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三位一體的教育新模式論文

三位一體的教育新模式論文

摘要:人的道德觀念的形成和培養離不開學校、家庭的教育,更離不開社會大環境的潛移默化的薰陶和影響。學校的德育應與家庭、社會配合,構成“三位一體”的教育新模式,完善個人德育評價體系。

三位一體的教育新模式論文

關鍵詞:三位一體;道德教育網;道德評估體系

德育課的目的是把社會意識形態、社會道德規範傳授給學生,使之內化為學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觀、人生觀等良好的道德品德,並形成健全、完整的人格。遺憾的是,目前學校德育課的效果並不盡如人意,學生對德育課有一些逆反心理,上課不認真學習,考前突擊背書應付考試已成為普遍現象。學校德育脱離社會、脱離家庭,又缺少針對學生設置的德育評價體系,學校德育真是舉步維艱。為此,我們深入家庭、社會各個行業進行調研,廣泛聽取社會各界人士對學生德育課的意見,在此基礎上認真總結,對學校的德育課進行了改革,提出了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新模式。

學校德育課和家庭教育相結合,

培養學生的傳統美德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狀況直接影響着孩子的一生,孩子的很多傳統美德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如尊老愛幼、勤儉持家、男女平等、夫妻和睦、鄰里團結、誠實守信等。家庭教育還可以使學生熱愛家庭,培養和發展長幼親情、理解夫妻愛情、鄰里友情等,這些都有助於學生養成自強、自立的良好生活習慣,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

為了和家庭密切合作,學校組織成立了“家長學校”,由班主任或德育教師負責,主要宣傳學校德育課的教育目標和課程計劃;組織家長交流教子經驗,圍繞“一個孩子怎麼教?”的主體展開討論;指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教觀念,形成學校抓父母,父母教孩子的家庭教育格局,促進學校和家長相互溝通。同時,要求家長做到父範母儀,因為學生的模仿性很強,父母的日常行為對孩子的養成教育至關重要。父母對孩子教育要耳提面命,孩子的品德養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對孩子的日常生活細節正確引導,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利用節假日,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家庭活動。主要有:(1)“當一週家長”活動,即讓學生在家中當一週家長,確立孩子在家庭中的應有地位,參與家務勞動,培養孩子愛勞動、會勞動的生活自立能力;培養孩子各種社交、組織、管理能力;培養孩子對家庭的責任感、義務感。(2)舉辦“家庭文體”活動,培養孩子與“四老”(祖父母、外公婆)、父母、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團體互助互讓的協調能力。(3)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讓孩子跟父母或其他親人到社區、工廠、商場、車間參加一些“體驗勞動”,讓孩子知道社會財富來之不易,培養學生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精神。(4)讓孩子參加一些慈善、募捐、社會實踐活動等,有目標、有計劃地鍛鍊和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學校德育課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佈置家庭實踐作業,父母把學生完成作業情況如實反饋給教師,由教師記錄在學生個人檔案。這樣,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傳統美德。

學校德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

培養學生的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

學生是一個社會人,最終要進入到社會大環境中,社會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着學生的品德養成。常言説:好的社會環境能使壞人變好,壞的社會環境能使好人變壞。目前,我國還處於轉型期,各種不良文化觀念正腐蝕着青少年的精神和心靈,因此,青少年品德教育需要有良好的社會大環境支持。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各個社區、街道成立由學校領導、所在轄區街道主任、在校學生家長代表組成的“三結合”青少年教育委員會,學校建立與所在街道工委、公安、交管、文化、工商等部門的工作聯繫網,把原來互不相干的學校、家庭、社會三者有機地結為一體。

統籌協調、督導評估,保證“三位一體”德育網絡的正常運行。學校選派教師進入社區,從事社區德育工作。社區教師一方面配合學校的德育,利用社區的資源,組織學生參加社區公益活動,另一方面組織學生配合社區,在課後、節假日開展各種形式的校外活動;與派出所、法院、檢察院、司法部門配合進行法制教育,開展“青少年模擬法庭”活動,安排學生參加少年法庭庭審活動等;交警到學校擔任交通安全教育輔導員;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門開展對網吧的專項治理工作;文明辦會同有關部門深入開展“掃黃”、“打非”集中活動;聘請“五老”(老幹部、老黨員、老教師、老模範、老軍人)加入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作為青少年社區輔導員。社區成立由“四老”(祖父母、外公婆)參加的社區家庭學校,指導“四老”樹立正確的家教觀念,形成了學校抓父母,社區抓“四老”的教育格局。同時還形成了一個以學校為主導,教師下社區,家長進學校的“三位一體”德育網絡。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定期佈置社會實踐作業,檢查、評價學生的完成情況,並記錄在學生個人檔案。

建立道德教育網絡

現代社會已經進入多元化、信息化的時代,各種各樣的信息通過各種途徑紛至沓來,不同的教育影響容易相互抵消。所以,學校、家庭、社會應共同形成一個教育網絡。此外,也不能忽視互聯網對學生產生的.重要影響,以保證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和時空上的連貫性。應正確引導青少年對網絡的使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其虛擬環境帶來的消極影響,擴大其積極影響。通過開展“網上聊天室”,“德育論壇”等一些適合青少年特點的方式來激發青少年興趣,用形式多樣、生動活潑、極富有真實性和生活化的網絡活動,讓傳統美德在不知不覺中走進並融入到青少年的思想和生活中。

完善個人道德評估體系

學生的德育僅僅依靠道德規範是不夠的,還必須運用制度的手段予以必要的保證。如學校、家庭、社會相關機構協同建立學生個人道德檔案,將其個人簡介、學習成績、品德表現、獎懲情況等全面、真實地記錄在案,並納入個人道德網絡系統,以備隨時查詢,並與學生的助學金髮放、榮譽獲得、入黨、升學、就業直接聯繫起來,成為用人單位考查的重要指標。讓“失德”的成本遠遠高於“有德”的成本,讓不道德的人受到懲罰、付出代價,使個人道德評估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成為推行道德建設的有力措施。

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主要組織有家庭、學校及社會各種機構。從家庭到學校是學生傳統美德養成的重要時期,從學校到社會是學生社會公德、職業道德養成的重要時期。從人的德育過程來看,學校教育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它在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發展學生的個性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學校的德育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加工廠,它發揮着自己特有的功能。同時,它又和家庭、社會等機構,構成一個覆蓋學生成長的立體教育網絡,共同肩負培養合格社會成員的責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erqp3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