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關於敍事的疑問與解析的論文

關於敍事的疑問與解析的論文

研究大眾文化的學者大抵有兩類,一類是帶有開拓性的思想家,諸如威廉斯、霍爾等;另一類是深化型的學者,他們往往是把一些其他領域的文化理論或哲學思想引入大眾文化研究,進而推進某個問題的研究。美國學者伯傑就屬於後一類。

關於敍事的疑問與解析的論文

伯傑在大眾文化和傳播學方面可謂著作等身,其中《通俗文化、傳媒和日常生活中的敍事》(以下簡稱《敍事》),是他一本力作。伯傑認為,敍事現象無處不在,從襁褓之中的搖籃曲,到孩提時代的童話歌謠,再到電影、廣告甚至日記,敍事乃是一種強有力的表達方式。我們也許時時處處遭遇到敍事卻未曾覺知,恰如布萊希特所言, 司空見慣之物往往視而不見。所以,忘卻敍事不足為奇。

不過,文學理論家則熱衷於敍事的思考,所以虛構文學的敍事學研究沛然勃興,種種敍事理論成為二十世紀西方的一個豐富思想資源。當然,樂於待在“象牙塔”裏的論理敍事的人,並不覺得寂寞和孤獨。不過,像伯傑這樣深切關懷日常生活和大眾文化的人,卻總想着如何將這一思想資源引向文化研究。《敍事》便是這一努力的結晶。全書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着力於對西方文學理論中敍事理論的整理與廓清,從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陳見,到本世紀八十年代的新説,從神話學、詩學理論,到結構主義和敍事學,論述活潑,視野開闊,既有總結又有批判,可謂新見迭出。後半部分則創造性地將敍事理論用於對各種通俗文化體裁和媒介形式的分析,讀來頗有啟發性。

倘使説虛構文學的敍事現象較為集中和統一的話,那麼,在通俗文化、傳媒和日常生活中,敍事五花八門,紛繁複雜。將敍事理論引入廣泛的文化研究,伯傑批判地改造了普羅普和結構主義的敍事理論,結合傳播理論,創立了一個傳媒敍事的五要素分析模式。這五個要素是:作品(文本)、藝術家、社會、觀眾和媒體。透過這個分析模式, 大眾文化中的各種題材形式的敍事問題分析,便有了堅實的理論支撐。在《敍事》一書中,伯傑關注的問題集中在題材的敍事特徵,敍事形式,敍事內容的解讀方法等方面。比如,他仔細分析了漫畫、廣告、電影、電視、廣播劇和種種日常生活的敍事形式,一方面注意總結這些敍事形式的獨特性,另一方面又以一些典範性的個案分析,來解析不同題材敍事的意識形態。書中對蘋果電腦公司的“麥金託什品牌”廣告分析猶見功力。作者將一則廣告的敍事形式和內容納入美國文化的語境中,透過廣告中不同形象的敍事及其互文關係的比較,揭示了蘋果與IBM的商業戰爭。對廣播劇《星球大戰》的敍事分析,則是建立在對文學原作和廣播劇本的比較基礎之上,作者強調廣播劇的.特殊敍事形式,除了敍事語言之外,各種聲音效果的加入強化了敍事的功能。

《敍事》一書貫穿了作者鮮明的批判立場。電視等媒介對社會的負面影響是作者深切關注的問題。伯傑認為電視像“真菌”一樣不動聲色地侵害了美國社會。於是,這些非文學的敍事形式的傳播效果便成為《敍事》一書的焦點。美國傳媒的敍事往往充滿了性與暴力,它正在改變亞里士多德傳統的藝術模仿生活的信念。伯傑發問道:“現在,生活是不是開始模仿藝術呢?”這個嚴肅的主題在其他一些西方思想家那裏也反覆鳴響(阿多諾,波德里亞等)。所以,大眾文化中這些看似自然而合理的敍事形式,其實背後暗含着許多值得深究的問題。在伯傑看來,每個人都生活在敍事之中,“我們都是作家和劇作家,而我們的生活亦即重演,這就是文本。”不過,這文本並非無可質疑的。伯傑告誡説:我們曾以為讀、聽和看故事不過是用來“消遣”,其實這些敍事絕不這樣簡單!

標籤: 論文 敍事 解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l0pn0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