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導遊詞 >

山西導遊詞通用15篇

山西導遊詞通用15篇

作為一名樂於助人的導遊,時常會需要準備好導遊詞,導遊詞是導遊員在遊覽時為口頭表達而寫的講解詞。那麼導遊詞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山西導遊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山西導遊詞通用15篇

山西導遊詞1

各位團友,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在這片土地上,10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裏繁衍生息。周朝時,山西是唐國的領地。後來唐叔虞的兒子燮父因唐國臨晉水,改國號為晉。春秋時,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晉國。戰國時,瓜分了晉國的韓、趙、魏三國,與秦、楚、齊、燕並稱為戰國七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山西設有太原、上黨、河東、雁門、代郡等五郡。到隋時,太原是黃河流域僅次於長安和洛陽的第三大城市。隋末,李淵父子起兵於太原,建都長安後,把太原尊為“北都”,意即“別都”。五代時期,後唐、後晉、後漢和北漢都是以山西為根據地起家。在中國封建社會期間,山西的地位舉足輕重,而且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越是亂世越是顯得重要,誰擁有了山西,誰就可以稱雄天下。所以,清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指出:天下形勢,必有取于山西。金元時期,山西的經濟、文化在中國北部居領先地位。明代時,設山西行中書省於太原,後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統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開始稱為山西。

山西曆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還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精衞填海”、“女媧補天”的傳説就發生在山西。我國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堯、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為“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阪(今永濟市)”、“禹都安邑(今夏縣)”。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時,大同(當時稱平城)曾作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時。隋朝末年,李淵父子起兵晉陽(今太原市),繼而奪取長安,建立唐朝,後把太原定為大唐帝國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連年戰亂,災荒頻繁,而山西尤其是晉南一帶,經濟繁榮,人口稠密,成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區。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內,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幾次。洪洞縣大槐樹是當時一個主要移民站。全國不少地方流傳的“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即由此而來。明清時期,晉商和山西票號的崛起,著稱中外。

大同市、平遙縣、代縣、祁縣、新絳縣都是山西曆史名城。

山西導遊詞2

山西五台山導遊詞 女士們、先生們: 女士們、先生們: 非常歡迎大家來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旅遊觀光, 現在 非常歡迎大家來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旅遊觀光, 我們正行進在忻州至五台山的公路上, 利用行車時間我先向大家介紹 我們正行進在忻州至五台山的公路上, 一下五台山概況。 一下五台山概況。 五台山概況 五台山是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五台山是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山西省忻州地區東北 風景區絕大部分坐落在以台懷鎮為中心的五台縣境內, 有小部分 部, 風景區絕大部分坐落在以台懷鎮為中心的五台縣境內, 跨繁峙、代縣和河北阜平, 餘里。 跨繁峙、代縣和河北阜平,周邊達 500 餘里。五台山的壯美風景在於 它的東西南北中五座高峯和奔流不息的清水河, 它的東西南北中五座高峯和奔流不息的清水河, 五台山的名勝精華則 是它那眾多佛教寺廟。 是它那眾多佛教寺廟。 五台山這一名稱是對五座山峯的共同特點的形象概況。 東西南北 五台山這一名稱是對五座山峯的共同特點的形象概況。 東西南北 中五座高峯的山巔都是高大的緩坡平台, 所以叫五台山。 五台的海拔 中五座高峯的山巔都是高大的緩坡平台, 所以叫五台山。 米以上, 高度多在 2700 米以上, 最高的北台海拔達到 3058 米, 為華北第一高 峯,素有“華北屋脊”之稱。地處黃土高原的山西,絕大部分地區幹 素有“華北屋脊”之稱。地處黃土高原的山西, 旱少雨,而五台山例外。這裏山高林深,氣候涼爽,降雨較多, 旱少雨,而五台山例外。這裏山高林深,氣候涼爽,降雨較多,植被 覆蓋率很高,風光秀麗,景色壯觀,有清涼山之稱, 覆蓋率很高,風光秀麗,景色壯觀,有清涼山之稱,是旅遊避暑的勝 地。五台山雖然山高谷深,但交通比較方便,有“四關一門”與外部 五台山雖然山高谷深,但交通比較方便, 四關一門” 相通。北部有華嚴嶺鴻門巖關,通往繁峙縣境, 相通。北部有華嚴嶺鴻門巖關,通往繁峙縣境,西部有峨嶺關通往代 縣,東部有龍泉關通向河北阜平,東南有牛道嶺關可通盂縣、陽泉, 東部有龍泉關通向河北阜平,東南有牛道嶺關可通盂縣、陽泉, 南部有大關連通定襄、 州和太原。 南部有大關連通定襄、忻州和太原。 五台山主要是以佛教聖地而名揚天下的。 那麼五台山是如何成為 五台山主要是以佛教聖地而名揚天下的。佛教聖地的呢?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 佛教聖地的呢?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 68 年), 印度兩位高僧攝摩 騰、竺法蘭在中國傳播佛教,當他們來到五台山,見五座台頂拱圍台

竺法蘭在中國傳播佛教,當他們來到五台山, 懷腹地, 其山形地貌與釋迦牟尼佛的修行地靈鷲山幾乎相同, 返回洛 懷腹地, 其山形地貌與釋迦牟尼佛的修行地靈鷲山幾乎相同, 陽後就奏請漢明帝去五台山修建寺院, 明帝准奏頒旨, 在五台山修建 陽後就奏請漢明帝去五台山修建寺院, 明帝准奏頒旨, 了大孚靈鷲寺, 即今天顯通寺的前身, 成為與洛陽白馬寺齊名的我國 了大孚靈鷲寺, 即今天顯通寺的前身, 最早的佛寺之一, 五台山也就成為佛教聖地。 從此五台山的佛寺越來 最早的佛寺之一, 五台山也就成為佛教聖地。 越多,香火日盛一日。到南北朝時,五台山已有寺廟 200 多處,唐代 越多,香火日盛一日。到南北朝時, 多處, 360 多處, 餘人。但由於唐武宗、 更達到 360 多處,有僧尼 3000 餘人。但由於唐武宗、周世宗兩次大 規模滅法,全山佛寺幾乎全部被毀。 規模滅法,全山佛寺幾乎全部被毀。宋、元、明、清,五台山的佛寺 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 清朝的康熙、乾隆、 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明朝時寺廟已近 104 處。清朝的康熙、乾隆、 嘉慶諸帝均對五台山佛寺極為重視, 不斷投入巨資予以修建, 到清末, 嘉慶諸帝均對五台山佛寺極為重視, 不斷投入巨資予以修建, 到清末, 五台山共有寺廟 122 處,其中青廟(漢傳佛教寺院,住和尚)97 處, 其中青廟(漢傳佛教寺院,住和尚) 黃廟(藏傳佛教寺院,住喇嘛) 多人。 黃廟(藏傳佛教寺院,住喇嘛)15 處,僧尼 1000 多人。 餘座,儘管與歷史上不能相比, 五台山現有寺廟 50 餘座,儘管與歷史上不能相比,但在四大佛 教名山中仍然是寺廟最為集中, 香火最為旺盛的。 而且五台山的佛寺, 教名山中仍然是寺廟最為集中, 香火最為旺盛的。 而且五台山的佛寺, 唐、宋、遼、金、元、明、清各代以及民國均有遺存,建築宏偉,式 清各代以及民國均有遺存,建築宏偉, 代以及民國均有遺存 樣繁多,精細嚴整,手法典型,連續性強,本身就是一部唐代以來中 樣繁多,精細嚴整,手法典型,連續性強, 國建築史,是研究和欣賞中國古建築的難得場所。另外, 國建築史,是研究和欣賞中國古建築的難得場所。另外,寺內佛教造 像手法多樣,技藝高超,泥塑、木雕、銅鑄、玉雕應有盡有, 像手法多樣,技藝高超,泥塑、木雕、銅鑄、玉雕應有盡有,同樣是 欣賞我國佛教造像藝術發展演變的最佳場所。 欣賞我國佛教造像藝術發展演變的最佳場所。 前面這個小城叫東冶, 前面這個小城叫東冶,東冶鎮西北 10 餘里便是我們這次五台之 行的第一個遊覽點——南禪寺。 行的第

一個遊覽點——南禪寺。 ——南禪寺南禪寺: 南禪寺到了。 我們從南路上五台山, 首先遊覽這座古剎, 南禪寺: 南禪寺到了。 我們從南路上五台山, 首先遊覽這座古剎, 事實上已經登上了五台山文物的最高峯。 事實上已經登上了五台山文物的最高峯。 因為南禪寺內有我國現存最 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大佛殿。 山西素有地上文物博 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大佛殿。 ——大佛殿 大家可能知道, 大家可能知道, 山西素有地上文物博 物館的美譽,現存古建築,其數量之多、價值之高都居全國之首。 物館的美譽,現存古建築,其數量之多、價值之高都居全國之首。國 家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 35 處,省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 284 70%以上。 處。宋金以前的木構建築有 106 處,佔全國同期建築物的 70%以上。 山西的古建築以五台山地區最為集中, 山西的古建築以五台山地區最為集中, 築以五台山地區最為集中 而五台山的古建築又以南禪寺 最為古老。 最為古老。 南禪寺位於五台縣陽白鄉李家村附近小銀河一側的河岸土崖上, 南禪寺位於五台縣陽白鄉李家村附近小銀河一側的河岸土崖上, 廟宇坐北朝南, 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樑, 寺旁渠水環繞, 林木繁茂, 廟宇坐北朝南, 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樑, 寺旁渠水環繞, 林木繁茂, 紅牆綠樹,溪水青山,極為幽靜。 紅牆綠樹,溪水青山,極為幽靜。南禪寺就是在如此美麗的環境中已 經存在了 1200 多年。寺院並不大,佔地約 3000 多平方米,南北長 多年。寺院並不大, 多平方米, 分兩個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 60 米,東西寬 51 米,分兩個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東西 配殿及南過門殿等。 配殿及南過門殿等。 大佛殿為寺院主體建築, 面寬和進深都是三間, 而內裏卻是一大 大佛殿為寺院主體建築, 面寬和進深都是三間, 間,是單檐歇山頂建築,共用十二根據柱支撐殿頂,牆身並不負重, 是單檐歇山頂建築,共用十二根據柱支撐殿頂,牆身並不負重, 只起間隔內外和防禦風雨侵襲的作用。 只起間隔內外和防禦風雨侵襲的作用。 四周檐柱柱頭微微內傾, 四周檐柱柱頭微微內傾, 四個 角柱稍高,使得層層伸出的斗拱翹起。這樣,大殿既穩固又俏麗, 角柱稍高,使得層層伸出的斗拱翹起。這樣,大殿既穩固又俏麗,是 典型的唐代建築風格。 據大殿橫樑上題記可知, 此殿重建於唐德宗建 典型的唐代建築風格。 據大殿橫樑上題記可知, 中三年( 中三年(公元 782 年),距今已有 1217 年,是中國現存所有木構古建 築的老大哥。 這也是南禪寺海內外聞名的主要原因

。 殿內的塑像都是 築的老大哥。 這也是南禪寺海內外聞名的主要原因。 殿內的塑像都是 唐代作品,以釋迦牟尼佛為中心,兩旁是文殊、普賢二位菩薩,其餘 唐代作品,以釋迦牟尼佛為中心,兩旁是文殊、普賢二位菩薩,為大弟子阿難和迎葉及護法天王等羣像,主次分明,錯落有致, 為大弟子阿難和迎葉及護法天王等羣像,主次分明,錯落有致,營造 出佛界肅穆而和諧的良好氛圍, 出佛界肅穆而和諧的良好氛圍, 不論是結跏趺坐於正中的佛主, 不論是結跏趺坐於正中的佛主, 或者 是騎獅的文殊菩薩和乘象的普賢菩薩, 是騎獅的文殊菩薩和乘象的普賢菩薩,抑或是凝神肅立的阿難和迎 還是威猛雄壯的護法天王, 個個神態自若, 表情逼真, 若動若靜, 葉, 還是威猛雄壯的護法天王, 個個神態自若, 表情逼真, 若動若靜, 栩栩如生,都是藝術精品,其風格與敦煌莫高窟彩塑如出一轍。 栩栩如生,都是藝術精品,其風格與敦煌莫高窟彩塑如出一轍。佛壇 是唐代磚面浮雕藝術傑作, 同樣頗具藝術價值。 四周嵌有磚雕 70 幅, 是唐代磚面浮雕藝術傑作, 同樣頗具藝術價值。 置身大佛殿內,猶如進入一座唐代藝術殿堂,不論建築,還是塑像、 置身大佛殿內,猶如進入一座唐代藝術殿堂,不論建築,還是塑像、 磚雕均是稀世國寶。 磚雕均是稀世國寶。 走出大佛殿, 大家可能產生這樣的疑問, 這樣一座唐代建築為何 走出大佛殿, 大家可能產生這樣的疑問, 能夠完好地保存下來?答案應從三方面去找。從地勢和氣候上説, 能夠完好地保存下來?答案應從三方面去找。從地勢和氣候上説,這 裏高而背風,較為乾燥,有利於木構建築物的完好保存; 裏高而背風,較為乾燥,有利於木構建築物的完好保存;從所處地理 位置上講,南禪寺遠離寺廟最集中的台懷鬧區,藏於偏僻山鄉之中, 位置上講,南禪寺遠離寺廟最集中的台懷鬧區,藏於偏僻山鄉之中, 不太引人注意,所以能夠躲過唐代以後歷次大規模滅法和刀兵之劫; 不太引人注意,所以能夠躲過唐代以後歷次大規模滅法和刀兵之劫; 最後還要歸功於當地人民羣眾的精心保護, 免去了可能發生的其他人 最後還要歸功於當地人民羣眾的精心保護, 為破壞。 正是這幾方面的原因, 從而使南禪寺這座千年古剎得到完善 為破壞。 正是這幾方面的原因, 的保存。 解放後, 國家對古剎極為珍視, 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的保存。 解放後, 國家對古剎極為珍視, 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撥專款進行維修,進而使南禪寺得到了更好的保護。 撥專款進行維修,進而使南禪寺得

到了更好的保護。 更好的保護 我們的南禪寺之行暫且到此, 下面我帶大家去欣賞與南禪寺齊名 我們的南禪寺之行暫且到此, 的另一處唐代古建築——佛光寺。 的另一處唐代古建築——佛光寺。 ——佛光寺 佛光寺:這就是在佛剎中被譽為“中華瑰寶”的佛光寺, 佛光寺:這就是在佛剎中被譽為“中華瑰寶”的佛光寺,它是一 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偉的佛教寺院。佛光寺東、 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偉的佛教寺院。佛光寺東、南、北三面環山,惟 北三面環山, 西向開闊, 西向開闊, 寺因山勢而建, 寺因山勢而建, 坐東朝西, 坐東朝西, 整個寺區松柏蒼翠, 整個寺區松柏蒼翠, 殿宇巍峨, 殿宇巍峨,環境清雅;寺院佈局疏朗,排列有序。 環境清雅;寺院佈局疏朗,排列有序。寺內有北魏以來的建築和許多 文物古蹟,這在全國都是比較少見的。1961 年,佛光寺被國務院公 文物古蹟,這在全國都是比較少見的。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講到它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布為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不能不提起它的發現者——我國古建築專家樑思成( 我們不能不提起它的發現者——我國古建築專家樑思成(近代思想家 ——我國古建築專家樑思成 梁啟超之子)先生。 梁啟超之子)先生。 年的夏天,樑思成先生等四位教授,興匆匆地來到五台, 1937 年的夏天,樑思成先生等四位教授,興匆匆地來到五台, 在這之前,他們曾去了敦煌,在絢麗多彩的眾多壁畫中,有一幅五台 在這之前,他們曾去了敦煌,在絢麗多彩的眾多壁畫中, 山圖,特別引起他們的注意 畫面上,古剎林立,遊人不絕, 山圖,特別引起他們的注意:畫面上,古剎林立,遊人不絕,還有一 座不曾見到過的寶塔…… 座不曾見到過的寶塔…… 在佛光寺,樑思成教授找到了這座塔,與畫上的一模一樣, 在佛光寺,樑思成教授找到了這座塔,與畫上的一模一樣,1400 年的風風雨雨,依然健在!它是北魏遺物,雙層六角,上實下空, 年的風風雨雨,依然健在!它是北魏遺物,雙層六角,上實下空,繩 紋切磚,有印度的束蓮柱。它不僅是我國古建築的珍品,也是中國和 紋切磚,有印度的束蓮柱。它不僅是我國古建築的珍品, 印度古代文化交流的紀念碑。 大大出乎樑思成所料的, 就是除了這 祖 “ 印度古代文化交流的紀念碑。 大大出乎樑思成所料的, 師塔” 整個佛光寺都是一個古代藝術的'新大陸。通過精心研察, 師塔”,整個佛光寺都是一個古代藝術的新大陸。通過精心研察,測 都是一個古代藝術的新大陸 量繪圖, 寫出了論文 記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築——薈

山西導遊詞3

太原作為山西省省會,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樞紐。太原市位於山西中部,轄3縣1市6區,總面積約7000平方公里,其中城區168平方公里;總人口約280萬,其中市區人口160多萬。太原東、西、北三面環山,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過,把市區劈為兩半。而5座風格迥異的大橋又將東西兩岸緊緊連在一起。市內高樓商廈比肩聳立,綠地公園散落有致,草坪樹帶隨街延伸,盡顯壯觀的現代都市氣派。順便告訴大家,太原的街道極為規範,凡南北走向皆稱路,如建設路、五一路、幷州路、解放路、平陽路、新建路、桃園路、濱河路;凡東西走向均叫街,如迎澤大街、府東府西街、雙塔東西街、勝利街、西礦街、學府街。使行人倍感方便,斷無迷失方向之憂。城週四郊,綠野平疇河渠交錯,地肥水美物產豐饒。清徐葡萄、晉祠大米、老陳醋都是四海享譽的名產。晉祠、天龍山、崛圍咽山等景觀雄奇壯麗,各具風采。因此,古來就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

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曆史的古城。傳説太原這塊地方屬於堯帝的子孫所受封的唐國,所以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於唐,便稱唐叔虞。到唐叔虞的兒子這一代,改國號為晉。但當時晉國的中心在今天的晉南冀城一帶,直到公元前6世紀初晉國的勢力才擴展到太原一帶。太原古稱晉陽,奠基於春秋末期。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初,晉國卿趙簡子的家臣董安於和尹擇在晉水之北築城,取名晉陽,其位置約當今天太原市晉源鎮的古城營村。趙氏家族以晉陽為據點積蓄勢力,奠定霸業。

公元前453年,掌握晉國大權的智伯聯合韓、魏攻打趙襄子。趙憑藉晉陽高城深池固守,使智氏難以得手。智伯急中生智,發現晉水從龍山那邊流來繞城而過,便想出水攻之計,遂掘渠引晉水欲灌晉陽,這便是晉桐智伯渠的來歷。趙襄子用脣亡齒寒的道理説服韓、魏,裏應外合,共滅智氏,瓜分其地。至此,晉國之地悉為趙、韓、魏三卿所佔,史稱“三家分晉”,因有“三晉”之説。到公元前4XX年,周天子正式承認趙、韓、魏三者的諸侯國地位,成為戰國七雄中的三強,而趙國的都城就是晉陽。晉陽作為趙國首都歷17年,公元前386年趙遷都河北邯鄲。但趙氏在晉陽的基業已逾百年。

戰國後期,秦國屢敗趙國,隨之在晉陽一帶置太原郡,治所設在晉陽。需要説明的是,太原本義為廣闊的平原,戰國之前泛指汾河流域的平原地帶,秦置太原郡之後,太原作為行政名稱固定下來。從此,太原即指古之晉陽,晉陽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漢朝太原為北方重鎮,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XX年)在晉陽置幷州刺使部,統領太原、上黨等六郡。從此太原又稱幷州。幷州之名可能源於太原位於東西兩道山脈之間,兩山平行謂之並。

西晉末年,幷州刺使劉琨為了防禦匈奴的侵襲,擴築晉陽城,使之成為城牆高13米,周長14公里的大城市。東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大亂,太原先後被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交替攻佔。直到公元396年,北魏40萬大軍攻人晉陽,復置太原郡,古城才得到較長時間的休養生息,並且成為北魏南下河南、東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權臣高歡於532年在太原設大丞相府,並營造了規模宏大的晉陽宮,太原被稱為“別都”。高歡之子高洋取代北魏建北齊後,雖定都於郵城(河北臨漳),但對其發跡之地太原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在27年間建起大明宮,興修12院,其輝煌壯麗程度遠遠超過首都郵城。高洋還在太原西山鑿佛龕、雕佛像、建佛寺,在晉水源頭修魚沼飛樑。太原面貌為之一新。

太原的黃金時代是隋唐兩朝。隋場帝楊廣在即位前被封晉王,視太原為“發樣之地”,稱帝后在太原大興土木。先在北齊晉陽宮外築起高13米、周3.5公里的新城,後又在新城西邊築起高13米、周4公里的倉城,接着又建造了第二座晉陽宮。在此同時,隋場帝還徵調數十萬民工開山築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師長安和寧武管涔山避暑行轅汾陽宮的兩條馳道,太原的交通更加方便。

隋朝短暫,很快被唐朝取代。而興唐的李淵父子便是從太原開基立業的。唐高祖李淵曾長期任隋朝的山西河東撫尉使、太原留守等職。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時期也是在太原度過,被人稱為“太原公子”。在隋末天下大亂之際,李淵父子於公元617年誓師晉陽,當年11月便攻人長安,建立唐王朝。太原這段特殊歷史使它擁有僅次於長安的重要地位。先被定為“北都”,後又改名“北京”,最後又恢復為“北都”。太原城也隨之大大擴展。據新舊《唐書》記載,唐代晉陽已經成為橫跨汾河兩岸、由三座城池聯接組成的大都市。西城在汾水西岸,也稱府城或州城,高13米,周長21公里,內裏包括宮城、大明城、新城、倉城四座小城,把北齊和隋代的宮殿全部囊括進來。東城在汾河東岸,為貞觀名臣李副主持修築。因東城內井水苦澀,難以飲用,又修築了引水工程“晉渠”,將晉水從西城外架槽引入東城。東西兩城之間,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聯諜”的中城,把東西兩城連為一體,故又稱“連城”,是則天武后時幷州長史崔神慶主持興建。晉陽三城,雖各有城池,又渾然一體,共有城門24道,進退攻守彼此呼應,互為依託,風格獨特。

唐末五代天下由治而亂,名城晉陽也幾易其主。先是後唐的“西京”,隨後繼為後晉、後漢、北漢的“國都”,這裏的動靜治亂直接影響到北國與中原。從北齊高洋父子,隋朝楊廣,唐朝李淵父子,到五代三主(後唐李存勖、後晉石敬塘、後漢劉知遠)及北漢的劉祟,這一個個所謂“真龍天子”都是從太原起家奪取天下。太原可以説是藏“龍”卧“虎”之地,故又有“龍城”之稱。

晉陽城易守難攻。宋王朝建立已數十年,但晉陽仍在北漢劉氏手中,直到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第二代天子宋太宗趙光義“御駕親征”,圍城攻打近半年,北漢主劉繼元出城投降,宋朝才算攻取晉陽。宋太宗一則仇視晉陽軍民的頑強抵抗,二則懼怕別人再踞晉陽成“龍”,便下令焚燬晉陽城,並引汾水、晉水淹灌廢墟,進而使歷時1400多年的晉陽古城毀於水火。流離失所的城中百姓紛紛外遷,其中不少人移居汾河東岸的唐明鎮。

太原畢竟是北方戰略要地,毀掉舊城之後必須再建新城。公元982年,焚灌晉陽後不到三年,宋朝大將潘美便奉旨擴展唐明鎮,築起周圍10多裏的土城,這便是現在太原城區雛型,太原由此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宋朝統治者避諱“晉陽”、“太原”舊名,便在這座擴大後的土城設置了陽曲縣,從此太原又有“陽曲”之稱。需要説明的是,趙光義為斬斷“龍脈”,杜絕太原再出真龍天子與其爭奪江山,就把太原的街道大都設計成“丁”字形,取“釘”之諧音,以釘死龍脈。如今太原仍有一些丁字街口。新建的太原發展很快,到宋代中期,太原又成為一座商貿發達、風光秀麗的北方名城,被譽為“錦繡太原城”。

宋朝後期及金元兩代,北方又是亂世,太原城又遭戰火之劫。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漳的北伐軍進入太原時,這裏已是一座人煙罕見的空城了。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漳封他的三兒子朱棡為晉王,坐鎮全國九邊重鎮之首的太原,經略北邊防務。朱棡命永平侯謝成擴建城池,謝成在宋城基礎上向東南北三面擴展,建成周12公里、高12米的磚城,城上建4座角樓、8座門樓、92座敵樓。至今太原許多地名仍沿用當時城門名,如大南門、小東門、大北門、旱西門等。 清代以太原為山西省會。民國時期始設太原市(1927年)。到1949年解放前夕,太原城區面積為30平方公里,人口20餘萬。解放後近半個世紀,太原得到了長足發展,成為擁有160萬市民的大都市,而且是全國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中發揮着越來越大的作用。

太原作為北方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重鎮,歷史上名家輩出。春秋時代有著名建築家董安於,行俠好義的豫讓;魏晉時期有史學家王沈、王助,文學家孫綽;唐代有著名詩人王之渙、王翰、王昌齡白居易;宋代有書畫家米芾;金代名詩人李汾,元代戲曲家喬吉,明代文學家羅貫中,清代著名學者傅青主、閻若琚等,均對中華文化的繁榮作出了貢獻。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太原積澱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保存至今的如晉祠古建築羣,天龍山及龍山石窟雕像,祟善寺、雙塔寺、淨因寺、多福寺、文廟、純陽宮等,均具有很高的欣賞和研究價值,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個理想的旅遊場景。

山西導遊詞4

隨着時期的變遷,經濟的飛速發展,太原已經變成了一座繁華、熱鬧、富有現代氣息的大都市!靚麗的街道上,寬闊的馬路,高聳林立的幢幢樓房。到處全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新十大建築扮靚咱們的省城太原,山西大劇院、山西體育中心、太原煤炭中心、山西大醫院、山西科技館、太原美術館、山西博物館……放眼望去,1個個被賦予了使命和生命的建築拔地而起。太原機場新航站、太原鐵路客運南站,這些往昔的藍圖構想一步步變為了現實!

中博會召開之際,備受矚目的太原,十大建築整裝待命,這些代表着龍城現代新形象的建築羣向來自五湖四海的嘉賓盛情綻放,展示着古城太原迷人的魅力!每當夜幕降臨,華燈高照,十大建築籠罩在燈的海洋中,無比壯美、無限美好!

夜晚走在繁華的大街上,路燈亮了起來,河水亮了起來,小橋亮了起來,人的心情也亮了起來。迎澤橋、漪汾橋、火炬橋、祥雲橋、勝利橋、南內環橋……映着汾河的靚麗妖嬈。這些橋在霓虹燈的照耀下,變得更加靚麗,更加動人。

假如,你站到高處去看咱們這座靚麗的城市,你便會發現在橋下行駛的汽車像奔流不息的銀河一樣在流淌,每一輛車燈串起來就像1條金色的巨龍在路中搖擺。你看那火炬橋,看起來就像一把在熊熊燃燒的火炬一樣!汾河兩岸風景如畫,百花盛開,遊人置身其中,如在花中走,如在畫中游!

啊哇塞!靚麗的太原城,是我可愛的家鄉,一座座大橋,1條條街道,把太原裝飾的那麼秀美!請大夥兒都來太原遊玩,我相信所有人都會喜歡太原城這靚麗而繁華的都市!

山西導遊詞5

今天,爸爸和媽媽和我去歷山旅遊。一路上,我就像只快樂的小鳥,嘰嘰喳喳叫個不停。左看看,一片碧綠,右看看,還是一片碧綠,這邊的風景真是太美了!為了能更接近大自然,我悄悄地爬出了天窗,不料,被媽媽一把抓了回來,因為兩旁的綠色已經伸到了我們車子的天窗,一不小心就會把我的腦袋刮掉,雖然我有些不服,但是還是以安全為重,只能乖乖地回到了車裏。

順着蜿蜒的山路緩緩而上,我終於看到了“舜王坪”三個字,爸爸告訴我們:馬上就到了,我馬上雀躍起來。下了車,我們迫不及待地踏上了登山的路。本以為天氣會是暖洋洋的,恰恰相反,卻是冷嗖嗖的,這可苦了穿裙子的媽媽,只好加上爸爸的短褲禦寒,雖然回頭率很高,可是還是挺暖和的。一貫注意形象的媽媽也只好這樣子了。一路上,遍地的花兒競相開放,遊人不時停下來觀賞拍照。終於到達山頂了,抬起頭,一片片白雲從眼前飄過,彷彿一伸手就能摘到。天是那麼藍,雲是那麼白,真是讓人賞心悦目、心曠神怡!從山頂向下放眼望去,更是一望無垠的草甸區,彷彿人間仙境一般。

下山的路上,我們還輪流玩了“兩人三足”遊戲,並拍下了一組珍貴的留念。接下來我們又去了女英峽。這是一個峽谷類景觀。一路上,我們追逐着潺潺的流水;挑選着漂亮的五彩石;捕捉着機靈的小魚??最讓我不捨的是:我和媽媽同時看上了一塊形似娃娃魚的五彩石。大約有二三百斤重,只好和它拍照留念,把記憶帶走,把小魚石留在河裏,繼續陪所有的遊客。最讓我震撼的一個景觀——浮雕畫廊,足足有二百米長五十米寬。上面一塊塊突出的形狀像千軍萬馬,又似萬馬奔騰,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啊!

旅程結束了,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這神奇的歷山。

山西導遊詞6

菖蒲酒 產于山西垣曲。菖蒲酒遠在漢代已名噪酒罈,為歷代帝王將相所喜用,並被列為歷代御膳香醪。據《後漢書》記載:“孟陀,字伯良,以菖蒲酒1斛遺張讓,即拜涼州刺史。”在《爭類統編》1書中也有:“美酒菖蒲香兩漢,1斛價抵5品官”之説。《明宮史》裏有:“宮眷內臣……初5年時,飲硃砂、雄黃、菖蒲酒”的記載。到了清代,每年農曆“端陽節”,則“君臣痛飲菖蒲酒”。由此可見,菖蒲酒距今已有20xx多年的釀造歷史。評酒家愛新覺羅.溥辦先生品嚐此酒之後,即興揮毫寫下7律1首《菖蒲酒頌》詩:名釀溯源肇炎漢,歷代曾聞列御膳。瓊漿玉液慶延齡,盈軼連牘見經傳。 典故:歷代皇家都視為稀世瓊漿,滋補玉液。到了明代,每逢“端陽節”這1天,皇帝除自己飲用外,還賜給宮眷內臣1起品嚐,並要穿上“5毒艾補子蟒衣”,舉行隆重的飲酒儀式。 菖蒲酒是1種配製酒,色橙黃微翠綠,清亮透明,氣味芳香,酒香釀厚,藥香協調,而不失中草藥之天然特色,入口甜香,甜而不膩,略帶藥味,使人不厭,釀和爽口,辣不嗆喉,飲後令人神氣清爽。酒度為45度,糖度為12度。

菖蒲酒之所以珍貴,主要在於它採用了當地特產9節菖蒲這種名貴中藥材。9節菖蒲生長在海拔1994米高的歷山之巔,素有“無志者難以求取”之説。採集僅限於農曆“小滿”前後10天左右的時間內。過早菖蒲漿不足,質差;過遲,菖蒲蒲苗枯萎,難尋。釀造菖蒲酒的水是歷山腳下舜王泉水。據説,此泉是舜王親手開鑿的。舜王泉水為礦泉水,常飲能醫治諸病,延年益壽。 功效:此酒具有提神、化痰、清頭明目、輕身堅骨之功。常飲可補腦益智、延年益壽。宋代醫學家王懷隱所著《太平聖惠方》1書載:“菖蒲酒,主大風12,通血脈,治骨立萎黃,醫所不治者。”明代大醫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記載:“菖蒲酒、治3106風、112痺,通血脈、治骨痿,久服耳目聰明……”。足見菖蒲酒確有抗衰老和強身健體之效。 菖蒲酒的選料之精和釀造工藝之細,非同尋常。1個熟練工人1天只能精選3至5斤9節菖蒲;釀酒用的豌豆,須從大小不1的豌豆粒中篩選出最大的;高梁,須把每粒都破成6、8、10瓣方可;發酵是在深埋土中的地缸裏的進行;出酒則是在每日凌晨雞鳴之前,釀出之酒還要密封起來,存入地下,數年之後,方可飲用。

山西導遊詞7

太原是山西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交通、信息中心,是一座具有2500年悠久歷史的中華古城,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豐富的資源而聞名天下。

這裏的精華旅遊點有:晉祠古典園林,其宋代的建築和塑像尤為珍貴;天龍山佛教石窟,其石雕像為中原地區罕見的佳作;龍山道教石窟,是中國僅有的元代道教石窟;雙塔永祚寺,其〖雙塔凌霄〗已居為太原的標誌;交城玄中寺,為佛教淨土宗的祖庭;交城西北的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黃土高原上保存完整的綠色寶庫;方山縣的北武當山,是集雄、險、奇、秀景色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榆次的城隍廟,是山西省年代最久的城隍廟之一;平遙古城,是中國僅存的三座完整城池之一;

平遙雙林寺,內有數千尊彩塑是中國罕有的五代原作;陽泉平定的娘子關,是唐平陽公主掛帥駐防的著名關隘;昔陽的大寨,曾在現代農村發展史上名重一時;汾陽的杏花村汾酒廠,是著名的汾酒之鄉;祁縣喬家堡民俗博物館,把昔日晉商的豪宅變為展示晉中民俗風情的勝地。

山西導遊詞8

一提起五台山,就知道它是五台山香火最旺,許願最靈的寺廟。萬佛閣是五爺廟的正式名稱。它創建於明代,現在大多遺存的是清代重修後的遺存。五爺廟面積不大,佔地僅20_平方米,殿樓堂舍也只有20多間。有人説,五爺廟是楊五郎的廟。究竟是不是呢?下面揭曉答案。

五爺廟,坐北向南,這座建築便是大名鼎鼎的五龍王殿,五爺廟創建於清代,民國年間重修時,增建了殿外前庭。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龍王的。

五台山為什麼要修龍王殿呢?這要從文殊菩薩向東海龍王巧借歇龍石的神話説起。

五爺廟是不是楊五郎的廟呢?請聽下面這個故事。很古以前,五台山地區並不是清涼勝境,而是酷熱難熬,當地百姓深受其苦,專門為人排憂解難的大智文殊菩薩便從東海龍王那裏巧妙地借來一塊清涼石,從此五台山變得涼爽宜人風調雨順,成為避暑勝地。而這清涼寶石原本是龍王的五個兒子播雲布雨回來驅暑歇涼之物,當他們發現歇涼寶石被文殊菩薩帶到五台山後,便尾隨而來大鬧五台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劍的山峯削成五座平台,要討回清涼石。但文殊菩薩畢竟法力無邊,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龍王,讓他們分別住在五座台頂。這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專管五台山的耕雲播雨。人們感激他為五台山地區造福,為五龍王建殿造像加以供奉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五龍王居於殿內正中,左側為大龍王、二龍王、龍母,右側為雨司、三龍王、四龍王。據説,五龍王以前是黑臉,但為什麼我們所見卻是金臉呢?這是因為佛教傳言,説王爺性子暴烈,伺奉稍有不周,就要發脾氣動恐。臉由黑色變為金色,就使五爺的脾氣變温和了。據民間傳説,龍王弟兄五人,這是其中的老五,故稱五爺。按一般慣例,龍王不居佛寺,當地龍傳説五台山龍王神靈顯赫,不安其位,寺廟不安寧,故在閣西建殿祀之。據説,佛、菩薩本來是為看戲的,可是五爺喜歡看戲,故在龍王殿對面修建一座戲台,這是五台山一座唯的戲台,專門給五爺唱戲。

所以,由以上的小故事可以充分看出,五爺廟不是楊五郎的廟。有機會到五台山,一定要親自看看!

山西導遊詞9

各位團友:

今天我們將遊覽被譽為“石作蓮花雲作台”的華山。華山又稱太華山,位於西安城東120公里的華陰市以南。

華山古稱西嶽,是我國五嶽之一,因山峯自然排列若花狀,故得名華山。1992年12月會山被 評為全國風景名勝40佳之一。即使沒來有來過華山的朋友也會從一些有趣的神話和掌故中瞭解到一些華山的情況,如“自古華山一條路”、“華嶽仙掌”、“沉香劈山救母”、“華山論劍”,以及近代的智取華山等,這些美麗的神話傳説和故事體現了自古以來人們對華山的嚮往和崇拜。

華南山北瞰黃河,南依秦嶺,被稱為“華山如立”,整個山體線條簡潔,形如刀削、斧劈,奇峯突兀,巍峨壯麗。被譽為“天下奇險第一山”。

説到奇,它是由一塊巨大的完整的花崗巖構成。古人云,“山無石不奇,無純石不大奇”,“華山削成而四方,其廣十里,高五千仞,一石也”是謂之“大奇”。華山共有五座主峯,其中東、西、南三峯最高,三峯鼎峙聳立,“勢飛向雲外,影倒黃河裏”,有“天外三峯”之稱。提到險,其凌空架設的“長空棧道”,懸巖鐫刻的“全真巖”,三面臨空,上凸下凹的“鷂子翻身”以及在峭壁懸巖上開鑿的千尺童、百尺峽、老君犁溝、擦耳崖、蒼龍嶺等處都奇險異常。“自古華山一條路”。山中道路僅有南北一線,約10公里,逶迤曲折,艱險崎嶇,不少地方真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華山除了有壯麗的自然景觀之外,同時又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人文景觀比比皆是。僅山上山下及峪道沿途,題字、詩文、石刻就會使人流連忘返。

朋友們,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玉泉院,據説因這裏的泉水與山頂的玉井相通,水質清洌甘美,故名“玉泉院”。它是攀登華山的必經之地。相傳為隱士陳摶所建。院內殿宇亭台、迴廊曲折,泉水淙淙,是遊賞勝地。玉泉院與我們一會將會見到的東道院、鎮嶽宮都是道教的活動場所,現共有殿宇53間。院中建築多是清代乾隆年間重新修建的。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位於五峯之一北峯腳下,距華山谷口約10公里,這裏是華山山峪水流的源頭。請大家順着我手指的方向看那些樹,也許是許多人都會認識它,對,就是青柯樹。這裏青柯樹在此浮蒼點黛,故名“青柯坪”。

過青柯坪至迴心石。登山的道路由此交從平坦的石板路變為在峭壁上開鑿的狹窄的石梯,眼看山路盤旋而上,許多意志薄弱的遊客來到這裏都會回心轉意望山興歎無功而返。

朋友們,現在我們已到達了北峯。經過前面三關,我想大家已經對華山的險有了一定的認識了吧。北峯雙名雲台峯,海拔1550米,這裏山勢崢嶸,三面懸絕,巍然獨秀,有若雲狀,因恰似一座雲台而得名。它的高度是最低的,卻有着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它扼守的四峯的要樞。我們面前的這個小亭叫“軍魂亭”,此名來源於景片《智取華山》。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中峯。中峯又名玉女峯。傳説春秋時,華山隱士蕭史,善吹洞簫,優美的簫聲博得秦穆公的小女兒弄玉的愛慕,使她放棄了奢華舒適的宮廷生活,隨簫史在此隱居,多年後二人修煉成仙乘鳳而去,山上許多名勝也因此得名。有玉女洗頭盆、捨身樹等。由於這則美麗的愛情故事,華山在它博大、莊嚴、深沉之後又被賦於了一些浪漫與温柔。

經中峯,我陪同大家去東峯參觀。

東峯,又稱朝陽峯,峯頂有朝陽台,在此是觀日出的最佳地方。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華山據傳是眾多神仙聚居的地方。道家仙境。傳説宋太祖趙匡胤與華山隱士陳摶老祖在一個孤峯,上有棋台,那就是他們下棋的地方。陳摶又叫希夷先生,是一個有道行的仙人,二人經過商議,越匡胤以華山做賭注。結果輸給了陳摶,按事先訂立的條件,華山自此成為道家的道場且永有納糧。在東東峯的東崖上,有一天然圖案。大家看到了吧,像不像一隻巨掌?這隻巨掌20餘丈,五指參差不齊,中指直貫頂峯,每當日光照射,五指躍然如懸圖上。這就是所謂的“關中八景”之首的“華嶽仙掌”。據説在很久以前,華山和中條山相連,右足登開中條山,給黃河開出一條通道,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河神的手指在託華山時留下的指印。

南峯又名落雁峯,是華山最高峯,海拔2160米,來到這裏如臨仙境。正如古詩所云“惟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抬頭紅日近,俯首白雲低”。這裏四周都是松林,雜以檜柏,迤邐數裏,濃陰密閉。現在我們眼前看到的是險要之處就是第四險關“長空棧疲乏”。長空棧道懸空半壁,下臨深淵,是華山最險要處之一。沒有過人的膽量和堅定的意志,是不敢一遊的。峯頂有“太上泉”,池水青綠澄澈,常年不竭,俗稱“仰天池”。池崖上鐫刻甚多,多為明清和近代詩人所題。武俠小説《射鵰英雄傳》中描寫的“華山論劍”大概也是發生在南峯。

我們現在來到是華山的精華部分。西峯,又稱蓮花峯,得名於峯頂翠雲廟前右側的那塊大石,其狀如蓮花,山峯奇撥峻峭,如刀切劍削,壁立千仞。此峯最高處有“摘星台”,登台俯瞰,秦川茫茫,藍天如洗,浩瀚無際,渭、洛二水如銀帶,北望黃河細如絲。唐代大詩人李白觀此景後曾寫下“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的美麗詩句

現在我們看到的巨石叫“斧劈石”。石身有一條0.66米寬的裂縫,關於這條裂縫也有一個感人的傳説。玉皇大帝的小女兒聖母與被玉帝打下凡世的金單璽相愛之後,結為夫妻。二郎神楊戩大罵其妹三聖母私配凡夫,違反天條,於是將三聖母壓在華山西峯頂的巨石下面,後來三聖母生下一個兒子,取名沉香,沉香長大成人得知真相後,來到華山,戰勝楊戩,了壓在母親身上的巨石救出母親,全家得以全聚。這就是“劈山救母”神話發生的地方。

億萬年來鬼斧神工,造就了華山驚險壯麗的自然景觀,千百年來文人墨客的詠頌,使華山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可以説,華山與華夏緊緊相連,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從關於華山的傳説、掌故中我們可以看出,它不但博大、計策、典雅、深沉、嚴肅,而且幽默、詼諧,甚至還有一絲浪漫與温柔,這不正我們中華民族的寫照嗎?

最後,祝願我們中華民族像華山一樣永遠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山西導遊詞10

各位遊客:

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山西太行山大峽谷景區,我是景區導遊員趙曉明,你們可以叫我小趙,也可以叫我趙導(或者叫曉明)都可以,此次全程之行將由我帶領大家一同前往,共同領略峽谷其集雄、奇、峻、美於一體,位列中國最美十大峽谷之一

峽谷景區位於山西壺關縣東南部,西北距長治市45公里,距太原市250公里,東距河南省林州市30公里,旅遊區面積93平方公里,林草覆蓋率百分之74.9,共有景觀400餘處,是山西省重點建設的旅遊區之一。

其中,景區以五指峽之奇,龍泉峽之雄,王莽峽之秀,紫團洞之幽繪成了一幅壯麗畫卷。更加形成四時之景異彩紛呈,春來鳥語花香,夏至萬花競嬌,秋日紅葉滿目,冬季堆銀掛玉

在景區內,景觀奇妙有趣,有綠浪滔天的林海,刀削斧劈的懸崖,千奇百態的山石,甘甜可口的清泉,如練似銀的瀑布,碧波盪漾的深潭,雄奇壯麗的廟宇,引人入勝的溶洞,令人神往的傳説

在陡峭絕壁上開鑿的古棧道旁,有一座被稱為仙人橋的石築橋樑,它曾為溝通晉豫兩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立下了不小的功勞。仙人橋建於明朝,長五十米,高二十五米,結構嚴謹,堅固樸實。相傳當時曾有晉、冀、魯、豫、秦五省十八府、九十六縣的民眾參與修建。離仙人橋不遠處,連接着一座堅實的橋樑,跨過這座橋和相連的山洞,就進入了龍泉峽。

龍泉峽和五指峽是兩個不同的氣候帶。良好的氣候條件使龍泉峽水豐草美,物產豐富。龍泉峽瀑布以它震耳的轟鳴聲中,飛濺的瀑布,給人以強烈的衝擊。龍泉峽有一個從河南進入山西的古關口,叫大河關。雖然它在時候遭到了破壞,但“大河關”三個字的輪廓卻還能看得出來,也能看得出古關、古橋和古棧道的痕跡。史記三國時期曹操追殺高幹就是從這裏破關進入太行山攻佔了壺關。羊腸阪也曾是古代中原與上黨太行交往的一條必經的險道,它因道路狹窄,盤垣似羊腸而得名。三國時曹操率兵攻打盤踞於上黨壺關的高幹時,途徑此地,曾賦詩《苦寒行》,感歎此行的艱難:“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崔巍,羊腸阪詰屈,車輪為之摧。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山頂上的曹公壘就是當年曹操兩進上黨時攻下的最後一座堡壘的遺蹟。

山西導遊詞11

太原是我國最著名的歷史名城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與全國任何一個城市相比,包括著名的古都,北京·西安·蘇州·杭州·開封·洛陽在內,毫不遜色。

太原,是一座據有2520_年的歷史文化名城,目前在全國來説,連續不斷地傳承2520_年曆史的古城微乎其微,在世界上也是少數。它的長處就在於它的人文美和歷史美!名都自古是幷州!

太原的名勝古蹟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晉祠·雙塔寺·崇善寺·蒙山·崛圍山等等。

晉祠始建於北魏,晉水主要源頭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温17度清澈見底。祠內有著名的周柏·隋槐還有長流不息的難老泉和著名的宋塑仕女像被譽為“晉祠三絕”。

雙塔寺:是由宣文塔跟文峯塔組成,創建於明萬曆年,宣文塔是奉供佛舍利子·藏經書·供佛門弟子瞻仰,頂禮膜拜的宗教聖地。共十三層,總高54.78米。文峯塔實施封建社會地方士紳為補輔該地的缺陷,振興地區文化的一種帶有迷信色彩的標誌性建築。也是十三層,總高54.76米。

山西導遊詞12

中國國學之一的傳統書法,在李家大院浮現的更是極盡描述,匾額、春聯,內容富厚,導遊知識,字體工緻,洋洋大觀,是書法喜愛者的進修寶庫,連年來受新體書風的影響,真正靜下心來寫字的人越來越少,寫工緻字的人更是云云,傳統文化的丟失已經很嚴峻了,年青人大大都都不會寫漢字,不消説繁體字,簡化字都不會寫了,完全依靠電腦。

李家大院私塾有如下一副春聯:“知道墨客賦綢繆,止丘黃鳥葉綿蠻”。這是一幅與教誨有關的聯,上聯“知道墨客”是指通曉大道的墨客,這雖然是指學識博深的先生,下聯的“止丘黃鳥”指幼小門生,“綢繆”二字《辭書》是“細密纏縛貌”,指先生在身傳嚴教,“綿蠻”二字《辭書》是“小鳥貌”,指門生朗朗書聲。

以上表明可以講的通,可是作者的原意並不但云雲,由於“綢繆”和“綿蠻”兩詞出自《詩經》、《唐風》和《小雅》作者引用了兩篇的篇名,“綢繆”篇寫的是有情男女在夜間相遇,男主人異常歡快,碰着了模樣大度的心上人,在思考着怎樣看待這麼瑰麗的尤物。這裏私塾聯的上聯指先生對本身可愛的門生感想滿足,出格喜好,在想怎樣善待本身的門生。“綿蠻”寫一個行役的年青人,疲憊不堪,路上碰着一位貴族,這位貴族給他飲食,輔導他並讓他乘上本身的車,全詩以唱的情勢寫出,這裏的貴族雖然指先生。先生在歌詠本身的學子,門生也在愛慕本身的先生,先生“賦”意吟誦詩篇,門生“葉”意即讀唱。師生之間和氣相處,穆雍相待,互動領悟和李家大院的調和空氣很合拍,是師生之間的一首讚歌。假如沒讀過《詩經》的人就不會領會到云云深條理的內含,此聯掛在李家大院私塾,美哉、妙哉。

李家大院的書法是傳統的漢字,很見功力,是我們進修傳統書法很好的摹仿尺度,全部春聯對仗工緻、平仄、精確,修辭精妙,的確是文學藝術博物館。

其它李家大院的認真人講此刻正在編寫《李家大院》電視持續劇,我們等候繼《喬家大院》、《走西口》反應晉文化優越的電視劇之後再一次拍出驚動世界的《李家大院》經典之作。

山西導遊詞13

大家好!

我叫韓楷昕,是咱們山西博物院絲絛之路院的一名小解説員。今天就由我帶領大家進行一次美妙的絲絛之遊,希望我的服務能讓您滿意。開頭自然親切,自然引起解説。

大家可能都知道,絲絛之路從山西大同開始,一直到延伸到羅馬,整條路經過了二十幾個國家,這可能是世界上最漫長的貿易之路。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位蹲跑銅武士俑,此文物的年限在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前戰國時期。俑高40。6釐米,出士時間是1938年,出士地點是新源縣鞏乃斯河南現藏於新疆維吾爾zu自治區博物館收藏。要寫出其歷史價值或者歷史意義。

中國以前一個神祕的樓蘭古城,一直沿用到東晉時期。公元4世紀左右樓蘭古國神祕消失了,在此中國史籍中再沒有出現過,樓蘭人去哪了,一直是個謎?解説留有餘地,很吸引人。

接下來,我告訴大家一些舊石器時代,石器打製法裏有捶擊法、碰砧法、砸擊法。修整技術有:軟捶、壓剝法、間接打製法等等。要解説這裏有哪些代表性的石器。

今天我為大家的服務將告一段落了。我叫韓楷昕,希望大家記住我。謝謝大家的支持與配合!再次感謝!

山西導遊詞14

各位遊客:

大家好,首先歡迎大家來到大佛光之寺,我是山西商務國旅的導遊員張豔紅。很多現代人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能夠夢迴唐朝,但在中國這片廣闊的國土上,大致有兩個地方可以幫您實現心中這個遙遠的夢。一處是敦煌莫高窟,另一處就是大家現在身處的這座千年古剎——大佛光之寺。

佛光寺位於佛教聖地五台山。早在1961年,就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亞洲古建築”“亞洲佛光”之稱。他的發現者、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樑思成先生將佛光寺的唐代建築、彩塑、壁畫、題字譽為於“四絕於一身”。稱讚佛光寺是國內古建的瑰寶。

但在樑思成先生髮現佛光寺之前,曾有日本學者揚言,“中國人要想看唐以前建築,有到我們日本的奈良來”。作為一名有着強烈愛國心的建築師,樑思成和林徽因女士毅然放棄了美國的優越條件,回到了不安的祖國,從1932年起,開始了艱苦的古建考察工作。整整六年的時間裏,他們踏遍祖國的千山萬水,調查古建2738處,一座座偉大的木結構建築先後被發現,獨沒有唐代的建築。一次偶然的機會樑思成先生在北京圖書館看到了法國探險家伯希和繪製的《敦煌石窟》第六十一窟中的《五台山全圖》,其中的大佛光之寺引起了他的注意。在1937年的6月的一個傍晚,樑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女士騎着毛驢來到了五台山。這天籠罩在燦爛餘暉中的大唐建築迎來了它歷史上虔誠的造訪者。當他們推開塵封已久的大門時,樑思成的眼淚奪眶而出,他終於可以向世界宣佈,中國有屬於自己的唐代木構建築。在後來的回憶中,樑思成説,這一天是他十幾年古建考察生活中幸福的一天。在他們考察完佛光寺,走到山西代縣附近時,得知“盧溝橋事變”爆發了,在這一年的後幾個月裏,這位偉大的建築學家開始了漫長的逃亡之路。

今天我們看到佛光寺坐東向西,整座寺院松柏蒼翠,環境幽古,佔地34000平方米,但據説歷史的佛光寺比現在要大得多,鄉間有“上馬關山門”的説法。同時大家可以發現,佛光寺的佈局與我們以往看到的寺院不大一樣。通常的寺院採取延中軸線分佈,而佛光寺採取了我國現存寺院中絕無僅有的十字交叉形佈局。所以,站在寺院的任何一個角落都能將寺院的全貌一覽無餘,這種“開門見山天地寬”、“黃河之水天上來”的風格與通常所見的寺院“庭院深深深幾許”、“小園香徑獨徘徊”形成鮮明的對比。

隨着剛才踏上的72級階梯,我們眼前的這座大殿就是佛光寺的東大殿啦,整座大殿給人以很強烈的視覺衝擊感,“台基低矮、檐柱短粗、斗拱碩大、屋頂出檐平緩且深遠,整座大殿色彩單純。”有人説,這大大的屋頂就像莊子筆下的大鵬鳥欲展翅高飛的樣子。這正是大唐文化的完美體現,是那種胸懷坦蕩、自信十足、包容天地的大氣魄。是那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氣象。若趕上夏雨時節,整座院內香風花語,或在院中信步閒遊,或坐在大大的屋檐下看驟雨垂簾,遠山明滅,將近四米的出檐,再大的雨也不會濺到身上。可以如此悠然的感受夏雨帶來的清涼氣息,真的和唐朝無二致啊。説到這裏不知大家是否夢迴到了久遠的大唐王朝。

山西導遊詞15

假日裏爸爸媽媽帶我去山西玩,我們是坐旅行大巴去的,一路上我暈車難受極了,當時我真想回家不去玩了。

我們第一站到壺口瀑布。離瀑布很遠時,我們便聽到了水聲。到了景點下了車,我一點兒也不暈了,精神抖擻。只見滔滔河水從千米河牀排山倒海似地湧來,到了壺口這裏匯到一起衝下懸崖,注入深潭形成極為壯觀的壺口瀑布。壺口瀑布落差約三十米,水波急濺,激起百丈水柱,形成霧氣,真有驚濤拍岸,濁浪排空,倒卷半天煙雲之勢!站在這裏真正體會到詩人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意境。

離開壺口瀑布我們又去看了世界一絕的懸空寺、古老的平遙古城、壯觀的雲岡石窟、靈險的五台山、純木結構的應縣木塔等等。

標籤: 通用 導遊詞 山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daoyouci/ox7xx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