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事務文書 >工作總結 >

數學綜合實踐課題研究個人工作總結

數學綜合實踐課題研究個人工作總結

時光在流逝,從不停歇,一段時間的工作已經結束了,回顧這段時間以來的工作成果,你有什麼感悟呢?將過去的成績彙集成一份工作總結吧。那麼寫工作總結真的很難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數學綜合實踐課題研究個人工作總結,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綜合實踐課題研究個人工作總結

數學綜合實踐課題研究個人工作總結1

一年來在實驗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我校課題教研圓滿完成了本階段的研究計劃。

一、課題研究的過程

1、教研組組織大家認真學習新課程理念、數學課程標準,經過學習研究、展開討論,結合課題組實驗教師的理論層次、綜合素質等情況確定“數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從三方面研究:探究性學習課堂教學研究,學生數學探究方法研究,中考數學探究試題研究。每個年級組分別研究一個內容,七年級重要針對學生的探究方法,八年級研究課堂模式,九年級研究中考試題。

2、組織教師理論學習,提高課題實驗研究的能力;主動學習素質教育教學理論著作、教育教學研究期刊、新課程標準、教科書等;積極參與數學教研的培訓;在學習中做到有重點、有反思;各小組每月進行一次集體學習,有針對性地進行討論、交流。

3、教育教學的主戰場在課堂,課題研究重點在課堂教學上,實驗教師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把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學習作為實驗研究的起點,教師對傳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與新課標所倡導的教師教學行為進行對比,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來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生動活潑、主動探究、富有個性地學習。

4、課題研究公開課採用“定課、備課、説課、上課、評課、交流、反思、評價”模式展開,以實驗研究課為載體,精心組織,凝聚全組之力,改變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構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促進學生共同發展(看、聽、説、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新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對課堂實驗研究教師:郭青菊主講的《利息知識知多少》,課堂實驗研究教師:劉春敏講的《三角形的中位線定理》,課堂實驗研究教師:温聰敏講的《統計圖》實驗課,開展探究、交流、研討。在這些實驗研究中,活動方案合理可行,情境創設實用新穎,素材選取翔實可靠;着眼於探討在數學活動中如何處理好“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內在關係,活動中教師合作探究、交流借鑑,課題研究形成了濃厚的氛圍。每位教師帶着飽滿熱情、全新理念上課,探索課堂教學新模式,在全組教師的參與下,實驗課教師充分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動探索,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初步形成對數學的整體性認識,加深理解相關的數學知識,獲得一些研究問題的方法和經驗。活動提升了教師實施教學與研究教學的能力,推動了我校數學教學質量再上台階。

5、每次課研活動後,教師帶着反思聽同仁點評,領會課堂教學的真諦,每次互動交流教師都有自己新的看法和想法,評課中出現百花齊放眾説紛紜的場面,其中的是與非、對與錯讓所有的教師都感到一些迷惑,產生強烈的課題探究慾望,上課的教師能根據點評有針對性的反思,聽課的老師在聽與評中能產生有效的教學認識和方法,有認可的,也有反對的,所有這些在碰撞、在反思。實驗教師帶着問題、質疑,聽同行點評,明確學習新課標,不僅是瞭解,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貫徹;要靈活使用教材,不僅是抓住課本的關鍵,更重要是適合學生髮展的活動場;要突出學科的特點,不僅要有專業化教學,更重要是創造性地啟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能力。在一系列的研究課活動中,課題組全體實驗教師得到很好的培訓和鍛鍊,取得了突出的教研成績。

二、成果的形成

1、課題組成員積極撰寫課題研究課案、例案、論文、教學反思、經驗總結。文章形成初稿後,在本組討論、交流,形成課題研究成果。

2、數學價值觀的轉變是這次課題研究的亮點。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存在着某些矛盾;學生活動多了,課堂氣氛活了,讓學生充分體驗,時間卻不允許,不能達到教學目標;對有些問題不一定讓學生去體驗、去探究,是否傳統的方法更有效等等問題。經歷一年多課題研究後,課題組的每一位教師都樹立了新的教學理念,獲得了正確的價值取向,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教學行為方式,提高了教育教學技能,形成了新課標所倡導的課堂教學模式。

3、本年度課題實驗組開展數學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拓展學生的學習領域。

活動內容⑴:《七巧板》,活動指導教師:温聰敏;

活動內容⑵:《製作無蓋長方形》,活動指導教師:宋會雲;活動內容3:《平面圖形的密鋪》,活動指導教師:劉芳。

三、學生成果

1、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2、學生能通過獨立思考獲得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

3、學生能理解別人的思路,並在與同伴的交流中獲益;

4、學生能有效地解決問題,並能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5、學生能反思自己學習過程的意識;

6、學生能使用數學語言有條理地表述自己的思維過程。

7、學生有學好數學的自信心,能夠不迴避所遇到的困難、問題。

8、學生樂於與他人合作,願意與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

總之,在課題研究實驗中,初步形成了適應學生髮展的課堂教學模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已經成為學生的重要學習方式。課題研究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歷程,我們剛剛走完其中的一程,但我們會衝出重重迷霧,邁過道道險關,勇往直前。

數學綜合實踐課題研究個人工作總結2

(一)創設問題情境

創設問題情境是提供學生髮問的前提條件,是培養提問題能力和養成提問習慣的有效措施。培養問題意識是培養學會創新的切入點。如何創設較好的問題情境,激發探索的興趣呢?可以從學生感興趣的實物、實例入手,採用故事、遊戲、兒歌、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把抽象的數學知識(教材內容)與生活的實際內容(直觀情景)緊密聯繫起來。例如:我在教一年級上冊的《有幾瓶牛奶》時,我就以笑笑數完牛奶遇到了難題,需要孩子們的幫助做為導入,讓孩子們根據畫面的內容提出問題:“左邊有5瓶牛奶,右邊有9瓶牛奶,一共有多少瓶牛奶的`問題?”從而導出課題,這樣的導入方式新穎,孩子們不知不覺就被帶入新課內容的學習中去了。又如元仙妹老師上的《9的乘法口訣》,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屏幕顯示校園,接着又看到一輛汽車運來了許多花卉。師:看到這些花你想知道什麼?學生經思考提出了:這些花有什麼用?有幾種品種?買來多少盆花?學生一旦有了疑問,就會引起好奇心,開啟思維,引發探索,為下面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架起了橋樑。

(二)教給質疑方法,防範於未然提問

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學生如果有疑問,就會引起懸念,就會心理上感到困惑,產生認知衝突,進而撥動思維之弦。因此,教學中不僅要創設情境,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引發質疑,使學生感到有問題要解決,而且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充分地調動他們不斷探索真諦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會質疑,進而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

1、讓學生掌握結構,明確質疑方向

教師要在領會教材意圖的同時,學會靈活地處理教材,從教材結構入手,把握知識之間聯繫,以此作為指導學生質疑的重點,做好示範提問,教給質疑的方法,為今後學生學法遷移,獨立質疑做好鋪墊。例如:“乘數是兩、三位數的乘法”中的筆算部分的教學,這部分內容有五個知識點:乘數是兩位數積不進位的乘法;乘數是兩位數積有進位的乘法;乘數是三位數的乘法;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教師在教“乘數是兩數積的進位的乘法”時,就要注意引導學生從例題的特徵、運算順序、部分積的定位、計算結果等方面進行質疑,為後面學習多位數乘法質疑做好鋪墊。在學習“除數是兩位數除法”時就可以對照“乘法是兩、三位數乘法的質疑方法進行類推,從而懂得從例題的特徵、計算順序、商的定位、怎樣試商、被除數中間不夠除怎麼辦、被除數末尾不夠除怎麼辦等方面提問。

2、讓學生把握要點,提高質疑水平

學生明確質疑方向,通過正確遷移,已具備了一定質疑能力,並不意味着每個問題都能問在重點處、點子上或問得恰到好處。因此,還要讓學生把握知識的要點。一是從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認為值得懷疑的地方發現問題,提出質疑;二是已經理解的學生可以提問,考考教師和同學;三是在知識的“生長點”上,即在從舊知到新知的遷移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四是在知識的“結合點”上質疑,即在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繫、比較上發現問題,提出質疑;五是在“認知衝突”中找疑點,即新知識同自身原有認知結構矛盾衝突的地方發現問題,提出質疑;六是大膽猜想、聯想、多角度、多層次地發現問題,提出質疑;七是從課題、知識的意義、性質、特徵、定律和公式上發現問題,提出質疑。這樣一來就為學生提供發展潛在能力的機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人機會得到鍛鍊,從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長此以往,學生在這樣民主和諧氛圍的課堂裏,就會為提出一個高質量的問題而自豪,學習的積極性勢必倍增。

3、在數學課堂中設計出學生混淆的題型,以錯誤形式出現,這樣既可以加深印象有可以防範於未然。

(三)引導、類推、遷移,激發學生主動學習

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教學中要正確處理好質疑和釋疑的關係。質疑是一種手段,釋疑才是目的。學生有了質疑的能力後,還要讓學生知道知識生成的過程,指導學生掌握學習的步驟,才能逐漸獨立地策劃學習活動,自己學習同類知識,從而真正地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例如:在面積公式的推導方面,當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時,除要求學生利用已掌握的矩形知識,懂得用數方格的方法求出面積外,還要讓學生知道運用化歸的思想,動手把平行四邊形割補成已學過的長方形,找到新圖形(長方形)與原平行四邊形各部分間的相應等長關係,從而推導出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學生一旦有了化歸的思想,在學習三角形面積計算時,就會主動地提出能不能也把三角形割補成已學過的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面積來計算。另外還要讓學生大膽地進行操作實驗,探討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又能拼出已學過的什麼圖形?從而導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教學梯形面積計算時,學生就會利用類推、遷移、化歸的方法,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已學過的圖形,用一個梯形可割補成已學會的圖形,從而懂得可用多種方法推導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一旦學生整體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同時學會數學的學習方法,形成數學學習能力,那麼在此後學習類似的圓面積、圓柱體體積等等的計算時,他們就能自己主動地、有的放矢地探索,化圓為方,推導出圓面積、圓柱體表面積或體積的計算公式。

小學數學教材中在類同關係的內容很多,如“10以內數的加減法”、“20以內進位加法”、“表內乘法”、“多位數的讀法”、“多位數的加減法”等等,都可以這樣舉一反三,找出規律,高效率地學習,解決問題,而當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後,就會信心百倍地投入數學學習中去。

(四)、交給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

現在的學生普遍成在懶動腦。對於問題的出現他(她)們不知道如何下手,遠遠不能跟新課標結軌。再加上老師們只注重數學知識而忽略了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只注重方法而忽略數學思想,從而導致學生只能按方法解題而不能按思想解一類題。我在教學中注重數學思想的教學,交給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一是由已知條件入手去分析問題;二是由問題入手去分析問題。特別是二種分析問題的方法大多數數學老師忽略了。

(五)加強實踐活動

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必須經由學生在現實的數學實踐活動中理解和發展。因此,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儘量多讓學生參與數學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經歷體驗數學的發生和發展過程,真正理解數學,掌握數學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①結合學具製作和演示,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計算時,課前讓學生充分製作好一套學具:圓錐與圓柱等高等底的、等底不等高的、等高不等底的、還有既不等高也不等底的幾組學具。導入新課時讓學生先猜測,圓錐的體積計算可能與什麼有關?(生:與圓柱體積有關)。接着讓學生用每組學具量一量沙子,發現每組圓錐與圓柱體積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並把發現的事實填在老師預先發的表格裏,再讓學生合作交流,從中發現一些規律性的東西,自己得出圓錐體積與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1/3,從而導出圓錐體積公式v=1/3sh。

②聯繫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數學是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來的,它源於實踐,又用於實踐。要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積極地參與生活實踐。如學習了圓柱的表面積知識後,讓學生製作一個裝密餞的圓柱體。如學習了長方形面積公式後,算一算本班教室的面積。學習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後,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學習了圓的知識後,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説明,為什麼車輪的形狀是圓的?三角形或其它的形狀行不行?為什麼?這樣通過了解數學知識在實際中的廣泛應用,通過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思考問題,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總之,在數學課堂中。作為數學老師要有激趣的數學語言;要有設計出學生質疑的數學問題;要有創造性地使用駕馭數學教材的能力;要有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陌生為熟知的數學頭腦;要樹立用數學思想指導數學方法的數學理念。學生就會從數學題海中走出來,就會愛上這一科。

數學綜合實踐課題研究個人工作總結3

真快,一個學期的時間很快就要結束了。回顧這個學期的課題研究開展情況,頗有些收穫。本學期我承擔了課題組的研討課《植樹問題》,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以及教學反思使我對小學數學綜合實踐課有了更深一步認識。現結合研討課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綜合實踐課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數學源於現實,紮根於現實,應用於現實”是荷蘭數學家、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提出的“數學現實”的教學原則。因此,小學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把數學教學與現實社會生活緊密聯繫起來,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切實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瞭解數學價值,培養數學意識。從而體驗生活,認識社會。例如:在《植樹問題》教學的開始部分我通過讓學生觀察自己的手,發現手指之間有間隔,找出手指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並讓學生觀看多媒體的演示,瞭解生活中處處存在着間隔問題,間隔問題無處不在。

二、着眼活動的實踐性,靈活運用實踐課的活動形式

數學新標準中提出: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在活動中應着眼讓學生深入實踐,自己收集資料,進行分析和研究。在《植樹問題》中,對於不封閉道路上3種植樹方法我沒有直接的告訴學生們,而是準備了一張白紙讓學生們自己大膽的畫一畫,看看會出現哪幾種情況,讓學生在實踐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三、注重學生參與活動過程的評價

小學生在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所能獲得的成果大多都比較微小,但是我們主要看學生是否參與了實踐活動的全過程。在實踐活動中發現了多少問題,解決了多少問題是非常重要的,重在評價學生參與活動獲取知識及信息量的多少,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方式,以及研究性學習方法,注重過程的評價。

總之,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過程中,一定以“數學課程標準”為依託,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同時還要關注學生的生存方式、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

標籤: 數學 實踐 課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wuwenshu/gongzuozongjie/9zyxj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