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科技發明學生小論文

科技發明學生小論文

導語:在我們生活的科技發明其實往往都是來自於生活。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科技發明學生小論文,歡迎借鑑!

科技發明學生小論文

篇一:科技發明

最近這幾年,大家覺得天氣一下子就變熱了,原本涼爽的秋天現在幾乎要到10月下旬才開始,8月份最熱的天居然達到了40度以上。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是人類自己惹的禍。

隨着人類高科技發展進程越來越快,科學隨之產生的副作用逐漸體現出來,全球變暖就是一個例子。天氣炎熱,在酷暑裏泡空調成為了一項新的“業餘愛好”,但人們可曾想過,空調會帶來什麼負面影響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空調排放的氣體中含有大量的甲烷,輸送到外面,甲烷也是導致全球變暖的氣體。同時,空調還會浪費掉許多電,所以要儘量避免用空調,適當即可。

而另一個原因就是:二氧化碳!汽車尾氣與工廠廢氣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最可能導致温室效應(即全球變暖)現在汽車逐漸增多,據有關方面統計,到21世紀,汽車在全世界已有7億輛,大量的尾氣嚴重影響着我們,咳嗽,喉嚨發炎……最重要的是全球變暖。有人統計,美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已達到了20噸一年!中國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排放量也有2.51噸一年!我們周圍的環境在惡劣地變化。

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森林鋭減,水資源破壞,生態鏈嚴重被破壞,大量土地貧瘠,水污染嚴重,據統計全世界10%的河水被污染,新鮮的淡水供應成了問題,同時由於礦物質被大量使用,燃燒出的CO2氣體導致了大氣污染,同時臭氧層被嚴重破環,南北極出現臭氧層洞,加劇了環境的惡化。這樣惡性循環的話,最終會導致人們的生活被嚴重影響。

這樣一來的悲劇是什麼呢?當然是顯而易見了!天氣加熱,海平面上漲,南北極冰川融化,海濱城市,島國被淹。這一切,都嚴重影響了人類的生存,實驗證明,以後300年,海平面將上漲半米多,這還是最樂觀的數據。再過7年,全球變暖將會無可逆轉地持續。更可怕的是,由於北極冰融化,降雨量加強,大量淡水匯入北大西洋,破壞了墨西哥暖流,一旦墨西哥暖流被切斷後,歐洲西北部温度將會下降5—8度之多,從而造成的影響,很可能引發新的冰河時期!想必大家一定看過《後天》這部電影,劇中的情景正是幾百年後對我們地球的一個真實寫照:龍捲風,冰層斷裂,温度急劇下降,冰風暴,凍雨,地震,洪水,海嘯……這並不是瘋狂的幻想,如果人類不停止毀壞環境的話,這將成為現實!全球變暖不僅僅是天氣變熱,更會牽連出許多負面影響!

為了拯救地球,我們應該儘量做到:不開空調,使用回收環保紙張,捨棄肉類(牛排)食品(牛消化中含有一氧化二氮,如果你轉為素食主義者,每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將減少1。5噸!)不用塑料袋,乘公交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其實環保並不難,只要你支持環保,就是你給這個星球的最好禮物,不需要太多言辭,只要每個人都行動起來,就會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如今,日本,英國,美國等國家紛紛行動起來,我們雖然也採取了行動,但,對於一個有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這一點,還是不夠的。

所以,警惕全球變暖,是全人類為了挽救地球的唯一方法,有人也許會説:我們不是可以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嗎?答案雖是肯定的,但那又能容納多少人呢?有人説:治理温室效應的資金太大了,對金融來説是天價。但,如果一直拖延,最終的結果,是我們的地球面目全非,別説金融,就連自己的生命也難保啊!所以環境保護不應只停留在口頭上,而要真正付之與行動了。

篇二:科技發明

晚上差不多7:00多的時候,我望着天空,忽然發現了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天空的顏色變了!看看時間,要是以前的話,這時候天應該快黑了吧,但是這時候的天空很亮,風也吹的厲害,偶爾落在臉上幾滴雨珠,雷時而響亮時而給人的感覺又很温和。“咦?怎麼會這樣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其中肯定並不是那麼簡單的。天空的顏色開始是昏黃的,很亮很亮,過了些時候,顏色在繼續變化着,由黃變成了紅,過了一會這種顏色開始暗淡,慢慢,開始消逝在天空,只給遠處的山邊上留下了痕跡。太有意思了,大自然真奇妙啊。這次的觀看使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下定決心,一定要找到事情的解釋。

通過網絡的查找與學習,我總算大概知道是怎麼回事了。原來不是天空的顏色在變化,因為天空本來是無色的,但是我們看見得天空一般情況下是藍色的,這又是因為太陽的關係,由於太陽光進入大氣層時,波長較長的色光,如紅光,透射力一些大,能透過大氣射向地面,而波長短的紫、藍、青色光,碰到大氣分子、冰晶、水滴等時,就很容易發生散射現象。被散射了的紫、藍、青色光佈滿天空,就使天空呈現出一片藍色。我想的話同樣的道理,有時候天空呈現紅色或黃色,這跟散射的時候應該有些聯繫。我把看到的情況分析了一下,都作為了假設,總結後一共有三點,一、可能是因為氣層大氣密度的原因。二、可能和散射的時候有聯繫。三、這現象是由太陽光和雲朵組合而成的等等。

我在網上開始針對這個問題發出提問,最後有好幾種不同的説法,例如:水汽多時,雲也會比較厚,這時候反射效果較強,太陽光中的可見光大多被髮射出去了,所以這個時候看天空是黃色的;有人也説是散射、折射的原因之類。

通過進一步的查看資料和書籍,和好朋友一起討論,我最終認為,當時出現的紅色屬於是晚霞,晚霞是紅色的原因又是因為陽光斜穿過大氣層,大氣中空氣分子、水汽、塵埃微粒對光的散射和吸收,使陽光受到很大衰減,各種不同顏色光衰減情況又不相同,因此,通過氣層後的陽光已經顯示出不同的顏色,這些光再經過大氣中散射粒子的散射,才形成了晚霞。其中天空呈現而黃色的原因應該是跟散射有很大的關係,和上面説的一樣是由太陽光和雲朵組合而成的,想不到就一個問題,竟然要花那麼大的功夫去查找資料,去思考其中問題,一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就那麼幾個字,可是它其中包含的道理和知識是無法估量的,科學家付出的汗水也是無法想象預計的,那些科學家真的是為人類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猛然間我恨不得把所有的問題都思考出一個答案來解釋,也正是瞭解這些後,我對大自然的好奇心越來越強了。總之,受益匪淺。大自然一個永遠説不完的話題,永遠解釋不完的奧祕。

篇三:科技發明

談到放大鏡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放大鏡是用來觀察物體細節的簡單目視光學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視距離小得多的會聚透鏡。物體在人眼視網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正比於物對眼所張的視角。視角愈大,像也愈大,越能分辨物的細節。移近物體可增大視角,但受到眼睛調焦能力的限制。使用放大鏡,令其緊靠眼睛,並把物放在它的焦點以內,成正立虛像。放大鏡起放大視角的作用。

早於幾千多年前,人們已把透明的水晶或透明的寶石磨成“透鏡”,這些透鏡可放大影像。也成為凸透鏡。

放大鏡主要是由固態鏡柄和可視性透鏡構造而成的,玻璃——一種透明的固體物質。廣泛應用於建築物,隔風透光,屬於混合物,且不可回收。此次的論文就是圍繞玻璃進行的。

眾所周知,放大鏡所用的可視性透鏡一般是由玻璃做成的。玻璃不僅造價高,而且廢棄的玻璃作為世界各國環保部門共同的難題之一,廢玻璃本身就是固體垃圾,也是對人類的一項威脅。製造放大鏡難免會有廢棄的玻璃,而那些廢棄的玻璃也不可回收,我覺得這是一筆極大的浪費。何不換一種方向思考:把玻璃調換成另一種材質——平滑的高透明度薄塑膠塑料——可回收再利用,且造價低,價格實惠。

有人會説:把玻璃調換成塑料會妨礙放大鏡的使用,達到反效果。這樣雖然節省了材料,卻改變大大地改變了放大鏡本身的用途。

但是,我還沒説完:雖然把玻璃調換成平滑的塑料會改變放大鏡的用途,但是我也想出了對策——往兩片鏡片間的隔層裏注滿水,水可以起到放大物的作用,於是——我便有了這個大膽的想法。

這個想法源自我的生活中偶然的一個小發現。

記得那是在夏天的時候。天氣炎熱,酷暑難耐,有很多同學愛買那種進口礦泉水,我也不例外。瓶身的形狀不同於康師傅礦泉水有凹凸不平的花紋,它是完完全全的和醫用吊瓶一樣的平平整整,透過水瓶可以看見上面的營養成分表,而且字體又大又清晰,手捏在水瓶上還可以清晰地看出指紋。而把水倒出來後,看到的事物便與平常無異,這是為什麼呢?我做了個簡單的小實驗:A組:把同一個礦泉水瓶剪下一部分,然後滴一滴清水進去,往下面墊一張報紙,看看報紙的字體有沒有變化,是否清晰。B組:同樣的把同一個礦泉水瓶剪下一部分,直接放在報紙上,看字體有沒有變化。而得到的結果卻是:A組的字體確實放大了,但是卻因為水是液體而搖曳不定,看的不是十分清楚。B組的字體沒有變化。我想:如果水沒有搖曳不定的話,那麼是否可以將報紙的字體看得更加清晰?説做就做,我拿出了一個0。5釐米高的正方形的固體封口透明模具,注滿水,把蓋子蓋上。果然,水沒有搖曳了,把模具放到報紙上,報紙的字體不僅被放大了,而且十分清晰。

綜上所述,説明了用塑膠代替玻璃成為放大鏡的可視性透鏡這個想法是可行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個想法可以實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4gemo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