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高校教師提高師生互動質量的細節性探討論文

高校教師提高師生互動質量的細節性探討論文

論文摘要:啟發式教學是高校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而師生互動的質量直接決定了啟發式教學的成效。結合高校課堂教學實踐,從教師自身修養、課堂及教師對學生的引導等方面,對高校教師提高與學生互動質量的策略進行了幾點細節性探討。

高校教師提高師生互動質量的細節性探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啟發式教學;師生互動;高校教師

當今世界,知識經濟時代呼喚創新型人才。新型的培養目標要求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特別關注學生形成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教育民主化的需求,也要求高校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特別關注學生的需要、學生的參與。而在目前中國高校的教學過程中,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占主導地位,學生是課堂教學中被動的接受者。而教師則扮演了權威代言人的角色,以靜態的教學目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及教案等顯現的文本知識為中心,追求標準化的答案和思維。由此培養出來的學生過於迷信書本知識權威,缺乏相應的批判懷疑能力。教育應該發揮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性,把學生培養成具有獨立精神、創新能力和批判精神的主動探索者。另外,從學生的角度來看,他們嚮往的是一種與中學不同的、更加寬鬆的教學方式,期望的是生動有趣的授課過程,而不是延續中學時期的灌輸式教育。因此,高校教師應注意從灌輸式教學轉變到讓學生提出問題並回答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起引導作用,實現教師權威到學生主體的轉變。這種啟發式教學已成為新時期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

教學改革首先就是教學思想的改革,如果沒有教育理念的變革,教學模式就不可能發生實質性變化。啟發式教學不是一種單純的教學方法,而是一種教學思想,是從學生的需要出發,處理好教與學之間的關係,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起到指導與推動的作用,變教師的單純傳授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吳雲助教授在安慶師範學院開展了問卷調查,瞭解高校師生對啟發式教學的態度。調查表明,大部分教師和學生都認為目前高校課堂教學啟發性不夠,啟發式教學所佔的比重太小。雖然學生和教師對啟發式教學的認識也有差異,大部分學生是從人才培養的高度來認識啟發式教學的意義,而教師則主要是從教學本身的角度來認識啟發式教學的意義。但是,絕大多數教師和學生是渴望啟發式教學的。在四年級學生中,歡迎啟發式教學的人數比例高達80.5%,説明啟發式教學不論是在教師還是學生中,都深得人心。

啟發式教學要取得好的效果,一方面離不開學生的積極參與和配合,另一方面要得益於高質量的師生互動。師生互動對學生的主體性發展還具有重要的影響,有助於學生從純粹的受教育狀態解脱出來,自我負責,主動學習。同時,在師生互動中,教師可以更具體地瞭解學生的心理活動,便於及時地指導點撥。良好的師生互動氛圍,可以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師生間平等、合作、信任、包容的關係,感受到自身價值被充分肯定,“自我”得到充分的實現,主體性得到了發展。師生互動是啟發式教學的基礎,因此如何提高與學生互動的質量就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不少學者提到了在啟發式教學過程中,學生“啟而不發”的問題,説明教師的“啟”沒有啟到學生感興趣的點子上,沒有引起學生的共鳴。啟與發的辯證關係是互為因果的關係,啟是發的前提和條件,發是啟的發展和結果,要使學生啟而即發,就要啟而得法。而要做到啟而得法,則必須把握學生的心理需求和興趣,這又必須要藉助於互動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準確瞭解。鑑於師生互動的重要作用,本文就如何提高師生互動質量進行了若干細節性探討和研究。

一、教師科研功底對教學的反哺

實施啟發式教學,“人”是關鍵,特別是起引導作用的教師。師生互動的最終目的是吸引學生主動來學,而只有學生對相關的內容產生了興趣,才能激發起潛在的學習動力。因此“吸引學生主動來學”是教學工作中首先面對的問題,只有學生願意學,教學才有意義。相對於中小學學生來説,高校學生學習自主性更強,如何引起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來學是教學中需要重點思考的一個問題。

教師的科研水平是建立良好師生互動的重要保障。教師要向學生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方法,用自己的創造行為和創造成果帶動學生的求知興趣,通過教學使其在學生們年輕的頭腦中產生新的火花。例如,筆者在為大二和大三的學生講授“彈性力學”課程時,結合自身的研究方向,介紹了將彈性力學中傳統的板殼理論用於研究最新的功能材料,如碳納米管和石墨烯等,學生就表現出了濃厚的好奇心和興趣。

同時,教師要積極將課程內容與最新的實際應用結合,不斷更新,通過與時俱進的授課內容吸引學生,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例如,結合筆者所進行的三峽大壩泄洪壩段孔口應力問題的科研項目,討論橫縫灌漿和不同位置的止水措施對三峽大壩泄洪深孔孔口應力的影響。此外,還要求學生自己查閲資料,瞭解黃河上小浪底水利工程中十八個泄洪、輸沙孔口組成的洞羣,思考孔口布置和間距設置的理論依據。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當教師恰當運用其科研功底激發了學生參與和反饋的積極性時,師生互動便得以更好地建立、發展和深入。啟發式教學實際上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時刻關注學科發展的前沿和方向,不斷充實和更新教學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啟發學生探求未知世界的興趣,從而將研究的優勢延伸到教學中,並促進教學、反哺教學。

二、教師課堂

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互動。教師備課、講課都做的很好,這隻完成了一個方面,學生對知識接受的效果如何才是關鍵。所以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做好與學生的互動。

1.講授形式的多變性

筆者在課堂教學中總結了“問、喊、寫、走”四字法則。教師通過自己語言和肢體動作的多變性,避免沉悶的課堂氣氛。所謂“問”,是指不要一直陳述,中間可以隨時對學生髮問。所謂“喊”,是指語調不要太平,講到重要知識點時可以忽然提高音量或喊一聲“注意啦”來引起學生注意。所謂“寫”,是指不要一直機械的翻PPT,間隔寫板書。所謂“走”,是指不要一直僵硬地站在講台上不動,在不需要板書的時候可以走到學生中間講課。

2.講授方式的趣味性

增加授課趣味性的措施包括:一是多舉例子。可以是學生在生活中瞭解的,也可以是與學生專業背景相關的。二是通過適當舉例説明以加深學生理解。比如筆者在講彈性力學平面問題基本理論時,通過一點應力狀態分析建立了座標面上應力分量與斜面上應力分量之間的關係,這一關係適用於彈性體內任一點,而應力邊界條件則只在邊界上適用。筆者把前者比作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把後者比作鎮守邊關的將軍,只能在邊疆活動保家衞國,如果帶兵進京那是要造反掉腦袋的。再比如,講述彈性體“平衡”概念時,筆者把理論力學的整體平衡比作一個土豆,材料力學的有限體平衡則是半個土豆,而彈性力學的微元體平衡就是土豆丁。學生聽了這些形象的比喻後不僅可以大大提高學習興趣,自然地領悟概念要點,而且走神學生的注意力自然也被拉回到課堂教學上來了。

三、教師對學生的引導

1.學生認同感的建立

學生走進課堂時,心中不僅有求知慾,還有歸屬、自尊等多種心理需求,期望得到教師和同學的認同和尊重。當這些需求得到滿足時,學生才能反過來回饋給教師認同感,學生的.主體性也才能得以順利發展。

作為一個獨特的個體被識別是認同感建立的第一步。筆者在每學期開始的幾堂課上都會着力下功夫記住班上每位學生的名字。當經過三到四次課,有些學生對課程的新鮮感已過有逃課的打算時,筆者會在課上隨口點出所有當天缺課學生的名字,學生雖然表現出了驚異,但已經意識到自己被識別。每次作業筆者都會做好詳細的作業批改記錄,課間直接與作業有問題的學生交流。當筆者面對面清楚地説出學生作業裏的問題並提出建議和鼓勵時,學生內心在被識別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建立起了被認同和被尊重的感覺。筆者相信學生按時上課的原因並非擔心被教師發現曠課,而是內心的認同感已經建立起來,他們願意到課堂上來,願意與尊重、關心他們的教師互動交流。

2.教學過程中人文教育的貫穿

大學生們經歷了從小學一直到大學多年連續的校園生活,生活圈子固定,閲歷淺、視野相對狹窄。但正處於青春期的他們註定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究的慾望,對自身的發展既充滿了理想主義的、熱切的期望,又交織着因閲歷和視野不足而產生的迷茫。教師若能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瞭解學生的人生規劃和實際困惑,對學生既有風趣睿智的長者般的教導,又有親切真誠的朋友間的交流,還有戰友般的鼓勵,良好的師生互動會自然而然建立起來。[7]筆者曾結合自身的經歷,給學生們介紹國外高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以及異域的風情和文化,講述一些學業和事業的佼佼者的成長故事和啟迪智慧的寓言、語錄,點燃學生的熱情,啟發學生對個人的人生與發展進行思考並做出規劃,儘早找到積極的又是他們自己熱愛的成長方向。在教學中,還適時介紹教材的編著者徐芝綸院士早年赴美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求學,抗戰伊始,毅然放棄國外優越的條件,報效祖國,一輩子“認認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的事蹟,告誡學生要“先做人、再做事”。由於徐芝綸院士長期在河海大學任教,是師生公認的楷模,他的故事對學生更有親切感,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理論知識的學習往往是枯燥的,刻板的教學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習的熱情會在單純的講述中逐漸減退。在教學中適當穿插一些力學史、相關知識的新聞或軼事並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筆者在為工程地質專業的學生上課時,經常把實際生活中橋樑、隧道、基坑、邊坡等工程破壞的新聞圖片放到課堂上展示分析,引導學生從專業的角度去關心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也有意識地介紹一些中外力學家(重點是教材中提及的力學家)的學術思想、在彈性力學領域的主要貢獻和相關的逸聞趣事,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這些精神層面的塑造是理論知識灌輸和説教所無法完成的任務。

學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需要掌握的理論知識在課本內,而學習的熱情和動機則來源於課本之外。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適機的穿插人文主義教育,不僅能“啟”於學生的關注點上“發”,而且能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此時不用教師安排命令,學生也會自己跑來與教師互動交流。當一種良師益友般的關係在教師與學生間建立,課程內容的教學也就變得更加容易開展。這是單純的壓迫式、灌輸式教育無法取得的效果。

四、效果反饋

從筆者的經驗看,在做到了上述幾點後,不論是在課堂內還是在課堂外都能獲得學生積極的、良好的反饋,建立起良好的師生互動關係,對課堂教學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1.課堂反饋

在筆者的課堂上,學生出勤率高,聽講認真,課堂氣氛和諧融洽。課間學生會主動找到教師溝通交流。作業很少有抄襲的情況,並能基於教師的批改意見及時做修正補充。個別學習基礎差、年級成績排名不理想的學生,經過針對性的交流、指導和鼓勵後,本門課的期末考試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2.課外反饋

在課堂外甚至是筆者講授的課程結束以後,仍有不少學生通過郵件、電話或直接到筆者的辦公室,就學業或個人發展問題進行交流或徵求建議。例如,有的學生在面臨考研問題時,詢問如何選擇學校,或在考研與就業間如何取捨;有的學生詢問出國深造的問題;有的學生就暑期的社會實踐安排尋求指導;生活方面,學生也樂意交流,曾有學生把自己代表系籃球隊參加的一場精彩比賽寫成總結髮給筆者。總之,融洽而彼此信任的師生關係在課堂外得到了很好的延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4mew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