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如何用新的學生觀指導語文教學論文精選

如何用新的學生觀指導語文教學論文精選

我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工作,至今已經十六年。在十幾年的教學中,我對教育對象——學生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由模糊到明確的認識過程。其間遇到了不少問題,也存在許多困惑,這些促使我對教學實踐不斷地思考。

如何用新的學生觀指導語文教學論文精選

第一次教《背影》這篇課文,我是按照很規範的教學模式進行的,介紹背景,朗讀課文,分析課文,還特別注意抓住關鍵詞語和句子進行具體分析。例如:“他……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讓學生分析其中的動詞所包含的人物思想感情,這些動詞如何用得好,不可替換等等。但是,學生學起來並不認為這篇名作精彩,講到這段內容,學生還覺得很好玩,很可笑,甚至認為父親給兒子買橘子這樣的小事,實在不值一提。作為語文教師,我把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當作重要任務完成,精心設計,認真落實,學生卻並不喜歡,他們沒有真正領會到《背影》這篇文學名作的藝術魅力,我心裏很不是滋味。

後來,我又兩次教這篇課文,換了教法:我先談我和父母之間的關係,講父母對我生活上思想上的關心幫助,特別是母親在我插隊、考大學、擇業等重大問題上對我的支持和鼓勵。然後由學生談他和父母之間的關係,談父母對他的關心和幫助。在這兩次教學中,學生都非常激動,發言十分踴躍。更令人感動的是,兩次都有學生含着熱淚向大家講述父母對自己關懷備至的故事。接着師生一起學習《背影》,學生的精神狀態和過去完全不一樣,不但不笑,而且連讓學生表演父親爬上月台的吃力動作,都非常投入。在這樣特別的情境之中,師生一起認真體味、分析了文章的語言,理解了文章的內容。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學生、教材三者達到了一種融和。

我曾經把大量精力放在研究教材、教法上,放在研究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上,因為我最關注的是學科能力。然而,《背影》一課的兩種教法所帶來的兩種完全不同的教學效果,給我的觸動很大。我問自己,我在教學中首先關注的應該是什麼?

按照傳統的教育觀,教師把學生僅僅看作學生,那麼教師的任務就是教課,就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關注最多的是學生的認知活動,學生其他方面的因素,如思想、情感、心理、個性等或是被忽略,或是被置於次要地位。而學生的任務就是學習,甚至是以聽代思的學習。師生雙方的關係是不平等的,教師主宰一切,學生則處於被動狀態,課堂上缺乏“人”的互愛與互信,缺乏民主的、融洽的教育氣氛。但是今天,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已經迫使教師不可能再像過去那樣簡單地看待學生。教師説什麼學生聽什麼,這樣對待學生,似乎已經不可能。現代社會更注重的是人本身——人的潛能、人的發展、人的個性和人的價值,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學生觀。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把學生看作一個人,要確認學生作為“人”的地位和作用。因為我們的教學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和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而不是以往教學理論和實踐所看到的諸如教材、教法、作業、分數等沒有生命力的東西。學生的認知活動(學習活動),絕不僅僅是大腦的思維活動,絕不僅僅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活動,而是作為一個整體的人——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有個性、有行為的人全身心都參與和投入的活動。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應該關注的是學生作為“人”的全部因素,其次才是學生的認知活動,才是教授知識、培養能力。而且,學生的認知活動也只有在首先成為了充滿生命活力的人的活動的時候,才能夠煥發出巨大的精神力量,從而推動學生的認知活動順利、高效地進行。正像前蘇聯教育學家阿莫納什維利所説的:“兒童單靠動腦,只能理解和領悟知識;如果加上動手,他就會明白知識的實際意義;如果再加上心靈的力量,那麼知識將成為他改造事物和進行創造的工具。”

反思自己教《背影》一課的得與失,第二種教法之所以成功,絕不僅僅是引學生入境、激發學習興趣的問題,而是把學生首先作為一個“人”來進行語文教學。雖然表面看來,學生談自己的生活經歷,與所學語言文字沒有直接聯繫,然而學生在動情之後,他和父母的生活經歷、他對父母的感受認識——這些他生命中寶貴的、活生生的個性體驗都被調動了出來,同他學習語言的認知活動融會在一起,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個時候,學生已經不是單純在學習語言文字,學習和他沒有關係的人的文章;而是伴隨獨特的、具有個性化的生活經歷,再一次地體驗自身的經歷和情感。學生的學習被融入體驗自身的經歷和情感的過程之中,成為學生自身生命的一部分,學生怎能不愛學呢?又怎能不印象深刻呢?

把學生看作“人”,教師就必然要樹立大語文的觀念,使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不再侷限於書本上的語言文字,而呈現出開放的狀態。凡是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有利於學習語言、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因素,包括學生的生活經歷、思想感情、情感心理等因素,都應進入教師的視線之內,並被有機、巧妙地貫穿在學生學習語文的活動之中,成為學生學習語言的動力、契機或材料。於是語文課不再是如學生所説的從小學到高中十幾年如一日不變的、單一的文章閲讀課,也不再是令學生厭煩的、枯燥乏味的語言分析課,而是豐富生動、充滿活力的語文課。

新的學生觀使我能夠站在一個新的角度,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把握和調控。例如:過去我們語文課搞口頭作文或説話訓練,深受學生的歡迎。但以前由於認識不明確,特別是因為中考、高考都不考,具體操作的時候,隨意性較大,時間一緊就被擠掉。有了明確的學生觀,我在教學中,不再只看到學生的眼前利益,而是更重視學生的長遠利益,重視學生的“人”的發展。所以,我教初中時堅持開這個課,兩週用一節課來進行。教高中時,從高一到高二,仍然堅持開這個課,

每節課用5—10分鐘進行,起名為“生活交流”。目的不僅是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關注生活,積極思考,學會用心靈、用真誠與人交流和溝通,表達自己的情感與觀點。不少學生的“生活交流”不是一個人完成,常常是帶動幾個人一起完成。每節課都有學生把自己的生活經歷、思想感受説給大家聽,或談古論今,指點江山,或鑑賞時文,評論名人,深受學生歡迎。

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我先讓兩個學生介紹陶淵明,講陶淵明的詩,然後師生再一起學習《歸園田居》等作品。我認為學生不僅應該瞭解陶淵明詩歌真實、樸素、自然的藝術風格,更應該瞭解陶淵明這個人是如何地率真、自然,瞭解陶淵明其人與其詩是怎樣緊密完美的結合,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自屈原之後以自己的品格來構成藝術形象的少數詩人之一。這些由“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的詩句拓展出去的內容,正是以其光彩的“人”的魅力,深深打動了作為“人”的學生的心靈,吸引他們去讀詩,去背詩,去體味詩。

當然,這並不是要把語文課上成品德課或單純的文學課,而是在首先關注學生作為“人”的全部因素的過程中,進行語文教學,使學生在全身心地參與和投入中充滿激情地學習語言,學好語言。

把學生看作“人”,教師就必然要確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必然要着眼於啟發、引導學生進行自主、能動、創造的學習,並使學生的主體性不斷得到促進和發展。作為“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不是機械、被動的學習,因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發展必然是在學生主觀意志的作用下才可能實現。教師必須清醒地看到,教師的精彩講解、深入啟發,都只有在轉化為學生內在的自我需要的時候,才能使學生開始學習過程。因此,教師不管教什麼內容,都必須在“轉化”上下功夫。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把教師的教最終轉化為學生主動的學,應該成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自覺行動。這樣,我在處理教材、研究教法等方面,也有了與以往不同的認識,着眼點立足於學生作為“人”的發展上:學生是不是在進行自主的'、有創造性的學習,學生的潛能是不是得到發揮,學生的個性是不是得到展示,學生的價值能不能得到實現。例如:講《為了忘卻的記念》這篇課文,過去我採用教師設問啟發,學生思考回答,逐段分析理解的方法,整個教學過程是教師帶着學生學。現在再教這篇課文,則先由學生自學並提出問題,然後全班就學生提出的問題分小組進行研究,最後師生一起討論交流,可以有不同看法,允許保留意見。這樣的教學過程是個人研讀、集體討論、教師點撥相結合,為學生的自主式探究閲讀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很受學生的歡迎,取得了較好效果。

把學生看作“人”,教師就必然要在課堂上形成以人教人,以心對心,以情對情真誠平等、接受理解的人際關係和情感態度。學生有了安全感和信任感,身心處於和諧自由狀態,才會敢於和勇於發表見解,自由地想像和創造,從而愉快地熱情地吸取知識,發展能力,形成人格。也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比如:初一的語文起始課,我不是講學習的內容、要求和安排等,而是以訓練學生説話為突破口,用答記者問的形式上課,學生問(任何問題都可以問),我回答。學生的情緒十分高漲。我的年齡、生活經歷、興趣愛好、性格志向等等都是他們關注的話題,就連我的星座、屬相,甚至我的先生、孩子,他們都表示出強烈的好奇。在這些有趣而廣泛的問答中,在寬鬆、和諧、自由、熱烈的氣氛中,師生初次見面的陌生感、距離感消除了,師生的心貼近了。我用自己的真實經歷、真誠話語和真摯感情,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真——真人、真心、真情,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信任和關愛。學生不僅學會了如何與陌生人交談,如何與年長者對話,而且還有了這樣一個觀念:學生和老師作為“人”都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學生可以向老師提出任何問題。

當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同學生的交流溝通中,始終不能忘記自己作為教師的角色。學生在思想上犯了錯誤、學習上遇到困難、心理上有了麻煩的時候,作為教師,應能洞悉這一切,並且給予學生全方位的幫助。這種幫助,不是教訓式的,不是命令式的,也不是恩賜式的,而是在平等、真誠、尊重的前提下,發自內心的對學生的愛和幫助,知識的引導和點撥。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心悦誠服地接受理解。

教育觀的核心是學生觀,如何看待學生,如何看待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時代發展對每個教師提出的最為重要的問題。

改變傳統的學生觀,不再把語文教學僅僅看作一個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簡單過程,而更將之視為滋潤學生心靈的過程,這是教育的發展為語文教師已經明確了的。以人教人,是教學藝術的最高境界,我願在語文教學的實踐中,不斷去探索追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4jnz2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