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語文教學論文

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語文教學論文

在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如果能夠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手腦並用,教學做合一,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成為課堂的主人,就不僅能大大地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為學生以後的主體發展和學會自能讀書打下良好的基礎。那麼,如何在教學中培養低年級學生的參與意識,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呢?下面就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具體做法。

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語文教學論文

一、眼看口説,激起參與。

剛入學的兒童對世界充滿了新鮮感、好奇心、根據年齡特點,知道他們思維具體形象,又具有一定的口語表達基礎,所以我儘可能運用生動的、形象的材料進行教學,讓學生的眼睛亮起來,激起參與學習的慾望。

低年級的語文教材,大多配了一些直觀形象、色彩鮮明、學生喜愛的圖畫,可以讓學生以課本為據看一看,找一找,説一説圖上畫了什麼,學生就能參與到其中。如教學《北京天安門》這篇課文時,我利用教材上整整一頁的插圖,讓學生較快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課始,我讓學生觀察畫面,進行説話。“圖上畫了什麼?能不能按一定的順序説一句或幾句話。”此時,學生通過觀察,紛紛發言,一個比一個説得好。其中一位同學説:“國慶節那天,天安門廣場上有許許多多的白鴿飛向藍天。一大羣的氣球升上了天空,有紅的'、黃的、綠的,還有藍的,五顏六色,美麗極了。”又有一位學生補充説:“五星紅旗在天空中飄揚。雄偉的天安門城樓上高高地掛着毛主席的像,兩邊各有四盞大燈籠和四面紅旗。”學生觀察得多麼仔細,説得又那麼精彩。

在教學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開闊學生的眼界,從多角度提供相關資料,創設表達的機會。可利用與教材相配套的、清晰的投影片,讓學生充感知圖片內容,幫助理解、積累、感悟語言。可提供圖片、模型、實物等,如照片、動物標本、小手帕,讓學生觀察。進行表達訓練。又可指導學生觀看一些優秀的少兒節目、動畫片,看後夥伴之間交流一下,説一説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有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學生的眼睛能使喚了,嘴巴能説話了。難道他們不願意參與到學習中來嗎?

二、動手動腦,引導參與。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主要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據此,要讓學生在學習中玩一玩,做一做,畫一畫,演一演,這樣在做中學,學中做,在活動中思考,在思考中動手,引導學生參與活動、學習,努力提高參與質量。

為了讓學生理解《烏鴉喝水》中烏鴉怎樣喝水的過程,我事先為每個學生小組準備了瓶口較小的玻璃和許多小石子,且瓶子裏的水有多有少。當課堂中讀到“烏鴉把小石子一顆一顆地放到瓶子裏,瓶子裏的水慢慢升高了。”這個句子時,放手讓學生以小組單位,學着烏鴉做一做。頓時,課堂沸騰起來了,你放一顆,我放一顆,水果然慢慢升高了,真正理解了“一顆一顆”和“慢慢”這兩個詞,學生的臉上洋溢着笑容。突然,一個同學通過動手觀察後説:“烏鴉真能喝到水嗎?”有的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左做右思。隨後,有的學生感悟到了,馬上取來水試起來了,在老師的幫助下通過實踐、思考,明白了:瓶子裏的水不能夠太少。學生在動手操作中不但掌握了更多的知識,而且活躍了思維。

又如,學習《小猴子下山》這篇課文,教師讓學生自己準備玉米、桃子、西瓜,讓學生演一演文中的站猴子。在表演中,教師隨時指導,動作示範一下,語言提示一下,幫助理解“掰、扛、摘、扔、捧、追”這些動作詞,從而理解課文的內容,把課文中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學生在表演中學會求知,學會思考。

教學中要努力創設機會,讓學生多玩玩、多做做、多演演、多畫畫,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學生就會以一種主人翁的態度對待自己,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得到啟發,在實踐中獲得成功體驗。

三、給予時間,拓寬空間,主動參與。

“主動參與既是認識的源泉,又是思維發展的基礎。”如何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呢?我想:只有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才能讓學生在認知、思維等方面得到應有發展。

為了讓學生幹一點他樂意乾的事,學一點他自己想學的學問,我有意識地組織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後進行主動學習,培養他們的主體意識。在教《北京天安門》前,我佈置學生收集最喜歡的有關天安門的剪報、圖片、畫冊、照片等,學生有寬裕的時間去收集,趣在其中。上課時,儘量讓學生靜靜地思考,大膽地想象,無拘無束地表現。如教學《春天來了》一課時,教師一邊放歡快的音樂,一邊動情地朗誦,讓學生閉上眼睛仔細聽,然後問:“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你又是怎麼想的?”讓學生有思考的時間。一篇課文上完後,為了鞏固所學的知識,也要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春風吹》這首兒歌后,我激勵學生去找春天,唱春天,畫春天,贊春天。其中一位學生創作了兒歌:“春風吹,春風吹,吹得花兒紅又紅,吹得柳樹綠油油……吹得太陽暖洋洋,大家快來播種子。”學生積極參與到自己喜愛的活動中,併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學生坐自己的位置上,老是面對同學的後背,成了一種習俗。如果教師有意改變一下位置,變成“馬蹄式”、“圓桌式”的位置,在空間上進行改換,適應兒童要求平等的心理,容易確立主體意識。讓學生合作學習,找一個好夥伴評一評作業,互相讀一讀,必要時可以讓學生在教室裏走動,學生了有自由的空間,放開了手腳,學習效果會更理想。

實踐證明,以上方法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能孤立起來運行,要讓學生在學習中眼到、心到、口到、手到,又有屬於自己的時間、空間,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這樣才能使學生自主學習,掌握新知,發展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總之,只要我們語文教師樹立起大語文教學觀,確立主體發展的意識,相信每個學生身上都藴藏着巨大的創造力,努力為學生營建廣闊多樣的自主學習環境,就能促進學生主體主動參與,自主發展,就能讓每一節語文課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3ldrz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