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導遊詞 >

城隍廟導遊詞(精選5篇)

城隍廟導遊詞(精選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旅遊從業人員,就不得不需要編寫導遊詞,導遊詞具有極強的實用性,涉及的知識十分廣泛。導遊詞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城隍廟導遊詞(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城隍廟導遊詞(精選5篇)

城隍廟導遊詞1

各位朋友:歡迎來到承德都城隍廟觀光遊覽。承德不但有十多座藏傳佛教寺廟,而且清王朝還修建了以“熱河都城隍廟”為首的許多道教寺廟。我們面前的這座廟宇,就是承德避暑山莊周圍現存十餘座敕建寺廟中唯一的一座道教寺廟——熱河都城隍廟。此廟始建於乾隆三十七年(既公元1772年)距今已有230年之久的歷史了。這可不是一座普通的民間寺廟,它不僅重現了清王朝道教寺廟的建築風格,而且它也是全國等級最高的城隍廟,供奉的天下第一城隍神是皇帝的十七皇叔允禮,是全國各地城隍之首。這是為神麼呢?細心的您可能發現了山門外“都城隍廟”的匾額,這是由皇帝御筆提寫的。而且“都”字具有“第一”的含義。原來,承德是清王朝的第二個政治中心,是康乾興盛時期建造的純正的京城,此廟中的城隍神是乾隆的皇叔,乾隆曾賜他“方隅”神號,即管理大清疆城的意思。廟中的等級陳設均按帝王規制;皇帝每年來承德避暑山莊避暑、木蘭秋獮之際,必先到熱河都城隍廟禮香祭祀。因此,熱河都城隍廟也被稱為“天下第一城隍廟”。

現在就請您隨我一同進入廟中游覽。

山門:

現在我們面前的建築是山門殿,也稱正門殿。面闊三間,門外楹樑正中懸掛“都城隍廟”匾額一塊。那麼,為什麼此殿稱為山門殿呢?中國古代的道教寺廟多修建在深山之中,通常進山便設有山門。因此,後來人們逐漸就把道教寺廟的第一層殿稱為山門殿。殿內正中供奉的是道教的護法神王靈官,他金甲披身、手握鋼鞭、長有三隻眼睛。所以説他“三眼通曉天下事、一鞭驚醒世間人”可驅妖鎮邪、保家宅平安。王靈官掌管天上人間糾察之職,相當於今天“紀檢委書記”的職務。傳説王靈官本名王善,原是湘陽城隍廟的城隍。得道的薩真人路過湘陽時,見人用童男童女活祭此處城隍。薩真人大怒祭雷火焚燬神廟。十多年後,薩真人云游到龍興府,正在江邊洗手時,水中冒出一員神將:方臉黃巾、金甲披身,對真人言到:我是湘陽城隍王善,被真人燒燬我的神廟後,暗地相隨十二年,伺機報仇。怎料真人功德已高,又在天庭任職,我不記前怨,甘為手下部將,奉行法旨。”薩真人説:“像你這樣的惡神入我法中,必損我法。”王善立即跪地發誓改過自新,永不背盟。薩真人才奉請玉帝將其收錄仙籍。因他曾被封為“玉樞火府天將”所以人們又把他尊為火神。承德原有的火神廟供奉的主神就是王靈官。

王靈官東西兩側供奉的是道教的兩尊護衞神:千里眼和順風耳。據説史有其人。東側的千里眼名叫離婁,又名離朱。是上古軒轅黃帝時期的人。他眼力極佳,據説可在百步之外看見“秋毫之末”,就是秋後鳥獸剛長出細毛的毛尖。他的眼力已超過了今天的高倍望運鏡,被古人視為“千里眼”。有一次黃帝在夜晚丟失了一顆黑色明珠,眾人怎麼也找不到,於是叫來離婁一眼便找到了。王靈官西側的順風耳名叫師曠,是春秋時期著名的音樂家,曾做過晉國的樂師。他雖雙目失明,但精於音律,而且辯音水平超羣。晉平公曾鑄大樂鍾,樂工們都認為音律準確,只有師曠還能預知吉凶,他從太子晉的聲音中聽出他的“不壽”,三年後,太子晉果真夭亡。師曠又預言晉平公“入來年修百官,立太子,君將死矣。”到了來年,晉平公果然死了。也許閉着眼睛比睜着眼更清楚。而且晉悼公曾向師曠請教治國之道,師曠回答説:“惟仁義為本”。可見他還通曉治國之策。

鐘樓 鼓樓:

穿過門殿後進入第一進院落,東西兩側的樓式建築為鐘鼓二樓。鐘鼓樓為古時報時所用,但在廟宇中,每逢祭祀活動時都要鳴鐘擊鼓,以通曉神靈。道教把“三六九”作為吉祥數字。據説撞三下鍾,可以“鐘聲三響,官升錢漲,”擊六下鼓可“萬事順利”。所以升官發財、吉祥順利,可撞鐘擊鼓,祈求神靈敷佑。

馬神殿:

前面供奉兩匹馬的是馬神殿,兩匹神馬是城隍神及其夫人的坐騎。傳説兩匹神馬是齊天大聖孫悟空任職“弼馬温”時。放天馬貪玩而丟失的兩匹。兩匹神馬跑到人間被城隍神發現,將它們降伏後,作為自己和夫人的坐騎了。每年的清明節,城隍神和夫人都要騎乘兩匹神馬出巡“收鬼”。馬神殿背面供奉兩尊馬神。東側名為温瓊,西側為馬勝,他們是天庭掌管天馬的主管。齊天大聖孫悟空在天庭任“弼馬温”時受兩位馬神節制,所謂“弼”是“輔佐”之意,而“馬温”就指馬勝和温瓊了。他們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局長和科長的關係。可見“弼馬温”的官職更是極其卑微的,難怪孫悟空要大鬧天宮了。關於温瓊成為馬神還有一段傳説:温瓊所在村子的人,除温瓊外,常作惡事。土地神報告玉皇大帝后,玉帝大怒,於是賜給土地神一包“瘟藥”,命其投入村子用水井中,毒死全村人。土地神回到村子後想起温瓊常行善事,於是將此事告訴了他。温瓊大吃一驚,為了救全村人,他搶過“瘟藥”吞下。玉皇大帝十分感動,於是,封他為馬神。而俗語“馬王爺三隻眼”指的便是馬勝。他們兩位與關羽、趙公明合稱為道教“四大天將”。

福廕巖疆殿:

沿着馬神殿後歷史留存的三條石板御路(此為清朝皇帝來此廟禮香走的路),我們來到了熱河都城隍廟的主體建築“福廕巖疆”殿前。大殿的黃色琉璃瓦顯示出這不是一座普通的民間寺廟。黃色琉璃瓦是古代皇家建築的標誌,大殿的兩層檐式建築也是皇家寺廟的一種象徵。大殿頂部最華麗的裝飾物吻獸,在福廕巖疆殿上共有十個:正脊兩端兩個,前後垂脊、岔脊頭上共有八個,所以説“九脊封十龍”意思是每天有十條龍來守護大殿。可見此殿地位極其尊貴。大殿上的對聯是皇帝的御筆。上聯:和會視幾封妥斯苞茂,下聯:阜寧徵版籍報以馨香。上聯指:戰爭平息,國家疆土統一,對有功者應給予封賞,從此走向繁榮富強時期。下聯是指:人民安居樂業,國泰民安,將此政績載入史冊傳遍天下。橫披“福廕巖疆”指皇恩浩蕩,如光輝普照廣袤遼闊的大地,以至達到遙遠的邊疆。

大殿前原有石碑兩座,上刻皇帝親自撰寫的《敕建熱河城隍廟拈香瞻禮八韻有序》序文及詩。現石碑存放在避暑山莊博物館。在這裏我們不僅可以看到這座廟宇的流光溢彩,更能夠理解皇帝建此廟的良苦用心。清朝皇帝入關後積極鞏固多民族國家的團結。承德的誕生和興盛就直接得益於清朝統治者對滿蒙少數民族的“懷柔”政策。熱河都城隍廟的修建迎合了漢族羣眾的道教信仰,實現了清王朝利用宗教政策化解民族矛盾,以達“合內外之心,成鞏固之業”的目的。

城隍是神話中城池的保護神,是由最初的護城溝渠水庸神演變而來的,具有“剪兇除惡,護國安邦”的神力。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吳湖城隍,建於三國時吳赤烏二年(239年)。唐代以後城市崛起,經濟發達,凡有城市就有城隍廟,後唐清泰元年(934年)封城隍為王。明太祖朱元璋對城隍崇拜推動極大,洪武三年(1370年)他曾親自寫文告頒佈於世,規定了各州、府、縣重建城隍廟,規格與當地官府衙門相同。清朝延續了這一祭祀禮制。城隍由民間俗神演變成天下共祭的高級神祗。又由於城隍廟多供奉道都神像和民間俗神,所以人們習慣將城隍廟歸屬為道教寺廟。

而熱河都城隍廟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這裏的城隍生前是清王朝皇室貴族,即康熙的第十七皇子允禮。

允禮,是康熙的純裕勤妃所生。他自幼聰明持重,九歲後常隨康熙到承德避暑山莊避暑及塞外秋獮。他勤奮自律,不參與皇子之間的皇權之爭,深得康熙皇帝的喜愛。雍正元年封他為果郡王,管理藩院事。他身體軟弱,皇帝命他在其私邸中辦理政務,隔十日左右進宮一次即可,這在當時是一種不尋常的特殊照顧。皇帝臨終時,命允禮輔政。乾隆繼位,允禮任總理事務,管吏部,他秉性忠直,深受皇帝賞識,於乾隆三年二月去逝。皇帝萬分悲痛,親臨辦理喪事。允禮死後很多年,乾隆帝時常思念這位忠君叔父,以至於幾十年後還常常想起,悲傷之感尤深。 熱河當時是清王朝的直隸轄區(相當於現在直轄市),任總督兼工部尚書的大臣周元理曉知皇上時常有這份悲傷心情。一日在避暑山莊澹泊敬城殿奏請皇上:熱河現已成為一座規模不小的都市,又離京師較近,何不建一座城隍廟,既符合皇家禮制,又可安慰神靈。皇帝聽了大臣的奏請,若有所悟,熱河這地方自皇祖建立山莊以來,不斷繁榮,人口越來越多,且風調雨順,百姓安寧富足。

您看,殿內正中城隍神頭頂上懸掛的匾額“敷佑下民”是皇帝的御筆,意指恩德仁慈,會使普天下的百姓幸福,安居樂業。其中的“民”字出頭,還有深一層的含義:普天下的人民無論有多少冤屈,在清王朝的英明統治下總會有“出頭”之日的。體現了皇帝安撫百姓深刻用意。

城隍神兩側供奉的八位鬼神是輔佐他處理陰司事務的“陰司八大臣”。城隍身邊最近的兩位是掌管善惡的判官。他們專記人在世上所做的功與過。東西兩邊素衣高帽的鬼使為黑白無常。其中的黑無常長有一張“陰陽臉”,從他的右側看其臉,形似淺笑,而從他的左側看,形似痛哭,所以稱為“陰陽臉”。黑白無常是閻羅王派去勾攝生魂的“勾魂鬼”,有詩曰“一朝若是無常至,劍樹刀山不放伊”。可見無常鬼的厲害。黑白無常座下的兩位,東側的為牛頭,西側為馬面。他們是陰司的鬼卒。傳説:牛頭於世間為人時,不孝敬父母,死後變為鬼卒,牛頭人身。牛頭馬面下面的是陰司職位最低的兩個鬼兵,他們呲牙咧嘴,樣子十分可怕。

寢宮殿:

穿過福廕嚴疆殿,拾級而上,我們來到了城隍廟最後一組建築——寢宮殿,這是城隍及夫人的起居處。後寢宮建於原始留存的假山之上。道教寺廟中假山意指祥雲,説明城隍及夫人生活在仙境。在我國的城隍廟中,將後寢宮修建於假山之上的是十分少見的。

在寢宮殿兩側的偏殿中供奉的是六十元辰,俗稱六十甲子神。中國古代傳統的計時方法是天干地支法。用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與十二地支,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環相配,六十年為一個週期稱六十甲子。道教吸收民間“本命年”的説法,並把每個干支年號均附會一位仙人,即每個人自己均有一位本命神,保佑這一干支年出生的人平安富貴、多福多壽。

走出東甲子殿,我們會看到刻有“內經圖”的石碑一塊。碑體正面的圖文形似人體的內部解剖,它揭示了道教煉氣之法,即以精、氣、神為藥物,以人體的肚腹為鼎爐,結合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通過調節呼吸,煉精化氣,煉氣化神,最後達到強射健體,延年益壽,得道成仙的目的。碑體背面的文字解釋了“內經圖”。

西配殿:

參觀完“內經圖”的石碑之後,我們回到“福廕巖疆”殿前。大殿西側的配殿是“文昌殿”。走進文昌殿,一股書卷氣撲面而來,這裏供奉的是孔子、朱熹和文昌帝君。

端坐正中的是文昌帝君,也稱文曲星,掌管人間的功名祿位。相傳秦朝時的張亞子,因反抗秦始皇“焚書坑儒”而英勇戰死,人們在梓童的七曲山建祠供奉,尊為地方神。唐玄宗皇帝去蜀國(四川)途徑七曲山時,曾駐蹕那裏,夜夢張亞子對其言討國事,如言應驗。現七曲山尚有唐玄宗“應夢仙台”的遺蹟。梓童的張亞子因唐帝崇拜而聲名遠播,逐漸由地方神成為天下之通祀的大神。北宋時敕封張亞子為“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為忠國教家益民正直之神,簡稱文昌帝君,保佑世人加官司進爵。

左側的是南寧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朱熹。朱熹是南宋徽州人,他一生博覽羣書,廣注典籍,對孔子開創的儒學發展貢獻極大,曾參與編訂《四書》併為之作注。他著有《四書章句集經》《詩集傳》《楚辭集註》,在明清兩代被提到儒學正宗的地位。《四書》後來被尊為東方文化的《聖經》。

右側的神像是孔子。關於孔聖人的生平事蹟,眾所周之,這裏已不必贅言。在此借用明太祖朱元璋與大臣陶安的一幅對聯描述孔聖人 ,上聯:扇寫江山,有一統乾坤在手。意思是:“手握繪有山水的紙扇就像江山在手”。下聯:枕耽典籍,與許多聖賢並頭。意思是:“雖然學問不深,但如果枕着《論語》睡覺,那就與聖人一樣高了”。讀書求學之人可禮拜孔子和朱熹,以求學業有成。

西配殿檐樑的彩畫為蘇式彩畫,除各種象徵圖案以外,還繪有許多廣為人知的人物典故,詩詞意境。這裏有“周遊列國”的孔子;有“眾鳥高飛盡”的李白;有“松下問童子”的賈島;有“獨釣寒江雪”的柳宗元……。如果有興趣,您可以自己體會一下這些彩畫的意境。

文昌殿兩側的遊廊壁畫,彩繪的是“十殿冥王”。道教認為每個人身體內部都有專記自己功過的“三尸神”,他每年上天一次彙報此人的善惡功過。天上的神明據此對世人進行相應的獎賞與懲罰。文昌殿兩側遊廊的壁畫講述的就是人死以後,靈魂按照此人生前所犯罪行分別接受不同的懲罰。

東配殿:

福廕巖疆殿的東配殿是財神殿,供奉三位財神:文財神比干、武財神趙公明、義財神關羽。比干端坐在財神殿的中位。他是商紂王的叔父,為人忠耿正直。比干見商紂王失政,暴虐無道,十分着急,常常直言勸諫。紂王不但不聽,而且愈來愈討厭這位叔父。在《封神演義》中描述商紂王的寵妃,禍亂朝政,餡害忠臣。為了除掉比干,妲姬假裝得了“心痛病”,需吃比干的“七竅玲瓏心”方能治癒。有一次比干強諫紂王,紂王大怒便道:“我的愛妃妲姬病重需吃聖人的七竅玲瓏心方能治癒,我聽説你的心有七個竅”。於是命人當場把比干剖了膛挖出心來。但因比干吃了姜子牙給他的靈丹妙藥,不曾當場死去。但姜子牙曾告誡他吃靈丹後,不能説話走出皇城,方可保全性命。“妲姬”為了害死比干,便裝成賣菜婦人,在城門口叫賣無心菜,比干聞聽後禁不住問道:“菜無心可吃,人無心如何?”“妲姬”回答説:“人無心必死”。比干因説話而使靈丹失效倒地而亡。比干是我國上古時期最早也最有名的忠臣,後代世俗將其奉為文財神。

義財神關羽的故事可謂家喻户曉:桃園三結義、温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單刀赴會……,他的身上被賦與了中國社會大丈夫的全部美德:富貴不淫、威武不屈、貧賤不移。被後人尊為義財神。清朝皇帝曾與劉墉利用一個有關關羽的故事來實現其對漢人的統治。相傳,有一天皇帝在御花園裏散步,對身旁的劉庸説:“騰彷彿聽見空中有人説話。”劉庸説:“萬歲何不回頭問一句是誰呢?”於是乾隆回頭大喊:“你到底是何人?”突然空中傳來:“二弟雲長護駕”的聲音。劉庸聞聽此言,忙跪在乾隆面前説:“萬歲是蜀漢主劉備轉世來統治漢人的,是漢人的真命天子。”於是劉庸將此事流傳於民間,用於麻痺漢人,來鞏固清王朝的統治。

武財神趙公明為道教的神明,姓趙名朗,字公明,與鍾馗是老鄉,終南山人氏,自秦時避世山中,虔誠修道。漢代張天師入鶴鳴山精修時,收之為徒,使其騎黑虎,守護丹室。張天師煉丹成功,分丹給趙公明食之,於是能變化無窮。後來人們尊趙公明為武財神供奉。

財神殿兩側遊廊繪有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勸人孝順父母,克盡人倫。

華佗殿:

穿過財神殿右則遊廊的角門東行,便來到東跨院的華陀殿。這裏供奉的是神醫華陀。華陀,字元化,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精通內、外、兒、婦多種專科,以“麻沸散”開創麻醉手術的先例。他根據虎、鹿、熊、猿、鳥等五種動物的動作姿態創編的“五禽戲”不僅是最早的健身體操,也被視為“五行拳”的鼻祖。華陀曾為關羽刮骨療毒,為曹操診治“頭風症”,後來被多疑的曹操殺害,過去華陀殿中備有城隍醫箋,以備信眾求取。

華陀殿前面有一口御井。清朝的皇帝來承德避暑山莊避暑時,常命人提此井之水飲用。井水清甜可口,用來做豆腐非常鮮嫩,皇帝十分愛吃豆腐,他所吃豆腐均用此井井水做成,因此這口井是清朝留下來的一口御井。據説,此井之水用來煎中藥,會使藥性增強,更加靈驗。

品嚐了御井井水之後,我們又回到了熱河都城隍廟的山門,這也意味着我們的遊覽即將結束。但按照道家的觀點:緣是無始無終的,一個結尾也是一個新的開始。就像您與我們都城隍廟的緣分一樣,既已開始,就一定會繼續下去。歡迎再來熱河都城隍廟遊覽,我們再續此緣。

城隍廟導遊詞2

歡迎諸位來上海市黃浦區城隍廟參觀遊覽。上海城隍廟位於上海市黃浦區方浜中路,為“長江三大廟”之一。

上海城隍廟傳説系三國時吳主孫皓所建,明永樂年間,改建為城隍廟。前殿祭祀金山神漢大將軍博陸侯霍光神主,正殿供誥封四品顯佑伯城隍神明待制秦裕伯御史,後殿乃寢宮。現門前存有1535年所建的牌坊,戲台為1865年建。

上海城隍廟殿堂建築屬南方大式建築,紅牆泥瓦,廟內主體建築由廟前廣場、大殿、元辰殿,財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組成。

下面的時間,請大家自己遊覽觀光。提醒大家千萬要注意安全,不要獨自一人行走,要三五成羣結伴而行,另外請不要隨地亂扔垃圾,做一個文明遊客,為我們的世界遺產增添光彩!祝大家玩得開心,玩得盡興。再見!

結束語(旅遊完結時)

各位朋友,咱們的行程馬上就要結束了。大家的熱情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希望我的服務能夠給大家留下一絲美好的回憶。

城隍廟導遊詞3

“人山人海,人聲鼎沸,來來往往”,這幾個詞語一跳入我的腦海,我就想到了從古至今都大名鼎鼎的上海城隍廟。

春天的'一個早晨,微風佛面,花香四溢。我激動地背起小書包,準備和表哥,媽媽一起去上海城隍廟遊玩。我們選擇坐火車去上海,這是一種低碳,環保的綠色出行方式。我們來到了上海南站,坐了地鐵,在豫園站下了車。

我們隨着人流往前走,走着走着便看到了城隍廟高高的木頭牌坊,上面用紅漆刷着“古邑新輝”四個大字,顯得特別的威嚴肅穆,又好似一位位戰士雄赳赳氣昂昂地挺立在那裏。牌坊裏就是城隍廟啦!

我興致勃勃地跑了進去。只見道路兩邊有許許多多的商鋪,叫賣聲、吆喝聲接連不斷,有林立的珠寶玉器行,紅得耀眼;有時尚的服裝店,高雅別緻;也有路邊小攤賣一些旅遊用品和小玩具,真是讓人眼花繚亂;還有像旋轉木馬的遊樂設施,我看得心癢癢,真想馬上去試試。各種各樣的商品琳琅滿目,來自全世界不同膚色的人們把道路擠得水泄不通,他們嘴裏説着好多我聽都沒有聽過的語言。我和表哥興奮地邊走邊看,我緊緊地拉着表哥的手,表哥也一直對我説:“走慢點兒,不要走丟了!”

我跟着表哥往前走,看見很多新奇的東西:有懷錶,陸家嘴各式各樣的精典建築模型,剪紙,皮影,孔明鎖等五花八門的工藝品。這裏的商品應有盡有,琳琅滿目,我看得都挪不開步。表哥拉着我説:“走,我們去買點吃的吧!”我一聽,趕緊跟着表哥來到小吃攤,美食的香氣撲鼻而來,饞得我們兩隻小饞貓目不轉睛地盯着美食,我們一人買了一串糖葫蘆,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酸酸甜甜的滋味真讓人回味無窮。最後,我還買了一個老上海的懷錶作紀念呢!

逛城隍廟不但讓我感受到了老上海的風味,還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多的瞭解,增添了不少樂趣。下次我還要再來城隍廟玩!

城隍廟導遊詞4

星期四的早上,陽光明媚。我們和姜涵一起去了城隍廟,這裏人山人海,張燈結綵。

開始,我們去了城隍廟的小商品批發市場。那裏有各式各樣的小商品,有各種民族特色的服飾,這裏有玲琅滿目的工藝品等等。可是我最喜歡的是海綿玩偶。我們左挑右選,最後來挑到了大家喜歡的海綿玩偶。然後,我們又每人買了一杯水和一根棒棒糖。

再然後,我們才進入了城隍廟。我們先買了一些香,再把他們點上火,就可以去拜見觀音菩薩、藥王、千手觀音、我們拜完之後,就去捐了一些香火錢。

到了中午,我們去吃了有名的南翔小籠包子。這裏的小籠名不虛傳,味道鮮美,回味無窮。吃好了以後,我們又去看了九曲橋,這裏有清清的小溪,有魚兒嬉戲,有明朝的古典建築。風景優美,讓人流連往返。

時間過的很快,轉眼太陽要落山了了,我忘着夕陽想這真是難忘的一天啊。

城隍廟導遊詞5

上海地區供奉城隍由來已久。早在宋淳佑七年(1247),華亭即立城隍廟。上海在置縣前,也供祀城隍於淡井廟,以作為華亭縣城隍行殿,後人稱老城隍。明朝開國後,於洪武二年(1369),詔封天下州縣城隍府神為顯佑伯。

相傳上海的城隍神姓秦,名裕伯,字景容。為宋代尤圖閣學士秦觀八世孫。元時累官至福建行省郎中。元末避兵揚州,轉徙上海。當時佔據蘇州的張士城派人前往招用,為其拒絕。吳元年及洪武初年,朱元璋幾次淮備起用秦裕伯,秦均稱疾不出。初定天下的朱元璋對於秦裕伯隱卧上海甚感不安,這位生性多疑的皇帝深慮由此海邦不靖,即下手渝:海浜民好鬥,裕伯智謀之士而居此地,堅守不起,恐有後悔。手諭的意思十分明白,秦裕伯只得應召人朝,次年拜待制,旋為治書待御史。洪武三年,設科取士,與劉基同為京畿主考官。洪武六年(1373)病卒,葬於上海長壽裏。為釋主疑,明民志,不惜一身之去就,為國人請命也,因而,海濱之民懷着感激與敬重,奉祀其為城隍神。

永樂年間,上海知縣張守釣將原位於縣西北的霍光行祠改建成具城隍廟。據至元《嘉禾志》引《吳越備史》載,相傳吳王孫皓病重時,有神附體一小黃門,對孫皓言道:華亭谷東南有鹽塘,風潮為害,非人為所能防。臣本漢霍光也,願統部屬鎮之。遂立廟祀漢博陸侯霍光,是為上海祀奉霍光之始。

上海的霍光行祠又常稱為金山神廟。金山廟改成城隍府後,前殿仍奉祀金山神霍光坐像,後殿則供奉秦裕伯。改建之初,城隍廟規模尚小,以後歷代都有所修葺。全盛時,包括有大殿、中殿、寢宮、星宿殿、閻王殿、財神殿、文昌殿等殿堂。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在廟側起造東園。乾隆時,由全縣士商捐納,購潘氏豫園故址,歸城隍廟,稱西園。重加興修,所費資產累鉅萬,極泉石之美,以作娛神樂神之用。府基一度達70畝,稱盛一時。其時,江南奉祀城隍尤謹,開堂皇崇,寢閣羽衞,廟制輒擬古諸侯,又極池台園囿之觀,吳越所在者皆然,而上海為尤盛。與盛大的廟宇相一致,上海人對於城隍神有着特別虔城的奉祀:先是松江民俗,每重禱獻,而於城隍廟尤甚,如祈病祈福,富室用全豬羊,貧者用三牲首,日元虛晷,僉雲城隍有炅,能禍福人,別府銫無此事。除夕日,家家户户備牲醴,前往城隍廟瞻拜。牲醴香燭,源源而來,香火稱旺一時。每年清明、中元、十月朔,城隍神出巡祭厲壇,迎送間,彩旗、燈幡、鼓樂、戲妓、煙火、輿馬,備極豪華、隆重,雖王侯不能擬,官府不能禁。歷經數世,在滬人的心目中,上海的城隍神御災捍患,素者威靈,士民對其感恩戴德。清代曹一士曾應邑民之請,為城隍神作《頌序略》,其中記載了送樣一則故事:順治十年秋,一直在海上堅持抗清鬥爭的張名振引兵人吳淞。蘇州總兵王璟時掌軍務,督戰上海,見對方旌旗蔽空,海艘魚貫而入,一時竟不知所措。是役,清兵潰敗。不久,江寧巡撫周國佐按臨上海,王璟深恐其畏敵逃避之跡敗露,遂先發友制人,誣告上海百姓犯通海之罪。周國佐信以為真,決定屠城,淮備從南浦至靜安寺,承數燒殺。上海知縣閻紹慶及鄉紳曹垂燦等聞知,急忙趕赴撫台行營,長跪陳請,願以全家百口性命為保。自朝至暮,再三懇求。周國佐仍一意孤行,下令雞鳴時分縱戮。夜半,城隍神顯形巡撫官廨,朱袍象簡,赫立階下,周國佐見之,心意稍動。稍頃,城隍神又顯形,對着周國佐直視搖首者數四。於是,周國佐收回屠城之令,全城百姓終於免遭屠戮。這一傳説,反映出上海的老百姓已將能保有家室、安享太平歸功於城隍神之賜。

也有説城隍作為神,是由《禮記》中所渭天子大蜡八而來。天子要祭八種神,其中有坊與水庸,大略是對城塹、護城溝渠之祭,這是對城市守護神的祭札。明代人陸容《菽園雜記》卷五談到了城隍之祀:城隍之在祀典,古無之。後世以高城深池,捍外衞內,必有神主之,始有祠事。惑於理者,衣冠而肖之,加以爵號,前代因襲,其來久矣。後世的城隍正是被賦予了城市守妒神的面目與功能,御災難,安生聚,垂豐穰,庇百姓。城隍廟亦就因此成為一個城市不可或缺的祭典埸所。地方官府朔望進香,祈晴禱雨,並常藉以宣講鄉釣。士庶禳病祈福,牲醴香楮,禱獻報賽。這也就難怪城隍廟廟宇崇閎,香火繁盛。

自清末以來,上海的城隍廟又多出一重功能。當時闢出西園的部分,租於商家。此例一開,園中廣設商店,竟成集市,城隍廟各種土特產、美味食品的聲名不脛而走。另外,東、西園園囿之勝號稱一邑之冠,遊賞者頗多。各種花會,如四月下旬蘭花會,九月中旬菊花會等,常設於東、西園,各神廟會、燈會又常以城隍廟為盛。三月二十八日,傳乃城隍夫人誕,上海街巷懸燈亦一如天后。

作為海濱城市,上海的城隍廟還兼有着護海功能。明初城隍廟改建之時,大門有坊,其額曰保障海隅。清同治時又加封護海公,勻天后神合力護庇南來北往的海舟,上海地瀕溟渤,華夷於茲互市,北達燕齊,南連閩粵,舳艫銜尾,鱗萃麕集,往往驚濤駭浪中,神之靈異與天后相佐佑。進出黃浦的船艘,則必向天後官、城隍廟燒香祈禱。慣駕沙船走北洋,船頭四望白茫茫。得歸慶幸團團會,天后城隍遍爇香。每次城隍廟修葺,不僅上海商民踴躍捐贈,不恤財力以助,四方富商巨賈也皆捆載輻輳而集。上海城隍廟由此得以稱盛興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daoyouci/73kne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