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小學素養教學課程設置研究論文

小學素養教學課程設置研究論文

小教專業信息素養教育類課程設置現狀與問題

小學素養教學課程設置研究論文

由於各地區學生入學前信息技術水平存在較大差異,信息技術基礎教學採用“一刀切”的教學方法,無疑會造成“吃不飽”、“吃不了”兩極分化的局面,這對提高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都將產生極大的障礙。信息基礎教育應該不再是“零起點”,按自然班進行教學的方式也不適應時代的發展的要求。師資隊伍存在一定的問題。信息素養類課程通常是由來自計算機專業的教師來教授的,因而往往只關注了技術問題,而很少涉及技術在教學上的應用。授課教師多采取比較單一的邊講邊練或者是先講後練的教學模式,沒有較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學生厭學情緒較重。評價方式不盡合理。考題大部分題型主要考察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對於學生實踐技能的考察較少,即使個別有對實踐教學進行考核的題型,但其實考察的是學生對實踐教學的概念及操作步驟正確識記的能力。學生可能能夠熟練掌握某種操作,但是如果強硬地以考核的形式要求學生記憶,比如某試題為:複製操作的快捷鍵為(),會增加學習的枯燥性,引發學生學習的畏難情緒,降低學生學習興趣。

小教專業信息素養教育類課程設置建構的原則

師範性原則。強調信息技術的教育應用,堅持為小學教育服務的方向,緊緊圍繞小學教育教學的實際需要設置課程。基於此,要認識到信息素養類課程既是基礎性課程又是工具性課程,既是知識性課程又是方法性課程。前瞻性原則。教育往往落後於技術的發展,而課程體系制定後也有一個相對的穩定期。因此在課程制定上就更應該具有前瞻性和預測性,給未來的教學至少預留出三到五年的發展空間。要考慮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要重視補充新的知識,培養學生獨立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具有繼續學習和掌握應用新軟件、新系統的基本能力。實用性原則。從學和用兩者關係來看,學在前,用在後。在學習信息素養類課程的過程中,強化信息技術在各學科的應用,才能真正學習好現代信息技術,才能真正感悟到計算機文化,感悟到網絡文化———以應用為出發點,以應用為目的。整合性原則。能與具體課程相結合的課程不單獨開設,而是採取課程整合的形式,以利於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處理具體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可持續發展原則。課程設置既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提出統一的發展要求,又要根據學生實際需要和個體差異,提供選擇的空間。同時重視隱性課程的開展(如技能比賽、製作院報等),使學生具有相當的信息文化底藴和信息技術素質,這樣學生才能有發展後勁。

小教專業信息素養教育類課程設置的構想方案

課程設置要考慮的因素。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學習信息素養知識的目的是什麼?要求是什麼?方法是什麼?要緊密結合該專業的培養目標,同時考慮信息素養類課程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小教專業的信息素養教育有着不同於一般專業的特點,一方面,信息素養是信息社會現代人必備的素養,是現代教育所培養的素質的一個部分,小教專業的'信息素養教育應以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為宗旨,讓學生在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過程中,掌握信息技術,感受信息文化,增強信息意識,內化信息倫理,使學生髮展成為適應信息時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養的公民。另一方面,小教學生是未來的教育工作者,對他們進行的信息素養教育必須與教育技術技能的培養相結合,促進其教師專業技能的發展,以適應新世紀教育現代化的需要。課程設置方案根據以上分析,小教學生的信息素養就可相應地分作兩個層面,即作為信息社會的人所應具備的信息素養(公共信息素養)和作為教師所應具備的信息素養(教育技術素養)。在具體地設計課程時,可從學生不同的基礎水平、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和發展需求這幾方面出發,本着“以學生為本、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高協調發展”的宗旨,將信息技術課程分成兩大模塊———必修和選修。必修模塊是直接與課程目標相對應的,每個學生都必須達到它的基本要求;選修模塊關注技術能力和人文素養的雙重建構,既是信息素養培養的繼續,又是支持個性發展的平台。

小教專業信息素養教育類課程的實施建議

實行分層教學分層教學根源在於:一是中學IT課程使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瞭解普遍增多,從而結束了信息技術基礎教育“零起點”的歷史;二是由於經濟發展的地域差異,導致了學生信息技術基礎差距增大。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在掌握學習理論中指出,“許多學生在學習中未能取得優異成績,主要問題不是學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於未得到適當的教學條件和合理的幫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適當的學習條件,大多數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速度、進一步學習動機等多方面就會變得十分相似”。“分層次”教學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這種“學習條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學習機會”[1]。基於此,分層的措施如下。將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分為二級:一級的教學內容包括計算機基礎知識、操作系統(Windows)、辦公軟件(Of-fice)、Internet的使用、多媒體系統等22學時;二級的教學內容包括操作系統基礎、網絡基礎及組網技術、信息處理技術、信息系統安全、Internet的高級應用等22學時。學生自願參加大學計算機基礎課一級考試的報名,考試時間安排在第一學期結束,通過大學計算機基礎課一級考試的學生可獲得免修資格,直接修二級教學內容,測試沒通過者,修完一級再修二級。這樣可以避免重複教學,對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減輕學校的教學負擔都是十分有益的。當然,分級成功的檢驗標準是學生是否受益,要謹防學生出現“分層次”心理障礙。建立以實踐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實踐教學是指以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和操作技能為核心的實驗、實訓及實習等教學活動的總稱,是關係到教學目標能否高質量實現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學活動。

信息素養類課程實踐教學體系包括信息課程實踐教學的目標、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學環節、考核方式以及管理等。如建立網絡學習課程中心———通過網絡學習資源,學生能瀏覽到教師對該課程學習方法的指導,並查看每個學習階段老師所佈置的作業和建議閲讀的內容;學有餘力的學生能瀏覽擴展知識以掌握更多的知識;通過互動論壇,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能隨時就本課程的學習問題進行互相討論。利用網絡其他手段輔助學習,如通過學習論壇、在線QQ實時指點等,來提高知識應用水平。充分開展課外社團活動利用學生社團,開展“小先生制”,組織“電腦節”、“多媒體設計比賽”(含網頁設計、課件設計)、“Office大賽”(結合專業的Word、Excel、PPT設計)、“裝機比賽”、“組網比賽”、“CG(ComputerGraphics)比賽”等各種活動。一方面是對階段教學成果的檢驗,另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比賽互相交流設計過程中的經驗和體會,共同提高。同時狠抓學生的畢業設計,把製作課件的水平作為一項核心指標來考查。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體系必修課程:平時訓練和期末總結性考核相結合的方式(統一考試時間,統一考試內容———由任課教師評定)。選修課程:技能鑑定的形式(由專家小組評定)。活動課程:競賽方式(學生或學生小組協作完成的實施形式、不同考試時間,不同考試內容———由專家小組評定與學生互評相結合)。從而形成一個如下圖的從師技能考核“金字塔”。結束語展望未來,隨着信息技術發展以及信息技術課程在基礎教育中的開設,小教專業的信息技術公共課程的第一層次教育《大學計算機基礎》將逐步淡出,以至最終取消。信息素養類課程的教育重點在第二、三層次。所以要加強小教專業的信息素養類課程的第二層次教育研究,加強該層次的資源建設,為師生提供“因用而教,各取所需”課程資源庫系統和測試評價系統以及一個不間斷的學習體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dq7eg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