎上,綜合理科課程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模式,在課程目標、內容、實施、組織、評價等方面形成了異於分科課程的特點.

綜合理科課程研究的論文

一、課程目標的人本性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促進人的發展,而人的存在是一個整體性的存在,其知、情、意、行的和諧發展以及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是整體統一的過程,它要求教育課程能為學生的和諧發展提供整體的內容和時空.可是,傳統的學科課程沒把學生當作一個整體性的人來看待,過於追求學科的系統化、專門化,把學生的身心發展支解、分割開來,企圖通過分化出來的每個學科教育實現學生個體的全面的整體的和諧發展.多年的實踐證明,各個分化的學科課程因過於專門化,支解了學科之間的統整,限制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杜威認為,在兒童身上存在着四種興趣或本能,並相應地表現為四種活動.這就是:語言和社會的本能和活動;製作或建造的本能和活動;研究和探索的本能和活動;藝術的本能和活動.學校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必須適應和滿足這些自然傾向,而不能壓抑和違反這些傾向.顯然,分科課程(尤其是知識類課程)已無法滿足學生的本能需求更無法滿足學生和諧發展的需要,因而,直及教育目標的以人為本的綜合課程取代分科課程成為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

二、課程結構的學際性

學際,指學科的交互.它不是簡單的知識“拼盤”和知識“重組”.它的核心是學科界限已經淡化,模糊了的分科知識之間的融合和溝通.它承認事物之間的聯繫的整體性與相互作用的複雜性.學科課程是從一個方面或一條線索去研究、解決問題,往往在學習研究中捨去了那些與主要矛盾關係不大的因素,或者往往以“理想化”來處理問題.事實上,事物的發展變化包含着許多因素,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綜合課程的學際性,就是從整體出發觀察、思考、解決問題.比如,“如何逃生”這一課題,涉及到心理學、物理學、化學、生理學等方面的知識.“水土流失”這一課題涉及到經濟學、地理學、社會學、生物學、化學等問題.一般説來,學際的內容形式包括學科內綜合、學科間綜合、學際間綜合.目前的綜合課程已探索和發展到打破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學問領域的界限,以學際的形式將自然、社會、人文綜合的程度.

三、課程內容的開放性

綜合課程的內容,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一是各學科課程交融而成的知識;二是學生的生活經驗;三是社會性綜合問題.其來源本身就説明了綜合課程的開放的特性.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人的社會實踐活動越深入,所遇到的綜合性問題就越多,產生交叉綜合的契機也越多.刻意追求知識體系的嚴密和穩定,追求課程要求與教學內容的統一,實質上是以靜態的、封閉的形式來對應動態的、開放的內容.在學生的思維中構成了一道道有形無形的桎梏.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必須打破課程內容的封閉.知識無法窮盡,學習內容應有取有舍,不能過分追求完整.新知識與日俱增,課程內容應關注前沿。關注邊緣,面向交叉、面向未知.

四、課程資源的廣博性

由於課程結構的學際性和內容的開放性,使課程資源無論是條件性資源還是素材性資源都具有廣博性的'特徵.教學時間自然延伸到45分鐘之外,教學空間已從學校、教室延伸到實驗室、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植物園、動物園、科研所、社區、工廠、田間、醫院等.

教科書在學科課程中是唯一的知識載體,但今天,多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已在“傳媒”方面扮演着愈來愈重要的角色,電子課本、電子閲覽室、信息網等已成為綜合課程內容的重要載體.教師不僅僅是教材的消費者、使用者,更應該是教材的研發者、昇華者.同時,學校教師也不再是唯一的教師,實驗員、科研人員、工人、社區管理員等也都將是綜合課程的教師.

五、課程實施的民主性

課程實施過程的民主性體現在師生關係的民主和思想學問的民主.教育者要改變居高臨下的習慣姿態,真心誠意地與學生平等交往與交流,在和諧融洽的氣氛中協同完成教學任務,教師由教育的操縱者、主宰者變為引導者、激發者.體現思想學問的民主,要淡化載體(書本)權威和教師權威,體現出教師和學生的雙主體性特點:從選題到制定具體的實施計劃,以及獲得學習的結果和評價等,不僅要求教師積極主動地參與設計、指導,通過教師主體性的發揮來調動學生主體性地參與,使學生具有自我發現課題、自我學習、自我思考、自我判斷、自我評價的資質和能力.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而將預先認識的知識體系傳遞給學生.學生也不再作為知識的接受者被動地聽任教師擺佈,而是帶着自己的問題帶着各自的興趣、愛好、需要和觀點直接與客觀世界對話,在教師的指導下共享認識現實的喜悦.同時也要摒棄強制性的統一思維、統一語言、統一行動,鼓勵個性發展,允許多元思維並存,寬容探索中的錯誤、越級,培養標新立異和勇為人先的勇氣.

六、課程評價的發展性

與學科課程的分數評價不同,綜合課程的評價更重視學習的過程性、形成性.以質性評價統整,取代量化評價,由甄別和遴選轉向激勵和發展,即把學生學習的成果比如調查報告、實驗報告、方案設計、製作等以及形成這些成果的過程和在這一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評估學生的重要依據.評價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多視角地觀察問題,多途徑地思考問題,多方案地解決問題,多層面地拓展問題,從而達到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的目的.

綜上所述,具備以上特質的綜合課程的復興,適應了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雙重需要,必將對社會進步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標籤: 理科 論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pdp0r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