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農民合作社參與農業科技推廣的分析論文

農民合作社參與農業科技推廣的分析論文

一、農民合作社參與農業科技推廣成效的實證分析

農民合作社參與農業科技推廣的分析論文

(一)問卷數據的統計描述

由於各合作社的理事長對於合作社整體的農業科技推廣事務通常比較熟悉,因此在實際調查福建農民合作社過程中,以問卷形式重點調查各位合作社理事長,先後訪談了102位合作社理事長和40名社員,共發放針對理事長的問卷102份,收回並從中提取有開展推廣活動的合作社97家,有效率達95.10%,問卷內容主要圍繞農業科技推廣的方式、開展技術決策的依據、引進技術可能增加成本的態度等方面進行調查。在農業科技推廣方式方面(多項選擇),78.35%的合作社選擇統一採購至少二項五新(新品種、新技術、新肥料、新農藥、新機具)生產資料;70.10%的合作社有專家、技術人員定期和不定期赴現場指導和培訓;還有57.73%的合作社通過手機短信、網絡宣傳等形式獲得科技市場信息;而48.45%的合作社有計劃地組織社員開展社內外技術交流活動。這些措施和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滿足與推動農户對農業科技需求和運用,但還存在着形式單一、推廣頻率低等明顯的問題。在農業科技決策選擇方面(多項選擇),問卷調查顯示,73.20%的合作社主要採用召集骨幹社員討論決策;18.56%的合作社通過徵詢社員意見決定;9.28%的合作社則通過組織社員參觀科技示範,讓社員看到實效來決策。不同於以往“自上而下”的硬性推廣,合作社以民主的方式進行決策,增加了農民認同感,有利於增強推廣實效。對引進農業先進技術可能增加的成本的反映,部分針對理事長的調查顯示,94.85%的理事長認為科技成果能為農業生產帶來積極的效果,收益大於成本,傾向積極引進;而5.15%的理事長則持保守態度,其原因主要是出於資金緊缺的考慮。而另一部分針對社員的調查顯示,82.50%的社員認同並接受科技引進帶來的收益;50%的因成本增加而抵制引進,還有15.00%的則持無所謂態度。由於農業生產的週期較長,在生產中,農業技術的推廣運用在短期內收益就會遠遠小於成本,但從調查數據可知,不論是理事長還是社員都對未來收益持樂觀態度,都傾向於在生產中積極引進先進的農業科技。在農業科技推廣的經費方面(多項選擇),問卷顯示,有38.14%的合作社得到政府不同程度的補貼,補助資金主要用於合作社品種改良、購買設備及種苗基地建設等;23.71%的合作社的推廣經費則來自於本社社員自籌;而11.34%的合作社從盈餘中留取資金作為技術推廣的經費,僅有2.06%的合作社在與科研單位的合作中,因提供試驗田地而獲得過科研單位的資金補貼。具體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合作社都面臨推廣經費緊張的難題,部分合作社從政府部門得到的撥款也僅僅是杯水車薪,不足以在科技項目上有好的成效,而大部分合作社在科技推廣過程中還是要靠自身解決資金難題。在農業科技推廣帶給合作社社員收入變化方面,本研究根據農民實際收入水平和研究的需要,將社員收入水平增長20%以上假設為收入“大幅增加”,20%以下為“小幅增加”。問卷顯示,有25.00%的社員收入大幅度增加;67.50%的社員收入為小幅增加;而收入基本持平和收入降低的社員分別為5.00%和2.50%。

(二)AHP-模糊綜合評價

AHP-模糊綜合評價法是一種將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借鑑鄭丹等學者現有的研究,並根據實際調研分析,本研究將影響農民合作社參與農業科技推廣的成效的因素設定為技術本身的屬性、接納者的特徵、推廣方式、推廣者特徵以及推廣環境等,再運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分別對上述影響因素的重要程度進行分析,並對福建農民合作社參與農業科技推廣的實效進行綜合評價。

二、研究主要結論與相關對策

(一)研究主要結論

1.合作社能有效增強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農業科技推廣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而農民是農業科技推廣行為的主體,也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最終受益者,以農民合作社參與的農業科技推廣,能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推廣難以滿足農户需求而造成科技轉化與推廣中低效率高成本的困境,特別是合作社有效銜接農民需求和技術供給方的聯繫,及時地將政府的`科技政策傳遞至農户,引導農户運用先進高校的農業技術成果,從而加速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擴散。

2.合作社農業科技推廣功能已發揮並將更大程度作用於現代農業的發展。本研究運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實證分析了影響合作社推廣成效的因素依次為推廣方式、推廣環境、推廣者特徵、接納者特徵以及技術屬性。同時對目前福建省合作社參與技術推廣活動的實效評估結果為“良好”,表明福建農民合作社參與農業科技推廣取得明顯成效,但仍存在較大的發展和提升空間。

(二)相關對策

根據以上研究的主要結論,為充分發揮農民合作社的功能作用,更好更快地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以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本研究提出以下3點主要對策。

1.加快構建以農民合作社為主體參與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現代農業發展階段,合作社要更加充分發揮以農民需求為導向、加強與研究教育機構的合作、注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特色優勢,提高農户參與農業科技推廣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同時,要在原有推廣模式基礎上,豐富推廣渠道,加強與農業科研機構、生產大户、龍頭企業等科技力量的聯繫和系統整合,努力構建以合作社為核心更多主體參與的全方位、多層次的農業科技轉化與推廣體系。

2.重視並加大力度提高合作社成員的科技文化水平。實證研究表明,推廣者和接收者的特徵對於合作社農業科技推廣的能力和成效具有重要影響。因此,除了要充分發揮合作社在科技培訓、提升農民素質的示範教育功能外,政府有關部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合作社人才培訓計劃,形成不同階段、不同層次、不同對象、不同需求的農民多樣化培訓內容。對合作社理事長應重點加強科技政策、市場知識、決策能力、管理水平以及規避風險能力的培養;而對農户則應重點進行科普知識、實用技術、文化素質的培養提高。同時要加強合作社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在各種優惠政策、工薪待遇、財政補貼等方面進一步提高標準,積極從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吸收高級專業人才。

3.政府及相關部門要為合作社參與農業科技推廣創造更加良好的環境。雖然合作社是農業科技推廣的主體和受益體,但是,與其他推廣主體相比,合作社在技術引進、人才素質、推廣經費等方面還存在嚴重不足。為此,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積極為合作社農業科技推廣建設提供更優惠政策和便利。如規範科技成果轉化中供、求、中介三方的利益分配關係;設立合作社科技專項發展基金,增加由合作社承擔的科技推廣項目;將新技術的引進列入農業政策性保險範圍內,儘可能降低由引進新技術帶來的風險;搭建合作社交流和展示科技成果的平台,支持和推動合作社對高新技術的引進和推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kjgml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