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寧波童謠童詩傳播運行模式探析論文

寧波童謠童詩傳播運行模式探析論文

1 研究背景。

寧波童謠童詩傳播運行模式探析論文

(1)童年消逝的憂慮與“扞衞童年的”需要。童年時代應該是純真的、無憂的、甜美的,童年生活的絢麗美好應該植入於每個人永遠的記憶中。可是令人遺憾的是,現在的孩子在享受豐富物質生活的同時,童年卻過早地打上了成熟或者説是迷惘灰色的色彩,童年的生活更是漸漸遠離。通過跟蹤調查和採訪,以學校和家庭為主的過重的學習環境和電子媒體的大環境下,是塑造現階段兒童面貌的最基本力量。在學習環境中,兒童們感到更多的是來自學校和家庭有形、無形的壓力,而以多媒體為媒介的環境更多的是給兒童以宣泄、自由的情緒體驗,孩子們容易得到滿足,這兩種環境很大的程度上,決定了兒童生活塑造的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令兒童脱離了天真爛漫的美好品質。

(2)“多元文化”背景下兒童發展的需要。現今,網絡席捲全球,兒童的娛樂方式發生巨大改變,孩子很多時候處於網遊、電遊等“多元”文化中,因此和健康的童謠無緣,而實踐過程中,發現兒童口中傳唱的是經改編的不良詩歌、手機娛樂短信、詼諧的廣告詞等;現階段的兒童,又具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創造力以及能動性,這樣的不良狀況,令人擔憂。探究出現這類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孩子個人因素:孩子本身創造性強,能動性強,但是因為學習壓力過重,導致這種創造性方向有所偏差。(2)家庭因素:很多家長由於工作忙碌,忽略了對孩子這方面的德育導向教育,出現品德教育真空。(3)學校教育因素:不少學校過於重視學生的分數和學科成績,而兒童思想上建設方面不盡如人意。營造創作童詩、童謠和傳誦的氛圍,能對兒童產生潛移默化的品德引導作用。

(3)兒童價值文化的需要。兒童是最具生命活力的象徵,是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影響着兒童的終身發展及品質導向,代表着少年兒童對世界幻想,對幻想的描述是自己世界的經驗,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這本身就藴含着自身特有的屬性;通過特有價值的文化正確地引導孩子們去發揮想象的特性,無疑能展現文化的魅力。

綜上所述,真正地用心去解讀兒童的童心,關注他們生活,才能幫助兒童健康成長。而我們創造的綠色童謠文化環境,能淨化兒童心理,規避催熟兒童“成人化”現象。

2 童謠童詩傳播運行模式。

本團隊在開展活動中,以認知活動,體驗活動和實踐活動結合的三個模塊,學習、誦讀、創造、展示為環節,具體我們分為以下兩個方式運行:

(1)“參與-體驗-感悟”.想要令高尚品德植入兒童的心靈深處,僅憑説教是效果甚微,必須切實站在孩子們的角度上去思考,開展活動,使其親身經歷、學習,從而隨心去感悟,從而真正地做到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讓他們的心變得敏感起來、細膩起來。我們參與互動的主要方式是“遊戲”,引領兒童樂中學,要點如下:①情景模擬,重在引導。童謠並非單純的是情感和思想的傳遞,更重要的是對於一個人的“人格心靈”的喚醒,因此我們選取《多彩少年,夢想起航》--寧波市優秀童謠獲獎作品集的詩歌,作為情景設置,共同參與,關注過程。當然我們在選擇和實踐過程中,我們選擇的是寧波方言童謠,充分發揮地方特色,調動兒童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但是部分同學參與性低。

課後發現,這部分學生是不會説本地話,因此我們這次的實踐缺陷很大,但又引起本團隊思考,為何本該活躍的地方語言,讓普通話給代替,這也將是團隊在後期探索的一個重要方面。②體驗為主,關注分享。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的內心都存在道德因子,只不過有的尚未被喚醒。心理研究表明,積極的體驗方式有着很明顯的效果,可促使個體按一定的道德原則、道德規範行動,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因此還需要我們側重以體驗為核心,説教為輔,堅持道德的可持續發展。

堅持以童謠為媒介將兒童對內心世界的一種外化、物化;而這些物化的東西返回於內心,互相循環促進,將生命之外的智慧內化於心,來規範自身的`行為和思想。

(2)“傳播-創作-分享”.該模式中,我們更多關注的是“踏雪無痕”.閲讀是一種對話,與人生對話,與道德對話,進行思想碰撞和個性爆發的過程,品德的培養,更在於互動,在互動中不斷調整自己,規範行為,提升道德,完善自己。

例如:關於安全品德的“安全歌,歌安全;我和你,一起唱。

過馬路,走橫線;紅燈停,綠燈行……水火電,不玩耍;放學後,不遊蕩。三字歌,天天唱;愛生命,永不忘”;關於生活品德的“王家有個小順子,自己穿衣穿鞋子,還幫奶奶扭釦子,鄰居誇她小孝子……”類似的童謠,使本土文化和道德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把無形的內容融入內心中。

3 實踐成果。

(1)豐富兒童童年生活的內容,營造創作和誦讀氛圍。成長的路上,兒童的天真爛漫得以彰顯,童年生活得以豐富,這種地方特色的童謠正在成為人一生成長的力量。基於童謠;我們倡導文化與方言結合,激發兒童的創造性和想象力,選擇貼近兒童心靈的文化滋養,對童年特性保持一份真性情;童謠深入童心,成為日常的一部分,節奏輕快,朗朗上口,幽默風趣的童謠在兒童之間流傳,兒童有誦讀的慾望。童謠,就如綻放的玫瑰花,在實踐中散發着沁人心脾的芳香。(2)童謠對兒童心理健康的正面引導作用。一首好的童謠是一座和孩子溝通的橋樑。面對“熟透”的思想產生的行為方式以及所產生的文字後果,也引起我們深思;不良的童謠作品的傳唱,對兒童身心影響巨大,而對於我們正向地引導兒童,創作童謠,不僅僅有助於孩子們在德育方面的提升,還是兒童與家人心靈溝通的鑰匙,從而帶給家長的思考也很多,一首好的童謠確實是一份心靈雞湯,促進着兒童們的成長和精神世界的搭建。

4 總結思考。

童謠可以與本土文化相結合,將方言融入童謠、童詩創作,地方語言具有獨特性、韻味性、律動性,一來可將我們優秀的寧波方言童謠進行繼承與發展,傳播地方本土文化色彩,二來在無形中也滲透了對家鄉文化的熱愛。

當然,在信息化時代,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將童謠、德育、本土文化和方言結合,找到合適的方式進行傳播,也是我們必須思考的一個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 石夢瑤。基於童謠活動的小學生德育研究[D].浙江師範大學,2011.

[2] 傅建明, 汪波。 基於童謠的生命教育研究 [J]. 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1.1:48-51.

[3] 陸韻。基於童謠的小學滲透性德育體系[J].小學德育,2010.19:12-14+45.

[4] 汪昱雯。童謠與兒童德育[D].浙江師範大學,2010.

[5] 傅建明,汪波。童謠:教育的重要場域[J].江蘇教育研究,2010.16:6-8.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3w2v7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