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獨立學院內部管理困境及其破解分析研究論文

獨立學院內部管理困境及其破解分析研究論文

“獨立學院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以有形和無形資產為股份而創辦的、以非財政撥款的社會資源為主要經費來源、以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製為主要領導模式、採取民辦高校運行機制而建立的、完全實行‘六個獨立’的本科層次的學校。”從制度變遷的視角看,獨立學院是一種誘致性制度創新的產物,它在母體高校的基礎上嫁接民辦教育,是一種教育的特殊現象。作為制度性變遷的結果,獨立學院自創辦以來就帶有先天缺陷,面臨不可規避的三大困境,即制度困境、辦學困境和管理困境。制度困境體現在一直由政策引導的獨立學院缺乏更為具體的法律和規章制度的規範與監督,相關法律的模糊性導致了獨立學院的雙軌性與過渡性,致使許多獨立學院辦學不符合標準也未及時得到匡正,始終遊走於法律的灰色地帶。制度設計本身的矛盾使得獨立學院在實際運行中出現了“公辦”與“民辦”性質界定不清、對母校依存性強以及教育質量差等現實弊端,而這些現實困境背離了相關政策對獨立學院辦學所要求的“民、獨、優”的辦學原則。顯然,這些辦學困境必然會反應在實際的管理困境當中。缺乏民辦、獨立和優質教育特點的獨立學院,在管理中存在着克隆母體高校、一味以贏利為目的等問題,形成了獨立學院內部管理稚嫩、刻板無序、質不優與價不廉的危機狀況。

獨立學院內部管理困境及其破解分析研究論文

以往眾多學者對獨立學院的研究多從外部的制度、政府規範管理的角度剖析問題,卻忽略了獨立學院自我效能的發揮,缺乏對其內部管理作用的相關探究。雖然政策因素是獨立學院發展中出現問題的根源,但外因要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內部管理困境是獨立學院需要正確對待的自身管理問題。獨立學院只有明晰當前內部管理困境才能加強主體意識、轉變辦學觀念,只有改善內部自我管理才能提高辦學質量、達到規範辦學的一應要求,從而促進獨立學院持續健康發展。

一、獨立學院內部管理困境的表現

1.招生與就業困境

獨立學院的迅速壯大是以充足的生源為依託的,是否擁有理想的高質量的生源影響到學院的發展前景。當前我國獨立學院招生延續二級學院招生準則,各省招生辦公室在本科層次和專科層次劃定錄取線,以本科三批層次錄取。相關數據表明:2009年,全國高考報名總人數2 020萬人;2010年,下降為957萬人;2012年,已降到915萬人;2013年下降趨勢仍在持續。而中國新生兒在1990年達到峯值2 400萬人,隨後開始下降,這種情況持續到2009年,即2010年後新生兒的數量才“止跌上揚”。依此數據估算,高考生源數量的下降會延續到2017—2020年前後。可見,獨立學院招生面臨嚴重挑戰,處在進退兩難的招生困境之中。一方面,獨立學院校生源連年減少,在競爭激烈的生源大戰中處於弱勢地位。職業院校的大力發展造成獨立學院的地位與功能無形中被弱化,高昂的學費使得學生和家長更願意選擇專科院校。同時,一批新升的本科院校不僅擠壓獨立學院生源份額,而且還搶佔其優質生源。另一方面,由於國家不承擔任何財政撥款,獨立學院建設和發展所需經費均由合作方承擔,向學生收取高額學費是辦學經費的主要來源。高校合作者為爭取利益最大化,緩解生源減少帶來的財政危機,一般都會採取擴招手段,有的院校甚至在招生中出現欺詐行為,以不實的宣傳吸引學生,進而產生一系列惡性循環,導致招生更加困難。

就業難題是目前整個高等教育難以解決又不可迴避的問題,獨立學院學生就業壓力更甚。一是,學生就業方向不明,就業渠道不暢。很多獨立學院在學生入學時沒能結合專業培養方案給學生提供明確的就業目標,也極少與當地產業鏈結合而為學生提供就業實習機會,這種“只管入、不理出”的培養模式造成了學生就業困難。二是,學生沒有一技之長,就業競爭力弱。與職業院校的畢業生相比,獨立學院學生缺乏實用技能的訓練,在崗位競爭中專業對口性低、技能不足,再加上培養週期過長,無法為當前人才緊缺的崗位及時輸送畢業人員,整體就業競爭力不強。三是,畢業生社會認同度差,出現身份認同危機。與普通院校相比,雖然同是本科層次培養,獨立學院畢業生求職過程中始終貼有“三本”標籤,用人單位對其本科文憑和能力也會持有懷疑態度,如何與普通本科生擁有同等的就業競爭力也是獨立學院學生就業的難題之一。

2.師資隊伍建設困境

(1)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首先,獨立學院兼職教師比例過高,多數教師是從母校聘用過來的兼職教師,缺乏相對穩定的專職隊伍。其次,整個院校教師年齡層次不合理,要麼聘用離退休老教師,要麼是聘用應屆畢業生,作為高校組織的中青年骨幹教師數量卻較少,這就出現了教師梯隊的“斷層”。再次,教師人員數量不足,按照國家有關部門的規定高校師生比至少達到1∶18,而目前大多數獨立學院遠未達到這一標準,主要原因是獨立學院為節省用人成本壓縮教師人數。最後,教師質量有待提高,從高校聘請或派遣的教師很多都缺乏教學經驗,尚需要進一步培養和提升。而在校返聘的.老教師由於精力有限,缺乏對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掌握,很難帶動學科專業的發展。

(2)教師流動性高,缺乏歸屬感和責任心。在當前人才激烈競爭的大環境下,獨立學院很難與公立高校競爭,難以吸引和留住學科帶頭人以及熱門專業的骨幹教師。由於獨立學院辦學的特殊性,教師的工作環境、待遇和發展前景與普通公立高校教師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教師的流動性特別高。很多教師都把獨立學院當作謀求更好出路的臨時跳板,缺乏歸屬感,一旦有機會他們就會辭職跳槽。再者,獨立學院的師資管理往往採用企業式管理模式,難免帶有一定的商業色彩,校園文化氛圍不足;難以形成濃厚的學術氛圍。部分留任的教師缺乏主人翁意識,更關心自身利益而非學院的發展,在教學中心不在焉,責任心不強,工作動力不足,教師間凝聚力不強,沒有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念,這都勢必會影響獨立學院的辦學質量。

(3)用人管理制度不完善,激勵、培訓和監督機制的匱乏。獨立學院的辦學模式決定了要有部分母校的兼職教師參與到學院教學和管理中,這無形中加大了管理難度,很難形成統一的專兼職教師管理模式。而且,獨立學院缺乏對教師的有效激勵制度,晉升、休假和待遇都很難滿足教師的需求,尤其缺乏相應的精神激勵制度,對於歸屬感不強的教師隊伍而言,其凝聚力和敬業程度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再者,獨立學院培訓制度或是執行不規範、敷衍了事,缺少相應的職後培訓評價體系,或是不重視培訓,這使得教師缺少一個提升自身的平台,對教師的專業創新和技能提升形成了不利影響。此外,獨立學院監督不力,難以形成和執行有效的績效考核制度。現有的績效考核指標多是母校指標的副本,然而這些指標對獨立學院的教師進行評定和評估並不完全適合,且過分注重科研水平這一評判標準,難以調動起其教師的積極性。

3.專業建設困境

(1)專業設置同質化,缺乏科學論證和有效規範。專業設置雷同,既體現在獨立學院複製母校專業,在培養規格和方式上嚴重趨同;又體現在地區獨立學院之間專業布點雷同現象嚴重且數量過多,一級學科多集中在經、管、文、法和信息管理類,一些熱門專業如市場營銷在學院重複設置率高達70%。

(2)忽視專業建設的持續性維持和有效開發。許多獨立學院在專業設置時僅僅從經濟利益角度出發,選擇那些投資少、運行成本低、回報率高的專業,學院學科與專業不免結構混亂無序,欠缺整體規劃。這嚴重影響到人才的培養和學院的整體發展。

(3)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需求失衡。目前,獨立學院在專業設置上未能與當地經濟發展有效契合,在專業設置中缺乏必要的市場調研,市場需求預測沒有可靠的依據做支撐;從專業的提出到專業培養目標的設立再到教學計劃的制定,基本上依託母校的資源和優勢專業,並未依據市場需求和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去有的放矢地研究專業設置,專業教學計劃存在着嚴重的先天不足。某些熱門專業大量擴招,完全沒有考慮當地經濟對人才需求的容納度,從而人為地拉大供需矛盾,造成畢業生結構性失業,呈現出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需求失衡的狀態。

4.財務管理困境

(1)產權界定不清晰。獨立學院的產權是在國家教育權的指導下,學校為履行教育職能而形成的一種財產權利關係,學校的產權包括對教育財產的所有權、佔有權、支配權、使用權以及收益索取權等一系列權利。我國獨立學院特點之一就是存在多元主體,至少包括母體高校和獨立學院在內的兩個以上的產權主體,各個主體利用各自的優勢資源合作辦學,相互監督和約束,並按照合約和其資源投入比例分配收益。但是目前獨立學院在合作者與母體高校間存在一定的利益分配糾紛,未能理順財務關係,其中最大的障礙是無法對母校無形資產進行有效且合理的評估。母體高校作為舉辦者,一般以品牌、師資和管理等無形資產參與獨立學院辦學,相較於合作方資金和實物的投入,這些無形資產的投入很難以金額精確計量,無形資產無法有效評估就無法明確區分獨立學院與母校的地位和性質,相應的權責利也不明晰。不難發現,在利益分配中許多母體高校佔有絕對優勢,所得收益多半都上交母校用於補貼其財政支出,合作方再拿走部分盈餘,這樣用來留存給獨立學院繼續發展的結餘資金少之又少,更加加劇了矛盾糾紛。

(2)財務制度不完善。由於獨立學院是一種新型的辦學模式,起步晚,沒有合適的經驗、制度可直接借鑑,所以當前獨立學院的財務管理制度出現了既不健全又不和合理的一面。一方面,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財務管理缺乏必要的制度依據,未能建立起一系列獨立的預算制度、會計制度和審計制度。在預算上,許多固定資產購置隨意性大、利用率低,損壞嚴重又不按照國家規定進行折舊。與此同時,許多辦學活動都因為會計和審計制度的缺失而缺乏有效監督和制約。另一方面,當前獨立學院的財務管理制度不合理。完全採用母校的財務管理制度會出現與實際財務管理狀況不相符的現象,獨立學院作為民營機制的辦學主體與公辦高校的辦學特點和目的有所不同,沿用母校的財務制度進行收入、成本、費用的核算無法與實際相匹配,甚至會產生衝突和矛盾。再者,目前大部分獨立學院不注重成本核算,低成本管理較弱,成本核算不準確現象屢有發生。

(3)財務風險過大。依據我國有關法律的規定,獨立學院沒有國家財政投入,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高等教育機構。因此,其校園建設和其他財政支出完全要由合作方自行籌措。在缺少財政支持的情況下,銀行貸款成為了籌措資金的主要渠道,而利用銀行借款所帶來的風險問題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有些獨立學院不考慮實際情況一味地追求貸款額度忽視償債能力,勢必增加獨立學院的辦學風險。此外,當前獨立學院的資金來源重心依附在學費上,一旦生源減少,其財政就會面臨財政危機,當生源數量出現偏差就會減弱抵押償還能力,進而影響其正常運行。所以,單一的資金來源加上高額的負債使獨立學院財政如履薄冰,承擔着巨大的辦學風險和內部財務危機。

二、獨立學院內部管理困境成因分析

1.管理體制上過於依附母體,欠缺獨立性獨立學院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發展壯大,與其對母體高校的依存是緊密相關的,它依託母體高校積澱已久的聲譽以及師資、管理、文化等無形資產而迅速崛起。正是這種割捨不斷的依附關係使得獨立學院的成長福禍相依。儘管獨立學院起步是依靠母校而快速形成規模,但是過度依賴母體就會喪失自主權。管理體制中董事會的虛設、錯位、越位等造成當前獨立學院仍然是依附母體高校的管理,獨立學院始終被當作母校的下屬學院,其合法利益時常被母校竊取,甚至成為母校發展的犧牲品。缺乏獨立性的獨立學院不得不承擔大部分辦學風險,獲取小部分利益,僅有極小或是沒有自主管理權力。從目前發展來看,獨立學院在管理體制上獨立性的喪失是造成其在內部管理中出現諸多困境的根源。

2.管理目標上過分注重短期收益忽視長期發展

高等教育屬於準公共產品,具有一定的公益性特徵,這是保證高等教育質量的內在特性。而以民辦機制為辦學特徵的獨立學院的合作者根本目的在於盈利,這也是資本所有者參與高校辦學的動機所在,資本追利性和教育的公益性之間就產生了一定的悖論。當前,一些獨立學院的管理目標將逐利奉為辦學主旨,忽略教育教學質量,辦學重心始終放在如何盈利而非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從專業設置上來看,諸多專業名稱雖然暫時吸引了生源,學校卻沒有足夠的師資能力來開展教學,更難以集中力量提升專業的質量,濫竽充數的專業不在少數;從生源選拔上來看,擴招在一定範圍內能夠加快學校發展,但盲目降低招生標準而擴大學院規模會拉低學校的品牌水準,不能確保數量與質量的均衡發展;從師資設施上看,在硬件設施與師資建設的投入上嚴重不足,不能及時對校園設施、教學實驗設備進行擴充和修繕。由此可見,多數獨立學院在處理財與才、規模與效益的關係上顯然沒有找到平衡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4ow92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