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SCI-E數據庫中關於我國心血管系統研究論文的分析論文

SCI-E數據庫中關於我國心血管系統研究論文的分析論文

科學引文索引( 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 、工程索引( Engineering Index,EI) 、科技會議錄索引( In—dex to Scientific and Technicle Proceedings,ISTP ) 是世界著名的 3 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是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其中以SCI 最重要,在學術界佔有重要地位[1]。對其收錄的論文進行文獻計量分析,可較為客觀地體現一個國家在某一領域的科研水平,分析結果被認為具有較高的可信度[2]。本文利用文獻計量分析方法,對SCI—E 數據庫 2003—2013 年收錄的心血管系統領域的論文進行分析,以便揭示我國大陸心血管系統領域的發展狀況和研究趨勢,為該領域科研人員的後續研究提供借鑑參考。

SCI-E數據庫中關於我國心血管系統研究論文的分析論文

1 材料與方法。

1。 1 數據來源 選取 Web of Knowledge 檢索平台下的 Web of Science 子數據庫 SCI—E 作為數據來源,檢索時間為 2014—02—18。檢索方法: 在檢索項內輸人 2003—2013,檢索範圍選擇“出版年”,對檢索出的結果選取“文獻類型 = ( ARTICLE OR REVIEW ORPROCEEDINGS PAPER) ”進行精煉,再對所檢索出的結果在 Web of Science 類別中選取“CARDIACCARDIOVASCULAR SYSTEMS”學科進行精練,最後對檢索出的結果選取“國家/地區”,在分析結果中選取: PEOPLES R CHINA,得到 5 801 條記錄,從中篩選出以中國大陸地區為通訊作者單位的共 3 770 條相關文獻。

1。 2 統計分析 選擇數據庫中的“作者、標題、來源期刊、文獻類型、地址和被引頻次”項目下載並保存,對檢索保存的數據利用 EXCEL 進行統計處理,應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 3 770 條文獻的出版年、來源期刊、機構、地區、作者及被引頻次進行分析,以瞭解我國心血管系統研究領域的現狀。

2 結果。

2。 1 年代分佈 論文的年代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該學科的學術研究水平和發展速度[3]。2003—2013 年 SCI —E 收錄的我國心血管系統領域的論文年代分佈( 表 1) 。

由表 1 可見,近 10 年來 SCI—E 收錄的我國心血管系統領域的文獻數量逐年上升,其中 2003—2006年增長速度十分明顯,2008 年和 2010 年論文增長速度下降趨勢較明顯,2011 年以後增長速度逐年加快。

2。 2 來源期刊分析 SCI—E 收錄的 3 770 篇文獻共分佈於 115 種期刊中,平均每種期刊刊載中國論文為 32。 78 篇。載文量最多的期刊為 276 篇,最少的僅為 1 篇。發文 1~10 篇的有 41 種雜誌; 發文 11~20 篇的有 22 種雜誌; 發文 21 ~ 30 篇的有 11 種雜誌; 發文 31~40 篇的有 11 種雜誌; 發文 40 篇以上的有 30 種雜誌。按照布拉德福定律,如果把期刊劃分為核心區、相關區和離散區 3 個區[4],可進行如下劃分: 發文 100 篇以上的期刊有 10 種,為核心區,共發文 1 417 篇,刊載在 8。 70%的期刊上; 發文 40~95 篇的期刊有 21 種,為相關區,共發文 1 208 篇,刊登在18。 26%的期刊上; 離散區為發文量小於 40 篇的期刊,共有84 種,共發文1 145 篇,刊登在73。 04%的期刊上。在所有期刊中,進入布拉德福分區第一區的是心血管系統領域的核心區域,共有 10 種期刊( 表2) 。

由表 2 可見,這 10 種核心期刊雜誌中,Q1 等級的期刊只有 2 種,2012 年影響因子最高的為 5。 509,其餘雜誌多為 Q2 和 Q4 等級,其中最低的僅為0。 607,為 Q4 等級雜誌。由此可見,中國大陸作者發文數量雖然較多,但是發文的質量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2。 3 被引情況分析 2003—2013 年 SCI—E 共收錄我國大陸心血管系統領域的 3 770 篇研究論文,其中 2 632 篇文章被引用,佔全部文章的 69。 81%,總被引頻次 23 284 次,篇均被引頻次為 6。 18 次。被引頻次在前 10 位的文章( 表 3) 。

由表 3 可見,我國大陸心血管系統領域單篇被引頻次最高的為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陳紹良的文章,被引頻次為 542 次。其餘 9 篇文章的引用次數也均在 100 次以上。高被引論文揭示了我國心血管系統領域的工作進展,同時也揭示了該領域未來的研究方向。

2。 4 通訊作者分佈 分析研究論文的作者數量,可以瞭解該研究的學者關注度和核心作者羣,並有利於瞭解研究團隊情況[5]。按論文的通訊作者進行統計,共涉及 1950 位通訊作者,其中發表 1 篇 論 文 的 有 1345 人,佔 總 發 文 量 的35。 68% ; 發表 2 ~ 5 篇論文的作者共有 516 人; 發表 6~ 10 篇論文的`作者共有 64 人; 發表 11 ~ 15篇論文的作者共有 14 人; 發表 15 篇以上論文的作者共有 14 人,共計發文 363 篇,佔總發文量的9。 63% ,共被引用 3003 次,篇均被引 8。 27 次。根據普賴斯定律,核心作者的最低論文數 M= 0。 749√max,本文中 M 為 6。發文 6 篇以上的作者共有92 人,佔作者總數的 4。 72% ,共發文章 997 篇,佔全部論文總數的 26。 45%,不符合普賴斯定律的“作者佔 20%、論文佔 50%”核心作者羣的規定[6],表明研究心血管系統領域的作者分佈廣泛,尚未形成核 心作者羣。發文量前 10 位的作者見表 4。

由表 4 可見,發文量居前 10 位的作者中,除 1人發文量是 19 次之外,其餘發文量均在 20 次以上。

發文量最多的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葛均波,共發文章 53 篇,總被引頻次 451 次。總被引頻次最高的是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陳紹良,共計引用次數為 730 次,篇均被引頻次為 25。 17 次。其餘 9 人的篇均被引頻次均在 10 次以下。

2。 5 研究機構分析 3 770 篇論文共涉及 367 個機構。其中發文 1~5 篇的有 250 個機構,發文 6~10篇的有 38 個機構,發文 11~20 篇的共 32 個機構,發文 21~30 篇的共 13 個機構,發文 30 篇以上的共 34個機構,發文量居前 10 位的機構見表 5。

從表 5 可以看出依託於各高校院校的附屬醫院發文較多,科研水平較高。其中中國醫學科學院發文量和總被引頻次均排在第 1 位。共有 6 家機構發文量在 100 篇以上。北京大學雖然發文總量不多,但是篇均被引頻次為 10。 51 次,排在第 1 位。由此可見,各機構在 SCI 論文發表中不僅要注重總的數量,更要注重文章的質量,高被引頻次和高影響因子的論文發表將是今後 SCI 文章發表的重點和難點。

2。 6 地區分佈 3 770 篇論文作者分佈於全國 29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分佈範圍較廣( 表 6) 。

由表 6 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和江蘇是論文發表最多的 3 個省市,佔全國總髮文量的 49。 87%。論文地區分佈不均,東西部地區差異巨大。海南、寧夏和青海 3 省文獻量總和僅為 5 篇,內蒙古和西藏自治區尚未有文獻發表。

3 討論。

3。 1 SCI—E 收錄論文數量增長較快,論文質量有待提高 通過對 2003—2013 年 SCI—E 收錄的我國心血管系統領域論文的統計分析可以看出,近 10 年來該領域論文呈逐年增加趨勢。這説明隨着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不斷髮展,我國對心血管領域的科技投入不斷增長,醫療實力在不停增強,心血管領域研究越來越受到國家和科研人員的重視。但也應該注意到,在 3 770 篇研究論文中,引用次數 5次以下( 不包括 0 次引用的文章) 的文章總數為 1508 篇,佔全部文章的 40%,被引次數明顯偏低。

《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以國家的名義對 SCI 論文的被引次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即:“原始創新能力顯着提升。科學和技術重點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次數進入世界前5 位。”2010 年,中國的 SCI 論文被引次數在世界排第八位,國家要求在 2015 年,SCI 論文被引次數要在世界排名進入前 5[7]。由此不難看出我國心血管系統領域的科研人員急需提升科研能力,同時加強高水平論文寫作的能力,提升研究水平和論文影響力。

3。 2 高等院校及附屬醫院科研實力雄厚,地區間發展不平衡 從發文機構看,前 10 位的機構主要為各大高校、研究機構及其附屬醫院,人才密集、科研實力雄厚,是科技論文的高產機構,代表着我國心血管系統領域及相關學科的科技水平,對國家科技發展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醫學科學院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醫學科學學術中心和綜合性醫學科學研究機構,專家教授雲集,科技實力雄厚。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是以治療心肺血管疾病為重點的大型綜合性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是隸屬於衞生部、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是國家心血管病醫療、科研、預防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從地區分佈看,一些偏遠地區如寧夏、青海、西藏、內蒙古等地區論文發表較少,這一狀況與我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吻合。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其科技、文化、教育事業等具有優勢,文獻產出量大; 而經濟相對落後的西部地區文獻產出量低[8]。

值得注意的是天津和重慶 2 個直轄市在心血管系統領域的文章較少,應加大這方面的研究。國內心血管領域科研力量分佈的不均衡,提示國家科研低產地區應加大對該領域的關注和扶持力度,政府需要加大科研投入、大力引進優秀人才、加強學科建設。

3。 3 高水平通訊作者推動研究隊伍不斷壯大,但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羣 通過對論文通訊作者的分析,正在形成一批穩定、持續、有一定影響力的研究者和其相應的研究機構。心血管領域代表人物為葛均波、胡盛壽、馬長生和陳紹良等。他們均為心血管領域的知名專家、學科帶頭人,在我國心血管系統領域有一定影響力,他們的研究反映了當前的研究熱點和動態趨勢。總體來看我國心血管系統領域研究隊伍正逐漸壯大,但是作者較為分散,尚未形成穩定的核心作者羣,高水平通訊作者對該領域研究走向成熟具有關鍵的推動作用。

3。 4 結語。

近年來中國大陸心血管系統領域發展較快,國內學者發表論文的數量有所增加,期刊論文分佈廣泛,發文機構較為集中,但是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羣,北京、上海和江蘇等地區的高校及附屬醫院在心血管系統領域處於國內領先行列,但是各地區發展不均衡,尤其是西部偏遠地區。此外,論文水平較國際先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因此加強我國心血管系統領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仍然任重道遠。

4 參考文獻。

[1]盧福昱,胡玫,董時軍。利用 SCI 數據庫計量評價北京 3 所傳染病專科醫院科研實力[J]。醫學信息學雜誌,2011,32( 12) : 50—52,66。

[2]曹霞,楊華。中國大陸婦產科學領域 SCI—E 論文產出分析[J]。醫學信息學雜誌,2012,33( 10) : 58—62。

[3]曹霞,陳1雲香,楊華。基於 SCI—E 的我國生物信息學領域論文產出分析[J]。醫學信息學雜誌,2013,34( 11) : 11—16。

[4]李桂貞。國內知識組織研究文獻計量分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16( 8) : 30—32。

[5]程翔。國內醫學生信息素養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J]。醫學信息學雜誌,2012,33( 10) : 54—57。

[6]郭鵬,餘星,劉洋。1982—2011 年我國運動性貧血的文獻計量分析[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誌,2012,21( 10) : 64—67。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lnxyd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