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常規教學對生物類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影響與對策論文

常規教學對生物類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影響與對策論文

摘要:分析了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過程中,在教學形式、課程結構設置、理論實踐教學的銜接、自主創新意識、教學條件等方面存在的五個問題,同時從轉變教育觀念、提升師資隊伍水平、改革教學內容與方法、強化課程體系建設、加強實踐環節、更新評價標準等六個方面提出了加強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建議。

常規教學對生物類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影響與對策論文

關鍵詞:教育模式;高校;改革;創新人才;培養

創新是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源泉,特別是當今世界的競爭其實是人才的競爭,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基地,在這場競爭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全面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也成了高等學校的重要任務。然而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創新人才的培養,只有加強教育改革,樹立創新教育理念,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才能為創新人才的培養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一、當前高校教育模式對生物創新人才培養的制約

1.教學形式不豐富

目前高校課堂教學形式絕大多數都是“灌輸式”教學方法。老師主宰課堂一切,決定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方式,學生只能是被動地聽、讀、寫、記,不假思索地複製老師所講的東西,沒有時間和空間進行思考。這種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成了整個教學過程的中心,這種方式雖然有利於老師主導作用的發揮,但是不利於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2.課程結構不合理

我國高校的課程體系與專業結構都相對滯後。一是在課程結構上,一個專業的科目設置竟然十幾年甚至數十年變化不大,在大量新的學科和新的知識不斷湧現時,一些高校對這些卻毫無反應;二是在教學中文理不通,各門學科的交叉滲透不夠,專業教育過於狹窄,沒有形成“厚基礎、寬口徑”的良性循環;三是課程內容大都是定論的東西,缺乏啟發性、創新性的內容,沒有重視學生個性的發揮,忽視了多規格、多層次人才的培養。

3.理論實踐不銜接

長期以來高校對理論教學重視有佳,而對時間環節重視不夠。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實驗課的驗證性實驗佔大多數,而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起關鍵作用的創新性、綜合性、開放性實驗數量較少,學生不能很好地將所學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二是隨着高校的擴招,人數劇增,經費緊張,用於實踐環節的資金(如新舊儀器的購置維修、學生課外實習等)增加不大,甚至有所減少,難以保證實踐教學的質量;三是實踐課程體系跟不上理論課程的優化和發展,陳舊過時,與培養目標關係不大的內容較多。

4.創新意識不強烈

由於“老師單方面的傳輸知識,學生被動地去死記硬背一些定論的知識”這一現象存在已久,致使老師和學生對從學習知識到創造性的運用知識都沒有太多的概念。老師沒有開展創新教育的意識,學生也缺少獨立研究探索問題的機會,缺少從書本中、從定論中走出來的勇氣和方法。老師和學生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思維模式單一固定、缺少積極創新的意識和能力的問題。

5.教學條件不完善

高校大規模擴招後帶來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教學條件相對不足,教室、圖書館、實驗室等基礎設施不夠,師生比例下降,教學設備陳舊等。這些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着創新教育的發展空間,同時也不能使全面開展創新教育的平台及時完全搭建起來,導致廣大師生開展創新活動受到種種限制。

二、加強高校生物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幾點思考

1.轉變教育觀念

新的形勢要求不能只重視對現實要求的滿足而忽視了對學生潛在能力的發掘和培養。要樹立“人人都能創造”的思想,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努力實現“五個轉變,五個確定”,即轉變以繼承為中心的教育思想,確立創新教育的觀念;轉變以專業教育為中心的教育思想,確立通才教育的觀念;轉變以發展智力為中心的教育思想,確立全面發展的教育觀念;轉變以做事為中心的教育思想,確立全面素質教育的觀念;轉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思想,確立以人為本的主體教育觀念。

2.提升師資隊伍水平

教師是高校辦學的主體,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所在。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就要先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拔尖創新型師資隊伍。只有具備創新精神的老師,才能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關鍵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高校要在教師的師德建設、科研能力、知識更新、觀念轉變、業務培養等方面採取有力的措施,建設一支具有良好政治業務素質、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能夠在教學和科研中自覺學習、落實創新教育理念,開拓創新教育的新領域。

3.改革教學內容與方法

培養創新型人才必須加快教學內容的調整步伐,使教學內容體現前瞻性、科學性、新穎性的特徵。要在現有的課程體系中刪除陳舊過時的知識,增加前沿新知,減少記憶性知識的分量,增加有助於提高分析心能力、創造能力的內容;密切關注學科的前沿動態,加強學科間交叉滲透,以提高學生綜合應用知識、創新性解決實際問題為主要目的。  培養創新型人才必須改革教學方法,屏棄“注入試、添鴨式”的教學方法,努力把演繹法和歸納法結合起來,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提倡師生共同研討問題,通過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等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開拓精神、創新能力和參與意識。

改革教學方法的同時還要創新教學手段,要利用好現代高科技手段,特別是計算機教育、多媒體教育、網絡教育等來進行教學和輔助教學。利用這些新手段改革傳統的教育模式,營造新的教育環境,將抽象枯燥的內容轉化為形象、有趣的知識形態,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素質和創新意識。

4.強化課程體系建設

專業課程設置是學校人才培養計劃的核心和具體表現,課程設置必須科學、合理,能夠不斷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和素質。課程設置首先要能夠更新教學內容、把最新的科技成果融入到具體教學中去,優化課程結構,使課程內容具有時代感和自身特性。其次,要能拓寬專業口徑,把握好核心課程與選修課程的.關係,加強綜合課程和個性課程的設置,注重文理滲透。這些有助於學生網狀知識結構的構建;有助於學生髮散思維的培養;有助於增強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再次,要能夠創新教材體系,要把國際化與本土化結合起來,體現教材選擇的先進性,積極借鑑國內外先進的課程理念,引進、合編、改編國內外教材,同時要結合社會生產的實際和科技發展的現狀,組織豐富的教學科研隊伍編寫一套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教材。

5.加強實踐環節

實踐教學是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的重要環節。逐步改變現在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傾向,要在具體工作中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加強實踐教學內容與社會工作、生產、科研的結合;二是要全面開展實驗教學內容的更新,減少演示性、驗證性實驗的分量,增加綜合性、設計性、開放性、創新性實驗;三是要提高畢業(設計)的質量,保證題目的先進性;四是要開展多種科技創新競賽活動,創造更多的創新教育空間,使學生更多更早地參與科研與生產等工作;五是要優化教學資源配置,加強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實現互惠互利的公贏。

6.更新評價標準

學生和老師是實施創新教育的兩個核心因素。只有建立起科學、完善的評價體系才能發揮教學評價的導向和激勵作用,才有利於形成教師創新教學實施和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所必須的寬鬆環境和自由空間。在評教方面要建立科學的教學質量評估體系,不僅要看教師傳授知識的廣度、深度和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更要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能夠注意發現和提出問題,是否能夠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是否能夠真正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此外,還要建立專門制度,從政策導向上,鼓勵和支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索創新思維和多種能力培養的方法並努力運用於教學實踐。在評學方面,一是要以創新教育模式取代應試教育模式,構建起動態的、全方位的素質評價體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考試形式上應根據課程教學內容採取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二是要使考試真正體現“高分高能”,讓考試在體現學生全面素質的同時,要使高能的學生在社會中也有較強的適應能力;三是考試應以能力測試為主,能力測試可以測出學生的各種能力,包括創造能力,這需要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且還可以對學生的心理個性進行正確評價,使學生揚長避短,有的放矢,提高心理素質水平。

總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一個在社會變革不斷深化的情況出現的全新培養模式,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系統工程,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只有不斷去探索實踐才能找出一條適合高校自身特點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nn0gg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