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事務文書 >工作總結 >

小學語文閲讀教學工作總結(通用6篇)

小學語文閲讀教學工作總結(通用6篇)

時間是看不見也摸不到的,就在你不注意的時候,它已經悄悄的和你擦肩而過,經過這段時間辛勤付出,我們一定積累了不少經驗和教訓,何不趕緊對過去工作做一個總結,以往後的工作做參照。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份精彩的教學總結,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語文閲讀教學工作總結(通用6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小學語文閲讀教學工作總結(通用6篇)

小學語文閲讀教學工作總結1

小學生天真無邪,活潑好動,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優點,但也有自我約束能力差,逆反心理強的缺點。隨着年齡的增長,語文科目開始出現閲讀理解的題型,這讓不少教師在小學閲讀理解方面犯了難。怎麼讓好動的孩子全身心投入到聽課中,保證他們在這一難點上不掉隊呢?通過視頻學習,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設計閲讀教學。

一、激發興趣,引導參與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抓住這一強烈的需求,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誘發良好的思維情感,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更積極,感知更敏鋭,想象更豐富,記憶更牢固。主動參與是創新學習的前提和基礎,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生的天地。

二、把握課堂主體

愛因斯坦説過“只有把學生的熱情激發起來,那麼學校規定的功課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接受”。濃厚的興趣如磁鐵般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驅使他們積極主動思考、主動探究。因此,閲讀教學充分挖掘這一有利因素,把認知與煉能有機融入到生動形象的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就會在興趣中強化,學習效果就會在興趣中顯現,學習能力就會在學習中形成。學生在這種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中,既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又激活了思維,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從而調動了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真正把“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一課堂教學的主題策略落實到實處。

三、讀的時間還給學生

閲讀教學的主體是讀。因此,語文課上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儘可能地營造濃烈的朗讀氛圍,促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並在這樣的氛圍中,吸引學生融入情景,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藴的意味深長,再通過朗讀表達出來,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瞭解作者説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心不到,則情無共鳴。在不斷的練習中薰陶情感,發展智力,增強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促進智慧的生長。

四、把樂趣帶給學生

學生主動發展的火把,需要教師點燃。課上要激發每個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動感知,主動質疑,主動思維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主動的核心是創造,在教學中要善於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創造因素,創設語言文字訓練的創造情境,開展創造性的語言實踐活動,提倡學生髮表異見,獨見,創見,品嚐創造的樂趣。

小學語文閲讀教學工作總結2

對於現在的小學語文,我們的教學方法一般都是老師在上面教,學生在下面聽,是非常機械式的一種教學方法。今天我們就來説一下關於小學語文閲讀教學的改革方法。

1、“以讀為本”的閲讀訓練方法使學生體會到了讀書的樂趣。

在讀的過程中,一方面是課文的豐富的內涵對學生的薰陶感染,一方面是學生以自己的全部經驗對課文作出的多元反應,培養了語言的想象力,形成了良好的語感。

2、“以讀為本”的閲讀教學是以尊重學生為前提的閲讀訓練方法。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相信他們的智慧、潛力和創造力。學生在回答相互提出的疑問時,要採取開放式的補充回答方式,不要拘泥於單一的答案。

3、“以讀為本”的閲讀訓練方法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

學生在小學語文的學習中,通過自己讀、分組讀、齊讀、個別讀等多種形式,能做到認真讀文、大膽提問、勤于思考、用心感悟,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和理解能力。

小學語文閲讀教學工作總結3

今年我擔任四年級語文課教學,並有幸實踐着中心校擬定的小學語文閲讀教學模式,在半年的實踐中,我的感觸很多。現在我就自己半年來教學的方式方法,利與弊的反思,以及自己的困惑做一總結。

一、教學方法:

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閲讀習慣,我嚴格遵守中心校擬定的教學模式並且在閲讀教學中還加強學生的學法指導:

1、合作學習,交流互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組織互動學習的方式,改變過去班級授課中“傳遞——接受”式的師生單向交流的局面,建立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個性。閲讀過程中,學生平等對話、自由交流和討論,有利於學生認識的提高、思維的發展、情感的薰陶,在這樣的過程中閲讀能力形成了。閲讀能力的不斷提高,又反過來加深了學生閲讀對話的深度和廣度。

2、自主學習,探究發現,提供學生創新的時空

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活動以學生的學習為本,為學生的學習服務,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自我發現、自我探索的時空,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3、轉換角色,平等寬容,挖掘學生創新的潛質

(1)轉換師生之間的角色

教師角色應由“指導者”向“促進者”轉變、由“導師”向“學友”轉變、由“統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轉變,把學生學習的課堂“放心”地交給學生。這種方法往往是教師創設某種疑問,讓學生幫助解決,這樣做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學生在“幫助”老師弄清疑問的過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慾望和信心。

(2)轉換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角色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某個學生的學習方法很好,教師就可以讓他當小老師去教其他的同學學習;如果誰的課文朗讀得好,就可以請他範讀;如果誰理解得深刻,就請他來表演。這樣在學習中角色不斷地轉換,能夠喚起學生積極上進的心理,調動學生內在的動因,不斷探索知識,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挖掘創新的潛質。

(3)轉換學生與學習內容中的角色。

二、閲讀教學模式的反思

由於每學完一篇課文都進行了閲讀材料的補充,學生進行了大量的閲讀,所以我驚喜的發現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有了變化。

比如我們都知道讀文章如同看樹林一樣,人站在樹林前不能把眼睛光看着一棵樹,甚至只盯着樹上的葉子,一張一張地看,看到最後,還是一張一張葉子,葉子固然要看,但整棵樹也要看,整片森林更要看,我們必須迅速把視野擴大,這樣才能對森林全貌有所瞭解。讀文章也是如此,如何才能加強對閲讀文章的理解呢?那就是在閲讀文章材料時要學會快速閲讀。

快速閲讀是綜合運用閲讀技巧,在快速閲讀時通過邏輯思維,獲取儘可能多的信息。在整個快速閲讀過程中,要高度集中思想,讓大腦處於高度興奮狀態中。如果念得很慢,一詞一詞地讀,往往唸完全文,很茫然,詞都認識,就是不知道文章講什麼。通過閲讀教學學生的讀書速度長進了。還有整體理解積累詞語,和書面表達都從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

三、閲讀教學的.困惑

1、師的主導和生的主體的關係

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是針對以往被動接受學習而提出的。這種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是我們要大力研究、在教學中很好體現的。自主學習的核心是學得積極主動。

在閲讀教學中,自主學習首先應體現在自主閲讀、潛心讀書上。教師在鑽研文本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沉下心來,認真讀課文,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儘自己之所能,儘量依靠自己的感悟、理解,把課文讀懂。其次,應組織學生進行有預備的交流,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互動,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體會到語言的精妙,領悟到寫法的特點。但是閲讀教學中對於時間把握和難易程度把握還有一定難度。

2、與此同時,自主學習與接受學習不是對立的,自主學習需要教師的指導、點撥甚至講解。歷史、地理、人物、事件等背景知識,學生限於條件或能力,難以弄懂。碰到學生經過討論、交流還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教師就應點撥,如同畫龍點睛,或使學生提升境界,或使學生茅塞頓開。

碰到學生歸納、概括不全面、不清楚的地方,教師就應用條分縷析的、正確的語言幫助歸納與概括(如,文章主旨、學法、寫法)。當經過啟發、引導,學生還理解不準、不深甚至理解錯誤時,教師就應進行精當的講解。自主學習與接受學習,我覺得還不能合理的進行時間上的分配。

3、時間上的分配不好,感覺學生的基礎知識不如從前。

我認為,小學語文教學,須臾離不開教師的指導。

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在引領學習過程,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要害處點撥以及精當的講解上。教師要善於抓住思想內容與語言表達的結合點,提出問題,特殊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不僅要能用問題引導學生體驗、感悟語言,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還要指導學生學習提“語言問題”,不僅會提思想內容方面的問題,而且會提詞、句、段、篇表達上的問題,通過圍繞這一類問題讀、議、練,使學生既知道在表達上哪些地方好,又知道好在哪裏,為什麼好。只有這樣,才談得上遷移與運用。所以,今後的閲讀教學中我會更努力實踐學生喜歡的高效閲讀。

小學語文閲讀教學工作總結4

小學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閲讀、寫作能力。可見培養閲讀能力是極其重要的。閲讀教學中普遍存在着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現象。這樣,不能從實質上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學生的詞彙、説話、朗讀、概括、思維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麼,怎樣培養小學生的閲讀能力呢?下面談談我的幾點淺見。

一、培養閲讀能力,首先要加強詞句訓練。

讀課文要理解其中的詞語和句子,才能更好地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思想;要會自覺地使用學過的詞語和組織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準確地表達出真情實感。掌握一定的詞語知識和句子知識,是發展閲讀和寫作的重要基礎。因此,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積累詞語和引導學生運用詞語十分重要,是培養閲讀能力的重要內容。詞語訓練要注意兩點:一是既要重視理解又要重視運用,把學和用結合起來;二是要與閲讀課文與理解文章結合起來。一些常用的詞語,要引導學生在説話和作文中學習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導學生加深認識,並讓他們口頭或書面造句子,學會使用。在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時應讓學生了解這些詞語和句子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詞語一讀就懂,不需要講解。有的詞語稍作比較;學生就理解了。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哪裏?重點應引導學生説,也就口頭運用。為了是學生更好地理解運用祖國豐富的語言,我們教師可以讓學生把課文中詞語、句式變換説法。

二、教給閲讀方法,培養閲讀能力

1.指導預習,教方法

預習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個重要方法,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

學生剛上三年級,不會預習,我就把預習拿入課堂,集中上好預習指導課,教給學生預習方法:①讀熟課文,要求達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②邊讀邊想,讀後能比較準確地回答出課文的主要內容;③要藉助字典認字,理解詞語。如在教學《孔子拜師》一課時,讓學生按上述預習方法,學習課文,當學生熟讀課文,説出課文主要內容,並藉助字典認字,理解詞語,把不理解的句子劃上記號以後,再讓學生回顧剛才的學習過程,讓學生自己歸納出預習的方法和步驟。這樣,在課堂上指導三、四篇課文,學生就基本掌握了預習方法和步驟。

隨着閲讀訓練項目的進行,預習要求也相應提高,在上述訓練的基礎上,再給學生布置方向性預習提綱,讓學生有所遵循,使預習由扶向放過渡。學生課前做了充分預習,不僅提高了教效果,為大量閲讀創造了條件,而且學生通過預習,掌握了預習方法和步驟,提高了自學能力,使閲讀起步訓練有了一個很好的開端。

2.上好精讀課,教學法。

集中識字後的閲讀教材是按單元分組的形式編寫的。教學時,要抓住本單元本組的訓練重點,以精讀帶略讀,以課內帶課外,以一篇帶多篇,有重點地、有計劃地訓練學生,逐步提高獨立閲讀能力。因此,要用主要精力上好精讀課,教給學生讀書方法,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

三、培養閲讀能力要善於啟發學生質疑,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閲讀教學中,只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學生總是處於被動的局面。我們要通過一篇一篇課文教學使學生學到閲讀知識的方法,形成閲讀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要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教師就要想辦法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這樣學生就學得比較主動了。教師可以讓學生預習課文,有不認識的字,讀讀拼音,詞義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決的,老師幫助解決。教學中,教師引導、啟發學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內容等)提出來。有的時候,學生確實提不出來,教師就問他們某句話,某個意思懂不懂。這樣讓學生逐步養成閲讀課文時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並且提出問題來的良好習慣。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儘可能啟發他們互相解答。他們確實解決不了的,才由教師講解。

四、培養閲讀能力要注意培養學生廣泛閲讀的興趣

要提高閲讀能力,光靠課堂教學幾十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通過閲讀教學,激發學生在課外主動找讀物看的興趣。在教學中,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也一時難於解答。可是,發動學生又把疑難解決了。在三鄉光後小學聽課時,有位教師教了《蜘蛛的網》後,有個學生提出問題:“蜘蛛的網能粘住小飛蟲,甲蟲等等,它自己卻不會粘住,是什麼原因?”教師想不到學生會提出這個問題。教師隨機應變,發動學生,説:“你們想想吧!看誰能想出來?”有個學生回答説:“因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師接着問:“你是怎麼知道的呢?”學生答:“我在《動腦筋爺爺》那本書上看到的。”由於學生多看課外書,既提高了閲讀能力又增加了科學知識。在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有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能恰當地用上許多是在教材沒學過的詞語,可見,學生是在課外閲讀獲得的知識。因此,激勵學生廣泛閲讀是提高閲讀能力的途徑。平時,教師要注意適當地介紹符合學生接受水平的讀物讓他們閲讀。教師還要啟發學生運用教學中學到的閲讀方法進行閲讀。學生廣泛閲讀,必能豐富知識,開拓思路。無疑是朋友小學生閲讀能力的好方法。

五、讓學生在朗讀中展開聯想,昇華情感

學生在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主要表現在對語言文字的直覺感悟能力上,他們在看、聽、讀之中,就能憑藉直覺和聯想去體會,使抽象的文字化為真切的具體的畫面,從而領悟語言文字的精妙。例如在學習《陶罐和鐵罐》一課時,教師可通過導語的設計、角色的演示,讓學生從中體會陶罐和鐵罐神態的不同,激發學生不僅僅從語言中感觀,還得學會神態的感情色彩;通過分角色朗讀,讀出文章的“味道”,讓學生在對其“滋味”的品嚐中領會語言的內在含義,使思維活動更加深刻,進一步培養了學生語感能力。在此基礎上再拓展學生的思維,進行豐富多彩的想象,然後引導學生把這些美好的感受表達出來。這樣既使教學情景交融,學生的感情產生共鳴,得到昇華,又鍛鍊了學生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總之,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方法、循序漸進的訓練,去培養和發展,小學生的閲讀能力會得到逐步提高。

小學語文閲讀教學工作總結5

羣文閲讀這幾年一直是一個很熱的話題,各地學校、老師爭先恐後地做羣文閲讀。我在實施學校推行的羣文閲讀教學中,一邊做一邊摸索,努力調整着,力爭讓羣文閲讀更好地服務於我的教學,服務於我的學生。

一、羣文閲讀要有所捨棄。

在剛接觸羣文閲讀時,不知其為何物,如一般人所想,不過就是幾篇課文放在一起學罷了,當時很是苦惱,煩心這羣文閲讀怎麼來實施。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語文教學,通常是字詞句段篇章式的學習,往往一篇精讀課文至少也需要兩課時,一個單元要花上兩週的時間。把幾篇文章放在一起來講,這看起來好像困難重重啊!

然而在進行了羣文閲讀通識培訓,聆聽了幾位名師的羣文閲讀課之後,自己才逐漸明白過來,敢情這羣文閲讀不是簡單地相加,不是一味地追求數量。一節語文課,傳統的教學法中有聽、説、讀、寫,面面俱到,圍繞着一篇文章,學生與老師可以充分地進行交流學習,很可能得進行幾輪的問與答,把某些問題弄得透徹,讓學生一整節課看起來非常充實。但是就目前羣文閲讀推廣者來看,這真的是浪費了許多時間,很可能文章中有價值的信息就那麼一條,而我們需要花費大把的時間在細枝末節的問題設計與回答、課堂環節的來回轉換之上了。

在一節羣文閲讀課中,我們要學習兩三篇甚至更多的篇目時,四十分鐘的課堂真的經不起我們在非重點問題上浪費時間了。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早已經把教師的“滿堂灌”“一言堂”給摒棄了,取而代之的是把課堂還給學生,把主體地位還給學生,教師在課堂中起到引導、串連作用。這就意味着你不能按部就班地從字詞開始學習,再由字詞到句段、由結構到內容進行教學,你不可能面面俱到,你不可能步步紮實。羣文閲讀,教學目標一定要抓住重點,突出要點,把握難點,一定要有所捨棄。就像猴子下山一樣,看見芝麻丟了西瓜,到最後什麼有用的都學不到。例如三年級下冊第六組文章:太陽、月球之謎、我家跨上“信息高速路”、果園機器人,我們可以選擇“太陽”和“月球之謎”來進行一次羣文閲讀教學,就太陽和月亮的相關知識進行對比性學習。可以讓學生用表格的形式來幫助學生更快理解太陽和月亮的知識,而不必在進行過多的講解。

二、羣文閲讀教學素材需要精心挑選。

在我所觀摩過的幾節羣文閲讀教學示範課中,大多是一篇課內帶多篇課外拓展的“一篇帶多篇”模式,如蔣軍晶的“創世神話”,由課內的“盤古開天地”引出世界起源之問,再比較閲讀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創世神話。

這樣的模式對教師來説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因為我們要儘量選用多種文類的文本,包括豐富學生文學體驗的文學類文本,例如神話、故事、寓言、散文、童話、詩歌、小説、傳記,也包括為獲取和使用信息的實用性文本,例新聞報道、説明書、廣告、通告。我們還要儘量選用多種行文特色和敍事風格的作品。教材中的課文,主題是往往是明確的、正向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篇幅是有限制的,語言也是經過規範的,詞語的選用是經過衡量的,這就是大家所説的“教材體”文章,而“羣文閲讀”,選文的自由度大大增加,選文應該努力保持原貌,不隨意刪、換、改,包括保留原文的文字風格,保留敍述的複雜性。

而現實中的教師要想做到這一點很難,於是乎,折中的一種方法產生了,我們在教學中結合語文教材的單元選材來進行二度整合,這樣能保證教師對教材內容的整體把握,又能在推行羣文閲讀時兼顧學業考試的要求。教材一次次的更新,也是在不斷地改進,其實教材中的單元模塊已經有了“羣文閲讀”的各種“衣料”,我們只要依據課程標準,根據自己的需要來把這些“衣料”進行一番修飾,就能穿出時尚的色彩,就能做出“羣文閲讀”的樣子。如三年級下冊第一組的三篇課文兩首古詩就可以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為主題,進行羣文閲讀,解決了“燕子、荷花、珍珠泉美在哪裏?”的問題,這組文章的學習已然達到目的。

三、羣文閲讀要慢打基礎,循序漸進。

做羣文閲讀需要一定的文本閲讀理解基礎,這對於小學低段學生來説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在低段一定要慢打基礎,不急於求成,哪怕一整冊書只做成一個單元的羣文閲讀教學,也要讓學生打好基礎。在我看來,這基礎就是表達與傾聽。

低段教學中對於學生的訓練以表達和傾聽為主,鍛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孩子們往往是表達自己的感受,少注意或忽視其他人的感受。這一類孩子屬於不懂得傾聽的孩子。課堂並不是一個人或幾個人來説就可以完成的課堂,它是需要表達和傾聽同時存在的。如果課堂上只有表達,沒有傾聽,那麼這種課堂只會是處於表面熱鬧的課堂,孩子們聽不見其他人的感受,也無法讓自己的感受更充實。這樣慢慢地去訓練表達與傾聽,會在將來中段的學習中事半功倍。

總之,隨着羣文閲讀的逐步推進,我們會遇到新的問題,同樣我們也會有新的策略去應對,只要實實在在地去做,就一定能在自己的一片天地中有所收穫。

小學語文閲讀教學工作總結6

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閲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讓閲讀教學有效或者高效,是我們每位語文教師特別關注的問題,要想大幅度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我們必須更新觀念,把握好閲讀方法,提高閲讀能力。

成功的教育教學都離不開情感因素的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巧妙地調動和利用情感因素,對於提高閲讀效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而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地實施情感激發,教師首先要優化自己的性格,具有良好功夫,努力吃透課文,仔細挖掘每篇課文中豐富的情感因素。更重要的是,上課要靈活機動,積極探索,在活躍的教學過程中實現對知識的掌握和智能的發展,並從中得到成功的體驗。教育心理學認為:成功的教育教學都離不開情感因素的作用。小學語文作為人文學科,本身所藴含的人文精神影響尤其深遠。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巧妙地調動和利用情感因素,對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和情感因素的有效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教師要優化自己的性格。

具有良好的情感修養要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富有情感的人。教師的情感能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給學生帶來積極的情感體驗。”因此,在上課時,我們絕不能只是把握教材的技術訓練,以至於把活活的語文教材講“死”,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嚴重影響語文課應有功能的充分發揮,如果孩子因你的存在而愉快、開心,那麼,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孩子因你的存在而痛苦,那你的教學就是失敗。我舉一個實例,我在教學《伯牙絕弦》一課時能根據文章內容讓孩子理解伯牙與鍾子期的友情,無論伯牙彈什麼,子期都能聽出音樂中的內涵,所以伯牙視子期為知音,在教學中我因勢利導設計如果伯牙要彈奏其他內容子期該如何稱讚,設想並試着練習。學生説出雪,風,明月等。子期死了。伯牙破琴絕弦,揭示“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的可貴,教師要善於把自己對於教材的感受和對於生活的情感體驗傳達給學生,使學生的思想與認識聯繫在一起。備課要吃透課文,挖掘豐富的情感因素。想比之下,在教學《唯一的聽眾》這一課時,語言缺少激情,情緒不佳,對情節渲染不夠到位。所以整個教學過程平淡無味。《新課標》反覆強調,教學課文時一定要仔細“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這不僅體現了人文學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目標,還展示了一條有效學習途徑。語文是語言、文字、文學的綜合,具有傳遞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作用。

二、教師飽含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教師只有在備課時認真體會作者的情感,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用真情掀境,使學生被深深感染。此外,在教學中,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課型,必然會產生不同的情感。教師只有在感染一種情境,或愉快,或悲哀,有效地引領學生順着這種情境去深入地學習課文,讓教師的情、學生的情進入境界,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培養。在教學《最後一頭戰象》時,我也設計了朗讀的環節,可是對課文把握還是不夠充分,所以在指導朗讀時只就句講句,學生不但沒有讀好,而且理解課文“嘎羧站在江灘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盪漾的江面”在想什麼?“在龜型礁石上親了又親”是為什麼,理解的就生硬??弄得課文朗讀教學蹩腳,讀的索然無味,課堂氣氛死氣沉沉。反思之後覺得老師在指導朗讀時必須創設情境,在情境中讓孩子與文本產生共鳴,這樣讀文、學文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上課要靈活機動。

善於運用不同手段激發學生的情感,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開放、鮮活、靈動的學習的平台,絕不能一成不變地讓學生呆板機械地學習。只有探索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打動他們的內心世界。

1.運用語言激發感情。

首先是用自己的情感朗讀激發學生情感。俗話説,三分文章七分讀,將文字表達的情感變成易於理解的具有情感的節奏,注重聲調和音量外,還要進一步滿懷感情地範讀,讀出文句中藴含的情感、哲理、意境以及弦外之音,老師是讀者、作者之間的橋樑。通過了這一橋樑,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並且瞭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情感,需要我們的“情感王子”——學生主動投入、積極參與到閲讀過程中,一點一點地挖掘出來,有效地運用感情朗讀,那麼説明學生對課文已經理解,那麼閲讀也隨之被學生所深愛,成為他們無限的樂趣,其次是用體態語言激發學生情感。眼睛是心靈之窗,臉面是心靈之鏡。師生的面目表情、動作神態是師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外顯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提供的情感線索,恰如其分地幫助進行情感體驗,產生共鳴。

2.用藝術手段激發學生情感語言和藝術是同源的。

將生活中某些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拿過來,運用於語文教學中,使得對課文描寫感受更真切。例如,用圖畫再現課文內容;用音樂渲染與課文相似的氛圍,像《月光曲》、《伯牙絕弦》一類,幫助學生想象課文描寫的畫面;用戲劇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把對課文的細節描寫在頭腦中編成動畫、電影,再現情節,從而使學生更深切地理解課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語言和行為,在童話故事,可以運用表演和分角色朗讀體驗情感。在朗讀過程中,學生的喜、怒、哀、樂隨文章的情脈心絃;有的有如春雨霏霏,滋潤心田。通過朗讀,有效地激起學生的情趣,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學生在課堂發言時積極性也提高了許多。傳統的語文教學常常重理智控制,輕情感溝通。而我們新課改時強調從理性與情感統一的高度來駕馭教學,能產生強烈的心理效應,使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自我肯定和心理滿足。他們敢於用自己喜聞樂見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理解。因此,我們在今後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語文學習時,讓學生在輕鬆、自然、活躍的教學過程中實現對知識的掌握和智能的發展,並從中得到成功的體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wuwenshu/gongzuozongjie/8exq99.html
專題