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導遊詞 >

關於上海城隍廟導遊詞5篇

關於上海城隍廟導遊詞5篇

作為一名可信賴的導遊人員,往往需要進行導遊詞編寫工作,一篇完整的導遊詞,其結構一般包括習慣用語、概括介紹、重點講解三個部分。那麼導遊詞應該怎麼寫才更有條理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上海城隍廟導遊詞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上海城隍廟導遊詞5篇

關於上海城隍廟導遊詞5篇1

上海城隍廟(上海話:老城隍廟,上海話拼音:lhaoshenhhangmhiao,發音:[l??z??n?ɑ??mi??]),是中國上海著名景點,道教正一道在上海的最主要的道觀。

老城隍廟位於上海老城廂中部,現屬黃浦區東南部,臨近豫園。明朝永樂年間由原金山神廟改建而成。城隍廟內供奉有三位城隍,分別是霍光、秦裕伯和陳化成。清朝道光年間,老城隍廟達到全盛,佔地面積達到約50畝。民國時期,廟宇屢遭火災,民國15年(1926年)重建了大殿。期間,老城隍廟受到衝擊,廟宇被挪作他用。1994年,老城隍廟被修復,重新成為道觀。目前,老城隍廟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財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等殿堂,總面積約一千餘平方米。

老城隍廟周邊廟會逐漸發展成為上海年代最為久遠的商業區域,各種小吃餐廳、古玩商鋪和小商品市場鱗次櫛比,有綠波廊、寧波湯糰店、鬆月樓等著名食府,尤以小籠包、梨膏糖、五香豆等食品最為出名。

關於上海城隍廟導遊詞5篇2

上海是一座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的世界名城,素有“東方巴黎”之美稱。城隍廟就是上海的旅遊勝地。

記得有一年,爸爸媽媽帶我去城隍廟去玩,一走進城隍廟,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桃紅柳綠輕拂着的湖心亭九曲橋,真是夢一般的古色古香,夢一般的波平如鏡,夢一般的水泄不通,只見湖的東南西三個面都是鱗次櫛比的商場,遊人如織,真是風景如畫。近看,池水清澈見底。一大羣錦鯉魚在荷葉下嬉戲。荷葉亭亭玉立。一羣羣小鳥、白鴿掠過湖面,在陽光下一閃一閃,顯得格外好看。

其實最令阿拉上海人引以為豪的應該是上海的各色點心。在城隍廟內,彙集了眾多的上海地方小吃,綠波廊的特色點心,鬆月樓的素菜包,桂花廳的鴿蛋圓子,鬆雲樓的八寶飯,還有南翔小籠和酒釀圓子,還有梨膏糖、五香豆。最有名的,要數“南翔饅頭店”賣的小籠包了,中午飯時間還沒到,等着吃小籠包的人就排成了隊。我來到城隍廟吃了小籠包,總會對它讚不絕口,然後,情不自禁地説道:“南翔小籠包真是名不虛傳、令人心醉啊!”

每當我想起這風景優美的城隍廟,吃上些上海有名的點心,怎能不令我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關於上海城隍廟導遊詞5篇3

上海立縣之前,在鎮西約 6 裏處的淡井裏,有一座華亭城隍行殿,俗稱淡井廟。建縣後經過一百五十餘年,明永樂年間 (1403—1424) 才將方洪北岸原金山神廟加以擴充,改為上海縣城隍廟。相傳,城隍是道家保護城池的.神,同時也庇佑着市民,城隍廟是地方神的祭祀之地,城隍神則多為生前有惠於民的清官良吏,以期其歿後也能為民“御大災、捍大患”。上海城隍廟其前身原為金山神主、西漢大司馬霍光神祠,故今廟內前殿仍由霍光坐鎮,後殿供奉上海城隍神秦裕伯,民間俗稱“一廟二城隍”,國內罕見。

沉香閣位於城隍廟西北面的沉香閣,原由豫園主人潘允端所建。潘允端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 年)督辦漕運疏浚淮河打撈沉船時覓得一尊精美觀音佛像,甚為喜歡,又於當夜夢見其母囑託,即派人護送佛像回上海建閣供奉。因佛像由名貴海瓊水沉香木雕制,芳香十分濃郁,故名“沉香閣”(據考,該佛像系隋代大業年間南洋赤土國回贈隋煬帝之禮,在淮河中遇風浪沉沒,已卧伏河底近千年)。明代之後,沉香閣遷址重建,曾改名為“慈雲禪寺”,擁有叢林寺院規模,與龍華、靜安、玉佛三大名剎齊名今沉香觀音雖非原像,但仍形神兼具、儀態萬方,為佛中珍品,香火終日興盛。閣內現還開設尼眾班,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比丘尼寺院之一。

關於上海城隍廟導遊詞5篇4

上海城隍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凡是去上海的人,都會去那裏走一走。

城隍廟四周建築的外觀都是廟宇的形狀,每一個樓閣的飛檐都不相同,有尖尾的,有圓梢的,也有帶刺邊雕飾的。那層層疊疊、交錯上下的飛檐,在灰色天空的襯托下,城隍廟就像飛滿了翹着長長尾巴的燕子。

那裏最著名的就是九曲橋了,九曲橋有九個彎。春天來了,站在橋上,可以觀賞湖中歡蹦亂跳的錦鯉和慵懶的烏龜;夏天到了,站在橋上,就可以欣賞美麗高貴的荷花,感覺彷彿身臨仙境;到了秋天,湖面上鋪了一層五彩繽紛的樹葉毯,那些樹葉有綠色的,有黃色的還有紅色的;到了冬天,白雪覆蓋在屋子的瓦片上,而湖面上卻是喜氣洋洋的,原來,在湖面上擺放了四大名著的人物造型。有三國演義的呂布戲貂禪,桃園三結義,紅樓夢的寶黛讀西廂,水滸的眾位好漢們以及西遊記的唐僧與他的徒弟們。那些人物一到晚上,就會亮起來,原來這是元宵節的花燈啊。一年四季的九曲橋都很美麗。

城隍廟除了這些,還有什麼特色呢?就是城隍廟裏的小店了。那裏有許多賣上海特產的店,到上海來玩的中外遊客,基本都會買一些紀念品帶回去。還有一部分,是賣手工藝品的店,有賣中國結、臉譜等。我最喜歡的,當然是那些小吃店了。小籠包、生煎包、糖葫蘆,實在是太好吃了,現在想起來,都忍不住咽口水呢!那糖葫蘆,山楂外面裹着一層糖,一口咬下去,糖的甜味和山楂的酸味融合在了一起,那味道真是讓我回味無窮!

據説“沒有到過城隍廟,就等於沒去過大上海!”同學們,你們去上海玩時,可別忘了去城隍廟逛逛啊!

關於上海城隍廟導遊詞5篇5

上海市老城隍廟坐落於上海市最為繁華的城隍廟旅遊區,是上海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從明代永樂(1403-1424)到清代道光(1821-1850)上海城隍廟的廟基不斷擴大,宮觀建築不斷增加,最為繁盛時期,總面積達到49.9畝土地,約三萬三千多平方米。

作為上海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上海城隍廟在“”時期,自然也遭受了重大的打擊,神像被毀,廟宇被挪為它用。1994年,隨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實,上海城隍廟得到恢復,重新成為由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宮觀。20xx年,上海城隍廟大殿前廂房的使用權得以歸還,隨即開始了二期修復工程[2]。現在的上海城隍廟,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財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父母殿、關聖殿、文昌殿九個殿堂,總面積約二千餘平方米。

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廟。最早的城隍廟見於三國吳赤烏二年(239)建的蕪湖城隍廟。歷史上有唐人張説、李德裕、李陽冰、杜牧等祭祀城隍神的文獻記載。宋代以後,城隍開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後的英雄或名臣奉為城隍神,如蘇州祀戰國時春申君黃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文天祥、楊椒山,杭州祀周新,會稽祀龐王,南寧、桂林祀蘇緘等。後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封城隍為王爵。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則下旨封開封、臨濠、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為王,職位正一品,與人間的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級,又封各府、州、縣城隍為公、侯、伯,即府城隍為監察司氏城隍威靈公,職位正二品;州城隍為監察司氏城隍顯佑侯,職位正三品;縣城隍為監察司氏城隍顯佑伯,職位正四品,並且重建各地城隍廟,規模高廣與當地官署衙門完全一樣,還按級別配製冕旒哀服。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正祀典,詔去封號,只稱“某府或某縣城隍之神,又令各地城隍廟不得雜祀其他之神。據説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土地廟裏,所以他對土地廟以及土地的“上司”城隍極為崇敬。明孝宗年間(1488—1506),莆田抗元英雄陳文龍(1232—1277)被封為福州城隍爺,其從叔抗元英雄陳瓚(1232—1277)被封為興化府城隍爺。

城隍廟,九里三;各種買賣在裏面;上至綾羅和綢緞,下至牛籠和馬鞭……這是每個老西安人對城隍廟的印象,然而,對於城隍廟的全部歷史,它所歷經的風雨滄桑,卻沒有幾人完整知曉。城隍信仰在我國曆史上源遠流長,流行廣佈,西安都城隍廟位於西大街中段,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原址在東門內九曜街,明宣德八年(1432年)移建現址,是當時天下三大城隍廟之一,統轄西北數省城隍,故稱“都城隍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daoyouci/m244j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