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會計學本科全英語教學探討

會計學本科全英語教學探討

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其中部分組成(例如附錄)可有可無。下面是關於會計學本科全英語教學探討的內容,歡迎閲讀!

會計學本科全英語教學探討

摘要:

隨着經濟全球化、一體化趨勢的日益加強,社會對能直接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國際通用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精通會計但對本專業英語未能熟練掌握的單一型人才,在國際競爭與合作中很有可能處於劣勢。在這種情況下,以ACCA和CGA為代表的會計學本科全英語教學課程在各個高校裏應運而生。如何應對中文教學和英語教學的差異,更好地發揮全英教學在會計教育和就業需求的橋樑作用,便成為會計教育工作者需要鑽研的課題。本文首先釐清會計中文和英語教學的在內容和方法上差異,闡述容易出現的理解偏差:其次結合本科會計教育的特點,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

全英語教學 會計準則國際協調 職業教育橋樑

一、“無差異論”籠罩下如何有效實行會計學本科全英語教學

會計學本科全英語教學強調會計專業知識結合英語運用的教學氛圍,上課的語言環境,教材的使用和學生評價方式都應圍繞這個總體目標。具體表現有,部分學校已經開設或計劃引進的會計學全英課程都是以外國成熟職業教育項目(如AC-CA和CGA)為依託的。上述目標的制訂和具體的合作交流措施無疑有助於培養“地道”的國際化會計人才,但同時也對教學提出了挑戰:

伴隨中國新《企業財務會計準則》的頒佈,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的“無差異論”就逐漸被討論。並且,由於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確認了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報告準則實現了“實質性趨同”,“無差異論”似乎還獲得了權威的背書。由於相當部分的全英課程都是以國際會計準則為基礎,這種觀點也漸漸蔓延到會計課程全英教學中,認為中文和英語會計教學的差異僅僅停留在授課的媒介――語言上。然而,“趨同不等同於相同”(這是2005年9月財政部副部長王軍在作題為“中國會計審計準則國際化趨同發展”演講時所明確的觀點,他率先批駁了這種主觀的“無差異論”)。在會計課程全英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避免把中文會計準則中的原理和邏輯生搬硬套在全英教學中。簡單移植的結果是造成學生會計知識體系上的混淆。另一方面,英語(非母語)教學有其特點和規律,如:英語專業詞彙的特定用法,課堂氣氛的調動,英文教材的合理使用――都有別於中文會計教學規律,需要不斷摸索和總結。

1、會計準則國際協調概念的混淆――內容上的差異

會計準則國際協調從理論上説可以有兩種不同的目標,美國著名國際會計學家喬伊和繆勒指出:一是標準化;二是協調化。前者要制訂和實施全球統一的會計準則來取代各國的會計準則,也就是各國採用相同的會計準則;後者則不要求統一的會計準則,但要求各國會計準則通過不斷的協調,逐步縮小不同會計準則、制度之間的差異,從而達到提高不同國家會計實務和財務報告的可比性。可見,會計準則“無差異論”過早地進入了會計準則標準化,從而混淆了“趨同”和“相同”的概念。由於不同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等環境決定因素存在着明顯的差異,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比強調國際統一的標準更具有生命力。中國新會計準則趨同於國際會計準則也正是不斷協調的產物,它是在尊重國情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並承認與國際會計準則仍然存在的不同方面的差異,比如固定資產後續計量的模式選擇、資產減值轉回以至借款費用資本化等方面。

通過分析可知,基於中國和國際兩種不同會計準則體系的中文與全英教學內容上的“無差異論”是沒有理論和現時依據的。本科會計學全英教學需要承擔起相關的差異辨析職能。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聯繫和講解的兩種準則體系的共同點和差異,為學生提供多元的學科知識平台。

2、英語(非母語)教學與中文教學的差異――語言應用上的差異

會計學是~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其隸屬的專業英語與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由此引發的差異會體現在詞彙應用及原皈教材編輯中。詞彙方面,會計專業英語中有很多習慣用法,如:持續經營假設為goin’g concern assumpuon,風險溢價為riskpremium;同時,存在一詞多用的情況,其中最典型的是stock的用法:其既可以在商品交易的`語境中作為“存貨”的意識表達。也可以在金融資產交易中表示為“股票”。在英文教材編輯結構療面,“however”、“whereas”和“nevertheless”等表示轉折語境的詞彙有較高的使用頻率,而在這些詞之後所列舉的內容和觀點,通常是容易被忽略的有關計量和披露前提或假設――這與大多數中文教材中“開門見山”的編撰風格有明顯區別。值得一是的是,部分英文教材在計量模式選擇或者資產類別定義的闡述中(如固定資產後續計量模式選擇和金融資產歸類)都採取了這種補充強調的模式。

針對上述情況,教師要適當地強調英語詞彙與實際語境的關係,實施聯繫生活的英語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用英語學習會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加引導,特別對在章節靠後篇幅的“補充強調”或者“特殊情況案例”進行詳細的分析講解,以便學生完整、清晰地學習知識。

二、途經:新形勢下定位會計學課程全英語教學

在經濟全球化、一體化趨勢的日益加強的機遇下,會計學本科課程全英語教學的重要性應該得到彰顯。作為結合了會計知識和專業英語應用的課程,其肩負着理論教育和實踐指導的雙重任務。因此,如何合理地設置課程,進而結合即將面臨的就業要求便成為了首要問題。

1、全英語教學引入點面結合的會計準則差異分析

首先,針對中國與國際會計準則內容上的差異,本科會計學課程英語教學可以適當地增加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的差異分析,既有助於教師擺脱中文準則慣性思維的束縛,也有利於學生提高對中文和英語不同語境下會計準則的瞭解和實務操作。教學過程中,不必受限於單一教材的內容,教師可以自己編寫適合的英文教案,也可直接從根據國際會計準則編制的中外財務會計教材中摘取合適的案例。

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分析教學可以從點和麪兩個層次進行。首先是點,即從“形式上的協調”(上述有關會計準則形式上的協調和實質上的協調的劃分,主要參考了王華《論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1999)和魏明海《會計協調的測定方法》(2003)中的相關理論)――會計準則制訂協調的角度,逐項分析兩套準則存在的差異,並促使學生同時掌握常用會計事項的兩套會計處理方法。例如中國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禁止其適用範圍內的資產轉回任何的減值損失,而相應的國際會計準則第36號(IAS36)僅禁止轉回商譽的減值損失。在分析差異的過程中,兩種會計準則的字面講解,特別是差異部分的中英文對比固然非常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有直觀、形象的認識,也就是必須有可供實際操作的案例。如:IAS36中關於資產減值衝回的“The increased carrying amount due to reversal should not be more than what the depreciated historical COSt would have been ifthe impairment had not been recognized"(由於資產減值的衝回而增加的資產賬面價值,不能高於資產以前年度沒有確認資產減值損失時的賬面價值)――以英語虛擬語氣制訂的國際會計準則原句如果不輔以具體案例講解,且在中國會計準則未有該方面涉及的情況下,學生很難清晰地理解資產減值衝回價值封頂的概念。

其次是面,即“實質上的協調”――會計準則執行的協調,從會計實務和財務報告的協調的角度,對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協調的總體效果做出介紹和評價。從形式上來看,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確實在逐步縮小。但是,會計信息編報者和使用評價者更關心會計準則實質上的協調,因為只有實質上的協調才能“真正實現財務報告的可比性,從而為投資決策和宏觀調控等提供有用的會計信息”(魏明海:會計協調的測定方法,中國註冊會計師,2003(4)。按照中國證監會的規定,部分AB股上市公司需按照國內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編制會計報表,對兩種會計標準下產生的利潤差異要在年報中予以調整和列示,這就為評價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協調的效果提供了難得的機會,也為教學提供了就地取材的渠道。教師可以選取適當層次的研究成果,進行簡要的講解或者以專題講座的形式來深化教學內容。

2、發揮英語橋樑作用,教學形式三位一體

本科階段的會計學英語課程以實用為主,所涉及的英語會計應用技能大多應能迎合新世紀會計職業的特點,因此應突出特點,在學校教育與社會服務之間發揮橋樑作用。當下,會計專業的本科畢業生都傾向將“四大”等國際會計師事務所作為初次擇業的首選,“四大”的人才選用標準也確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中、高端會計就業市場的走向。需要注意的是,國際會計師事務在招聘大學畢業生時,時常出現對會計專業背景沒有過嚴要求的情況:經濟、管理或者語言等相關專業的應聘者被錄用後,所在事務所會提供各種的培訓,使員工儘快具備在會計師事務所工作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這就意味着,面對非會計專業求職者激烈的競爭,會計本專業的學生必須體現出自身差異化的優勢――熟練掌握專業外語及通曉相關會計技能,並具備以下的專業素質:一是具有嫻熟的中國及國際通用專業會計知識。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為數不少的會計服務委託人都是跨國企業,母公司與各個區域分公司之間垂直或平行財務信息質量的監督和優化,很大程度上依賴着專業會計人員對各類會計信息所進行的協調和轉換。二是英語溝通順暢。面對國際化競爭,外語工具日益重要,掌握專業、到位的財務會計英語及嫻熟的商務英語溝通技巧,是國際會計師的基本要求。三是具有良好的知識平台,可塑性強。會計師事所一般會通過持續、銜接的培訓,將來自不同背景的畢業生打造出分工明確、素質精良的職業團體。同時,再培訓和再磨合也是優勝劣汰的過程,只有那些掌握較強學習能力,並努力拓寬專業知識結構和視野的人員才能留在團隊中。

上述提到的三個方面,會計學本科全英語教學都能達到不同程度的覆蓋,既要讓畢業生“進得去”,更要保證其“站得住”。在合理教學模式的規劃下,學生完全能在學習中得到針對性的鍛鍊的機會。澳大利亞本科教學模式的劃分值得借鑑:其本科教學活動由傳統的單模塊轉變為三模塊(models)組成,包括授課(Lectures)、小組討論與輔導(Tutorials)、課堂練習與輔導(Work-shops)。授課作為傳統的傳授知識模式,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但教師需要避免“填鴨式”的教學,並充分利用“順向遷移”的學習心理特點,積極調動主觀能動性(如舉一反三)並培養批判性思維(如不盲從教材的觀點)。例如,會計學英語課程涉及國際會計準則的介紹和歸納,教師可以適當地採用自學指導法,引導學生承擔部分課程內容的查找及歸納;通過自學質量評價機制的建立,教師可以有效地掌握教學進展並及時地提供指導,保證學生在資料收集的過程中開拓視野,逐步累積與會計相關的學科知識。

會計學本科全英語教學的小組討論應定位於協助學生有效地歸納、應用所學到得知識,並藉此加強英語溝通能力,為就業做好準備。在本模塊中,案例教學應得到重視,並廣泛應用在會計環境介紹、計量模式選擇和會計準則國際協調等知識點上。課程涉及到的會計政策選擇、投資分析和企業管理等知識點,都是適合案例分析的典型題材。在具體操作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投入精心設計的案例討論之中――讓學生在仿真的情景中體會了更為主動的角色,使其有機會充分應用課程各章節的知識。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在小組討論、論文總結以至課堂報告中以英語為主要語言,並把學生專業英語的應用水平作為考核的重要依據。強調全英語的環境,既符合會計學本科全英語教學的初衷,也迎合當今會計職業需求。在教學資源充足的前提下,會計學與相關學科的英語案例或專題教學可考慮配備專職的教師。這也是澳大利亞在本科會計教學中的成功經驗,其優點有:首先,專職教師通過編寫針對性較強的案例或者精選資料、更新信息,可以保證案例教學的高質量,並最大程度實現與相關學科知識點的對接和綜合運用;其次,授課教師與專職教師之間在教學思維和教學方法上可以彼此借鑑、相輔相成,起到互相促進的作用。

鑑於會計學本科全英語教學的特點,課堂練習與輔導的模塊可以分為兩部分。首先是課內知識點的講解:在每一個學期總結階段(如期中和期末複習階段),選取課程內有代表性的專題,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內測驗的形式,加深學生的理解。在歸納和複習的同時,教師應儘可能通過知識點的梳理,明確學習邏輯和途徑,減輕學生的壓力並激發對全英課程學習的興趣。其次是課外專題的介紹和講解:教師可以邀請有經驗的會計從業人員和財務管理人員作英語主題演講,介紹實務中遇到的新問題和會計職業界發展的最新動向,以期彌補教學在實務操作當中的不足,完善學生的會計學知識體系。

三、結束語

在會計學科日益國際化的背景下,會計學本科課程全英語教學的發展空間得以釋放,獲得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在新環境下,教學定位需要重新審視,並相應採取多種方式進行靈活的教學。值得注意的是,基於中國與國際會計體系尚存差異的現實,教師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應通過英語這個媒介,幫助學生構建堅實、正確的會計概念體系以及思維模式,作為學習和比較中外會計學科知識的基礎。能準確定位差異和應對差異的會計學本科全英語教學,既可以保證傳統學科知識和最新發展得以傳授,也能肩負起與職業教育接軌的任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n4e7d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