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促進農業科技改革的途徑選擇論文

促進農業科技改革的途徑選擇論文

隨着工業化、城鎮化的加快推進,耕地減少、農業用水緊缺問題會更加突出,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等問題的根本解決需要相當長過程,農業發展的資源要素剛性約束將長期存在並日益增強,依靠大量消耗資源的傳統生產方式推進現代農業已難以為繼。特別是人口增加和耕地減少的矛盾將長期存在,農產品消費增加的趨勢將長期存在,糧食和主要農產品供求處於緊平衡狀態的壓力也將長期存在。解決13億人口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與此同時,隨着農村勞動力不斷轉移,農業勞動力成本迅速上漲,依靠大量低成本勞動力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空間逐漸減少。為此,迫切需要加快農業科技創新,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不斷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防災減災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突破資源環境的約束。

促進農業科技改革的途徑選擇論文

1圍繞突破生態環境壓力瓶頸,推進農業科技創新

目前我國的農業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國家環保總局2006年公佈的資料顯示,全國受污染的耕地面積約佔耕地總面積的1/10以上。2010年完成的第一次全國污染普查結果顯示,我國農村污染排放已佔到全國的“半壁江山”,農村排放的化學需氧量佔全國的43%,總氮量佔全國的57%,總磷量佔全國的67%,長江、黃河等七大水系和許多江河湖泊、水庫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1]。在廣大農村,環境污染所帶來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一方面,固體廢物垃圾愈積愈多,侵佔了大量土地;另一方面,固體廢物以及滲出液會破壞地表植被,影響土壤生態平衡,降低土壤活力,如果進入河流湖泊、滲入地下,會損害水體環境,危害人的健康。實踐證明,現代農業的發展,依靠持續消耗水土資源已沒有餘地,再依靠持續增加化肥、農藥使用更難以為繼。迫切需要農業科技創新,大力發展節約型、循環型、生態型農業技術,同步推進農業方式轉變和可持續發展。只有依靠科技進步,依靠生態文明建設,才能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2強化實施三大根本性戰略,推進農業科技創新

創新是源頭,應用是目的,制度是保障,人才是關鍵。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必須突出強化實施科技體制機制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和科技人才培養三大戰略。

2.1強化實施體制機制創新戰略,加快農業科技改革步伐

順暢的.農業科技體制和農村推廣管理機制,是加快農業科技創新的制度保障。因此,要不斷優化科技創新的體制環境,不斷創新科技進步的運行機制,合理配置農業科技資源,着力突破農業技術瓶頸,在良種培育、節本降耗、節水灌溉、農機裝備、新型肥藥、疫病防控、加工儲運、循環農業、海洋農業、農村民生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實用科技成果。①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優先突出種業發展。種子是農業科技的重要載體,種業競爭力決定了農業競爭力。農業國際競爭的核心和焦點是種業的競爭。只有增強種業原始創新、自主創新能力,培養一批以高產、優質、多抗、專用為導向的、具有重大應用價值的突破性農業新品種,才能在發展上贏得主動,躋身於世界農業強國之列。農業科技創新尤其是種業創新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做到“頂天立地”。“頂天”,就是要着眼長遠,超前部署農業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立地”,就是要堅持產業需求導向,從農民的實際需要出發,力爭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留在農民家”。只有這樣,才能將農業發展的主動權和產業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②深化鄉鎮農村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建立健全基層公共服務機構。鄉鎮農業公共服務機構是實施科技興農戰略、防控動植物疫病、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前沿陣地和“神經末梢”,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依靠力量。要按照強化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的要求,加快健全基層農業公共服務機構,明確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定位,細化公益性職能並落實到每個工作機構和每位農技人員身上,確保各種農技職能有效履行,進一步完善鄉鎮農業公共服務機構管理體制。加快三權歸縣的改革步伐,將縣鄉兩級農村推廣機構的人事、勞資、財產權全部收到縣裏,由縣農業局統一管理,實現管人與管事的有機統一,發揮縣鄉農村推廣服務機構的整體功能,做到服務在鄉、管理在縣,抓綱帶目、綱舉目張。徹底改變過去鄉鎮管人不管事、縣局管事不管人的交叉局面。③要進一步明確中央、地方各級財政對農業科技投入的主體地位,建立農業科技投入與農業GDP、政府科技投入、政府的財政收入掛鈎聯動的長效機制。保證農業科技投入強度高於全社會科技投入強度,農業科技投入增長速度高於國家財政科技投入和國家財政收入增長速度。明確政府在農業科技發展中發揮主導作用,公共財政在農業科技投入中承擔主要責任,並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社會資金投入農業科技。要優化農業科技投入結構,財政投入要突出保基礎、保基本、保基層,農技推廣支出重點向基層農技推廣服務傾斜,保障其既能“養兵”、又能“打仗”[2]。

2.2實施服務體系構建戰略,加大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力度

要普遍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公共服務機構,進一步完善鄉鎮農業公共服務機構管理機制。同時,積極引導高等學校、科研院所、農民專業合作社、供銷合作社、涉農企業等各種社會力量參與農技推廣服務,形成一主多元、有機結合、互為補充的多元化、多主體、多層次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要完善“專家—農技人員—科技示範户”的成果轉化快速通道,使所有農業科技力量都圍繞產業需求協同工作,使各類農業技術成果都能從實驗室到田間順利傳導,形成需求與科研互為因果的良性循環。要鼓勵創辦領辦科技型企業和技術合作組織。在政府優惠政策引導下,科技人員要帶着責任、帶着使命、帶着情感、帶着成果下鄉創業,既可以解決農村一線科技人員“短板”問題,又可以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等多方共贏。適應生產環節、農時季節、重點區域和重點品種的需求,依託農業科技試驗示範基地、園藝產品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畜禽水產規模化養殖示範基地等,組織發動廣大科技人員下鄉、進村、到場、入户,深入生產第一線,手把手、面對面、實打實、心貼心地開展科技服務,及時解決農民生產技術難題,及時為農民提供農產品市場信息,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術服務,提升農業科技成果的入户率和到位率。同時,依託種養大户、專業合作社培育試驗示範基地,展示科技集成、熟化成果,讓農民看得真真切切,學的明明白白。科技示範户則成為農民看得見、問的着、留得住的“鄉土專家”。

2.3實施人才隊伍打造戰略,增強農業科技創新的後勁

人才是農業科技創新的決定性因素,是關係農業長遠發展的百年大計。圍繞科研、推廣和實用人才三支隊伍建設,統籌開展工作。遵循人才成長規律,以培養急需人才為重點,以人才資源能力建設為核心,以創新體制機制和完善體系為保障,緊緊抓住培養和使用兩個關鍵環節。①抓好農業科研優秀人才培養,充分發揮重大農業科研項目、重點學科和重點科研基地凝聚人才、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的重要作用,積極培養和引進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探索建立有利於中青年專家快速成長的使用、評價、激勵機制,逐步形成以科研優秀人才為核心的優秀創新團隊。②抓好農村推廣人才隊伍建設。選送基層農技骨幹到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深造,強化基層科技人員知識更新和素質提升。實施基層農技人員定向培養計劃和特崗計劃,重點培訓種養能手、農機作業能手和專業合作組織領辦能手等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急需人才。引導和鼓勵高校涉農專業畢業生到縣鄉農業公共服務機構工作,使基層農技推廣“後繼有人”,充滿活力,打造一支農民信得過、靠得住、用得上的“正規軍”。③抓好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依託各類農業職業學校、農民教育培訓機構、推廣機構與涉農企業,緊扣生產週期和農時季節,多類型、多層次、多領域、大規模地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加快培養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農業服務人員、農村社會管理人員和生產經營主體。在這方面,要認真借鑑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例如瑞士、德國等國家,他們的農民叫“農業工人”,是經過培訓的專門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人才。

3搭建三大承接平台,推進農業科技創新

科技在農業農村的推廣應用,不是孤立的,需要搭建承接的平台,服務的載體,匹配的基礎,才能有效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向深度和廣度進軍,才能有效地克服資源與市場的雙重約束,緩解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的雙重壓力,應對農民增收與保障供給的雙重挑戰。

3.1營造規模經營平台,夯實科技成果推廣基礎

這些年,隨着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不斷深入,各地出現了一些不同層次的混合型、多樣化的農業規模經營模式,走出一條兼容性較強的道路。農業規模經營,已經成為分散經營的小農户承接、運用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的有效載體。要實現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推廣應用,必須推動家庭經營向採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增加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約化水平。要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建立健全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創新,推廣運用農業科技創新成果。一是通過利用股份合作制,發展集體經濟,實現規模化經營。二是通過合作組織引領規模經營,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將從事同類農產品的農民聯合起來,形成“生產在家、服務在社”的聯合體。三是通過社會化服務催生規模經營,在為農户提供機械化作業、配方施肥、防災防害、技術培訓等專業化服務中,實現成方連片的規模經營。四是通過龍頭企業提升規模經營,企業利用反租倒包、租賃轉讓、土地入股等形式,建立起生產基地。

3.2組建農民合作平台,適應科技轉化需要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在家庭承包經營體制下誕生出來的新生事物。從實踐看,農民專業合作社有強大的生命力,已成為創新農業科技、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主抓手,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力軍。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加快推廣規模化外延擴張、集約化內涵挖掘、一體化縱向延伸、社會化服務驅動、科技化產能提升、市場化品牌經營、企業化兼併重組、競合化共享共創等八種發展模式,營造出富有生機活力的經營機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充分發揮“粘結劑”的作用,把分散的農户抱成團,零碎的地塊連成片,有限的資金打成捆,不同的技能拼成盤,形成遠看一大片,近看有界限的生產基地。合作社已成為“農技下鄉、農民進城”的重要載體,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搖籃,農業標準化生產的生力軍。憑藉着合作社的平台,就能逐步實現增產增效並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構建起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農民合作社正走在路上,還需要加大支持力度,加強輔導服務,強化內部管理,健全規章制度,推進示範社建設行動。同時,專業合作社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聯合同類專業合作社,組建農民聯合總社,擴大經營規模,拓展服務領域,搭建更加廣闊的承接平台[3]。

3.3搭建農業信息平台,加快科技創新步伐

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的主要內容,是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平台。為順應現代農業的快速推進,必須利用科技信息,指導農業生產發展。建立全國性、區域型農產品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健全農業信息三大應用系統:即農產品市場預警系統,農產品和生產資料市場監管系統,農村市場與科技信息服務系統,從而加快農業統計調查和預警分析。通過推進農業信息系統、網站及信息資源的集成和整合,實現涉農公共數據的兼容與共享,使政府、農户和企業獲得更加充分有效的農業信息。要改進基層農技推廣服務手段,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手機等媒體和現代信息技術,為農民提供高效便捷、簡明直觀、雙向互動的服務。同時,要教會農民怎樣用信息、怎樣學科技,這是農業信息化得以進展的核心問題。要發展面向農業大户、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農業龍頭企業的電子商務服務,利用信息技術強化供應鏈管理,帶動上下游農户提高信息化應用水平,建設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建立共享化的農業信息綜合數據庫和網絡化的信息服務支持系統,重點改善農田智能灌溉、重大農業氣象災害與動植物病蟲害遠程診斷、農情監測、農產品質量監管、電子商務、農業電子政務等領域的設施條件,不斷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推進現代農業實現騰飛式的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0vgvq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