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導遊詞 >

大雁塔的導遊詞範文(精選6篇)

大雁塔的導遊詞範文(精選6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導遊,常常要根據講解需要編寫導遊詞,導遊詞可以幫助旅遊者欣賞景觀,以達到遊覽的最佳效果。我們該怎麼去寫導遊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雁塔的導遊詞範文(精選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雁塔的導遊詞範文(精選6篇)

大雁塔的導遊詞1

各位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古城西安觀光遊覽,今天由我帶領大家去參觀西安的標誌性建築大雁塔。

一提起大雁塔,我想大家的最初印象一定是與《西遊記》中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有關,在歷史上呢,唐僧是確有其人,取經也確有其事。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銅像就是唐僧像,唐僧他俗姓陳名禕,是今天河南省偃師人,父母早喪,13歲的時候就皈依了佛教,20歲在成都受具足戒,曾遊歷各地,拜訪名師,在他刻苦學習佛學的過程中,深感佛教教義眾説紛紜,無從獲解,於是產生了到印度求法之念。

大唐初年他就隨着一大批商人來到了印度,歷時17年,經過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往返10萬餘里,可以説他走過了“上無飛鳥、下無走獸”的戈壁大沙漠,經過了火焰山,並且是“懸釜而炊,席冰而卧”以這種驚人的毅力,克服種種困難到達印度,到印度之後他翻譯成佛經657部,在唐貞觀19年,回到了長安,我們現在來看這個銅像,唐僧一手拿着錫杖,一手立掌作揖,兩眼炯炯有神,步伐從容,神情堅定,彷佛正大踏步的走在漫漫的取經路上。

大雁塔的導遊詞2

大家好,我是導遊廖文卓。今天我帶領大家一起遊覽著名的大雁塔。

大雁塔修築在大慈恩寺內,大慈恩寺原名無漏寺,它修建於隋朝,到了唐朝,太子李治為了追念死去的長孫皇后的大恩,重新修建無漏寺並改名大慈恩寺,它北面正對着大明宮含元殿。佔地26570平方米,周邊風景優美為唐都長安最宏偉最壯觀的佛教寺院。走進山門就看到了三座門,分別是無相門、無作門、和空門。古人叫三解脱之門。寺院門前威武的石獅子奇怪獨特。獅子有護法辟邪的作用,佛教認為“佛為人中獅子”。所以佛台前有護法獅子。

走進寺院是兩座小樓,東為鐘樓,裏面掛着嘉靖年間鑄造的一口重15噸的鐵鐘。西為鼓樓樓裏存着一面大鼓。寺裏的和尚早上早上敲鐘,傍晚擊鼓。成語晨鐘暮鼓也是由此而來。繼續走就來到了寺中心的大雄寶殿。大殿裏有三尊釋迦牟塑像,大雄寶殿後面是藏經樓。走出藏經樓就看到了大雁塔,它是玄奘為了安置從西域帶回來的經書、佛像、舍利。奏請高宗允許修建大雁塔。

塔是由玄奘法師親自設計和督建的,塔高約65米。共有七層,人常説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就是由此而來。塔看起來非常高,非常壯觀。塔內的平面呈方形,各層均有樓板,設有扶梯可盤旋而上。

走完大雁塔就看到被譽為“盛唐天下第一園”的大雁塔廣場。它有北廣場,南廣場、雁塔東苑、雁塔西苑、雁塔南苑、步行街等組成。是我國最高的唐文化休閒廣場。

西安大雁塔真是個好地方,歡迎下次再來遊覽。

大雁塔的導遊詞3

大家好!大雁塔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故又名慈恩寺塔。坐落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南部的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築,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徵。

大雁塔樓閣式磚塔採用磨磚對縫,磚牆上顯示出稜柱,可以明顯分出牆壁開間,是中國特有的傳統建築藝術風格。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子李治為紀念亡母文德皇后以報答養育之恩而修建,故名“慈恩寺”。當時,共有十三處院落,房屋達一千九百八十七間,並請赴印度取經回國的高僧玄奘主持寺務,著名的畫家閻立本、吳道子都在此繪製過壁畫,可見規模之宏大。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在寺內西院建塔,名慈恩寺塔,用以存放從印度帶回來的經籍。現在的塔名是據《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記載:摩揭陀國有一僧寺,一日有一隻大雁離羣落羽,摔死在地上。僧眾認為這隻大雁是菩薩的化身,決定為大雁建造一座塔,因而又名雁塔,也稱大雁塔。大雁塔初建時五層,表面磚砌,土心,後來塌毀,重建時為十層,公元704年唐武則天改建成為樓閣式的青磚塔,打破了唐朝佛塔均為單數層的慣例增高至10層,公元931年,五代時候唐王朝對大雁塔進行改建,大雁塔被降至七層,平面呈正方形,由塔基和塔身兩個部分組成。

公元1604年,明萬曆23年在維持了唐代塔體的基本造型上,在外表完整的砌上了60釐米厚的包層。塔基邊長48米,高4.2米,其上是塔身,邊長25米,高59.9米,塔基和塔身通高64.1米。塔身各層壁面都用磚砌扁柱和闌額,柱的上部施有大斗,並在每層四面的正中開闢磚券的大門。塔內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層均有樓板,設置扶梯,可盤旋而上至塔頂。明代在塔外包砌一層厚磚,磨磚對縫,堅固異常。

大雁塔現塔身通高64米,每層為仿木結構,底層門楣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為阿彌陀佛説法圖,圖中刻有富麗堂皇的殿堂。塔底層南門內的磚龕裏,嵌有兩通石碑:《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都是由唐代著名的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字體清秀瀟灑,是唐代的兩通名碑。西面石門楣上有唐刻建築圖案和佛像等線刻畫,畫面佈局嚴謹,線條遒勁流暢,傳説出自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和尉遲乙僧之手,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重要資料。

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遊覽勝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題記,僅明清時期的題名碑就有二百餘通。至今,大雁塔仍是古城西安的標誌性建築,也是聞名中外的勝蹟。國務院於1961年頒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雁塔的導遊詞4

各位遊客:

到西安遊覽時,您一定想去看看大雁塔二這座唐代古塔是古城西安的獨特標誌,古人曾留下“驅山晚照光明顯,雁塔晨鐘在城南”的詩句。作為關中八景之一的大雁塔高高聳立在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市中心約4公里,是我國的佛教名塔之一。

大雁塔前身是著名的慈恩寺。慈恩寺初名無漏寺,到了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做太子時,為追念死去的母親長孫皇后的恩德,下令在長安晉昌坊建造寺院,敕賜“慈恩”。它北面正對大明宮含元殿,佔地26570平方米,周邊風景優美,為唐都長安最宏偉、最壯觀之佛教寺院。下面,請大家隨我一起走進慈恩寺和大雁塔遊覽一番。

各位遊客,慈恩寺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具有其他寺院望塵莫及的顯赫地位和宏大規模。這座寺院當年由13座庭院組成,面積達34O畝,是現在寺院面積的7倍。其建築富麗堂皇,裝飾華麗富貴。慈恩寺現有面積32314平方米,約合48.5畝。

我們先來看寺院山門前這對威武的石獅子。説來也怪,一般外域傳入我國的東西,總是先傳入實物,而後才有根據實物創作的藝術品。而獅子落户我國,卻例外地先傳人獅子石刻藝術品,而後才有真獅子的出現。大家知道獅子是在東漢年間由波斯引入我國的,石獅子則是與佛教同時在兩漢之際已自印度傳入我國。獅子有護法避邪的作用,佛教認為“佛為人中獅子”,所以佛台前常刻有獅子,稱護法獅子。慈恩寺大門口,有4尊石獅對稱地雄踞左右,裏邊靠近大門的兩尊,不清楚雕造於何年何時。東側是雄獅,在戲弄腳下繡球。西側是雌獅,腳邊有一對小獅,稱為母子獅。看來這些獅子也按照人們的習慣,以男左女右的序列擺放了。靠外邊的兩尊獅子,東側一尊是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雕造,西側一尊是民國19年(公元1930年)雕造。這兩對石獅高度在1.7米以上,每尊重量至少也在250公斤以上。奇怪的是這兩尊八面威風石制實心的龐然大物,即使用手輕輕地拍打,也會發出似銅非鋼的金屬聲,清脆悦耳,十分動聽。各位遊客,您能猜出這是什麼原因嗎?

走進寺院是兩座小樓,東邊是鐘樓,裏邊懸掛有明代嘉靖年間鑄造的一口鐵鐘,重15噸。西邊是鼓樓,樓裏存有一面大鼓。長久以來,人們都把“雁塔晨鐘’作為關中八景之一,廣為流傳。但以往人們都以為“雁塔晨鐘”是指西安小雁塔的鐘,其實此景指的是大雁塔,因為大雁塔這口鐘重3萬斤,是在大慈恩寺內於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十月鑄造的,比小雁塔那口鐘搬入寺內的時間早100多年,上面還鑄有“雁塔晨鐘”銘文。

眾所周知,一般寺廟都有大雄寶殿,慈恩寺也一樣。它的大雄寶殿位於寺院中心高台上,初建於明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至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曾予大修。大殿上面三座塑像是釋迎牟尼三身像。中間的叫法身像,西邊的叫報身像,東邊的叫應身像。釋迎牟尼為佛教始祖,原是古印度迎毗羅衞國的王子,生於公元前565年,死於公元前486年,大約與孔子同時代。三身佛東側立有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迎葉;西側立有其堂弟阿難,他待從釋迦牟尼25年,也是十大弟子之一。兩側是十八羅漢和玄奘塑像。

大雄寶殿後是藏經樓,存有《藏文大藏經》等重要經典。樓下是講堂,為佛教徒講經説法之處,供奉阿彌陀佛銅像一尊,高1米多。殿內珍藏玄奘親手供奉的佛座一件,還有唐代青響石四大天王像座一塊。此石為藍田玉山所產青石,敲之鏘鏘有聲,清脆悦耳。

大雁塔的導遊詞5

客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大家到西安大雁塔觀光旅遊!

大雁塔位於南郊大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築,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徵。相傳是唐僧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後,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由於後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台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和《述三藏聖教序記》兩塊石碑。唐末以後,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燬,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

另一説:大雁塔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為了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大雁塔初建時只有五層。武則天時重修,後來又經過多次修葺。現在的塔是七層,共64米,呈方形角錐狀。塔身為青磚砌成,各層壁面作柱枋、欄額等仿木結構。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築藝術的傑作。大雁塔底層南門兩側,鑲嵌着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兩塊石碑。一塊是《大唐三藏聖教序》;另一塊是唐高宗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側蔓草花紋,圖案優美,造型生動。這些都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

唐三藏--玄奘,曾在這裏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寺內的大雁塔又是他親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國內外的重視。

寺門內,鍾、鼓樓東西對峙。鍾、鼓是寺院的號令,俗有"晨鐘暮鼓"之説。東側鐘樓內懸吊明代鐵鐘一口,重三萬斤,高三米多。唐代學子,考中進士後到慈恩塔下題名,謂之"雁塔題名",後沿襲成習。唐代畫家吳道子、王維等曾為慈恩寺作過不少壁畫,惜早已湮沒。但在大雁塔下四門洞的石門楣、門框上,卻保留着精美的唐代線刻畫。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尤為珍貴。

大雁塔東南側,有和尚墓塔羣。其中六座是清代建造的'。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築,殿內有三身佛、菩薩和羅漢泥塑像。是禮佛誦經之所。法堂是講經説法的地方。堂內有阿彌陀佛銅像。

今日的慈思寺是明代以來的規模,而寺內的殿堂則是清代末年的建築。現在大雁塔經過修復,古塔雄偉,寺殿香火繚繞,庭院鮮花爭豔,是一處特別吸引國內外遊人的遊覽勝地.

女士們、先生們,我們今天的遊玩就到此結束了,大家可以帶上家人朋友再來此地暢玩一番,期待下次再見。

大雁塔的導遊詞6

遊客朋友們:

你們第一次到西安嗎?西安是一座美麗的古城。來西安旅遊,一定不要忘記去曲江走走,在那片綠樹環抱的地方,有一座美麗的古塔,自古以來流傳着很多的故事,這就是著名的大雁塔。今天我重點帶大家去遊覽大雁塔。

大雁塔位於南郊大慈恩寺內,始建於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築,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徵。因仿印度塔樣式的修建故起名雁塔。

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台基上。塔有七層,底部是正方形,用青磚徹成,下大上小,進入大雁塔底部,你會看到牆上有許多的壁畫,會讓人目不暇接。沿着塔內的木梯盤旋而上,越往上走,你會發現樓梯越來越窄,樓梯越來越陡,塔內的空間也會越來越小。每層塔的四面各有一個拱形門洞,可以憑欄遠眺,你們可以將美麗的長安城盡收眼底。

如果大家遊玩累了,那麼塔底去休息一會,大雁塔的腳下種滿了鬱金香,紅的,黃的,五顏六色非常的迷人。塔下綠樹成陰,鮮花盛開襯托着雄偉壯觀的大雁塔,使它格外引人注目。這時你的疲倦也就會消失的無影無蹤。

遊客朋友們,聽了我的講述,相信你一定也會被它的文化底藴和迷人的景色所吸引,快跟我一起去親身體驗一下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daoyouci/lvwqn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