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事務文書 >活動總結 >

數學研討活動總結

數學研討活動總結

數學研討活動總結1

為了更有效的讓每個學生都能各得其所,本學期靈動數學小組圍繞“活學活用——有效提高分層練習”這個課題進行探討。很榮幸我也參與其中。

數學研討活動總結

練習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促使學生鞏固和消化在課堂上所學的數學知識或技能,深刻理解掌握課堂上老師新近傳授的數學思想方法,並能靈活應用它們解決數學問題, 對於這樣的想法陳老師的一節關於路程追擊問題的分層練習課讓我深有體會。10月陳老師在五二班上了一節這樣的公開課,細心地陳老師把具有類比性的幾種路程問題彙總到一起,由易到難,讓學生通過對比練習從而發現問題,讓學生很好的區分並掌握。評課中老師們都紛紛稱讚這樣的課在平時要多上幾節.

分層練習可以是一節專門的練習課,也可以體現在新授課上,像我們一年級由於幼兒園教學程度不同,年齡特點不同孩子容易前學後忘,必須每一節課都要走的紮紮實實,所以在設計練習題時就重視了學生個體發展中的差異性,大多是條件明確,思路單一的。讓他們從自己的觀察中去發現問題,在動手中不經意間問題就解決了,如:水果排排隊;前提是必須讓孩子明白必須通過自己努力付出才會有收穫。

通過本學期在XX數學組讓我更加認知分層練習的重要性,以後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我也是像本節課這樣,精心地設計每一層次的練習題,不但課堂練習這樣,課後作業也是如此。從研究這一課題以來,我們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總結反思,不斷完善,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的收穫也是頗多。

數學研討活動總結2

“先學後教,精講多練”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實踐近一年了,從起初的懵懂到理論上初淺認識,從曾經的質疑到之後的認同,從片面的實踐再到大膽的應用,其中的困惑曾經如迷霧般籠罩於腦海中。是啊,新事物往往就是這樣,在實踐中逐漸摸索,在實踐中逐漸成熟,在實踐中逐漸感受它的魅力!

本學期,根據教學計劃的要求,我們組三位教師在精心地研討之後,向全校數學教師呈現了《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將較大的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數》、《三角形的特性》三節概念課,旨在挑戰概念教學,嘗試在實踐中積累的一些經驗,發現和探究更多的問題,讓概念教學在“模式”中更為生動,更有內涵,更為高效!

下面我將結合研討的三節課,談一談在“情境的引入”、“自學的設計”、“後教的引導”中,一些粗淺的做法和思考,希望更多教師參與研究概念教學,共同分享研究的成果。

一、引入適當簡捷的情境,讓數學更為有趣

在以前的模式課教學中,存在一種現象:所有講課教師的第一句話(像台詞一樣)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目標是×××”,雖然簡捷明快、直入主題,在形式上直接將學生從課外拉回到課內,但如果天天如此一般,那麼對於學生來説,學習的興趣在哪裏,學習的慾望又會有多少?為什麼要教學這些內容?學生的心中是否會有這樣的疑問?畢竟是小學生,他們所需的更多的是興趣。因此,這三節課的導入都設計了相關的、簡捷的情境。

例如:《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中課始的談話,“豆豆身高0。984米,平常不需要説得那麼精確,只説大約0。98米或1米。哪個是準確數?哪個是近似數?那麼如何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一內容”。《較大數的改寫》的.導入環節,出示了太陽系八大行星中各行星距太陽的平均距離,讓學生讀一讀,感受到由於這些數都比較大,在讀、寫起來都不太方便,如果我們把這些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數,就能把這些大數簡單化,由此引出要學習的內容。《三角形特性》在課始讓學生猜一猜老師所比劃的平面圖形(三角形),並嘗試自己畫出三角形,在猜測中、在挑戰中、在簡捷的情境中,學生進入了本課的學習。

這樣的導入,是基於生活的,是基於學生的需要的,自然簡捷而貼近學生生活的,因此,我們認為在運用“模式”時,應多方考慮學生的感受,讓學生喜愛的、有趣味的數學,才能達到真正的高效。

二、引入活動加入重點,讓自學更為有效。

“自學指導”是橋樑,它拉近了學生與新知的距離;“自學指導”是枴杖,它引導着學生不斷地發現與探索;“自學指導”更是教學的靈魂,它展現着本課的重點與難點。因此,自學指導的設計應儘量在言語上簡單化,在內容上重點化,在操作上可行化。

例如,《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自學指導:①求小數的近似數時,根據需要用()的方法保留一定的小數位數。②0。984保留兩位小數、一位小數、整數分別要看哪一位?怎樣取近似數?《較大數的改寫》自學指導:①將一個數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小數,可以在()位的右邊點上(),在數的後面加上()字。改寫成用“億”作單位的數呢?②保留一位小數是在哪個數的基礎上進行保留?看的是哪一位?如果保留兩位小數呢?這樣設計,用簡短的提問,用填空的形式,指導學生在自學時更多的關注方法、引發學生的思考,更突出了本課的重點。

再如,《三角形特性》一課,自學指導中“畫一畫”、“標一標”、“試一試”,採用了“活動”與“結論”同在的方式設計了兩次自學,力求讓學生在“動”中學,邊操作邊學習,邊嘗試邊感悟,逐步形成對概念的初淺理解。並利用之後的“填一填”,將形象的活動上升為理性的認識,這樣既是對本課重難點的凸現,同時也教給學生一種學習的策略,提升了自學的效果,逐步提高自學的能力。

另外,自學指導還應在教學的一定時機實現必要的迴歸,不能把指導做為一種形式,而應當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自學的效果,回扣本課的重點所在。

三、適機引導拓寬視野,使後教更為生動。

在“模式”運用的初始階段,由於經驗所限,我們總感覺課堂上缺少了什麼。老師的嘴巴好像被什麼束縛了,“讓學生去講、讓學生髮現、讓學生感悟”,在這樣的理念下,課堂似乎“空洞”了許多,尤其是這樣的模式研討課,有時感覺不到老師的作用在哪裏?這是不是運用“模式”的必然結果?實則不然,在這樣的“模式”下,教師的作用應該説是更重要了,不僅要在課前認真的研讀教材,預設可能發生的情況,更要在課中學生講解時認真傾聽,抓住時機引導發現,對教師的要求是越來越高了。因此,在設計“後教環節”時,思考得更多了。

例如:《三角形特性》一課“三角形的定義”教學中,在先學環節的“畫中感悟和反例辨析”後,教師運用提問:“你認為在畫三角形時要注意什麼?”引發學生思考,根據學生的回答和補充,逐漸加深了對三角形的認識,完善了對概念的理解,之後又通過對關鍵詞“圍成”、“三條線段”的理解,使學生從圖形語言逐步地過渡到數學語言,在糾錯中提煉,在實例中解析,使學生的認識不斷地昇華。

再如,“三角形底和高”的教學中,先讓學生自學嘗試畫高,由於書中只給出了最基本的鋭角三角形的高的畫法,而且是最簡單的一條高,對於優生來説,他們知道的遠不止這些,因此,在“先學”時,有意的加入了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讓學生嘗試畫出不同的高,並在“後教”環節,讓學生充分展示不同三角形中所畫的不同的高,在錯誤中辨析明理,在不同的高中感受“對應”,這樣的“異中求同”,這樣的引導,不僅讓學生理解了三角形“高”的真正含義,明白了“底高對應”,而且拓寬了學生的視野(高不僅僅是教材所呈現的一條),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再如:《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後教環節中,教師利用兩條數軸,引導學生理解“小數保留的位數越多,精確度越高”這個書本未提及的知識。《較大數的改寫》當檢測更正學生初步掌握改寫的方法後,教師引導學生概括的四步“分一分、點一點、寫一寫、讀一讀”。這些引導或是告知,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教學中更多的是需要教師有這樣的教學智慧。

總之,我們不能刻板地去套用“模式”,更多時候,“模式”是一種理念的影子,我們所需要的是找到、研讀到裏面所藴涵的理念,用它指導我們的教學,讓我們的教學更為有效!

數學研討活動總結3

20xx年5月20日,xx市小學數學學科“數學思考”主題研討活動在xx小學開展,本次活動由xx小學謝老師老師為老師們執教展示五年級下冊“數學好玩”《包裝的學問》一課,以及xx小學柯老師開題為展 “培養集合直觀,發展數學思想”的講座,為我的教學數學及其課題研究都打開了一面窗。

一、 簡約的課,逐漸滑向思維的深處。

聽謝老師的課,我深深的感受到數學的簡約美,以及教師對數學課堂的深深思索。

1.從研究包裝1個糖果盒需要多少包裝紙——包裝2個糖果盒需要多少包裝紙——包裝3個糖果盒需要多少包裝紙,逐層深入,而且正如進修校林培育老師所説,謝老師三次探究活動的着力點也不同,活動的指向性非常明確。

2.“問題串”教學方式展露無遺。怎樣包裝更節約?——節約在哪裏?——重疊的面和包裝面有什麼關係?每一個問題都直抵學生思維的深處,牽引學生定睛於問題,陷入深深的思考裏,冷靜的課堂,沉靜的思考美。

3.想象、操作、畫圖助力於數學思考。學生的幾何直觀意識在本堂課中充分體現。三個長、寬、高分別為20釐米、8釐米、4釐米的糖果盒要包裝,怎樣包裝最節約?這一問題處,學生充分獨立思考,大部分學生都相處三種方法:重疊上下面、重疊左右面、重疊前後面,並根據之前的學習遷移發現第一種重疊上下面的方法最節約,在這個思維的關節處,教師充分留白:真的只有這三種方法嗎?拿出實物實際操作一下,我一直覺得這個地方教師這樣處理真的很棒,在學生最想不明白的地方動手實踐,所有的疑惑因動手操作豁然開朗。

二、深刻的研究,積澱策略、服務教學。

從柯老師的講座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一線教師踏踏實實的研究,以及深刻的思考。兩年的課題研究,柯老師和她的團隊們就積累了這麼多有代表性的課例和經驗。從滲透幾何直觀意識——培養畫圖習慣——多媒體的運用——發展幾何直觀的策略。給我深深的啟發。

三、 精準的點評,引人思考

之後聽課的老師們對本堂課發表自己的看法:課堂引入的時間可以減少一些;課件的運用可以更深入一些……

最後,進修校林培育老師和蔡福山老師對本次活動進行點評,高度讚揚老師們的精彩演繹,也鼓勵老師們多參與教研,指引老師們課題研究方向等。

數學研討活動總結4

5月13日下午,xx市清河區初二數學“同題異構”教學研討活動在北京路中學如期舉行,xx中學楊老師、xx中學程老師分別借班執教上課,為與會老師開設了富有價值的教學研究課並進行了説課,與會數學老師就兩課進行了熱烈的評議與研討,活動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次活動所上課題為蘇科版八年級數學下冊《9.1 圖形的旋轉》,兩位老師均在學生初步預習的基礎上組織課堂學習活動。大家認為:楊梅老師的課設計科學、結構合理、師生素質高、活動流程暢,情境激趣,課前熱身有新意,效果好;講解細緻,點撥到位;及時進行方法總結與歸納,不侷限於本課,適時滲透,拓展適當,選題有梯度;

注重過程教學,關注説理訓練;動畫演示直觀效果好,畫圖指導較到位;板書佈局合理,富有啟發性;關注學習品質的培養,學生活動較為充分,教學效果顯著。程帆老師的課,用三角板直接畫圖示範、演示説明,直觀效果好;

在課前預習效果較好的基礎上組織學習活動,從81%教起,效率比較高;問題設計有梯度,充分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啟迪學生數學思維,學生活動充分,效果良好。

本次“同題異構”活動,為大家提供了很好的研討案例,對於促進數學教學研究、提升課堂課程能力,具有良好的推進作用。

數學研討活動總結5

5月25日,由市局教培中心主辦,xx中心學校承辦的20xx年北二片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活動在xx中心學校多媒體教室舉行。市教培中心教研員羅xx、黃xx、蔡xx、卓xx親臨該校指導。xx、xx、xx三所學校的領導、、教研員、教師近50人蔘加了這一活動。

xx中心學校謝x、xx中心學校蔡x、xx中心學校馮xx三位老師分別為大家展示了《不規則物體的體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分數的基本性質》(片段教學)三節數學課,授課教師通過講授、小組合作研討等手段進行教學,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接受新知識的學習。隨後,參加片區的教師們就三節數學課進行研討發言。

接着,黃教研員對活動進行點評並給予高度評價,他強調教師參加區域教研就是為了提高對課堂教學的認識,敢於發言,敢於思考,敢於提出問題,這樣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才有實效。

最後,xx中心學校樑校長對本次片區教研活動進行了總結。

數學研討活動總結6

6月11日下午,xx市藝術小學舉行了“小學數學導學稿的設計與運用實踐研究”試點項目研討活動。本項目自年初立項以來,數學教研組已經多次開展圍繞項目研究的教研活動,本次活動請來了區教研員胡老師蒞臨指導。

首先,全體參與活動的人員集中於303班教室,聽取了王書記的研討課“認識小數”。本節課採用課中導學形式開展教學,課堂教學中分四次穿插使用了導學稿,導學稿設計適時科學、任務要求清晰明確,不光關注了知識的“導”,更關注方法的“導”,以導促學,切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更值得一提的是王書記在整節課中都使用白板軟件來輔助教學,互動性強,即使是下午第二節,學生依舊興趣濃厚。

課後,全體老師集中會議室進行研討活動。首先由王書記介紹自己對本節課設計的一些想法,再由胡老師進行點評,胡老師首先肯定了王書記試水的邊學邊教課堂模式,再針對課堂中的一些細節做了打磨式的點評。

本次活動是我校中段年級基於導學稿的邊學邊教模式的首次下水,王書記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下學期我們將全面鋪開、全員參與。

數學研討活動總結7

5月11日,xx一附小數學團隊進行了“學習任務單”的制定使用專題研討活動,全體數學教師參加了此次教學研討活動。通過教研,教師們對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習任務單的制定、使用有了更加明確的認識。與會教師認為“學講計劃”的核心要點是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

那麼教師如何以學定教、為學而教呢?通過精心設計學習任務單,為學生提供具體、明確的指導,在“學講教學”中是行之有效的。學習任務的載體以“任務單”的形式出現,學生可以逐漸掌握相關的知識和發展能力。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單的過程,就是接受教師指導的過程。

大家還就學習任務單的不同內容及使用時機進行了探討,通過具體的課例,大家認為課前任務單有利於學生在自主學習時初探本節課的知識點,對自己已經理解的知識或有疑問的知識進行初步感知。課中任務單的作用就是當學生在自主學習遇到思維瓶頸時,教師導在迷惑之時,教在懵懂之處。課後可以有任務單嗎?答案是肯定的,這裏的“任務”一定是課上知識的延續。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處在積極自主探究的狀態,主動建構知識,學生的能力得到了培養和提升。

此次教研,讓老師們在數學課堂上使用學習任務單推進“學講”更加有信心,有方法,相信任務單一定會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助推劑。

標籤: 研討 數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wuwenshu/huodongzongjie/j00y4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