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小學語文教學的專題論文

小學語文教學的專題論文

小學語文方面的教學論文對於提升語文教學的成效有着重要的指導作用。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閲讀小學語文教學的專題論文,相信能帶給大家啟發。

小學語文教學的專題論文

小學語文教學的專題論文【1】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它注重學生對實際活動過程的親歷和體驗,重視學生多樣化地實踐性學習,打破了教材、課堂、學校的侷限,主張開放活動時空,密切了學生與自然與社會與生活的聯繫,從而促進學生多方面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綜合發展,培養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筆者認為,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設計應致力於 “六個突出”,即內容選擇突出綜合性、目標設定突出開放性、活動方式突出自主性、過程設計突出實踐性、能力培養突出創造性、評價方式突出多樣性。

一、內容選擇突出綜合性

綜合性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最基本特徵。它的內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學習、社會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等活動領域,內容豐富多彩。而學生個性發展是通過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而不斷探究世界與自我的結果。因此在選擇活動主題內容時,必須首先考慮綜合性。

如我們根據家鄉特產,組織學生開展了“我為桔子做廣告”的綜合實踐活動:(1)寫桔。組織學生到定塘鎮桔子種植地區觀察,描述家鄉桔(寫短文)。(2)畫桔。為家鄉桔子寫廣告詞,作廣告畫(廣告策劃,上街展示)。(3)訪桔。採訪種植户,瞭解家鄉桔子的生長週期及經濟效益(口語交際,寫採訪稿)。(4)看桔。實地察看種植家鄉桔子的環境及土壤,訪問定塘鎮農辦,提出改良家鄉桔子的建議(調查訪問,小組彙報)。(5)致信。為了家鄉桔子更香甜──致桔種植户的公開信(應用文)。這樣的選題具有綜合性,同時所選主題內容也具有綜合性,又如學習了《趙州橋》一課後,可聯繫美術教材中《家鄉的橋》《我為祖國造大橋》和科學教材中的《橋》,設計題為“橋”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可擬定以下活動程序:①“知橋”。讓學生觀察瞭解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竹橋、石板橋、木橋、拱形橋,利用圖書館、網絡等渠道獲取有關“橋”的資料,瞭解古今中外著名的橋樑和相關的力學知識。②“畫橋”。畫一幅自己設計的橋的圖紙。③“造橋”。按照設計圖紙,用膠泥或其他材料造一座自己喜歡的橋模型,通過學生介紹所搭橋的優點,培養自我推銷的能力。④“頌橋”。寫一篇關於讚美橋的文章。這樣內容的活動課,把學與用、動腦與動手、設計與製作結合起來,能使學生得到多方面的發展。

二、目標設定突出開放性

綜合實踐活動課主要在於“活動”。它是學生自主實踐的過程,必須有明確的目標,否則學生將是漫無目的地在動中玩,在玩中動,達不到活動課的要求。活動課目標的預設,必須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使學生既能親自實踐,又能通過實踐活動有所感悟、有所創新。活動目標不要定得太低,以免造成學生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達到的情況,也不能定得太高,否則讓學生望而生畏,覺得高不可攀,失去信心,更不能定得太死,給學生造成很大的壓力。活動課的目標設計需要教師精心考慮,突出放開性。如在《婦女節,我讓媽媽露笑臉》的活動課中,我們確定瞭如下目標:

1、通過蒐集展示不同的賀卡,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欣賞能力;

2、讓學生自行設計賀卡,培養學生創造思維和想像能力;

3、通過學生動手製作、展示評比,培養學生的動手和創造能力;

4、通過贈送表白心願, 培養學生熱愛母親的思想情感。

這樣設計,目標具有開放性,不會給學生太大的壓力,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參與活動的全過程,均能不同程度地達到目標。

三、活動方式突出自主性

綜合實踐活動課主要是靠學生主動參與,親自實踐,學生始終處於動態的活動之中,並處於主體地位。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興趣選擇活動,進行自我設計,自我組織和自我評價。學生參與的活動,只有符合他本人的意願和要求,才能產生巨大的內驅力。如在探究“ 北京奧運——2008”這個專題的時候,我們讓學生:

1、自己利用圖書、網絡等方法查閲資源,瞭解奧運會的起源、中國百年奧運歷史;

2、自己瞭解申奧時的組織、代表人物、申奧會歌、申奧過程、慶祝盛況等;

3、自己設計繪製“展望2008幻想畫、我是小小設計師”;

4、學生對各自的作品作自我評價。

教師在整個活動中讓學生自己去想、去做,對學生放心、放手、放權,學生是主動參與,親自實踐,始終處於動態的活動之中,並處於主體地位,教師只是根據奧運活動內容適時、適量、適度地對學生進行指導。

四、過程設計突出實踐性

實踐性,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的主旋律。所以教師在設計時,要充分地讓學生動腦想、動口説、動手做、用心體驗,在實踐中獲得知識和技能。社會生活是個大舞台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活教材”,它為學生的活動提供了比教科書更詳盡、更感性、更生動、更富有人情味的環境。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從社會中選定感興趣的主題,讓學生關注社會,體驗社會角色,熱愛生活,關注生活問題,並學會健康愉悦的、自由而負責任的、智慧而有創意的生活。例如:我們根據農村玩麻將打牌成風這一社會現象,設計出一堂綜合實踐活動課教案——《賭博危害有哪些》。

課前準備:1、學生利用休息日,調查統計出你家所在村有多少家玩麻將打牌地點,參與打麻打牌將有多少人,他們用什麼賭。2、學生實地考察,仔細觀察這些打牌人的語言、動作、神態等。3、走訪周邊打牌和不打牌的人對賭博的看法和評價。4、將以上三條印製成表格形式發給每位學生,讓他們將調查情況記入對應的表格內。

課內活動:1、分小組將各人收集到的信息歸類綜合整理。2、每小組選出兩名代表向全班彙報調查結果。3、全班展開討論:① 搞賭博會給個人帶來哪些危害② 會給家庭造成哪些危害③ 會給社會造成哪些危害④ 談談你對禁賭的想法?

課後活動:圍繞賭博的危害,查閲有關法律知識,要求分學習小組合作完成一篇生動的調查報告,校內進行一次主題展覽,並給當地人民政府或執法部門提出一些建議。

這樣的活動過程,每一步均要學生親自經歷,尤其是調查、訪問、撰文等,每一步都要學生親自動手,學生在“做”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解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在活動中靈活運用在閲讀中學到的知識,聲情並茂地表達了他們對賭博打牌等不良行為的憤慨。這樣,不僅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心智和語言素質,而且得到了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啟蒙教育,培養了綜合素質。

五、評價方式突出多樣性

綜合實踐活動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強調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能動性。學生既是評價的對象,又是評價的主體,因而要十分重視讓學生主動地對自己和其他同學的活動經歷作出評價,幫助學生逐步學會客觀地評價自己和別人,使評價過程本身也成為學生學習、體驗、發展的過程。評價一般是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家長的評價相結合,對小組的評價與對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對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等做法。在具體操作中,我們認為以“成長記錄評價”與“協商研討式評定”等方法是非常有效的評價方法。以“成長記錄評價”為例,它主要用來評價學生學習和進步狀況,收集、記錄學生自己、教師或同伴的評價材料,如學生的作品、反思以及其它相關的材料等,反映的是學生在某一時期的成長過程。其重要意義在於,學生有權決定成長記錄袋的內容,自己判斷提交作品的價值,通過自己的全程參與,學會如何判斷自己的進步並反思存在的問題。教師在運用這些方法對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態度、情感和價值觀進行綜合評價時要注意用文字説明學生活動令人滿意或需要改進的地方。

總之, 只有設計一個開放的、活潑的、富有創新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才能使學生真正參與到活動之中,才能使學生在活動中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才能真正發展。

小學語文教學的專題論文【2】

現在的班級是我在四年級下學期接過來的!由於種種原因,這個班朗讀情況非常嚴峻:照字讀音的頓讀、破句讀、小和尚唸經式的唱讀、“的”字讀得又長又重……,總之要有多難聽就有多難聽,更糟糕地是他們心裏根本沒有正確的朗讀標準,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讀得有多難聽,甚至在我聲情並茂地範讀時,還會有學生笑出聲來。這一班的朗讀從技巧到習慣都是不合格的!也許有人認為,朗讀不用考試,不影響成績,朗讀好壞無所謂。而我一直認為有感情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幫助學生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提高閲讀水平、寫作水平!朗讀在語文教學中佔有非常要的地位。現在的語文教材,有一半多的課文要求學生有感情朗讀,浙教版小語教材第八冊在第一單元要求中就明確提出:朗讀課文,要注意正確表達課文的思想感情。可見有感情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我歷來重視感情朗讀,從一年級,學生剛剛開始接觸語言文字的時候,我就在有意識的進行這些方面的指導。一年級可塑性強,容易樹立習慣,但是現在的班級已經是四年級了,習慣定型,方法定型,一切都成型了,還有什麼辦法可以糾正他們?他們還有提高的可能性嗎?我查閲了一些資料,結合本班的一些情況,做了以下一些嘗試。

一、強化訓練,直至習慣成自然。

每天中午二十分鐘的讀報課都變成了朗讀課,從開學開始堅持不懈,先是長長的短語,特別是學生讀不好的帶“的”字短語,如:紅紅的太陽、白髮蒼蒼的爺爺等,再到長句子,然後到段落,最後到文章。一個星期一個要求,從發音技巧到輕重快慢,一步步地落實。特別長的句子幫他們劃出節奏,特別難的段落先欣賞,再範讀。方式靈活多變,同桌互讀、自己試讀。讀的內容可以來自於課本,也可以來自於課外,好的、優美的、適合朗讀的都摘下來,人手一本,每天中午集體學習五分鐘,自己練十五分鐘,直至習慣成自然,心中樹立“朗讀”的概念,改變以往“金口難口”的現象!

二、舉辦朗讀賽,以提高興趣。

定期舉辦詩歌朗誦賽、課本劇表演賽來提高學生興趣。先扶着走,從主持人語言到每一位學生的朗誦材料都親自過問,親自指導,然後讓學生回家對着鏡子練,再舉辦像模像樣的小型比賽,評出ABC等級,獎勵好的,鼓勵差的,這樣一來可以讓學生在準備的過程中培養朗讀興趣,提高朗讀水平;二來由於是全班人人蔘與的,有利於自己對每個學生的朗讀缺陷心中有數,在以後的指導中能夠做到因材施教。對症下藥。

三.古詩詞鑑賞,以薰陶情操。

如果純粹從技巧指導,缺少內在,還是無法真正讀出水平的,這還需要對學生進行心靈、情感的薰陶,再也沒有比古詩詞更美、更適合進行情感薰陶的文章了。在那一首首優美的古詩詞中,學生的心靈、情感都會變得柔和,情操都會變得高尚,在那樣的氛圍中,適當的朗讀指導會起事半功倍作用!一首白居易的《憶江南》,寥寥數字,但意境、情感美感都妙不可言!我拿來給學生朗讀,在初步理解意思,掌握基本的快慢輕重節奏後,學生讀得還是不夠味,無法達到“聲斷意連、一唱三歎”之效果,於是我就讓學生閉上眼睛,靜靜地聽我用低緩的聲音慢慢道來:我又想起了江南,江南啊,我魂牽夢繞的江南,迷濛中,悠揚的笛聲,順着江水飄過來,飄過去,浸在這笛聲裏,看輕歌曼舞!如水的夜色,幽幽的清香,我想起了在靈隱寺尋桂子的悠閒,也想起了在錢塘江看潮的熱烈,那澎湃的潮水,一波一波,一浪一浪,怒吼着,低吟着……我什麼時候才能回到江南重遊呢。“一切都那麼美,我有輕有重、有快有慢、充滿感情地低吟着,學生沉默着,我們都沉浸在意境中無法自拔,他們雖然閉着眼睛,但他們的心多多少少看到了一些美麗的東西。在大量的感情醖釀後,學生一股作氣,終於吟出了我滿意的《憶江南》——“聲情並茂、一唱三歎”。例子舉多了,便熟能生巧,之後他們舉一反三,古詩詞都讀得非常美!

以上方法我結合使用,竟然效果明顯,一個月左右我們班的朗讀情況就大為好轉。我相信只要持之以恆,假以時日,我們班的朗讀會趕上去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4n0xn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