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導遊詞 >

廣東順德清暉園導遊詞2篇

廣東順德清暉園導遊詞2篇

作為一名樂於為遊客排憂解難的導遊,通常會被要求編寫導遊詞,導遊詞是導遊員在遊覽時為口頭表達而寫的講解詞。優秀的導遊詞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廣東順德清暉園導遊詞,歡迎大家分享。

廣東順德清暉園導遊詞2篇

廣東順德清暉園導遊詞1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你來到順德著名的古典園林清暉園遊覽。我叫×××,是這裏的景點導遊,我先預祝各位今天有一個愉快美好的旅程。

順德“清暉園”與番禺“餘蔭山房”、東莞“可園”和佛山“梁園”合稱為廣東清代四大名園,上世紀九十年代,清暉園更被列入中國十大名園之一,是我市主要的旅遊景點。步入清暉園,相信大家都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這裏就象是繁囂鬧市中的一片蓬萊仙土。

各位遊客,大家見到的左手邊的一排仿古式民間建築,就是清暉園史館,裏面陳設有許多圖片和文字説明,講述了清暉園的百年發展歷史。現在,大家可以先跟我進去了解一下清暉園的名園春秋。

清暉園,是明代萬曆狀元、禮部尚書、大學士順德杏壇人黃士俊在太艮(即現在的大良)南郊所建築的黃家祠、天章閣的舊址,到清朝乾隆年間,黃家衰落,由順德進士曾出任山西靈石知縣的龍應時購得,析產後其子龍廷槐、龍廷梓改建為莊園居住。龍廷槐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出生,自幼聰穎好學,於乾隆五十三年丁未(1788年)考中進士,他初授翰林院編修,不久授監察御史之職,後入值上書房,官至太常卿。到嘉慶五年(1800年)龍應時病逝,廷槐獲准回鄉守孝三年,後見皇親和坤弄權,無心復出,但在鄉中威望頗高。到嘉慶十年(1805年)龍廷槐將父親生前購得產業的中部拓建成莊園,侍奉母親居住。一年後,龍廷槐請同榜進士、江蘇武進的書法家李兆洛題寫“清暉”的園名,意取“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以示築園奉母是為了報答父母如日光和熙普照之恩。這也是清暉園名的由來。從應時、廷槐、元任、景燦到渚惠,清暉園經歷了五代人,屢經修繕,特別是龍渚惠,他曾帶領設計師和工匠到蘇州一帶參觀著名庭院,回來後對原建築物作了一番大規模的修整,逐步形成了格局完整的嶺南園林風貌。

(走出解説大廳)相信大家已基本瞭解清暉園的歷史,現在,我們就開始遊覽龍家花園。剛才我們走過的白石園門,增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上面“清暉園”三字是臨摹清代進士、江蘇武進書法家李兆洛的筆跡。站在大門口,我們往裏面看去,穿過這一個寬廣的庭院,正對着的是一個“八角壁裂池”,整個水池是以石頭砌成,沒有用水泥、石灰邊接,但水不往外泄漏。池中有八條陶瓷燒成的紅鯉魚,圍成一圈向中央的寶珠噴水,十分壯觀。

再看右手邊的平台上,建有一座“大會議室”,這座建築物建於一九五九年。一九八四年一月十九日,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南巡視察時,途經順德,曾在此會見當時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人。

步入庭院之中,滿眼都是葱葱郁郁的樹木,其中有不少還是我們順德重點保護的古樹名木呢。就如近大門處的這株高大的的老白果樹,它的學名叫銀杏,有“活化石”之稱。據考證在地球第四紀冰川之前,不少國家和地區均有此樹生長,但冰川期後,唯獨中國的大山大嶺中才能保存下來,目前這種樹,樹齡最大的是山東呂縣定林寺的一棵銀杏樹,已有三千多年曆史。這種樹一般要大面積種植,並雌雄間種才能結果,但清暉園這棵有一百六十多年樹齡的老樹,卻能在二十多年內,持續單株結果(每年9至10月間掛果)是一棵“雙性樹”,可謂奇特。

移步換景,穿過這一個拱形小門,園裏的景緻又是另一種風格。面前的惜陰書屋和真硯齋是一組相聯的園林小築,此組庭院式書齋為昔日園主供族中子弟讀書及接待到訪文人墨客之所,始建於清代嘉慶年間。園主龍家歷代不乏學業有成之人,“惜陰書屋”寓勖勉子弟珍惜光陰、發奮攻讀之意。“綠雲深處”匾額為乾隆帝十一子、書法家成親王所書,形象描繪出四周綠樹掩映之清幽景緻。“真硯齋”的匾額是原來由清代湖南書法家何紹基所題,因日久而損毀,現掛的是廣東書法家秦鄂生重寫的。

轉到了惜陰書屋的側面,我們沿着這個長方形荷花池走去。池邊是清暉園古建築中的精華所在,仿照清代珠江河上的紫洞艇建成的“船廳”。建有二座樓舫,分船頭、船艙和船尾,這在我國建築設計上是唯一的派例。傳説當年園主人有一位千金小姐,貌美如花,舉止賢淑,精通詩書,善弄琴畫,父母視若掌上明珠,特建此樓作為小姐閨閣,故別稱“小姐樓”。船廳尾部相近的一座叫“丫環樓”。從丫環樓到小姐樓,雖近在咫尺,卻要通過架空的走道,幾經曲折才能到達船舷。船舷左前方伸出一條遊廊,與惜陰書屋相連。登上小姐樓的路徑也就隱藏在這條遊廊裏頭。大家可以跟我登樓覽勝,站在船頭,左右有兩口池塘,組成綠樹碧水的.景觀,人好象站在船上,而船恍似停在水鄉岸邊,船頭左邊栽有一棵古沙柳,彷彿穩着大船一根竹竿,古沙柳邊還栽有百年紫藤一株,好象縛在竿柱上的一條固定船隻的纜繩。踏進船廳,前艙和內艙之間,以鏤空成芭蕉雙面圖案的木刻落地掛作間隔,芭蕉樹下的石上各刻有兩隻蝸牛,栩栩如生。廳內窗户的格子以竹樹圖案的木雕裝飾,人在廳內彷彿可以感受到珠江三角洲的田園氣息。

回到荷花池邊,這裏的一圈建築分別是六角亭、碧溪草堂、澄漪亭。水塘北側是一座六角亭,近水三面設有“美人靠”,可以憑欄而坐,亭入口處掛有即景木刻對聯:“跨水架楹黃籬院落,拾香開鏡燕子池塘”,亭內高懸清代安徽著名書法家、雕刻家黃士陵所題“綠楊春院”的匾額。亭兩旁種有水鬆,這兩棵水鬆已有一百二十多年曆史,據説可能是順德境內最古老的水鬆呢。

就在碧溪草堂之畔,有一株老邁而蒼勁的龍眼。細心留意一下,這棵樹的樹幹只剩下幾層樹皮連着上面的樹枝,而上面卻枝葉茂盛,它們之間只靠樹皮上的氣根相連,實屬罕見。據説是當年的龍家主人親手種下的,至今已有210多年了,是清暉園中最老的一棵古樹。老樹每個枝上有十二片葉子,至今仍每隔一年就會開花結果一次。據品評古樹的專家所説,這老樹很有靈氣,護佑了當年龍氏居住於清暉園中的五代子孫可以繁榮昌盛呢。

突出水池的是澄漪亭,臨水一面刻有“臨江緣山池沿鍾天地之美,攬英接秀苑令有公卿之才”的對聯,此聯原為龍渚惠岳父、順德咸豐探花、禮部兼工部右侍郎、大書法家李文田所書,因日久而損毀,現掛的是廣東書法家關曉峯重寫的。這個澄漪亭最大的特色在於它的門窗,八扇巨大的屏門一旦打開,亭外的景色盡覽無遺。即使是關起門窗來,上面鑲嵌的“明瓦”也可透進光線,顯得古樸幽雅。這種明瓦是用貝殼磨薄製成的一種很有嶺南地方特色的天然材料。這些門窗上、天花內的貝殼,都有是明朝後期一直保留到今天的古物,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可算得上是清暉園內最有發言權的歷史見證人。

繞着荷花池走了一大圈,我們從這一扇小門轉過去,就可發現這裏面別有洞天,已是清暉園的“讀雲軒”景區了。大家請回身看看剛才走過的小門,這可是清暉園現今保存最古老的門口,建於清代嘉慶年間,門額上面“清暉園”三字是按李兆洛的真跡託版。大家覺得這幾個字與正門口的題字在書法方面是不是如出一轍呢?站在這個小天井裏,左邊牆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灰塑,名為《白木棉九如圖》,畫面上九尾大金魚活靈活現,左上角數雜白木棉含苞待放。據長者回憶,清暉園古時有三大寶:大金魚、白木棉、百壽圖。遺憾的是,時過境遷,現今只存百壽圖了。因此重修清暉園時特別製作了這幅灰塑,以為紀念。

再看面前這個種上了夾牆竹的橢圓形的漏窗,竹影斑斑中可以看到牆外的池塘、對岸的迴廊,配合了池塘對面一副康有為真跡託版的對聯,上書“風靜帶蘭氣,日長娛竹陰”。這副對聯正好點出了清暉園景色的自然之趣。小天井左右兩邊的迴廊把讀雲軒盤繞在綠池之畔。就這一個小天井,各位就可以看出園主造園時巧妙的心思了。

在前面的遊廊盡處,穿過一個石圓門,就可以進入讀雲軒的主體建築內部了,這是清代嶺南豪宅的客廳,體現了當時龍家豪宅的氣派。瓦面構造層層疊疊,融合了中國亭台樓閣“明標暗拱”的特點,每逢下雨時節,雨打瓦面,雨聲清脆,恍如奏樂。讀雲軒分前廳、中廳、後廳三部分,各以廊廡相連。各廳四樘鏤花落地扇門打開,三廳成為一體,高大寬敞,自然光線充足;如果關起門來,各廳可作單獨的會客之用。中廳兩邊天井,起到通風透氣以及採光的作用,各廳之間的連廊,設有漏窗,隱約可見窗外的綠樹、湖光山色。客廳內擺設了酸枝古老傢俬,古雅的門窗、屏門、門簾上,全是以花、鳥、蟲、魚、果為題材的潮州木雕。例如,後廳有三道木雕飾罩,圖案繁麗,是鮮明的晚清風格,中間雕刻的是芭蕉樹,芭蕉葉大,大葉諧音“大業”。旁邊兩幅雕刻是葡萄,葡萄仔多,寓意多仔多福。寄喻了園主對家族繁衍廣大、子孫昌盛的期望。

從客廳出來,大家請跟我從左邊的迴廊走過來。正所謂“讀者品也,石乃雲根”,來到讀雲軒當然是要好好欣賞品味這裏的石趣了。讀雲軒景區中滿布形狀各異的石頭,或突起於跨塘花牆的洞窗腳旁,或吻嵌於圍池磚基中間,或兀現於磚砌花台之上,處處是石,各呈其趣。其中有產自安徽靈壁市的“靈壁石”,這種石堅硬如鋼,色澤豐富,形態怪異;還有產自山東沂蒙的“龜紋石”,廣東英德的英石和廣西的鐘乳石,每塊石頭均有相當豐富的欣賞價值。

迴廊盡處的一間門廳,就是讀雲軒的入口,且看橫批“讀雲”二字,對聯上寫着:“過橋分野色,移雲動雲根”。古語説,石頭是雲的根,意思是山間雲靄都是從山石上裊裊升起的,這大概就是讀雲軒名字的來由了吧。

正所謂曲徑通幽,現在請大家跟我走一小段曲折清幽的小徑,從鳳來峯下轉到另一個精巧的景區——沐英澗去吧。從這個小門出來,讓我們沿着這一面扇形花牆,走過那石拱橋去。花牆上的幾扇大窗,每扇都用鐵花、金箔、陶瓷巧妙地裝飾,是設計者為清暉園專門構思的,每個扇窗從不同方位望進去都有一番景色,好似一幅幅扇畫,達到步移景換的設計效果。現在,大家可有注意到左手邊這個半月亭呢,這裏面可是別有洞天呢。

沐英澗景區主要由遊廊、小橋、花徑、假山、荷塘、水榭相結合,中央的玲瓏榭是整個分園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它置在八角環流的池水中央,室外混種各種名花異木。我們如果坐在這個水榭中欣賞周圍的景色,無論是何時節,都可以聞到四面八方吹來花香,所以這裏就題有“八表來香”的牌匾。先看室內八面全是木製裝飾的玻璃窗格,窗門上有八塊紅片玻璃,是清暉園留下的清代玻璃製品。我們再看室外,玲瓏榭的周圍有四座按座落方位分別以“春、夏、秋、冬”命名的石山,座落在西面的是“秋石”,它是用黃石所造,旁邊種有楓樹、烏柏、桂花、紫藤等植物,渲染秋天的氣息;座落在北面背陰之地的是“冬石”,石料取自江蘇湖洲的太湖石,石面泛白,有雪景之意,構圖選用元代袁江的“富貴玲瓏石”,作一屏風狀;東南面置於晨光可照之處的是“春石”以英德石所造,配以鬆皮石造成的石筍,周圍再種上竹樹和灌木,突出奏纖弱和清秀的感覺;“春石”後面是“夏石”,也是本園的主峯——鳳來峯,就是剛才我們所看到那座用貢品山東花石崗石徹成的山峯。

步出沐英澗之際,各位朋友請不要錯過腳下看似平凡的地磚呀。這裏每一個分園的地磚都是用手工製成的泥磚,四個角上還刻有“清暉園制”這四個字。各位朋友,走在這些古樸的泥磚路上,你是否有一種特別的歷史感呢?

從沐英澗這邊的門口出去,也就是門樓的後面,是按中國古典園林“欲揚先抑”的手法設置了“暗八仙堂”,入門第一眼看到的是不太起眼的起屏風作用語的藍色陶瓷製品,是清暉園珍藏已久的清代石灣陶瓷“八仙法器圖”,是珍貴的文物,因此這個堂也就稱“暗八仙堂”。大家走出屏風,可以看到那一架金漆木雕的屏障以外就是清暉園的北門了。北園門樓的建築式樣是參照原清暉園正門,再放大兩倍而建。門樓上的金漆木精雕是由潮汕工匠所造,潮汕一帶木雕、灰塑工藝是廣東省內最有名氣的。等一會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自由到門樓欣賞上面的金漆木雕,其絢麗、繁縟是典型的晚清藝術風格。

現在請大家跟我轉過右邊,看看這座晶瑩通透的玻璃屋——“紅蕖書屋”。紅蕖書屋位於全園的正北部,因為通透光亮,宜於讀書寫畫,所以以“書屋”名之。“蕖”指“芙蕖”,是蓮花的別稱,象徵品格高潔,中國文人常以之自喻。這個書屋的特色在於不砌磚牆,廊柱間全用隔扇組成,四周鑲嵌彩色玻璃,裝飾成滿洲窗風格,剔透明亮,用色鮮亮,予人清新脱俗之感,是突破中國傳統園林色澤風格的傑作。這些玻璃品可分上下兩部分進行觀賞,接近天花的上半部分,以不同的色塊組合成寶鼎、花瓶、水果等靜物圖案,類似於西方的印象派油畫,宜於遠觀。接近裙板的下半部分,在各種單色的玻璃上以精緻的線條色勒出竹石蘭碟、小橋流水、喜鵲登梅等景物,類似於國畫工筆,宜於近賞。

書屋前邊一池碧水,遍植紅蓮,更與書屋的名號相應。水畔以蘇州滄浪亭石法,用黃石和本地的龍江石堆砌出五百羅漢羣石,石間遍種野芋頭、野蕨、水葵、千日紅、龜背竹、美人蕉、石榴等植物,禪意與野趣共冶一爐。

走下書屋,來到已有一百年樹齡的芒果樹下的涼亭。這裏除了可在夏天憑欄欣賞滿塘荷花,也可以欣賞亭上壁畫的唐宋故事。一幅是“解語之花”,根據古書記載,唐王玄宗在太液池賞花時,指着身邊的楊貴妃對左右宮女説:“怎麼樣?池裏的蓮花再美也比不上這朵‘解語之花’”,後來人們就以“解語之花”來形容美女。另一幅是“放鶴亭記”,此畫根據名篇《放鶴亭記》而作,畫中人物是蘇軾和隱士張天驥,兩人正對酒論國事。前面有一座小橋取名為“虎溪橋”,當年慧遠和尚“影不出山,跡不入俗”,且馴有一神虎,一日陶淵明和道士陸修靜來寺,三人相談甚歡,道別時還一路暢談義理,意猶未盡,不知不覺過了虎溪橋,才過溪幾步,廟後山神虎大吼,三人恍然大悟,於是相視仰天長笑,小溪邊六角亭上的兩幅灰塑就是描述了這個故事。“虎溪三笑”成為歷代文人墨客永恆的題材之一,如宋代人石恪作有《三笑圖》,蘇軾有《三笑圖書後》,黃庭堅《三笑圖贊》,當代最重要的山水畫大師傅抱石亦作有三款不同的“三笑”圖軸。就在“虎溪橋”不遠處,可以看到一棵形狀奇特的龍眼樹。它的主幹只剩下一層樹皮,被稱為“樹皮龍眼”,是一棵已超過200年曆史的古龍眼樹。不過它上面的枝葉卻茂盛蒼碧,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而且每年都開花結果。各位朋友,大家還記得我前面介紹過的,在獅山之後和碧溪草堂畔的兩棵古龍眼樹呢?加上這一棵“樹皮龍眼”,它們就是清暉園中最有特色最有靈氣的三棵古龍眼樹了。

各位朋友,現在我準備帶大家去看一下全園最高的建築,請跟我沿走廊過去吧。前面的是一個蘭台,拾級而上,是一座以風化石(火山爆發後形成石塊)所造的吸水石山,石山的疊法取自古山水畫之“披麻皺”,以適合吸水石的機理特性,石頭長時間吸水後,容易長出青苔,整座石山都變綠,故有“綠雲”的別稱。

“留芬閣”旁邊幾間較低矮的建築物是“雲集小築”,我們就從這邊繼續遊覽。廊道盡頭的水池中是英石山“九獅圖”,形態逼真生動,石山穿越遊廊,形成了造假山的一種新風格。在“九獅圖”石山的遊廊旁邊牆上,灰塑着一幅《蘇武牧羊》大壁畫,這是清暉園上百年的古物。畫面上蘇武手執節杖牧着羣羊,鬚髮皆白,東望長安,思鄉之情躍然壁上。

到這裏,我還要帶大家再看一下我們清暉園裏的又一個園中園——竹苑,裏面的建築小巧而精美,還保存了許多清代的藝術品及題辭。轉入竹苑小徑,門口塑有“風過有聲皆竹韻,月明無處不花香”的對聯,過洞門回望,門上方塑有“紫苑”二字,兩旁裝飾着灰塑綠色芭蕉葉,葉上刻有“時泛花香溢,日高葉影重”對聯。苑內遍種花竹,恰當地道出苑內清靜幽雅的景色。通道的盡頭左面是“筆生花館”,館的命名是出自李白夢筆生花的典故,寓學業有成,文才出眾之意。龍家重視後代的教育,龍家子弟也參透“真硯齋”求實之意,謹守“惜陰書屋”的勤奮之旨,於是達到“筆生花館”才華高超之境。右面築有狹長的大型壁山,山中有一小洞,只容一人通過,故名“鬥洞”,古人亦曾以“既有獅山,有鬥洞”來解釋“鬥洞”的來由。這一石景設置的非常巧妙,既分隔了空間,又能遮陽避光,實在是不可缺少。

從木樓向前走上幾步台階,大家是否感到這裏的景色似曾相識呢?這裏就是我們剛進大門時見到“八角壁裂池”。也就是説,到這裏,我們已經在清暉園內遊了一遍了。各位遊客,我給大家作講解也就到這裏結束了,如果大家還有什麼問題或意見現在就可以向我提出。我希望清暉園能夠給大家留下美好的印象,同時也希望各位以後再來清暉園遊覽。

謝謝大家。

廣東順德清暉園導遊詞2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你來到順德著名的古典園林清暉園遊覽。我是這裏的景點導遊,我先預祝各位今天有一個愉快美好的旅程。

順德清暉園與番禺餘蔭山房、東莞可園和佛山樑園合稱為廣東清代四大名園,上世紀九十年代,清暉園更被列入中國十大名園之一,是我市主要的旅遊景點。步入清暉園,相信大家都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這裏就象是繁囂鬧市中的一片蓬萊仙土。

各位遊客,大家見到的左手邊的一排仿古式民間建築,就是清暉園史館,裏面陳設有許多圖片和文字説明,講述了清暉園的百年發展歷史。現在,大家可以先跟我進去了解一下清暉園的名園春秋。

清暉園,是明代萬曆狀元、禮部尚書、大學士順德杏壇人黃士俊在太艮(即現在的大良)南郊所建築的黃家祠、天章閣的舊址,到清朝乾隆年間,黃家衰落,由順德進士曾出任山西靈石知縣的龍應時購得,析產後其子龍廷槐、龍廷梓改建為莊園居住。龍廷槐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出生,自幼聰穎好學,於乾隆五十三年丁未(1788年)考中進士,他初授翰林院編修,不久授監察御史之職,後入值上書房,官至太常卿。到嘉慶五年(1800年)龍應時病逝,廷槐獲准回鄉守孝三年,後見皇親和坤弄權,無心復出,但在鄉中威望頗高。到嘉慶十年(1805年)龍廷槐將父親生前購得產業的中部拓建成莊園,侍奉母親居住。一年後,龍廷槐請同榜進士、江蘇武進的書法家李兆洛題寫清暉的園名,意取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以示築園奉母是為了報答父母如日光和熙普照之恩。這也是清暉園名的由來。從應時、廷槐、元任、景燦到渚惠,清暉園經歷了五代人,屢經修繕,特別是龍渚惠,他曾帶領設計師和工匠到蘇州一帶參觀著名庭院,回來後對原建築物作了一番大規模的修整,逐步形成了格局完整的嶺南園林風貌。

獲得左右兩部分庭院的龍廷梓,將它們建成以居室為主的庭院,另成一格,稱為龍太常花園和楚薌園。後來龍太常花園的園主衰落,賣給一位商人經營蠶種生意,掛上廣大的招牌,故又稱為廣大園。到五十年代後,由省、縣人民政府撥款修復,幾經修葺興建,將清暉園、楚薌園、廣大園及龍家住宅等一起收入園址,基本恢復當年黃士俊花園的範圍。近年來,順德市委、市政府及有關部門為了進一步開發我市的旅遊資源,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古老的清暉園遊覽面積從原來的7000多平方米擴大到2.2萬平方米。新擴建的庭院,充分吸收了嶺南園林建築的精粹,更借鑑了江南和北方園林的造園藝術,使之成為園中有園,景內有景,步移景換,充分體現我國園林建築中雄、奇、險、幽、秀、曠的特點。

(走出解説大廳)相信大家已基本瞭解清暉園的歷史,現在,我們就開始遊覽龍家花園。剛才我們走過的白石園門,增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上面清暉園三字是臨摹清代進士、江蘇武進書法家李兆洛的筆跡。站在大門口,我們往裏面看去,穿過這一個寬廣的庭院,正對着的是一個八角壁裂池,整個水池是以石頭砌成,沒有用水泥、石灰邊接,但水不往外泄漏。池中有八條陶瓷燒成的紅鯉魚,圍成一圈向中央的寶珠噴水,十分壯觀。

再看右手邊的平台上,建有一座大會議室,這座建築物建於一九五九年。一九八四年一月十九日,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南巡視察時,途經順德,曾在此會見當時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daoyouci/wxzr0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