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事務文書 >學習總結 >

物理研究性學習總結

物理研究性學習總結

研究性學習是教師或其他人不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的前提下,由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以直接經驗為基礎,通過對科學知識的綜合運用,對學科的邏輯體系的超越,自主的發現問題,探究問題,以取得知識和應用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初中物理課程注重從生活走向物理,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而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能很好的讓學生通過親身的經歷和體驗科學探究活動,激發對初中物理學習的興趣,增進對科學的情感,理解科學的本質,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

物理研究性學習總結

 一、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筆者認為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特點應包括以下幾點

 1、創設問題情境,發現並提出新問題

杜威曾指出,教學法的要素與思維的要素是相同的。其中首要的一條就是學生要有一個真實的經驗情境,以此為出發點,才有期望獲得正確探索理論的科學方法。教師為學生創設—定的問題情境或提出研究任務,即建立問題的初始狀態應該是研究性學習的第一階段。

2、引導認知操作,經歷和體驗研究過程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問題的操作過程即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其作用是誘發學生自主探索動機的最佳“心理場”。教師應相信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潛能,努力讓學生成為發現者、研究者、實踐者。

 3、拓展目標狀態,引發學習環境的開放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其內容大多是課本上所特有的,但它來源於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它應該成為學生所關注的問題。在同一主題下,由於個人興趣、經驗和研究活動的需要不同,研究視角的確定、目標的定位、切入口的選擇、研究過程的設計、研究方法、手段應用及結果的表達等也可能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靈活性,這就為教師、學生的個性特長的發揮,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從而形成了一個寬鬆、和諧、開放的學習環境。學生提出的問題通過實驗研究解決後,在教師的鼓勵下會投以更大的熱情,提出更多新的問題,去探索,去研究,以延伸課堂教學。下節課上,學生會帶着更多的問題走進教室,走進研究性學習。

二、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實施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一般可以“以教材知識點為基點,以開放性問題為線索,以問題探究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也可以課前佈置學生列出預習提綱,包括知識層次、知識結構、重點以及實驗探究的設計思路、需要提供保障實驗成功的器材、實驗步驟以及讀不懂思不透的疑難問題;然後在課堂上展開實踐、探究、交流以獲得新知識、歸納得出新規律;在此基礎上,教師佈置開放性的課後練習,以便於學生鞏固課堂知識並養成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的習慣,從而促進研究性學習的發展。

我在近兩年的教學實踐及反思的基礎上,覺得研究性學習理念指導下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按學習內容可分為:分析比較型、理論分析型。一般的課堂教學程序可定為①確定目標→設計方案→操作研究→得出結論分析總結。②其中學生的活動是: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或查閲資料→實驗操作或收集資料→分析現象並討論研究→總結歸納得出結論→獲取新知引發新的思考。③而教師的活動則是:創設問題情境→點撥指導→反饋信息→適度評價→佈置新任務。

(1)要搞好這項活動首先是選題的問題,研究課題的來源可以源於課本或從現實生活中選擇與學科內容相關的內容。滬科版初中物理課本的附錄當中已經為學生列出許多有趣的課題,如:用學過的物理知識分析自行車上的力學問題、探究熱水瓶內所盛開水的多少與保温性能的關係、調查不同服裝材料的保温性能及其發展狀況、學會抄讀家用表(水錶、煤氣表、電能表)、裝配直流電動機模型的體會、調查城市中的熱島效應等,這些問題對於初中生來講都是非常有趣而且貼近生活的好課題。當然課本中的小實驗和小製作,也可以作為學生課外研究的內容,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進度,對已經學過的內容適當佈置。對於沒有學過的內容,如果那部分知識與其它章節聯繫不太大,我們也可以適當佈置給學有餘力的同學,讓他們組成課前預習研究小組,提出對於新知識的理解,還可以自己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結論。此外,我們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從他們平時現實生活中選取一些他們所關心的話題,結合自己所學的學科知識加以應用,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如:冬天到了,大風天氣很多,許多同學到了室外都喜歡躲到樹後或牆後避風,但兩者的避風效果顯然不同,同學們之間展開熱烈的爭論,我就把這個問題作為一個課題----“障礙物對氣流的影響”讓他們課後通過實驗討論並驗證自己的結論,結果全班同學都參與了這個課題的研究,他們做了大量的模擬實驗,用電吹風或電風扇作為氣流的來源,用不同形狀的紙盒代替不同形狀的障礙物,還創造性的製造了風向指示器(小鐵釘上系一根細線),最後描繪了不同形狀障礙物周圍氣流的流向圖,得出了許多重要結論,在交流討論時,大家又想到了把風向指示器改進為流速指示器(用不同長度的細線系在鐵釘上,根據細線到程度定性的比較流速的大小),又做了大量實學習討論的.熱情非常高。

(2)課題研究的第二步就是分組研究、總結成文。教師可以有計劃地組織學生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選擇相應的課題,然後按照課題的種類將全班同學生分成幾個專題研究小組,分別制訂研究計劃,進行合理的分工合作,通過查找資料、動手實驗、社會調查等親身實踐獲得對研究問題的直接感受,這個過程可能要持續相當長的時間,教師在整個過程中都要作為一個參與者,參與每個小組的討論,同時可以給於適當的引導和幫助,讓各組成員定期進行中期彙報,教師做好跟蹤記錄以防個別小組半途而廢,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興趣,我們還可以將每個學期學生課外課題研究論文編成論文集,裝訂成冊。

(3)課題研究的最後一個環節就是討論與交流。交流的形式以多種多樣,可以採用演講的方式、做報告的方式、答辯的方式等多種形式,交流過程中其它組的學生還可以提出一些改進意見,這樣不僅有利於提高論文的深度,也有利於其它組學生拓寬知識面。對於課前預習研究小組的同學,他們的論文交流可以放在相應內容的新課教學過程中,讓他們當一次小老師,講一講新知識的探究過程和體會,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形式和內容,充分體現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教學理念,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受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以上就是我在物理學科教學過程中,滲透研究性學習的一些做法,這裏我談了許多研究性學習的優點,但這並不是説我們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都應該採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原因有二:第一,教學時間不允許;第二,每一種教學方式都各有所長,“研究性學習”在積累直接經驗、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有其獨到之處,而“接受性學習”在積累間接經驗、傳遞系統性學科知識方面,其效率之高是其他方法無法比擬的,因此這兩種學習方式在學科教學中都是必要的,而且是相輔相成的,絕對不能以此來反對或摒棄其他學習方式。我相信只要我們正確處理好兩者的關係,在教學過程中適當運用“研究性學習”的思想,使它的優勢充分發揮,我們最終的學科教學必變得豐富多彩,教學成果必將無比豐碩!

標籤: 學習 物理 研究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wuwenshu/xuexizongjie/x44wn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