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走進新課改課堂更精彩論文

走進新課改課堂更精彩論文

  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走進我們的校園,走進師生的生活。隨着新課程在實踐中的不斷深化,教師的觀念更新後,課程實施者的創造性工作多了,學生的生活更有朝氣了,社會氣氛開始變了,課堂教學也更加精彩了!

走進新課改課堂更精彩論文

一 教師的觀念更新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了!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育觀念決定着教育的成敗和教學的發展方向,制約着教育目的和教育手段的運用。在不同的教育觀念影響下,教師會採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方式自然而然的受教育觀念的支配和影響。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強調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在課程目標上,要求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發展;在課程內容上,注意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和經驗以及社會、科技發展的動態,強調經驗、學科知識和社會發展三方面內容的統一;在課程要求上,要求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和交往,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教師應如何根據新課程目標,形成符合新課程要求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呢?

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和思維,重視學生的情緒生活是教師教學思想的核心,也是教師對教與學及其關係的看法。

教是為了學,教是為了學生會學,最後達到不需要教。 新課程改變了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保守的靜態的教學觀體現在以教師為中心,採用“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培養出“服從型”、“接受型”、“循規蹈矩”的學生不能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革和發展的需要。學生是教育的對象,又是學習的主體,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活生生的人,不是知識的接受器和信息儲存倉庫。把人類的認識成果轉化為學生的知識財富智力和才能,或是把知識轉化為學生的思想觀點,都要經過一個內化過程,也就是説,教學中需要學生自己的積極思考和實踐活動,要有學生主動積極地探索、分析和思考。教學改革不應停留在提高學生今天的學習成績上,而應有助於學生學後階段的發展,有助於學生將來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知識畢竟有限,在科學日新月異地發展的今天,學校教學的重要任務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研究,如何創造,教會他們如何獲取、精選、綜合和分析有用的知識和信息,使他們具有在綜合、分析、學習、研究過程中進行創造的能力,正如第斯多惠所言:“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

同時,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情緒生活,使理性的和非理性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結合,促使學生整體協調發展 以住的唯理性教學模式過分強調了理性和智力因素的作用,忽視了非理性、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過分強調了傳授知識、開發智力,忽視了學生積極情感的培養,過分強調了教學的科學性,忽視了教學的藝術性。事實上,學習過程是理性與非理性、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統一發展的過程。20世紀末,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基礎教育改革,制訂了各種各樣的課程標準。無論什麼樣的課程標準,都把情感態度列為重要的課程標準之一。作為情感態度的興趣、動機、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都是影響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因素。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人們接受信息渠道的閥門,積極的情感是學生認識活動的“能源”和“發動機”,教學中應十分重視並充分利用這一動因和內驅力,從知、情、意等多維度來建立多功能的教學方法,克服理性與非理性、智力與非智力的分離,實現理性與非理性、智力與非智力、認知與情感、意志的結合,以實施知、情、意等全面發展的整體性教育,促進學生多方面的和諧發展。所以説:教師的觀念更新,新教學觀的建立是關鍵。 走進新課程,教師們發現教材的內容有價值的,有用的多了,而且在教學中給學生留有更多的空間,教師的課堂角色自然開始發生變化,從單純注重知識傳授轉化為比較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願望各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們共同討論交流,互相交流教學方法,迸發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精神。

如此以來,教師的觀念更新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了。

二 豐富的教學形式和多彩的學生生活使課堂教學更精彩了!

⒈ 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不發生教學。師生在教學中交往、互動,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點與理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共同發展。 課堂是教師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學生智慧的發源地。學生在樸素的課堂生活中品味數學,教師在樸素的課堂生活中喚起孩子們的求知慾,引導學生全面協調的發展,給學生創造一個民主和諧的發展空間。教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是學生的朋友,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而不是長官,不是警察,也不是裁判員。教師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尊重學生,滿足學生的表現慾望。

⒉ 數學新課程最大的特點是把數學放在了生活中,而學生的潛能則像空氣一樣,充斥着生活的舞台,學生在學數學時發揮着自身巨大的能量。傳統意義上的數學課堂,就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從不審視自己的教學是否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也不關注學生的不參與是否與己有關,當學生出現與課堂教學不一致的行為時,只是怨學生,甚至是批評學生,而不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否適宜了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在新課改的過程中,我體會到教師自身的反思很重要,能增加你課堂的魅力,吸引學生主動參與。陶行知先生説過:“時時有創造,處處有創造,人人有創造。”《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數學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玩”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去經歷數學。學生有了興致,就會激發求知慾,形成積極的“心向”。在教學中,我們應不斷創設與學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喚起學習熱情。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數學真奇妙!”,從而產生“我也想玩一玩、試一試!”的心理。這樣的教學,除了知識的傳遞,更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一次思維的碰撞,使學生萌發出一種數學真有趣,我要“玩”好數學的願望,從而更加樂意去學習數學,在數學世界裏自由翱翔。

⒊ 學生是不同的個體,來自於不同的生活背景,他們在學習中有着不同的經驗與體會,對同一個問題的解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維習慣及見解,教師要為這些不同提供表達的機會,並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小組合作學習是個很好的形式。一個問題,放在小組中,大家經過討論進行有選擇性的商議,這時,思維活躍的學生可以闡述自己的意見,而對於不愛發言的學生,在小範圍內也留給了他表現的空間,在大家的充分參與下,對研究的數學結果進行初步的統一,然後把研究的結果展示給全班同學,這時,學生對知識的思考過程進行再現,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生思考問題,更有利於學生理解掌握數學。

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體驗是快樂的,是幸福的,而且在小組這種寬鬆氛圍下大家的參與是積極的,思維是活躍的,不同的人會獲得不同的發展。學生的合作意識使課堂教學更精彩。

在新課程體系下,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應培養學生掌握和利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幫助學生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為其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同時實現教師自身的發展和提高。在數學新課改教學中,以冷靜的、科學的、務實的態度反思自己的教學,有利於不斷轉變觀念,改進數學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方式。 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民主、寬鬆、自由的環境裏體驗數學、“玩”好數學。

如此以來,豐富的教學形式和多彩的學生生活使課堂教學更精彩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mmw0r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