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導遊詞 >

南京雲錦博物館導遊詞(精選5篇)

南京雲錦博物館導遊詞(精選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旅遊從業人員,常常要根據講解需要編寫導遊詞,導遊詞是導遊人員引導遊客觀光遊覽時的講解詞。優秀的導遊詞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南京雲錦博物館導遊詞(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南京雲錦博物館導遊詞(精選5篇)

南京雲錦博物館導遊詞1

南京是聞名世界的"六朝古都"。它有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有着許多的名勝古蹟,現在我就向你介紹江南地區規模最大,建築等級最高,保存最為完好的一組明清時代的建築——南京博物館。

南京博物館坐落在朝天宮,黃綠相間的琉璃瓦,紅色的牆掩映在高大的綠樹叢中,顯得宏偉壯麗。

剛剛進入大門,遠遠望見一塊牌坊,上面寫着"檑星門"三個大字。門前左右兩側各有三隻石獅子,他們神態不一,姿態各異。門前的斜坡十分平滑,許多小朋友在滑滑梯,滑出了一道道痕跡。據説檑星門是當時招賢納士的地方,許多有才能的人都會聚集於此。庭院的中間有一尊孔子像。他雙手自然地放於前側,神態端莊,若有所思。看着孔子的塑像,"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鼓樂聲就在耳邊想起。

拾級而上,來到大成門。大成門共有五個門,中間的門又高又大,是皇上走的;中間左右兩側則是親王和郡王走的,而最邊上的門則是文武大臣走的。可見,古代的等級制度是何等的森嚴。跨過高高的門檻,眼前一片葱綠:銀杏,榆樹高大挺拔;冬青,翠柏鬱鬱葱葱,整個庭院顯得安靜而又充滿生機。不遠處就是大成殿。大成殿長33米,進深達18米,門前有很寬的石階。大成殿有九脊重樑,每道重樑的末端有龍,栩栩如生。大成殿里正進行《六朝風采》展覽,以大量的珍貴文物、模型和圖片資料,反映了六朝時代南京地區的文明成就,展現了六朝文化的輝煌風采。

大成殿的左右兩側是東西廂房。西廂房裏珍藏着許多稀世珍品。如"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皿、陶人面雕塑和玉雕品;東吳"甘露元年"銘青瓷熊形燈……藏品十分豐富,有着極高的歷史價值和科學藝術價值。

向東走,沿着彎曲的長廊,穿過圓形門,來到御亭閣。御亭閣裏有御亭碑,碑是由碑座、碑身、碑頂三部分組成,碑身長約3米,寬1.2米。當年皇帝六下江南,五次來到朝天宮,在此寫下五首詩。雖然歷史的年輪跨過幾百年,但碑上的字至今清晰可見,保存完整。

站在御亭閣遙首翹望,飛雲閣是一個不大亭子,亭角向上,狀如飛翼。飛雲閣是整個朝天宮的最高處,遙想當年,站在飛雲閣,鳥闞美景是何等的快意。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南京正以他燦爛的文化,博大的胸懷吸引着海內外的遊客。作為一個南京人,我自豪;作為一箇中國人,我驕傲。

南京雲錦博物館導遊詞2

早在放寒假前,我就聽説“南京博物院”從大年初二開始實行免費參觀,所以我和爸爸、媽媽在大年初三、初四兩天一頭鑽進了南京博物院,穿梭於各個展館之間,大飽了眼福。

初三下午一點多,我們坐車來到了博物院,遠遠望去,門口人來人往,川流不息,看來大家都想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先睹為快。剛進博物院大門,我們就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只見觀眾的隊伍從展館門口的領票處順着台階向下,沿着博物院道路的一側都快要排到大門口了,兩百多米的隊伍就像一條彎彎曲曲的長龍,真是太壯觀了。因為觀眾太多,所以博物院每過十分鐘才放一百位觀眾進入展館。即便如此,長長的隊伍中卻沒有一個人擁擠、插隊的,大家都安靜地排着隊,耐心地等待着,隊伍緩緩地向前移動,秩序井然。排了大概四十分鐘,終於輪到我們了。

我們隨着人流,迫不及待地走進展廳,興致勃勃地觀賞起來。只見大廳分成上下兩層,每一層有好幾個陳列館。我們在上層依次參觀了書畫陳列館、雲錦陳列館、玉器陳列館和徵集文物陳列館。我對徵集文物陳列館裏的文物特別感興趣,參觀了很長時間,每一件文物我都仔細欣賞,認真閲讀文字介紹。特別是小巧玲瓏的崑曲玉玩,我看了又看,久久不願離去。這套玉玩是微型的崑曲道具,有鞋、凳子、燈籠、兵器、書、官帽等等上百件之多。每一件都造型逼真,做工精緻,讓我百看不厭。雖然每個陳列館裏都有很多觀眾,但大家都全神貫注地觀賞文物,即使要交談也是小聲地竊竊私語,展廳裏非常安靜。

正當我看得流連忘返的時候,已經到了閉館的時間,我真想再多看幾眼啊,可是也只能戀戀不捨地離開了。雖然今天的觀眾很多,但是我發現無論是展廳的地面還是展館外的路面都很少有垃圾,大家都自覺地把雜物扔進垃圾箱裏,整個博物院綠樹成蔭,既整潔又幹淨,讓人心曠神怡。

南京博物院的展覽真是太吸引人、太好看了,我和爸爸媽媽説好以後要經常來參觀。

南京雲錦博物館導遊詞3

各位遊客,歡迎您來到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參觀。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是一座系統反映中國古代科舉制度與科舉文化的專題性博物館,以江南貢院歷史遺蹟為基礎,在修繕和保護明遠樓、飛虹橋等遺存的前提下建設而成。目前,博物館由三大部分組成,分別是地下科舉歷史展陳區、明遠樓遺址保護區、南苑科舉文化體驗區。

科舉是古代中國,通過設科考試選拔優秀人才的`選官制度。明清時期,中國有兩大科舉考場,一個是北京的順天貢院,另一個就是南京的江南貢院。而從這裏陸續走出的諸多名人更令位於秦淮河畔的江南貢院蜚聲宇內,一度成為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科舉考場。

穿過江南貢院牌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這一方墨池。匯墨成池的設計理念也正包含了中華上下千年來源源不斷的民族文化。穿過墨池,我們就來到了明遠樓遺址保護區。您現在看到正前方的這座三層磚木結構的建築就是明遠樓。明遠樓始建於明代嘉靖十三年,昔日它曾是江南貢院的中心建築,也是最高建築。考試期間,監臨、巡察等官員登樓而望,目光如炬。以防止考生騷亂、作弊。

在明遠樓的東西兩側,整齊排列着的就是號舍。號舍是中國古代科舉最有代表性的建築。江南貢院是我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號舍最多時達到20644間。或許大家很難想象就在這麼一間前後不足1。5平方米的號舍裏,士子們要足足的考上九天六夜的時間,吃飯、睡覺、考試都在號舍之中。許多考生離開考場後都會大病一場,甚至卧牀不起。説到這不禁會有人會問,既然如此艱苦,為什麼仍然有着源源不斷的士子前來應試呢?那是因為在封建王朝的統治下,通過考試中舉做官是所有讀書人唯一的道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説的也就是讀書人一生的殷切期望吧!

科舉誕生於隋朝,在朝代更替的歷史長河中,發展的不僅僅是社會制度,科舉也隨着時代在不斷完善。一直到清光緒年間,由於八股取士帶來的弊端,使科舉制度越來越僵化。列強的強勢衝擊,西方思想與技術的傳播,傳統的科舉制度已越來越不能選拔符合時代潮流的新人才。科舉的廢止經歷了一個從漸廢到立停的過程。這是《光緒帝立停科舉上諭》光緒三十一年(1905)八月,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批准了張之洞與袁世凱等人遞呈的《請廢科舉折》奏請,頒定上諭,宣佈自翌年起停廢科舉。

科舉的時代侷限性顯而易見,但科舉的至公精神卻得以延續至今。南京是科舉文化的重鎮,夫子廟地區歷來是江南科舉文化的中心,所以在江南貢院遺址上建立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就是想以全新的面貌去詮釋“天下文樞”文化重鎮的含義。

科舉制度已成往事,留給我們的是歷史的回憶和反思,解放思想,勇於創新,科學發展呼喚着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朋友們,人生時時有考試,社會處處是考場,今天的社會已是百花齊放,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相信我們都能成為了不起的狀元郎!謝謝!

南京雲錦博物館導遊詞4

南京雲錦研究所的中華織錦村,展示以南京雲錦為代表的我國民族織錦藝術,南京雲錦因美如天上的雲霞而得名,元明清三朝均為皇家御用貢品,被譽為東方瑰寶、中華一絕。雲錦的生產主要採用傳統花樓織機手工織造,一天產量只有幾公分,目前這種獨特的織造技藝還無法用現代機器替代。

南京市雲錦研究所的前身為1954年成立的“雲錦研究工作組”,我國著名的工藝美術專家陳之佛教授擔任研究工作組組長。這是新中國建國初期最早的工藝美術研究機構之一。

1956年10月,周恩來總理親自指示:“一定要南京的同志把雲錦工藝繼承下來,發揚光大。”1957年,經江蘇省政府批准建立了“南京市雲錦研究所”,這也是新中國第一家工藝美術類研究所由南京市手工業局(市二輕局前身)領導,南京市文化局業務指導。從此,南京市雲錦研究所作為全國唯一的雲錦專業研究機構,承擔着雲錦繼承和保護的歷史重任。

1973年,研究所擴充了近百人的年輕隊伍,建立了試驗工廠。為了搶救開發我國各民族的民間織錦,1982年國家輕工部,撥專款決定在雲錦研究所基礎上建立“中國織錦工藝研究生產實驗中心”,成立了在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領導下的。織錦專業委員會,研究所為主任委員單位和學會所在地,同時在所內籌建了《中國織錦工藝陳列館》,使研究所成為全國織錦行業中心。在國家文物局的領導和支持下,研究所於1986年成為文物局古代絲綢文物複製研究試驗基地。

1994年和市旅遊局合作籌建了《中華織錦村》,使我國各民族的織錦工藝得以完整的保護並以實物、實景的形式展現在世人的眼前。

40多年來,雲錦研究所經過幾代科研人員不懈的努力,蒐集、保藏了可供展示的專業實物資料970件(其中相當一部分是重要的歷史文物),雲錦圖稿資料2000餘份(包括過去官辦織造局留下的“漢府稿”),專業圖書資料58000餘冊(本)。

中華織錦村有四層計1500平方米用作展示陳列。一層是雲錦生產工藝展示大廳,有13台多品種雲錦大花樓木織機生產展示。二層是歷代絲綢文物複製精品和雲錦粧花各類花色品種的展示,時間跨度從戰國到明清至現代。既有宮廷的,也有民間的;既有匹料,又有衣冠等實物。三層是中華織錦村,展示中國少數民族的各種織錦機具和實物,以及民族服飾、生活用品等。四層為雲錦服飾及少數民族服飾展示大廳。

雲錦研究所目前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60多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8人,中級職稱的5人,初級職稱的43人,具有很強的開發能力和研究複製能力。

1998年,雲錦研究所被南京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6月,又被省政府命名為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從而使南京雲錦這個具有獨特文化內涵和古代科技知識的民族文化遺產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

南京雲錦博物館導遊詞5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參觀遊覽的是著名的南京博物院。博物院坐落在南京紫金山南麓,緊靠中山門內北側,佔地1萬平方米。這裏綠樹環抱,環境幽美。博物院內館藏十分豐富,文化底藴深厚,是一座大型的全國性歷史藝術博物館,也是中國為數甚少的全代史博物館。它的前身是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由著名學者蔡元培先生倡議,於1933年4月創建。1950年3月9日,更名為國立南京博物院。

[位於廣場中央]博物院由兩組建築組成。面朝南的是博物院的舊館,建於三四十年代。面朝東的是新館,1999年落成。展覽陳列目前全部集中在新館。

[面朝舊館]各位遊客,介紹南京博物院,不能不介紹它的建築藝術,大家先看舊館建築。博物院於1936年由徐敬直、李惠伯設計,樑思成、劉敦楨二人擔任顧問,展廳面積達16000多平方米。展館門外上端的“南京博物院”五個鎦金大字為著名書法家沙孟海題寫。

提起中國的古建築,各位遊客自然會聯想到大屋頂、木構架、斗拱、彩畫等。雖然中國古代建築本質上都是以木構架作為官式建築最主要的結構形式,但在幾千年的演變發展過程中,其構件尺度、造型比例、裝飾作法等,形成了各個時代的不同風格。

大家現在所看到的舊館設計,指導思想力圖體現中國早期的建築形式。大家知道,我國古代建築以唐代最具代表性。但當時我國幾座僅存的唐代建築還沒有被發現,而以樑思成、劉敦楨等人為首的古建築研究機構—營造學社,已發現並研究了一批遼代建築,如薊縣獨樂寺、寶坻廣濟寺、義縣奉國寺等,掌握資料較多,故決定採用遼代的式樣來建造這座博物院。

遼代建築是10至12世紀在我國北方地區形成的一種式樣,它繼承、沿用了唐代的傳統,主要表現為:建築形式比較真實地反映結構和材料的本質,造型雄渾樸實,屋面坡度較平緩,立面上的柱子從中心往兩側逐漸升高,使檐部緩緩翹起,減弱了大屋頂的沉重感,增加了屋面的動感和美感。

請看,南京博物院總體佈局強調了層次豐富的對稱軸線,主體建築遠遠退離中山東路主幹道,前面留下深遠寬大的草坪、廣場和綠化帶,主殿前有寬大的三層石台基。這樣的佈置都是為了襯托出主體建築的雄偉、高大,形成豐富的環境氛圍。在廣場東部樹有“原國立中央博物院舊址”石碑和清代鐵炮,以及石馬、石龜等,大家可以抽時間去看看。

主體建築為七開間的仿遼殿宇,頂鋪黃色琉璃瓦,樑柱斗拱粗壯古樸,四面起坡的大屋頂呈曲面翹起,雖十分龐大,但給人以輕快欲飛之感。整幢建築比例嚴謹,是在滿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採用鋼筋混凝土等現代材料,模仿遼式殿宇結構的優秀實例。

博物院的展廳部分做成幹屋頂,四面屋檐做成傾斜的披檐,上面鋪有與大屋頂相同的琉璃瓦,增強了建築的整體感。由於工程複雜,加上當時處於抗日戰爭前夕,經費緊張,以致於工程到1947年才完成大體輪廓,全部工程直到50年代初才陸續完成。

[面朝新館]新館仍然是仿遼代建築,總體風格和舊館相同。展館內分為上下兩層,總面積達16700平方米,使得博物院的規模進一步擴大,整體感進一步增強。它堪與國際一流的現代化博物館媲美,因為它不僅擁有多件“國寶級”文物,而且為數千件文物營造了一個富有詩意的場所。館外門楣上“物華天寶”匾額,標明館藏豐富,更標明中華民族燦爛的文明史。

[進入新館二樓]在參觀遊覽之前,我先將這裏的館藏情況向大家作個簡介。1933年6月,由蔡元培先生主持擬定的《設立國立中央博物院計劃書草案》公佈於眾,確立了中央博物院的建設宗旨:為提供科學研究,輔助公眾教育,以適當之陳列展覽,圖智識之增進。計劃中的中央博物院設立自然、人文、工藝三館,體系完整,力求全面反映我國社會史、自然史和文化的發展過程,體現了當時我國最先進的博物館辦館思想。

籌備處成立後,工作人員廣收遍尋,徵集藏品。陳列品以清代內府文物為基本正本,並7次向全國徵集。第一批大宗藏品來自熱河、奉天兩大清代行宮,文物件數共達20多萬。此外,還獲得了一批考古發掘品,如黑龍江昂昂溪的陶器、內蒙古西林和赤峯的細石器、山東日照兩城鎮的黑陶、雲南大理蒼洱的古陶、河南安陽殷墟的銅陶器和甲骨、長沙楚墓的漆器、寧夏居延海的漢簡、新疆羅布泊烽燧墩的邊防遺物、四川彭山的崖墓石刻和陶俑、甘肅莫高窟的彩塑及寫經等。

民俗文物也是徵集的重點之一。通過民族學調查,收集了松花江赫哲族的皮筏和捕獵工具、海南島黎族的勞作工具和生活用品、貴州苗族的服飾及四川、西藏、雲南的藏、傣、納西等十多個民族的生活用具、武器、服飾、經典等。

擁有如此眾多的珍貴藏品,真可謂是“抱荊山之玉,握靈蛇之珠”,為博物院的收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但令人扼腕的是,由於抗日戰爭爆發,形勢惡化,迫使籌備處內遷四川,籌備工作陷入極度困難。籌備人員歷盡艱辛,才使得籌備工作有所進展。可在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期間,國民黨政府見自己氣數已盡,逐將館藏珍貴文物852箱分三批運往台灣,使藏品數量和質量受到很大影響。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而今的南京博物院已擁有藏品419000件,其豐富程度在當今博物館界名列前茅。其中以原清宮瓷器數量最多,以殷墟出土文物科學價值最高,以西南地區的彝族、納西族、傣族、藏族、傈僳族的民族文物最有特色。而最為國內外學術界重視的是,博物院考古所親自主持或參與調查發掘而得到的各類文物。

此外,藏品中還有相當可觀的竹木雕刻、玉器、漆器、刺繡、緙絲和絲錦、民族學材料、近代手工業生產工具和產品、清代太湖理民府檔案、翁同和與薛福成等人的文稿書札,太平天國和辛亥革命時期的文物資料,以及“元四家”“明四家”、“清六家”、“揚州八家”、“金陵八家”的作品,均具有重要的科學、藝術和歷史價值。

博物院還設有專事蒐集中外考古、藝術、博物館、歷史類圖書資料的專業圖書館,擁有20餘萬冊圖書,其中有古籍線裝書12萬冊。現江蘇省博物館學會、考古學會、民俗學會和民間收藏學會機構均設在博物院內。

整個展區共分九個部分,一層有青銅器、民俗、瓷器、珍寶和陶藝五個館,二層有江南織繡、玉器、古書畫和漆器四個館。館內共展出5000多件藏品,其中有七成來自原國立中央博物院的館藏,另有三成是建國後多年來考古發掘的出土文物。整個展館的陳列強調藝術史與考古學的結合,陳列設計着力於在院藏考古學材料中提取藝術素材,以突出文物的藝術之美。這也是初創者的設想,今天得以實現。

大家請聽,館內正在播放洞簫古樂,還有青銅編鐘演奏的《南風操》、石編磬演奏的《寒松露》和石壎吹出的《風翔幹仞》。這些樂曲都是藝術家用博物院的館藏文物實地錄製的,這在國內博物館陳列中還是首次。現在,請大家隨我從二樓開始參觀。

[江南織繡陳列館]該館的設計風格突出了江南水鄉特色。大家知道,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織繡技藝十分發達,依其工藝、功用,大致可分為綢緞、刺繡、緙絲、服飾四大類。數千年來,錦繡工藝經過不斷髮展,形成了獨特的技巧和表現手法,色彩豔麗,形式紛繁,紋樣豐富,尤其是其裝飾技法,借鑑了中國書畫藝術而更加絢麗多姿,使織繡從單純的實用品,演變成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藝術品,在中國藝術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江南地區是中國絲綢的故鄉,是中國織繡品的主要產地。江南織繡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中國織繡史上散發出迷人的光彩。

絲綢 中國絲綢歷史悠久,技藝精臻。在幹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其工藝不斷進步,技法日益提高,由簡單的平紋組織、斜紋組織演變為複雜的緞紋組織;由平素織物提升到小花織物、大提花織物;由單組經緯織物發展到多種經緯織物,形成了綢、緞、紗、羅、絨、錦等眾多品類,編織出絢麗多彩的絲綢世界。

刺繡 用彩色絲線在絲織物上繡成圖案的刺繡工藝,在商代已出現,當時主要用於服飾。宋以後,刺繡逐漸向具有觀賞性的藝術品方向發展,明代的“露香園顧繡”突出地表現了刺繡在藝術上的成就。清代刺繡工藝形成了不同的藝術流派,蘇繡、粵繡、蜀繡、湘繡四大刺繡“名旦”,爭奇鬥豔,異彩紛呈。以蘇州為中心的“蘇繡”,獨領風騷,影響深遠。

緙絲 緙絲是用通經斷緯法織成的花紋絲織物。南宋以前的緙絲品多用於書畫包首或經卷封面;南宋以後,緙絲品向純藝術晶方向發展,採用細經粗緯的緯起花技法,大量摹仿名人書畫,緙工精巧,形神兼備。明清緙絲技藝更進一步,可隨緙織內容的不同而採用不同的手法,使作品更加層次分明,富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

服飾 隨着染織技術的發展,以及刺繡、緙絲工藝的廣泛應用,服飾越來越華美,其作用不再僅是禦寒遮體,更能表現審美情趣。在歷史上服飾還成為法權的標誌,其形式、紋樣、色澤都有着特定的文化含意。這種多元化的服飾文化以獨特的美學風格,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館內展出了60餘件織繡品,請觀眾朋友們欣賞這些絲綢、刺繡、緙絲、服飾的精品。

[玉器陳列館]該館的設計風格簡潔明快,體現出玉潔冰清的特色。被中國人稱為“玉”的石頭,學名叫角閃石,它温澤滋潤,晶瑩美麗。數千年來,人們將各種“玉”碾琢成形式多樣的玉器,用作裝飾、祭祀、禮儀、饋贈、陳設和日用,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玉文化。

中國玉器與中國文化同時孵化,八千年的歷史,峯迴路轉,柳暗花明,至今仍異彩繽紛,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表徵。上古玉器,琮壁成套,斧鋮馳騁,龍飛風舞,洋溢着中國禮儀精神。中古玉器,變化中求統一,推陳出新,奠定了中國玉文化的宏厚基座。近代玉器,發揚傳統,深入民間,並不斷影響四域,成為人類的共同財富。

中國玉器的特殊魅力,體現在四個方面,這就是紛繁的造型、特殊的用途、精湛的琢磨工藝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藴。這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國文化數千年連綿不絕的歷史見證,是獨樹於世界藝術之林的瑰寶。

館內展出了600餘件玉器,請觀眾朋友們欣賞這些光彩照人、技藝精湛的古代玉器工藝精品。

[古書畫陳列館]該館的設計透出墨香的氣息,充滿了寫意美。館內主要是繪畫作品,共有60餘件。其中有宋代趙佶的鸛鵒圖軸,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大嶺圖軸,明代仇英的松溪橫笛圖軸、徐渭的三友圖軸、董其昌的松溪幽勝圖軸,清代龔賢的夏山過雨圖軸。

中國繪畫,底藴深厚,風格鮮明,是中華思維模式和審美理念的凝結。

中國繪畫,源遠流長,發展至唐宋,其技藝臻於完善,風格各異,形式多樣,工筆重彩與水墨渲淡並重,潑墨寫意與沒骨技法並行,交織出一派興盛景象。宋代掘起的文人畫至元代成為中國畫的主流,它強調抒發主觀情感,融入書法筆意,追求詩情畫境,繪畫藝術由寫實傳神向抒情寫意方向發展。明清是中國畫集大成的時代,出現了摹古和創新兩大藝術潮流,流派紛呈,名家輩出。近代中國畫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量吸收西方繪畫的表現技法,推陳出新,開創了中國畫的新紀元。

下面請觀眾朋友們欣賞這些中國畫藝術精品。

[漆器陳列館]該館設計豔麗,光彩奪目,充分體現了江南特色。中國是最早用漆的國家,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髹漆的木器、髹飾的陶器。商周時期出現了工藝較為完善的漆器,成為貴族奢華用品。

漢魏是中國漆器工藝的黃金時代,青銅工藝的衰弱,為髹漆工藝提供了發展的機遇;官營手工作坊的擴大,為髹漆工藝的繁榮奠定了基礎。此時的漆器,造型別致,裝飾華貴,用途廣泛。唐宋元時期,民間髹漆工藝異軍突起,技法更加成熟,裝飾更趨華麗,新晶不斷湧現。金銀平脱、嵌螺鈿、素漆、戧金、犀皮、堆漆,林林總總,令人目不暇接。明清兩代,漆器製作發展成為全國性的手工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制漆中心。北京的雕漆、揚州的百寶嵌、福建的脱胎漆,千姿百態,繼往開來,為中國古代漆藝劃上了完滿的句號,也拉開了中國漆藝新的時代風格的帷幕。

館內展出了漆器百餘件,請觀眾朋友們觀賞這些千姿百態、造型別致的漆藝精品。

好,現在請大家到展館一層參觀遊覽。

[青銅器陳列館]該館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凝重、渾厚的藝術風格。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青銅冶鑄技術的文明古國之一。青銅器的出現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標誌,對社會進步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夏商周三代創造了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青銅禮樂文明。

青銅器種類繁多,有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等。

江南青銅器在中國青銅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青銅器可分為三種類型:其一為中原型青銅器;其二為江南與中原混合型青銅器;其三,也是最多的一類,就是具江南地方特色的青銅器。它的造型脱離了中原型的範式,充滿了江南人的匠心與巧思,靈動而清秀;它與中原青銅器如春蘭秋菊,交相映輝,彪炳千秋。

館內展出了青銅文物80餘件,請觀眾們欣賞這些獨具江南特色的青銅藝術品。

[明清瓷器陳列館]該館的設計簡潔明快,亮麗流暢。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在經歷了商周原始瓷,六朝青瓷,唐宋青瓷、白瓷、彩瓷,元代青花、釉裏紅瓷的發展後,明清瓷器步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瓷業生產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景德鎮瓷器一統天下,繽紛豔麗的彩瓷逐漸替代瞭如冰似玉的青瓷,成為瓷器的主流;青花瓷新品迭出,釉裏紅進一步成熟;五彩、鬥彩、粉彩、琺琅彩及特種工藝瓷爭奇鬥豔。同時,色彩亮麗、釉汁勻淨的顏色釉瓷器,在美輪美奐的彩瓷世界中,別具神韻,耐人尋味。

館內展出的200餘件瓷器精品大都是明清宮廷用瓷,多為繽紛豔麗的彩瓷,尤其是色澤亮麗、釉質勻淨的單色釉瓷器,凸現了這一時期的瓷器風尚。下面請觀眾朋友們欣賞這些琳琅滿目、美不勝收的瓷器藝術珍寶。

[陶藝陳列館]該館的設計古樸典雅。以土燒製而成的陶器,是人類創造的最古老的手工藝製品,是人類最早的生活用具。

陶器是日常生活用品,而陶藝則是集實用、觀賞於一體的陶塑製品,為陶苑菁華,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中國古代的陶藝,數量巨大,品類繁多,是中國古代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石器時代的陶藝,簡潔明快,生動傳神,閃耀着遠古文明的火花。分佈於黃河上下、大江南北的彩繪陶器,紋樣多彩,開創了陶藝裝飾的新天地。秦漢魏晉陶塑,着力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以不同的陶塑品,表現了當時的世情風貌。南朝磚畫,將藝術家的繪畫作品模印於磚上,別具神韻。唐宋時代的陶塑,題材更加廣泛,技藝更趨成熟,彩塑的興盛,譜寫了中國陶藝的新篇章。元明清陶藝,絢麗多彩,建築陶藝雍容華貴;戲文陶藝神情並茂;日用陶藝返璞歸真,充滿着生活情趣。

館內展出的近百件陶藝製品,有不少是國寶。70年代出土的明報恩寺塔的琉璃建築構建所搭的拱門,也陳列在館內。請觀眾朋友們欣賞這些豐富多彩的陶藝製品。

[珍寶陳列館]該館的設計珠光寶氣,給人以華貴之感。

珍寶之範疇,涵蓋甚廣,其狹義指金銀、寶石、玉石、珍珠、瑪瑙等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天然寶藏,是大自然成千上百萬年地殼運動的傑作,其廣義指藴含着歷代先進的文化、藝術、科技價值的歷史遺珍,是人文心智的結晶,是時代精神與社會進步的標誌。

各個門類的奇珍異寶,都以其特有的品性和神韻,獨樹於珍寶之林。金銀器的耀眼光澤,佛教造像的莊嚴神聖,鬼斧神工般的造型藝術,玉石印材的珍稀品質,使中國古代珍寶以無比的璀璨照耀千秋,給人們以永恆的美感享受和睿智的啟迪。

館內展出了50餘件歷史遺珍,其中有數件國寶級文物。下面請觀眾朋友們欣賞這些古代珍寶。

[民俗美術陳列館]該館的設計典雅簡潔,注重質樸。

作為農耕民族,中國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密切的,有着自己的認識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們根據季節的變化來安排自己的生計,“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時不失時,故五穀不絕而百姓有餘食也。”(《荀子。王制篇》)而散落在四季的大小節日、民俗活動和豐富的民間文藝形式,則是為了更美好的生活。以“物”的形態存在着的民俗美術,與勞動者的生產、生活、習俗有着密切的聯繫,其多數是直接用來美化自身、美化物品和美化環境的。

“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風”。不同的風俗習慣使民俗美術顯現出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民俗藝術天地。各地豐富的物產是形成民俗美術地方特色的基礎,而“因材施藝”的製作手段更使民俗美術的地方特色得以加強。雕、刻、剪、繪、塑、染、織、繡、冶、磨、削等工藝方法,在實施時講究的是“工巧”,既要符合功能的要求,又要保持材料的自然特性,這在所有的民俗美術品上幾乎都有所反映。同時它也體現出製作者的匠心獨運之處。

廣為流傳的民俗美術,過去由於“熟視”而致“無睹”,現時則因遠離人們的生活而變得陌生,這是不應該的。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説,瞭解、重視民俗美術這一文化形態,是有利社會發展的。

館內展出了民俗美術文物600餘件,下面請觀眾朋友欣賞這些具有濃郁民間特色的藝術珍品。

好,今天的參觀遊覽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daoyouci/e42zx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