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中醫畢業論文

中醫畢業論文

中醫一般指以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所以也稱漢醫。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髮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漢方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下面小編整理了一篇中醫專業的畢業生寫的論文,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中醫畢業論文

題目:關於中醫方法調養身體

摘要:中醫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經絡通暢,氣血充足,是以氣色紅潤,身體健康。簡析鍼灸,拔罐之類中醫調養身體的方法。

關鍵詞:中醫 鍼灸 艾灸 拔罐

一、 對中醫學的體會

(一) 中醫學歷史

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瞭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採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藥、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西漢時期,開始用陰陽五行解釋人體生理,出現了“醫工”,金針,銅鑰匙等。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他已經對“八綱”(陰陽、表裏、虛實、寒熱)有所認識,總結了“八法”。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和麻醉名聞天下,還創立了健身體操“五禽戲”。唐代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並總結經驗,收集5000多個藥方,並採用辨證治療,因醫德最高,被人尊為“藥王”。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並且統一了中國鍼灸由於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金元以降,中醫開始沒落。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湧入,嚴重衝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

(二) 感受的中醫學

自我記事起,每當生病或者身體不適。第一反應就是吃藥或者打針。

也就是抗生素以及靜脈注射。身邊的人大多如此。不知道什麼時候起西醫已經是大家生病不適時的首要選擇。而我們歷史悠久的中醫卻被忽略了。甚至有的人根本就不相信中醫。也許在如今的年代,大家對中醫的幾乎沒有瞭解。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中醫學有着深厚的基礎,在治療疾病和調養身體方面有着西醫不可取代的作用。我親眼從媽媽的經歷中感受到中醫的神奇和魅力.於是選修了鍼灸學入門這門課程.通過學習鍼灸學入門這門課程,讓我對中醫學有了更大的興趣和更多的瞭解。尤其是通過鍼灸,艾灸,拔罐這些中醫方法來調養身體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

二、 經絡理論是基礎

《靈樞·脈度》説:“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這是將脈按大小、深淺的差異分別稱為“經脈”、“絡脈”和“孫脈”。中醫把經絡的生理功能稱為"經氣"。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現在溝通表理上下,聯繫臟腑器官;通行氣血,濡養臟腑組織;感應傳導;調節臟腑器官的機能活動四個方面。《黃帝內經》載:“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經脈則“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並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的特點,故鍼灸“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於後世”。由此可見,經絡理論對指導中醫各科實踐有着決定性的作用,這也是為什麼通過鍼灸之類的中醫方法可以對身體進行調節。

三、 中醫調節身體的方法

(一) 鍼灸

鍼灸是以針刺艾灸防治疾病的方法。針法是用金屬製成的針,刺入人體一定的穴位,運用手法,以調整營衞氣血;灸法是用艾絨搓成艾條或艾炷,點燃以温灼穴位的皮膚表面,達到温通經脈、調和氣血的目的。記得以前在古裝電視劇裏面看見醫生用小小的銀針就可以治療病痛覺得特別的神奇,沒想到在課堂上有親身體驗和實踐的機會。

1. 針刺:

針刺保健,就是用毫針刺激人體一定的穴位,以激發經絡之氣,使人體新陳代謝旺盛起來,從而起到強壯身體、益壽延年的目的。,首先找準與治療部位對應的穴位,然後講針刺入皮肉,慢慢的調節捻動。根據親身的體驗,針刺入之後有痠麻脹的感覺,而疼痛是輕微的。 如今針刺的運用已經比較廣泛了。例如利用針刺來治療青春痘以及減肥。為什麼鍼灸可以達到這個效果呢。因為人體的經絡錯綜複雜,與五臟六腑息息相關,經絡通暢氣血才能行的通暢。而青春痘或者是肥胖多是因為經絡不暢,氣血行不順而導致的。因此都是以疏通經絡為基礎的。經絡疏通,氣血通暢。從而達到排毒養顏的效果。我在課堂上是第一次體驗針刺,從開始的害怕到體會到針刺的真實感覺,並且自己動手實踐,針刺入的時候疼痛感十分輕微,然後通過捻動調節的真的時候,因為穴位受到了刺激會感覺酸酸的,麻麻的,還有脹感。經過第一次在害怕中接受老師扎針之後,好奇心驅使我自己拔針扎針,讓我體會到了針刺的奇妙。

2. 艾灸:

艾灸是一種在人體某特定部位通過艾火刺激,以達到治病防病目的的治療方法,正是這種温熱刺激,使局部皮膚充血,毛細血管擴張,增強局部的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緩解和消除平滑肌痙攣;使局部的皮膚組織代謝能力加強,促進炎症、斑痕、浮腫、粘連、滲出物、血腫等病理產物消散吸收。同時又能使汗腺分泌增加,有利於代謝產物的排泄。經絡是一個多層次,多功能、多形態的調控系統。因此在穴位上施灸時,由於艾火的温熱刺激,才產生相互激發、相互協同、作用迭加的結果,導致生理上的放大效應。《醫學入門》亦説:“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

艾灸,我也有過親身的感受。如今科技發達,在炎熱的夏天,有空調來解暑。又或者年輕的女孩喜歡美麗,追求時髦,在寒冷的`季節衣着單薄。可是這些行為的後果就是導致身體受寒,沒有通過汗液來排毒。受寒之後會引起經絡的不通暢以及氣血不順。濕氣加重。這些導致的後果有臉色缺少紅潤,長痘,身體痠痛。艾灸可以幫助疏通經絡,排除濕氣。我有過一次艾灸的經歷,將煮過的薑片貼在背部,然後將用多根艾條連成一排,點燃之後對着貼着薑片的背部上下移動。通過這種方法來去除濕氣,温通經脈,調和氣血。

(二) 拔罐:

拔罐法又名“火罐氣”“吸筒療法”,古稱“角法”。這是一種以杯罐作工具,借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產生負壓,使吸着於皮膚,造成鬱血現象的一種療法。古代醫家在治療瘡瘍膿腫時用它來吸血排膿,後來又擴大應用於肺癆、風濕等內科疾病。唐代王燾著的《外台祕要》,也曾介紹使用竹筒火罐來治病,如文內説:“取三指大青竹筒,長寸半,一頭留節,無節頭削令薄似劍,煮此筒子數沸,及熱出筒,籠墨點處按之,良久,以刀彈破所角處,又煮筒子重角之,當出黃白赤水,次有膿出,亦有蟲出者,數數如此角之,令惡物出盡,乃即除,當目明身輕也。這種療法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

當人體受風、寒、暑、濕等外界侵襲或跌打損傷後,就會擾亂臟腑的正常生理功能,並且致病因子通過人體經絡走竄於全身,並充斥於經絡上的穴位,打亂了氣血的運行,致使氣血凝滯。拔罐可通氣通血、舒經活絡,它的温熱作用可使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增強血管壁的通透性。

每個人接受拔罐之後會留下罐印,而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這些罐印也會不同。主要表現在顏色的差別上面。罐印紫黑一般表示供血不足,行經不暢有血淤現象。罐印呈散在紫點狀,且深淺就一,表示氣滯血淤症。罐印鮮紅而豔:一般表示陰虛,氣血兩虛或陰虛火旺。罐印紅而暗:表示血脂高,且有熱邪。罐印出現水泡,説明體內濕氣重,如果水泡內有血水,是濕熱毒的反應。

在課堂上面,有多位同學接受了拔罐的演示,其中有一個男生的罐印呈紫色發黑,當時所有的同學都十分的驚訝。老師解釋説這位同學濕氣太重,身體並不是太好。而另外一個女同學的罐印呈粉紅色,那麼這兩位同學的身體差別根據罐印就可以顯現出來了。

我也接受過拔罐的治療,在治療之後又實用了紅棗桂圓生薑糊。可以明顯的感受到起色的紅潤和身體的舒暢。

結束語

中醫學是我國的歷史文化瑰寶,鍼灸是在中國曆代特定的自然與社會環境中生長起來的科學文化知識,藴含着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思維和文化精華,涵納着大量的實踐觀察、知識體系和技術技藝,凝聚着中華民族強大的生命力與創造力,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應該受到更好的保護與利用。通過鍼灸學入門這門課程學習,讓我對中醫鍼灸的理解和認識不再是通過單純的文字,而是更生動的通過實踐來學習和認識。

標籤: 畢業論文 中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2g9xk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