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導遊詞 >

山西導遊詞範文(通用6篇)

山西導遊詞範文(通用6篇)

作為一名專門為遊客提供幫助的導遊,時常需要編寫導遊詞,導遊詞是講解當地的基本情況,介紹風土人情的文章。那麼優秀的導遊詞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山西導遊詞範文(通用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山西導遊詞範文(通用6篇)

山西導遊詞1

各位遊客:

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山西太行山大峽谷景區,我是景區導遊員趙曉明,你們可以叫我小趙,也可以叫我趙導(或者叫曉明)都可以,此次全程之行將由我帶領大家一同前往,共同領略峽谷其集雄、奇、峻、美於一體,位列中國最美十大峽谷之一

峽谷景區位於山西壺關縣東南部,西北距長治市45公里,距太原市250公里,東距河南省林州市30公里,旅遊區面積93平方公里,林草覆蓋率百分之74.9,共有景觀400餘處,是山西省重點建設的旅遊區之一。

其中,景區以五指峽之奇,龍泉峽之雄,王莽峽之秀,紫團洞之幽繪成了一幅壯麗畫卷。更加形成四時之景異彩紛呈,春來鳥語花香,夏至萬花競嬌,秋日紅葉滿目,冬季堆銀掛玉

在景區內,景觀奇妙有趣,有綠浪滔天的林海,刀削斧劈的懸崖,千奇百態的山石,甘甜可口的清泉,如練似銀的瀑布,碧波盪漾的深潭,雄奇壯麗的廟宇,引人入勝的溶洞,令人神往的傳説

在陡峭絕壁上開鑿的古棧道旁,有一座被稱為仙人橋的石築橋樑,它曾為溝通晉豫兩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立下了不小的功勞。仙人橋建於明朝,長五十米,高二十五米,結構嚴謹,堅固樸實。相傳當時曾有晉、冀、魯、豫、秦五省十八府、九十六縣的民眾參與修建。離仙人橋不遠處,連接着一座堅實的橋樑,跨過這座橋和相連的山洞,就進入了龍泉峽。

龍泉峽和五指峽是兩個不同的氣候帶。良好的氣候條件使龍泉峽水豐草美,物產豐富。龍泉峽瀑布以它震耳的轟鳴聲中,飛濺的瀑布,給人以強烈的衝擊。龍泉峽有一個從河南進入山西的古關口,叫大河關。雖然它在時候遭到了破壞,但“大河關”三個字的輪廓卻還能看得出來,也能看得出古關、古橋和古棧道的痕跡。史記三國時期曹操追殺高幹就是從這裏破關進入太行山攻佔了壺關。羊腸阪也曾是古代中原與上黨太行交往的一條必經的險道,它因道路狹窄,盤垣似羊腸而得名。三國時曹操率兵攻打盤踞於上黨壺關的高幹時,途徑此地,曾賦詩《苦寒行》,感歎此行的艱難:“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崔巍,羊腸阪詰屈,車輪為之摧。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山頂上的曹公壘就是當年曹操兩進上黨時攻下的最後一座堡壘的遺蹟。

山西導遊詞2

西華公園位於文山縣開化鎮西華山,於1931年被闢為公園,後經過擴建,增建了險峯、翠峯、伴月等亭閣,並建有“九龍”大型石雕。

36種名貴樹木,石壁上刻有虎豹等36種動物圖像,石階也全部修成36級一台,共6台216級,與文山縣216個村寨數目相吻合,可以稱得上是獨具匠心,妙趣橫生。

園始建於康熙初年,名西山寺。公園依山而上,山勢巍峨峻秀,宕壁陡垂險要,巖洞寬敞如廳、幽然相通。山林碧綠蒼翠,山花如霞,樓間雕樑畫棟,匾額知鱗。亭台玲瓏別緻。雅靜宜人。乳石晶瑩剔透,色彩斑瀾,石階層層疊疊,尤如天梯,池水清澈明亮,靜影沉壁。石雕栩栩如生,形象逼真,憑欄遠眺。全城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歷代文人墨客譽之為“文山大觀”。景點分別有險峯、翠峯、伴月、玉升、半山諸亭。稍息宮、靜雅軒、聚羣堂、曲橋池,七疊巖縈列上下,大型石雕“九龍匯”兀立其中。木蘭芬芳。柳影婆婆,紫微爭豔,秋桂成林,多姿多色,各成一景。

山,就是一座石灰巖構成的大山之一,它橫列36峯,飛崖削壁,由於長期的雨水侵蝕,峯腰羣石攢簇,宛如出水芙蓉,疊萼蓮葩;峯頂一排排青灰色的石峯,如參差劍鞘,直指藍天,忠實地護衞着文山城。山上古樹橫生,野花傲立,使西華山更加險峻秀麗。就在這秀石連雲的西華山主峯之腹,有3個山洞,高敞寬闊,狀若3只巨眼,因而稱“三眼洞”。幾百年前,就有人在此依洞建寺。“西山如朝矗雲霄,古剎清幽趣頗饒。”乾隆年間,這裏就已是人們經常登臨遊覽的處所了。其後,逐漸增修亭台,懸聯掛匾,立碑刻石,並改名為“三元洞”。光緒年間,西蜀鮑超,曾撰文刻石説:“文西山高而秀蔚,然而觀者其推三元洞乎!四壁天然無斧鑿痕,脱塵俗氣,真仙境也。蜀之劍閣、峨眉,其雄秀彷彿似之。”

從山腳下仰望半山,只見綠樹叢中紅亭碧瓦,樓台層疊;沿着林蔭間的石磴曲折而上,可在步雲樓、五升亭、伴月亭、險峯亭、翠峯亭、聚羣堂等處,隨意小憩。極目四望,文山壩子盡收眼底,那一幢幢嶄新的高樓矗立的城區,那一片片葱綠的田野,那回環曲折的盤龍江,緩緩南去,那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車輛,都歷歷在目。

三元洞內,摩崖題刻甚多,原有的匾聯亦不少。郡人李昌智的題聯雲:“高閣出林端,久坐漸知諸品靜;晚霞明島外,憑臨但見眾山低。”頗能寫出此間意趣。近年來楚圖南聽到家鄉修復三元洞,欣然為《西華公園》題名,並有聯雲:“文章明道義,山水有清音。”

山西導遊詞3

山西省,簡稱“晉”,位於華北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古為幷州地,春秋時為晉國,戰國屬趙,魏等國地。元屬中書省山西道,清為山西省。全省面積15.6萬平方公里,人口3幹多萬,有漢、回、蒙、滿民族,省會太原。

山西地處黃河流域的中於地帶,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和燦爛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早在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祖先就在此勞作、生息和繁衍。相傳,華夏民族的開山始祖黃帝、炎帝曾於此活動;中國史前的三位偉人堯、舜、禹也都先後在山西建都立業。山西名勝古蹟甚多,現有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上千處,石窟、佛寺及藝術雕刻遍佈全省,遼金以前的地上木構建築佔全國的72%以上,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9處,居全國首位。全國僅有的四座唐代木構建築。其中有3座在山西,總之,山西有“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寶庫”之稱。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大同雲岡石窟、應縣木塔、五台山風景名勝區、恆山風景名勝區、晉祠風景名勝區、平遙古城、晉商大院文化旅遊區、關帝廟、永樂宮、普救寺等旅遊資源的產品已蜚聲海內外。特別是平遙古城、雲風石窟,已先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山西不僅文物古蹟多,自然風光也十分壯美。山西境內有國家級和省級風景名勝區11個,其中國家級的有五台山、恆山、壺口、北武當山、五老峯等5個;國家級與省級的自然保護區11個;國家級和省級森林公園27個。黃河流經山西965公里,在壺口、龍門、孟門等河段形成了獨特的景觀,成為中外遊客嚮往的去處。近年來陵川王蟒嶺、錫崖溝、壺關太行大峽谷、寧武蘆芽山、黎城黃崖洞、介休綿山、盂縣藏山、陽城蟒河、沁水歷山等得到初步開發;同時,各地興辦旅遊的積極性高漲,旅遊資源的開發全面開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目前,山西省對外開放的主要旅遊區有大同、五台山、太原、臨汾、運城、晉東南,全省僅年接待5萬人以上的旅遊景區、景點就達100多處。改革開放20年來,山西旅遊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已有很大的改善,省內道路暢通,通訊便利,環境衞生髮生了深刻變化,接待服務條件可以滿足需求。

在新的世紀,山西經精心策劃包裝,推出了三大旅遊區,即,以大同雲岡石窟、佛教勝地五台山為主的晉北佛教文化旅遊區;以平遙古城和喬家、渠家、王家、曹家等四大院為主的晉中晉商民俗文化旅遊區;以黃河壺口瀑布、運城解州關帝廟為主的晉南黃河根祖文化旅遊區。

山西導遊詞4

山西,位於太行山以西,黃河以東,自古被稱為“表裏山河”。總面積15.66萬平方公里,人口2875.9萬。現轄太原、大同、朔州、陽泉、長治、晉城六個地級市和忻州、呂梁、晉中、臨汾、運城五個地區。共計86個縣、14個縣級市和18個市轄區。省會太原,省政府駐太原市府東街。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這裏是晉國的領地,所以簡稱為晉。戰國初期,晉國被韓、趙、魏瓜分,史稱“三晉”,歷久便成了山西的又一代稱。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在這片土地上,10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傳説中的“堯都平陽”、“舜都薄板”、“禹都安邑”都在山西的南部,即今天的臨汾、永濟和夏縣。周代,山西是唐國的領地。後來唐叔虞的兒子燮父因唐國臨晉水,改國號為晉。春秋時,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晉國。戰國時,瓜分了晉國的韓、趙、魏三國,與秦、楚、齊、燕並稱為戰國七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山西設有太原、上黨、河東、雁門、代郡等五郡。到隋時,太原是黃河流域僅次於長安和洛陽的第三大城市。

隋末,李淵父子起兵於太原,建都長安後,把太原尊為“北京”,意即“別都”。五代時期,後唐、後晉、後漢和北漢都是以山西為根據地起家。在中國封建社會期間,山西的地位舉足輕重,而且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越是亂世越是顯得重要,誰擁有了山西,誰就可以稱雄天下。所以,清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指出:天下形勢,必有取于山西。金元時期,山西的經濟、文化在中國北部居領先地位。明代時,設山西行中書省於太原,後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統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開始稱為山西。

山西是一個夾峙在黃河中游峽谷和太行山之間的高原地帶。全省大部地區海拔達1000米以上,山區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70%以上。以山西平面地圖看,是一個斜長方形,由東北斜向西南,東西寬約290公里,南北長約550公里。從地形看,是一個由許多複雜山脈構成的高台地。山西,山脈很多。東部有太行山,西部有呂梁山,北部有恆山、五台山,南部有中條山,中都有太嶽山。山脈延綿起伏,縱橫排列,雄險巍峨。山西境內河流很多,注入黃河的河流有沁河、涑水河、汾河。汾河縱貫全省.是省內的主要河流,它發源於寧武縣,全長761公里.是僅次於渭河的黃河第二大支流。桑乾河、滹沱河。漳河也發源于山西.匯入海河水系。山西境內有六大盆地.即大同。忻州、太侯、臨汾、運城。長治盆地此外,東部還散佈着陽泉、壽陽、襄垣、黎城、晉城等小盆地.

山西位於大陸東岸的內陸。外緣有山脈環繞。因而難於受海風的影響,形成了比較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同時.又由於受內蒙古冬季冷氣團的襲擊,北部比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氣候特徵;冬季長而寒冷乾燥;夏季短而炎熱多雨;春季日温差大,風沙多;秋季短暫,氣候温和。山西省,屬於中温帶和暖温帶季風氣侯區,即温帶大陸性氣候。平均降水量為400到650毫米。

山西被稱為“煤鐵之鄉”、“能源重化工基地”。主要礦藏有煤、鐵、鋁。銅、耐火粘土、石灰巖、石膏等。現已探明的煤礦儲量為2000億噸,佔全國的三分之一;鐵礦儲量為30.5億噸。由於煤炭儲量豐富,煤炭工業在山西工業中佔有頭等重要的地位。近幾年來,電力工業、輕紡工業、消費品工業、民用工業的發展也很迅速。山西的公路交通,已達到所有縣區都通車,總長3萬多公里。

山西的旅遊資源豐富,宋代以前的地上古建築約佔全國總數的70%多,被譽為古代建築的博物館。五台山、壺口瀑布、北嶽恆山、雲岡石窟是全國聞名的旅遊景點,此外,懸空寺、應縣木塔、晉祠、寧武天池、洪洞大槐樹、喬家大院等都吸引着省內外的旅遊者。山西的土特產繁多,較為著名的有杏花村汾酒、竹葉青酒、老陳醋、清徐葡萄、平遙牛肉、晉祠大米、沁州黃小米、恆山黃芪、長治黨蔘、柳林紅棗等。

山西導遊詞5

高平市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西南邊緣,東與陵川縣接壤,西與沁水縣毗鄰,南連晉城市澤州縣,北靠長治,長子兩縣。東西長41.2公里,南北寬37公里。轄3個辦事處,7個鎮,15個鄉,17個居委會,465個行政村,692個自然村。總人口47.8萬人。春秋時稱泫氏,戰國時為長平,初屬韓,後屬越。長平之戰後秦置高都縣。兩漢至兩晉均為泫氏縣。北魏和平五年(464)改泫氏縣為元氏縣。永安二年(529年)改置建州,設長平郡,領泫氏、高平二縣,高平之名始於此。北齊天保七年(556年)改高平縣為平高縣。北齊末又改為高平,泫氏縣併入。唐武德元年(618年)於長平置蓋州(今高平米山鎮),貞觀元年(627)廢。

之後,高平歸屬屢變,縣名無改。1943年曾將高平東南部劃陵高縣,抗佔勝利後仍歸屬高平。1958年,高平併入晉城縣,1961年恢復高平縣。1993年5月撒銷高平縣,設立高平市;轄區不變。1994年初,撒銷城關鎮,分設東城區、北城區、南城區3個街道辦事處。高平市的版圖接近正方形,東、西、北三面環山,狀如簸箕,整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最高點為市境東北與長治縣交界的金泉山,海拔1391.1米;最低處為河西鎮杜村,海拔800米。境內大小河流30餘條,流域面積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丹河、許河、大東倉河、小東倉河、東大河、永錄河等6條。地表水年平均流量3888萬立方米,地下水1.49億立方米。

全市屬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温為9.8℃,年平均無霜期為177天,年平均降水量為607.3毫米。全市土地總面積148.7萬畝,其中耕地58.65萬畝,境內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鐵、坩土、鋁土、硫磺、石灰石等。含煤面積271平方公里,地質儲量約為161億噸,已探明儲量30億噸。鐵礦儲量約1.8億噸,多為“雞窩礦”,適於手工開採。硫磺儲量約為5.5億噸。工業支柱產業有:煤炭、冶煉、化工、食品、建材,主要工業產品有:煤、生鐵、水泥、鐵礦石、鑄鐵管、化肥,變壓器,糠醛,緊固件,棉布、傢俱、飲料、合成氨、農用掛車,工業鏈條、散熱器、花崗巖板材等。1998年全市完成工業增加值8.54億元。

黃梨飲料等名牌產品暢銷全國。農業高平市是國家級商品糧生產基地和瘦肉型豬生產基地。支柱產業有:種植、養殖、林果、蔬菜等,主要農產品有:玉米、小麥、蘋果、黃梨、高梁、穀子、大豆、薯類等。1998年,農業增加值為3.05億元,糧食總產20.2萬噸,農民人均收入2451元。財政金融1998年,全市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2.8億元,財政收入1.5億元,城鄉儲畜存款餘額21.79億元,各項貸款餘額15.45億元。商業1998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5億元,農業生產資料銷售額964萬元,集市貿易成交額1.39億元,國合商業銷售額2.9億元,全市有大中型集貿市場6個。

山西導遊詞6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山西省會、歷史名城——太原。這裏曾經是唐堯故地、戰國名城、北朝霸府、大唐“北京”、九邊重鎮、晉商故里。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為他留下了豐厚的文化積澱。作為文明薈萃之地,這裏有大唐的氣度,晉地的風流。燦爛的名勝古蹟讓這座城市魅力無限。

地理位置

太原位於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的北端,西、北、東三面環山,中、南部為河谷平原,全市整個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黃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過,把市區劈為兩半。東漢著作家應邵曰:“地在兩谷之間,故曰幷州”。所以太原簡稱“並”,唐代詩人杜甫也曾稱譽“焉得幷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太原現仍有幷州路,幷州飯店等。順便告訴大家,太原的.街道極為規範,凡南北走向皆稱路,凡東西走向均叫街,使行人倍感方便,斷無迷失方向之憂。

建城始源

太原古稱晉陽,奠基於春秋末期。大約在公元前497年,晉國卿趙簡子的家臣董安於和尹擇在晉水之北築城,取名晉陽,其位置約在今天太原市晉源區。所以,2003年太原迎來了她建城2500週年的輝煌慶典。隨後,趙氏家族以晉陽為據點積蓄勢力,奠定霸業,最後建立了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

“龍城”

太原也是龍興之地,建立北齊政權的高洋父子發跡於太原,稱太原為“別都”;隋場帝楊廣在即位前被封晉王,視太原為“發樣之地”;興唐的李淵父子也是從太原開基立業的,唐高祖李淵曾長期任隋朝的山西河東撫尉使、太原留守等職,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時期也是在太原度過,被人稱為“太原公子”,李淵建立唐朝,稱太原為“北都”,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經盛讚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其一。”今天旅居海外的華人,都以唐人後裔為榮,甚至把大片華人聚集地命名為“唐人街”,追本溯源,唐文化的發祥地就在我們山西太原;五代時,太原先是後唐的“西京”,隨後相繼為後晉、後漢、北漢的“國都”。太原可以説是藏龍卧虎之地,故又有“龍城”之稱。

這些一個個所謂的“真龍天子”之所以能從太原起家奪取天下,實際上因為太原三面環山,易守難攻,並且是華夏民族與草原民族交往和衝突的中心地帶。歷史上這裏就有“亂世出英才”、“幷州自古多英豪”等説法。

一市三縣六區

太原轄一市三縣六區,人口約350萬,約佔全省人口的10%。

古交市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北部,是全國最大的土焦煤生產基地,也是呂梁山東麓的交通樞紐和商品集散地。(這裏可以補充煤、煉焦等內容)

婁煩縣最早為西周初年的樓煩國國都所在地,秦朝在此設婁煩郡,唐初在此處設牧馬監,為唐北邊疆軍馬主要來源地,時有“樓煩駿馬甲天下”之謂。婁煩可謂歷史悠久,名聲在外。但是很可惜文革時工作人員缺乏相關歷史知識和地名標準化意識,在上報文件中誤將當地羣眾所寫錯別字“婁煩”作為標準地名,以致被國家正式命名。“樓”和“婁”雖半字之差,但對於其縣域歷史品牌的延續和文化資源的利用都將是無形的損失。

陽曲縣地處忻州與晉中盆地之脊樑地帶。境北系山系橫亙東西,雲中山系縱貫南北,因為並北屏障,號稱太原之北大門,為兵農必爭之地。

清徐縣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中國古典文學大師羅貫中先生的故鄉,也是全國四大葡萄名產地之一和山西老陳醋的正宗發源地,素有“葡萄之鄉”和“中國醋都”之稱。(此處可以增加老陳醋的相關內容)

迎澤區是太原的文化中心、商業中心。區域內集中了新華社山西分社、山西日報社、山西電視台、山西電台等多家新聞單位;也有省晉劇院、省京劇院、省話劇院等省城主要文藝團體,省圖書館、山西圖書大廈、太原工人文化宮、市少年宮、太原影都等文化娛樂場所;也是太原最大的商業步行街所在地,聚集了華宇購物中心、貴都世紀廣場、御花園時代廣場、天美名店等大批新興大型商業企業。

太原最大的街道迎澤大街也位於迎澤區,這條大街1955年開建,寬度70米,在當年來説着實讓人瞠目結舌,即便現在也是氣勢磅礴。有人説這條大街的名字起的好,“迎澤、迎澤、歡迎毛澤東和江澤民”,而且確有傳説這條大街的修建是為了歡迎毛澤東的蒞臨。不過有一個事實,毛主席一生沒有涉足太原,直至他臨終。實際上,迎澤大街的得名,是因為當時這條街由原太原城垣的承恩門,即後來的首義門起始,經由迎澤門、直至西南城角達汾河東壩。而這兩座故城的城門以迎澤門規模最大,為紀念於斯,從迎澤門引得迎澤大街之名。

尖草坪區位於太原市的最北端,該區有太原鋼鐵有限公司(簡稱太鋼)是中國最大的特殊鋼生產基地。主要產品有不鏽鋼、汽車用鋼、船板鋼、火車輪軸鋼、高壓鍋爐管用鋼等。太鋼產品應用於秦山核電站和三峽大壩建設、“和諧號”高速列車及“神舟”五號、六號和七號飛船製造等重點工程,新型材料用於“嫦娥一號”探月工程。中國人民銀行正式發行2005年版第五套人民幣,其中的1角硬幣全部選用太鋼生產的不鏽鋼鑄造。

在這裏還有個現實版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太原鋼鐵公司1934年建廠,解放後收歸國有,渣場是鋼鐵生產企業天天倒廢渣的地方。50年的不斷沉積,廢渣越堆越多,越堆越高。到1983年,太鋼渣場已經形成一座佔地數平方公里的“大渣山”。這座渣山相當於5個天安門廣場大,最高處有7層樓那麼高。每當倒渣時,灰塵滾滾、烈焰升騰,不僅威脅着企業的發展和員工的正常生活,也成為省城太原的一大環境污染源。

1983年,太鋼退休職工李雙良帶領他的治渣隊伍開始了浩浩蕩蕩的治渣工程,他們進行了挖排廢渣、廢鋼回收、廢物利用等一系列的艱辛探索和實踐,到2000年,回收廢鋼鐵129萬噸,創造經濟效益3.3億元。並且修建了規模宏大的防塵護坡,在上面修建了花壇、假山、魚池、涼亭和長廊,並種花植樹7萬多株。護坡的修建不僅擋住了渣塵,解決了環境污染的問題,而且還美化了環境。1988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把他列入《保護及改善環境卓越成果全球500佳名錄》,並頒發了“全球500佳”金質獎章

杏花嶺區位於太原的東北部,是太原的政治中心,山西省政府、省政協、省軍區、太原市委、市政府等省、市黨政軍機關均駐在該區。

萬柏林區有我國第一座重型機器廠——太原重型機器廠,建廠五十年多來,從第一台起重機,第一台挖掘機,第一台管軋機,第一座衞星發射塔架等300多項“中國第一”。創造出了象航天發射塔架成功托起““神舟”號載人飛船,三峽工程世界最大的1200t橋機等這樣數百項為國民經濟建設作出重要貢獻的標誌性產品。

晉源區地處太原市西南,西依龍山,東傍汾水,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北宋之前的太原城就建在這山清水秀之地。這裏建有紀念山西第一位諸侯王的祠廟——晉祠,內有十字型橋樑——魚沼飛樑,是我國現存古橋樑中的孤例。另外晉祠之地水源豐富,歷史上稱為“太原小江南”,此地所產大米歷史上一直作為“貢品”,進奉朝廷。北宋名臣範正淹來到晉祠也感歎的寫道:“滿目江南鄉,千家灌禾田”。

小店區是太原的南大門,這裏土地開闊,交通便利,是太原市整體佈局“南移西進”的主要擴張區域,目前已建有太原機場,正在修建的有太原新火車站、山西大醫院等大型民生工程,據説山西的政府部門也將遷到這裏。區域內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眾多,國家級太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太原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都坐落在小店區,小店區已成為全市乃至全省科工貿的重要發展基地。所以,目前該區的房價也是全市漲的最快的。(舉例)

太原老字號

清和元

太原城中最古的老店,非“清和元”莫屬。清和元是一家飯店,用太原人的老話叫做“飯鋪”,它以製作銷售太原特有的地方名吃———頭腦而享譽三晉、聞名海內外。所謂頭腦,原本是傅山先生為調養老母親身體的一道滋補藥膳,本名“八珍湯”,由八種原材料製作而成。這些材料是煨面、黃芪、蓮藕、山藥、黃酒、酒糟、肥羊肉、良姜,共八種,故名“八珍湯”。吃時佐以醃韭菜、帽盒,真可謂用料奇、味道奇、佐品奇、滋補療效奇。這種小吃是北方寒冷地區的極好早餐,其功用在於撫寒喘和,調元益氣,活血健脾,補潤虛虧。

益源慶

山西是醋之鄉,太原是醋之都。太原城中的“益源慶”是一家古老的制醋作坊、售醋名店。追根溯源,乃為明代晉王諸府專釀名醋的王府醋坊。“益源慶”地處繁華鬧市橋頭街東段路北寧化府衚衕。何謂之寧化府?寧化府就是明代寧化王的府第,第一位寧化王乃是晉王朱木岡之子,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之孫朱濟煥。朱家皇族原本安徽鳳陽人氏,封爵太原後,不適鹼滷麪食,遂有醫家為其綢繆以醋克鹼鹽,佐食麪餚。一來二去,朱氏子孫漸習晉土,喜面嗜酸,遂有專為晉王諸府釀製精醋的王府醋坊。明亡後,王府醋坊將精美醋品推向城內居民,遂名聲遐邇,成為太原城中的醋作坊第一,取名益源慶,生產名特醋。別的尚且不説,僅那尊清代的制醋鐵甑就能使人一覽益源慶的制醋歷史。

六味齋

説起“六味齋”醬肉店在太原可謂家喻户曉。其實“六味齋”並不是太原城自生的名店,而是皇城根下的舶來店。“北京天福號醬肘雞鴨店”是產生於清乾隆年間的熟肉製品名店。“味壓三晉,香冠羣芳”的“六味齋”醬肉店,則是北京老店“天福號”的分店,現已有60餘年的歷史。約在1938年,北京天福樓醬肘店、天福號醬肘雞鴨店和天津天盛號肉鋪的三位師傅來太原合股辦店,初名“福記熟肉店”,把原店的名品———御食貢品“醬肘花”傳播太原。由於貨真價實,“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淡而有味,餘香濃淳”,所以很快聞名三晉,成為太原名吃中的佼佼者。“六味齋”剛剛落腳太原時,店鋪設在人煙僻靜的達達巷17號,由於生意興隆,遂擴大店鋪另選新地,在橋頭街與柳巷丁字相交的繁華地帶新闢商面,掛出新招牌“福記六味齋醬肘雞鴨店”,簡稱“六味齋”,一直至今。

雙合成

雙合成老字號是以生產烘焙食品而著名,始創於1898年河北省保定市,1921年遷來太原,因為始創人為兩人,取“兩個合辦必能成功”之義,商號叫《雙合成》。商號的英文名字也很有意思:“good and good”。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daoyouci/7m84x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